去搜搜
头像
把握经济周期,在投资中做有效决策(一)
2022-03-11 11:41

把握经济周期,在投资中做有效决策(一)

文章所属专栏 投资就是选赛道:讲透6大热门赛道
释放双眼,听听看~
00:00 10:47

头图|视觉中国

 

投资时钟的基础是经济周期的判定,明确了周期的位置,才能推导出配置的思路。


理论上,经济周期的判定似乎很简单,按照经济和通胀两个核心变量,两两组合,就可以得到经济周期的四个阶段:衰退期(经济下行+通胀下行)、复苏期(经济上行+通胀下行)、过热期(经济上行+通胀上行)、滞胀期(经济下行+通胀上行)。


但现实中的周期判断远没有教科书上这么简单。


首先,不管经济还是通胀,都是一个很复杂多变的体系,很难简化成一个简单的线性变量,这就需要我们综合分析各种指标。其次,中国经济的周期明显受到政策的影响,很多时候政策是一个明显的领先指标,所以我们的分析中还需要加入政策维度。

 

在众多经济指标中,我们根据历史经验,总结了三个维度上相对有效的核心指标:

 

一、经济指标:主要观察PMI指数、社会融资总量,配合观察GDP、工业/投资/消费、出口、M2等。

 

1)PMI:采购经理人指数,一般看制造业PMI,观察经济最好的领先指标。PMI和GDP有很好的相关性,但又比每季度才一次的GDP数据更高频,更实用。当月最后一天就公布,是最早公布的月度经济数据,对经济有重要的前瞻意义。


工业投资消费金融等数据,一般都得次月7号到15号才公布,滞后得多,而且一般看PMI就基本知道后面几个数据的走向了。具体来看,PMI除了总量趋势之外,分项指标也非常详细,重点看下新订单、新出口订单,这个对下一步的需求有指向意义。

 

2)社会融资总量:完全中国特色的一个数据,也是最实用的一个数据,尤其是对判断经济和利率的拐点至关重要。社融包括了银行贷款、发债、信托、股票IPO等几乎所有的企业和个人融资渠道,直接反映了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融到的“钱”的总数。


大家可能经常听说M2等货币供应指标,但其实社融在先、M2在后,所有的货币(存款)都是由融资活动创造出来的。我们经常说的宽信用,大概就可以理解成社融的扩张。社融和M2等金融数据都是每月10号之后由央行公布,社融主要看每月新增部分与去年同期相比的差额,也可以用过去12个月的滚动新增社融代替,更容易看清趋势。

 

二、通胀指标:主要观察PPI定基指数,配合观察PPI同比、CPI非食品项同比、CPI等。

 

1)PPI定基指数:通胀的核心是商品价格,这个既反映了宏观周期的热度,又能反映顺周期行业的景气度,最好的综合指标就是PPI。大家经常听到的CPI在中国并不适用,主要是CPI统计体系不完善。一方面容易受到猪肉、蔬菜等食品价格波动的影响,这些价格的涨跌并不能真实反映经济的热度,比如2019年CPI因为猪周期而大涨,一度超过4%,但这并不能说明经济过热了;另一方面很多消费品价格受到严格管制,导致指标失真,比如电价基本波动很小,需求强的时候也不会明显上涨。

 

相比之下,PPI更适合去衡量经济的热度。PPI的涵盖范围很广,以生产资料为主,比如煤炭等上游大宗商品、电气设备等加工制造产品,也包含部分生活资料,比如食品、服装等。但其变动主要是受大宗商品影响,和原油、煤炭、钢铁、有色等相关性最强。


当经济复苏时,往往是基建和地产先复苏,然后带动制造业复苏,这些不一定会影响CPI,但一定传导到中上游的大宗商品,当经济过热时,这些商品就会带动PPI明显上涨,反之亦然。而且PPI对产业的代表性更强,基本上涵盖了各个行业的终端产品,所以历史上PPI与A股整体的盈利有很好的相关性,用PPI看通胀最符合我们分析的逻辑。


不过,PPI数据不能只看同比,看绝对值的涨跌可能更准。CPI和PPI同比里有很大一部分是翘尾因素,说白了就是受基数影响较大,不如看绝对指数和环比准确。比如,2018年PPI同比比2017年低,但其实是因为2017年基数高,2018年实际的PPI和很多商品价格都还是明显上涨的,有通胀压力,如果只看同比似乎没有通胀压力了,容易误判。所以,我们可以用环比数据计算一个定基指数,从历史来看,这个定基指数的走势和我们感知的通胀压力变化更为吻合。

 

2)CPI非食品项:CPI也不能完全不看,毕竟这是和消费者关系最直接的通胀指标,也是央行最关注的通胀指标。如果CPI的真实通胀压力太大,央行一定会有收紧货币政策的压力。这个通胀压力不能用整体CPI衡量,因为会受到猪肉、蔬菜等微观因素的扰动。在美国,美联储一般只看剔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在国内,我们可以直接用CPI非食品项来观察下游的通胀,作为对PPI的一个补充。

 

一般来说,经济上行初期PPI会先上涨,这个时候是良性的通胀,但如果PPI一直上行,那么一定会向下游的CPI传导。比如2021年钢材、铜等上游大宗商品价格大涨,倒逼家电行业在后期也开始涨价。只不过,大部分时候下游企业没法完全把涨价传导下去,所以就会压缩它的盈利空间。


同样道理,下游的涨价一定会抑制终端的需求,所以往往CPI非食品项也开始加速上涨的时候,经济上行就已经接近后期,或者说经济已经过热,这个时候往往货币政策不再宽松,经济离下行和滞胀也就不远了。比如2020年良性复苏期CPI非食品还没有上涨,但2021年CPI非食品项开始上涨,经济就逐步转向下行和滞胀了。

 

三、政策指标:主要观察降准、降息等货币政策,重点观察三个利率,包括逆回购、MLF和LPR,配合观察房地产政策、基建政策、财政政策等。

 

1)货币政策:流动性永远是驱动市场的直接因素,流动性除了取决于经济和通胀,还受到货币政策的直接影响,所以货币政策也是最重要的政策变量,没有之一。货币政策有很多工具,大体分为数量和价格两类。所谓数量工具,就是直接调整货币供应量,比如通过降准释放基础货币,通过MLF投放基础货币等。所谓价格工具,就是调整货币的价格也就是利率。

 

数量工具不容易观察,有时候货币看上去投放很多,但其实是因为货币需求大,并不能算宽松。比如每年春节前央行都会多投放一些货币,主要是春节期间现金需求大,和宽松没有关系。而相比之下,价格工具观察起来更容易、更直观。不管你货币投放多少,如果是宽松的,那么利率一定会下降,反之利率一定会上升。

 

利率有很多种,但整个利率体系的“锚”是央行设定的政策利率。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前,所谓的政策利率就是存贷款基准利率,降息和加息调整的就是这个利率。但现在存贷款利率已经市场化,央行不会直接干预这个利率,包括大家常说的LPR,其实都是市场自发形成的,媒体所说的央行下调LPR的说法是不准确的。不过,LPR等市场利率的确受到政策利率的直接影响。


本篇就先讲到这,下篇继续讲核心的政策利率,以及如何用经济、通胀和政策指标来判定经济周期。

本内容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如需授权请微信联系妙投小虎哥:miaotou515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评论
0/500 妙投用户社区交流公约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