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搜搜
头像
猪肉股涨了,猪价反转在即?| 行研
2022-03-01 15:00

猪肉股涨了,猪价反转在即?| 行研

文章所属专栏 妙解行业
释放双眼,听听看~
00:00 06:03

出品|妙投APP

作者|丁萍

头图|东方IC


近期,生猪养殖股出现了一波上涨行情。自2022年以来,牧原股份、温氏股份和中粮家佳康等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涨幅。这主要由于股价的拐点往往领先于猪价的拐点,目前正处于本轮周期下行趋势的末端,市场乐观预期猪价会在2022年6月迎来反转。

 

但是考虑到此轮周期的特殊性,妙投认为本轮周期磨底时间必然会被拉长。也就是说,生猪养殖股的此轮上涨行情并不可持续。

 

那么,问题来了:

 

1.猪周期产生的基本逻辑是什么?

2.历史上的猪周期是如何演绎的?

3.本轮猪周期何时见底?

 

猪周期产生的基本逻辑


目前,猪肉需求较为稳定,我国生猪养殖行业处于存量阶段,长期来看,生猪养殖企业的增长机会来自集中度的提升。

 

但短期来看,资本市场更为关心猪周期的景气度。这是因为,在猪周期下行阶段,生猪养殖股的股价往往表现不乐观。

 

猪周期是指猪价周期性的波动规律,本质上是由利润来调节供需变化,并最终反映到价格波动上的一种经济运行方式。

 

猪周期的一般表现形式为:猪价上涨——母猪存栏增加——生猪供应过剩——猪价下跌——母猪被淘汰—生猪供应不足—猪价上涨,其核心动力是养殖主体对利润的追逐。

 

对于生猪养殖企业而言,猪价下跌必然会影响其利润空间和资本市场表现。猪价的上升会带动生猪养殖股的股价的上涨。但需要注意的是,生猪养殖股的股价会先于猪价开始启动。也就是说,在猪周期末期,预期会驱动生猪养殖股的股价上涨。

 

因此,投资生猪养殖股需要判断猪周期何时会开启上涨行情。

 

猪周期的历史演绎


从2006年至今,我国共经历了三轮完整的猪周期,每一轮周期的起点都是在市场规律作用下,叠加环保政策或疫情等非市场因素的影响,造成猪价更大幅度的波动。(参照华泰生猪期货白皮书)

 

第一轮:2006年5月—2010年4月,历时4年。其中上涨期2年,涨幅192%,下行期2年,跌幅44%。

 

2006年初,生猪价格持续低位,养猪业进入亏损状态,母猪淘汰现象出现。2006年5月,国内爆发“蓝耳病”疫情导致能繁母猪存栏量减少,市场供给不足,猪价从2006年中开始企稳回升,到2008年3月突破17.38元/公斤的高点。此后,疫情得到控制,产能恢复,生猪存栏量持续回升,猪价进入下行周期。

 

2009年甲型H1N1(猪流感)疫情全球暴发,2010年的瘦肉精和注水肉等食品安全事件,公众的消费信心受挫,需求阶段性下降,对生猪价格形成进一步压制(加速触底)。2010年4月,全国生猪均价跌至9.70元/公斤的低点。

 

第二轮:2010年5月—2014年4月,历时47个月。上涨期为2010年5月—2011年9月,历时17个月;下行期为2011年10月—2014年4月,历时30个月。

 

2009年底至2010年初,受猪口蹄疫疫情暴发以及养殖利润进入亏损阶段的共同影响,生猪存栏开始快速下降,同时因2011年初流行性猪仔腹泻导致2011Q3生猪供应出现明显断档,本轮周期于2011年9月猪价达到历史高位,19.92元/公斤,涨幅达到105.4%。

 

在2010-2011年上行周期中,养殖户从2010年11月至12月开始大规模补栏,导致2011年下半年及2012年生猪供应量持续增加,出现供给过剩,猪价从2013年开始进入下行通道,由阶段高点17.5元/公斤下跌至12元/公斤,3个月左右时间跌幅达到30%。

 

国家在2013年4、5月份分别收储7.5万吨、9.37万吨冻肉,加上此前猪价快速下跌,猪价快速反弹,上涨持续至2013年三季度。2014年,国内生猪存栏量高位,供大于求,猪价快速下跌。

 

第三轮:2014年4月—2018年5月,历时49个月。上涨期为2014年4月—2016年6月,历时26个月;下行期为2016年7月—2018年5月,历时23个月。

 

由于自2014年起,我国开始实施严格的环保禁养规定,并着力提升生猪养殖业的规模化程度,导致大量散养户退出市场,相关数据表明,2016年全国超过20个省份都划定生猪禁养区,并启动猪场拆迁行动,直接减少生猪存栏3600万头。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开始进入持续性的下降通道中,猪价持续反弹至2016年6月见顶,突破21.2元/公斤。

 

虽然2016年这轮“猪周期”有大量散户永久退出,导致生猪及母猪存栏锐减,但大企业在本轮周期中扩张速度很快,规模企业产能占比提升,促使行业能繁母猪生产效率得到提升,2017年之后,生猪存栏开始增加,随后猪价开始下行,一直2018年5月,猪价跌至10元/公斤。

 

2018年6月,我国开启了第四轮猪周期。

 

2018年中旬,环保政策收紧叠加非洲猪瘟大范围爆发,产能被加速去化,猪价一路涨至2019年10月份的40元/kg。之后伴随非瘟疫情防控取得明显成效,叠加各地支持复产的政策推出,生猪产能迅速恢复,猪价震荡下行,从2021年1月的36元/kg一路下跌至2022年2月的12元/kg。

 

目前正处于本轮周期的下行阶段。对于资本市场而言,最为关注的无疑是本轮周期何时见底?

 

何时会开启新一轮猪周期?


生猪价格与生猪出栏增速呈现负相关关系,短期来看,猪肉需求较为稳定,对价格具有决定性因素是来自于生猪出栏,而生猪出栏则取决于生猪的存栏水平。而判断生猪出栏量的一个关键指引是能繁母猪(正常产过仔猪的母猪)的月度环比数据。

 

2021年6月,能繁母猪存栏在环比为0,在7月环比下降0.5%,出现了拐点,意味着能繁母猪在2021年7月开始进入淘汰期,并将减少10个月后的生猪供给,也就是说能繁母猪波动对应10个月后的生猪出栏变化。


正常解读是,10个月后生猪出栏将会出现下降,生猪出栏边际改善,猪周期将完成筑底猪价开始触底回升。

 

此外,2021年四季度末,能繁母猪存栏量是4329万头,相当于正常保有量的105.6%(合理水平是4100万头),仍处于产能过剩的状态。根据四季度环比下降2.9%的速度来看,能翻母猪至2022年二季度基本达到均衡状态。因此,市场预期猪周期会在2022年6月发生反转

 

在乐观预期之外,我们必须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次周期有哪些不一样?

 

周期行业产能规模直接和生产利润挂钩,即利润或者说利润预期是产能变动的根本原因。通过观测本轮猪周期的养殖利润会发现两个特殊情况:

 

一方面,在本轮周期中,头均2000元以上的超额利润持续了约7个季度(2019年四季度至2021年二季度),但行业自繁自育处仅有约3个季度(截至2021年一季度)处于亏损状态,其中600元的头均亏损也只持续了2个月。因此,理论上而言,行业产能很难得到充分去化。

 


另一方面,外购仔猪企业在2021年二季度开始出现亏损,最高达到头均1600多元的深度亏损,但这大部分亏损是来源于资产减值损失(高价外购仔猪,猪价下降带来的资产减值),并不会影响企业的现金流,因而很难对产能造成实质性影响。

 

如果外购仔猪企业补栏情绪低迷,就会迫使仔猪销售企业无害化处理仔猪,但目前尚没有出现这种情况。这就意味着,外购仔猪企业的补栏意愿并没有大幅降低。

 

除了上述直观的产能表现之外,还有一个隐形产能的概念也是本轮周期中“不一样”的地方。虽然能繁母猪目前环比产能出现下降,但存栏结构正在被优化,即淘汰低效三元母猪逐渐替换成更高效的二元母猪。这就意味着,即使总的能繁母猪数量在下降,但是二元母猪比例在提高,所以很难判断产能是否有效降低。

 

此外,根据私募基金高级投资经理鲁迪调研,很多养殖企业在淘汰能繁母猪的同时,也维持了远超往年周期的后备种群,这部分后备种群类似于牧原股份的二元轮回杂交育种,具备较高的灵活性:可在猪价预期低迷时转换成商品猪,及时“止损”,预期行情半年之后反弹则会转换成能繁母猪,以避免在未来可能出现的上行周期中踏空。

 

浙商证券研究所数据显示,2021年8月以来,行业后备母猪销量连续4个月环比增加,但具体会转化成多少产能还不确定,当下这种潜在产能就成为判断周期的一个重要变量。

 


因此,妙投认为本轮周期的磨底时间会被拉长,但至于磨底时间会拉长多久,需要跟踪2022年上半年能繁母猪月度环比数据——月度环比降幅的绝对值越大,磨底时间越短,否则越长

本内容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如需授权请微信联系妙投小虎哥:miaotou515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评论
0/500 妙投用户社区交流公约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