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图|视觉中国
本周,全球经济陷入战争阴影之中。在石油、天然气之外,从食品、汽车到化肥生产与飞机制造,乌克兰和俄罗斯早已被“嵌入”到全球供应链之中,这也让全球各个行业陷入巨大不确定之中…..
本周还将推介以下内容:
硅谷式公司与传统公司的不同;
把 iPhone 变成一杯“啤酒”的生意;
文字与想法;
亚马逊公司文档文化的负面影响;
未来工作:四天工作制与远程工作简历;
“More Reading,Less Junk”,欢迎进入本周的深度阅读时间。
战争阴影下的全球供应链
FT|2022–02|链接、免费镜像|20 分钟(阅读时长)
这可能是我们这一代人“有生之年”所经历的第一场全面战争。姑且不谈这场本周全面爆发的战争未来会如何影响欧洲乃至全球的格局,仅以供应链的视角去看,2022 年的全球经济前景已经足够不乐观了。
这篇来自 FT 的长文报道,系统梳理了战争之于供应链的巨大影响。在石油、天然气之外,从食品、汽车到化肥生产与飞机制造,乌克兰和俄罗斯早已被“嵌入”到全球供应链之中。
这些地区或许只能生产若干个零部件或者提供某些原材料,但作为链条的一部分,任何一个异常都会传导到链条的上下游,比如供不应求的半导体产业,其光刻工序所需的氖气绝大多数来自俄罗斯/乌克兰。
接下来,整个世界都要为这场战争买单。
硅谷式公司 VS 传统公司
Gergely Orosz|2020–10|链接|15 分钟(阅读时长)
当软件成为现代社会重要创新来源的时候,硅谷(式)公司长期以来形成的公司文化、管理体系与创新机制,正在影响到越来越多的行业。
这篇长文梳理了 7 个宏观对比项,展现出硅谷式公司和传统公司对于软件、软件员工的不同,既有对公司文化的探讨,也分析了公司不同架构体系在软件驱动创新方面的区别。
文章还特别强调:硅谷式公司把软件员工当作价值创造者和问题解决者,而传统公司则是将他们看作工厂工人。
这里并非贬低工人的价值,而是凸显出当下一个事实:一些标榜互联网的大公司,也就是所谓的“大厂”,本质上依然是传统公司。
把 iPhone 变成一杯“啤酒”的生意
Mel Magazine|2022–01|链接|10 分钟(阅读时长)
这是一个抓住产业机遇从而一夜暴富的故事。
2007 年,时年 37 岁的魔术师 Steve Sheraton 将一支把 iPhone 变成一杯“啤酒”的视频上传到 YouTube(视频地址),很快引起苹果公司的注意,苹果希望 Steve Sheraton 把这个创意变成一款 App。
一年后,当 App Store 正式发布的时候,Steve Sheraton 的“啤酒应用”——iBeer——迅速登上应用排行榜榜首,并被各大媒体争相报道,这款售价 2.99 美元的应用在短短几年内为 Steve Sheraton 带来数百万美元的收入。
这个故事的终点并不是读者习惯的“创业者继续扩张从而取得更大成功”的脚本,Steve Sheraton 意识到一点,“一个好的笑话只能讲这么多次”,他选择离开,并在西班牙开启一段新生活。
文字如何呈现想法
Paul Graham|2022–02|链接|10 分钟(阅读时长)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国外把邮件当作微信一样发?
其中的一个回答角度很有趣,把问题反过来,也就是“为什么国内把微信当作邮件一样发”,这位回答者认为,那些喜欢通过微信甚至发语音聊工作的人,其实是因为他们无法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既不能变成文档,更无法成为一封邮件。
这个回答让我想到很多东西,比如语音与文本之间的异同,再比如“金字塔原理”、5W2H 思考框架的意义,以及这篇来自 Paul Graham 的文章。Paul Graham 指出,把想法写下来并不是唯一的方式,但却是提升思考能力的最好方式,一个例子是,我们可以花一周的时间写一篇文章或文档,期间反复修订草稿,从而让文章/文档的表达更准确,但如果在谈话(或者语音)的场景里,你大概会被认为是一个有精神障碍的人。
关于这一点,再分享一段科幻作家特德·姜在小说 The Truth of Fact, the Truth of Feeling 里的一段自白,这里使用的是岳川的译文:
书写不只是一种记录某人说了什么的方式;它能帮你决定说话之前该怎么说。语句不仅是话语的片段,也是思考的片段。当你写下它们时即可领会想法,就像把手中的砖头推进不同的组织一样。书写让你以一种说话时不可能有的方式审视想法,看到它们以后能够做出改进,让它们更富雄辩。
重新审视亚马逊公司的文档文化
Medium|2022–02|链接|15 分钟(阅读时长)
“文档”是亚马逊公司内部的重要工具,无论是汇报工作还是推出新产品,每个员工都要理解并学会如何使用“文档”。我看到几乎每个离开亚马逊的人,都会提及“文档”文化之于自己工作方式的影响,比如我之前推介过的这篇文章。
本周选取的这篇文章作者也是前亚马逊员工,他并没停留在介绍或分享“文档”文化的层面,而是以批判性的视角,探讨员工沉迷于“文档”之后的负面影响。
当然,这篇文章并非否定“文档”文化在亚马逊内部的作用,作者结合自己在亚马逊的经历与“跳出者”的立场,希望厘清“文档”的价值与不足,为此他还把亚马逊财报数字与“文档”文化兴起对应起来,指出了一种相关性:即“文档”文化并没有加速公司营收。
超大语言模型带来的启示
Medium|2021–10|链接|60 分钟(阅读时长)
过去几年,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显著特点出现了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的语言模型,比如 GPT-3、悟道等。这些昂贵、复杂的语言模型(你可以将其理解为某种算法)引发了诸多讨论,有人将其看作是机器智能突破的方向,有人则认为不过是超大规模的统计学而已。
我选择的这篇文章作者来自 Google AI 团队,他认为,超大规模语言模型可以在诸如语言、理解、社会性等层面给予人类非常多的启发。基于这样的立场,作者以 Google 研发的语言模型 LaMDA 为例做了一番探索,整个过程与其说是技术探索,倒不如说是哲学反思,虽然有点晦涩,但拥有极大思考价值和延伸空间。
事实上,当我们看待人工智能或元宇宙的产业趋势时,我们也是在探讨人类的价值,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 Stuart Russell 曾坦言“人工智能最大的问题(可能)是人类”。
未来工作:四天工作制、远程工作的技能以及其他
The Journal|2022–01|苹果播客、Spotify|18 分钟(收听时长)
WSJ 电子版|2022–02|PDF 链接|30 分钟(阅读时长)
从办公形态、办公时间再到员工基本技能,过去两年的疫情正在深刻改变着关于工作的一切。围绕四天工作制,The Jounrnal(《华尔街日报》旗下播客)结合 Bolt 公司宣布永久采用四天工作的案例,通过记者、Bolt 公司 CEO 的视角,详细探讨了工作时间变化带给员工以及企业的影响,非常值得一听。
其次,本周 WSJ 有一个讨论工作形式变化的专题,内容非常丰富,比如如何应对办公室里的“混蛋”、工作场合的新技术趋势等等。其中,我觉得最有趣的一个选题是,如何在简历里体现出自己适合远程工作,这显然会成为未来工作简历里的一项重要技能描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