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图|视觉中国
此前,讲了集运行业能够坐地起价的第一个原因,就是行业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经历了漫长的去产能,大量企业被淘汰,使得供求平衡大幅改善。
因此,需求扩张时很容易造成紧缺涨价的局面。不过,这是很多周期性行业都有的一个逻辑,集运行业之所以能大幅跑赢其他周期行业,显然还有更特别的原因。
一、集运行业的独特优势
首先,和传统周期行业不同,集运行业是一个全球循环的行业,供给端更容易受到疫情等全球事件的冲击。煤炭钢铁这些周期行业主要的市场和产地都在国内,而且是单向的,生产出产品运到消费地就完事了,不太容易受行业外和海外的因素干扰。
但集运行业主要的市场和经营活动发生在海外,而且船和箱都需要循环使用,所以供给端受到的约束更多,一旦某个环节发生意外冲击,循环无法顺畅进行,产能就会更加紧俏,而且短期几乎无解。比如疫情爆发后,本来集运行业的船和箱就不够用,再加上到港之后,从港口到铁路再到货车车架、货车司机全部因为疫情而短缺。
比如美西港口排队的货柜船最多逼近100艘,需要等待20多天才能卸货,本就不够用的集装箱大量拥堵在港口,而拥堵反过来又加剧“缺箱少柜”的问题,恶性循环之下运价才会螺旋式的上涨。
比如2021年3月份的苏伊士运河堵船事件,中国台湾的一艘超大型集装箱船意外在苏伊士运河搁浅,把这个全世界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堵塞了好多天,导致缺箱少柜的问题进一步加剧。
而且最令人无奈的是,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集运企业也不可能因为船堵在港口就去买新船和新集装箱,所以到一旦发生问题很难快速有效的解决。也正是因为集运行业这种特殊的循环属性,很多传统周期品的价格在2021年都已经崩盘了,而唯独集运行业的运价还在不断上涨。
其次,从竞争格局来看,集运行业基本是寡头垄断,龙头有充分的定价权,在供给短缺的时候更容易躺着数钱。根据中信建投证券的研究,集运行业每隔10年会经历一次大的并购浪潮,最近的一次发生在2015年之后,8家TOP20公司进行大范围并购重组,全球性班轮公司从20多家迅速缩减至9家,TOP5的市场份额达到67%,TOP10的市场份额超过80%。
目前行业竞争格局相对清晰稳定,全球9大班轮公司按照市场份额分成了四个梯队:第一梯队是马士基、地中海;第二梯队是中远海控、达飞;第三梯队是赫伯罗特、海洋网联、长荣;第四梯队是阳明海运、现代商船。
而且,在这一波整合当中,主要的集运龙头都已经结成类似航空公司的联盟。2015年,马士基航运和地中海航运组建2M联盟。2016年,达飞、中远海运集运、长荣海运和东方海外组建海洋联盟(OCEAN Alliance);赫伯罗特、韩进海运、阳明海运、商船三井、日本邮船和川崎汽船组建THE联盟。
联盟之间的竞争格局也比较清晰,海洋联盟是欧线、美线第一大联盟,马士基成为2M联盟的带头大哥,中远海控成为海洋联盟的带头大哥。
这种基于联盟一致行动的竞争格局相对稳定。一方面,各个梯队之间市场份额差异在4%左右,已经形成明显阶层壁垒;另一方面,如果后面的班轮公司想要挤进欧线、美线两大主干航线,按照每周一班航线配置,以目前的船舶造价,在欧线配置一组航线新增投资需要14.6亿美金,美线配置一组航线需要4.5-5.5亿美金。也就是说,如果要进军两大主干航线或者加大主干航线的密度至少需要20亿美金资本开支,这对尾部的中小型公司来说是个很高的壁垒。
二、集运行业内部的升级空间
除了行业横向对比的优势,从行业内部纵向来看,集运行业也不是静态的,未来也有转型升级的空间。
一方面,供给端的船舶有更新换代的需求。目前20年船龄以上的老旧船占比达7.9%,Non-Eco(非环保)船舶占比依然较高,特别是2015年第一代节能环保船出来之前,基本是非环保的,而这些运力在碳中和时代新的技术能效标准下,可能面临大规模拆解。这也可能导致未来新一轮的运力紧缺和运价上涨。
另一方面,集运服务也不是完全同质化的,未来存在升级空间。这个行业虽然商业模式很简单,但管理起来也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很多地方是可以优化和做出差异的,而有差异就意味着更高的定价空间和毛利。目前马士基、中远海控等第一梯队公司同航线的运价要高出其他中型班轮公司50-100美金/TEU。
服务的差异可以体现在诸多层面。比如准班率,马士基、中远海控、东方海外平均综合准班率分别为77.8%、78.4%、79.6%,而THE联盟的平均综合准班率只有58.5%。又比如管理上的数字化,马士基就基于庞大的市场份额和运量,通过数字化分析为客户提供更快、更智能的规划和服务,解决高波动超额预定的行业痛点。而且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能更加清楚、准确地了解不同货物不同航线的运送时间,进而根据客户需求准确提供不同时效的产品组合,最终都有助于提升盈利能力。
不过,这些成长性的逻辑相比于消费、科技等赛道来看还是偏弱。
从投资逻辑上看,集运行业还是要以周期性逻辑为主。但就像前面讲的,集运的周期并不同于普通的煤炭、钢铁等国内上游产业,必须要从全球贸易周期和行业周期的角度出发,选择全球经济上行和行业产能紧缺阶段投资更能获得超额收益。
从机构在A股的配置偏好看,狭义的集运行业中最受青睐的当然是中远海控。
中远海控的前身是中国远洋,2007年在主板上市,2016年中国远洋重组,变更为中远海控。后来收购东方海外之后成为全球第三大班轮公司,总运力将超过290万标准箱,经营船队超过400艘,在全球仅次于马士基和地中海航运,而且与其他公司已经逐渐拉开差距,行业地位稳固。
这样的行业地位之下,当需求爆发的时候,盈利爆发力非常强。2021年盈利接近900亿,差不多相当于两个茅台了。所以机构在这个阶段也非常认可,截至2021年中,共有428只公募基金配置了中远海控。
除此之外,A股上还有一些上游的产业链环节,不过盈利能力和中远海控没法比,机构配置的也相对较少。一个是造船环节,机构配置较多的是中国船舶,截至2021年中,共有163只公募基金配置;另一个是集装箱生产环节,机构配置较多的是中集集团,截至2021年中,共有199只公募基金配置。
总结来看,集装箱航运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全球性周期行业。经过十几年的行业出清和整合之后,目前的行业格局处于相对健康的状态。再加上疫情导致的全球运力紧张和运价上涨,导致行业近两年盈利大爆发。
但长期来看,随着疫情的逐渐消散,运力紧张可能逐步缓解,行业可能会有阶段性的风险。对投资者来说,还是要把握好这个行业的周期属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