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十年里,互联网行业贡献了大批牛股,以及很多超额收益,如果过去长期持有阿里、腾讯、京东、拼多多、网易等龙头公司,或者富途老虎、高途等赛道股,应该都收益颇丰,拉长周期来看,这些龙头几乎都是波澜壮阔的行情。
不过在2021年里,互联网板块的表现一言难尽,在行业监管政策不断出台、用户红利结束等背景下,绝大多数互联网股票都呈现了大幅下跌的过程,网友戏称,中概互联变成了“中丐互怜”。
机会都是跌出来的,而且现在股市最讲究的投资方向便是寻找存在反转的板块和股票。随着大幅下跌,估值慢慢被消化,监管、用户红利耗尽等也逐渐反应在预期中,互联网板块是否已经有了企稳回升的基础?这是投资者比较关心的问题。
投资就要投自己最熟悉的行业。大家几乎日常都会使用这些互联网公司旗下的产品,对这些公司的竞争力或多或少会有了解,如果能有一个互联网行业投资框架来系统分析这些公司和机会,无疑会增强投资中的胜率。
基于此,妙投APP最近与广发证券传媒互联网首席分析师旷实进行了深入交流。在2021年12月23日发布的新财富最佳分析师评选榜单中,旷实再一次获得传播与文化组的第一名,旷实已经在2018-2021年连续荣膺这一荣誉。旷实毕业于北京大学,2011年加入中银国际证券任研究员,2017年加入广发证券,至今做卖方研究已经超过10年,对于传媒、互联网行业研究有非常深入的积累。
在交流中,旷实际详细剖析了短视频、长视频、本地生活、元宇宙等热门领域的发展态势与格局。他认为,经过前期的调整,今年互联网领域已经开始出现投资机会。新的一年里,旷实相对更看好短视频、本地生活服务、社交、游戏、潮玩、直播电商、元宇宙(虚拟人、VR/AR、NFT等)等细分子赛道。
同时,旷实也对自己的研究方法与框架和盘托出。众所周知的是,互联网行业细分领域众多,行业变化也是急速进行,可谓日新月异,想要做到全面覆盖、深入研究,是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论的。让人好奇的是,这位新财富互联网行业最佳分析师,是怎么做行业与公司研究的?
以下是虎嗅妙投与广发证券传媒互联网首席分析师旷实的交流实录。
2022年互联网行业仍有投资机会
妙投:2022年互联网巨头们还有投资机会吗?
旷实:机会应该有的。
一方面,现在跌下来以后估值不贵,资本市场对监管政策的反应已经比较充分,后续不会因为某些政策在执行层面的落地引发大的波动;
另一方面,互联网巨头们本身的商业模式壁垒是在的,在未来一两年,他们只要能够找到自己的增长点,把业绩兑现出来,仍有比较好的长线机会,我对互联网行业本身不悲观。
展望2022年,综合考虑用户和收入成长、行业壁垒和竞争格局、现金流与可持续发展等因素,我们相对更看好的细分子行业包括视频(尤其短视频)、本地生活服务、社交、游戏、潮玩、直播电商、元宇宙(虚拟人、VR/AR、NFT等)等。
视频方面,主要机会在于,中视频通过多渠道和内容多元化持续渗透用户大盘;短视频通过粘性提升和极速版以及出海持续驱动流量增长,货币化能力持续提升;长视频看好新监管周期下的内容革新和流量价值回归。
社交方面,22年关注开放生态后微信的商业化提升以及QQ的革新;
游戏方面,2021年中期板块估值筑底。2022年中国手游出海和精品化两大逻辑有望持续深化,叠加新的渠道演进(VR/VR,元宇宙等)。行业具备总体机会,个股间的估值差预计将变大。
直播电商方面,短视频拉动直播电商渗透率快速提升。中心化电商布局外,商家加强私域布局。
短视频流量端竞争已入后期,商业化能力是比拼重点
妙投:过去几年的最大风口是短视频。现在两强格局确立,短视频赛道竞争是不是已经结束了?
旷实:短视频赛道在国内流量这一端的竞争基本上已进入中后期,过去两年他们重点在抢用户,现在来看两大主站的日活用户数基本趋于稳定,极速版过去一年增长较快。未来两三年,他们主站用户增长空间不大,主要依靠极速版和海外做增量用户。从这个逻辑来讲,双方流量抢夺最狠的时候已经过去。
两强未来的核心战略,是要把现有的用户流量用好用活,去获取最大的价值变现。高时长和高粘性用户蕴含很大的开发潜力。
妙投:短视频领域龙一目前还未上市,龙二已经上市了。短视频领域的竞争格局会如何演变?
旷实:字节跳动是中国互联网过去5年成长斜率最陡峭,也最具海外扩张力的公司。可能从短视频行业来讲,行业第二和第一名确实存在不小的差距。但做互联网研究,纵向框架和横向思维并存。如果把短视频行业与其他业态比较,无论是从日活、月活还是日活月活比(反映用户黏性状况),短视频还是一个非常好的赛道。
第一,从日活月活比来看,55%- 60%的日活月活比,这在整个互联网里是非常高的用户黏性。
第二,从日均使用时长来看,短视频龙头日均110-120分钟,显著超过其他互联网娱乐业态。
第三,从日活来看,短视频龙头3-5亿的国内日活,中国能做到3亿以上日活的互联网公司屈指可数。
从这几个维度来讲,短视频仍然是中国互联网当下最具用户吸引力和货币化潜力的赛道。从行业竞争格局来看,行业前二之间有竞争,但第二还不至于被侵蚀掉。
首先,二者的流量生态、社交关系不太一样,他们有一定的交集用户,但更多的是各自平台的“特征性”用户,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两个平台会还会共存。
其次,他们属性还是有些区别的,都有自己的基本盘,快手的私域关系、交互性对某些用户群体有更强的吸引力。行业第二名不用和第一名比较,它只需要把自身的用户营运做好做扎实,在现有流量体系下把货币化手段和空间做出来,会得到市场的认可。
长视频流量被短视频分流的状况接近谷底,长期看需回归内容本身
妙投:长视频为什么不景气?未来是否还有反转机会?
旷实:多种原因交织在一起。
首先,2021年经济下行,广告业务增长肯定有压力。其次,内容监管方面也有影响,艺人监管以及一些内容题材被叫停(比如选秀类、偶像养成类节目),对流量获取、会员增长都带来一些影响,这些影响也会反映到股价层面。
未来一两年,长视频肯定还有机会。
首先,长视频是有刚需的,长短视频不是替代关系,PGC和UGC不是互斥的关系。长视频有自己的流量基本盘和独特调性,碎片化娱乐不能取代沉浸式娱乐(剧集、综艺、电影等)。其次,短视频对于长视频使用时长的侵蚀已经渐入尾声。随着短视频龙头基本进入时长稳定期,长视频有望通过内容迭代获取用户回归。
妙投:长视频头部平台都还在亏损阶段,是不是商业模式被证伪了?
旷实:未来几年,长视频要看平台是否能够在新的监管环境下,把自身的内容矩阵做起来,这一点很重要。但不能说长视频商业模式被证伪,只是说某些公司的商业模式被证伪,毕竟海外有奈飞已经跑出来了。
长视频不是天然亏损、无底洞的行业。只不过长视频在中国发展的阶段中,某些公司烧钱换流量的模式进入瓶颈期,现金流和收入增长均面临压力。从长期来讲,长视频还是回归到内容本身,得去构建自己独特的有调性、有质感的内容体系。我们仍然看好长视频的长期空间,甚至行业竞争格局的变化。
妙投:中视频赛道的公司今年股价也不好,存在哪些问题?
旷实:中视频是介于长短视频中间的一个形态,现在市场的一个分歧点在于,中视频赛道的打法比较模糊一些。赛道代表性公司做内容时,一方面加大中视频的激励,构建更完备的UGC内容生态,同时也做了很多OGV的东西,比如综艺、偶像剧等偏长视频的内容。加大了内容投入,因此亏损在加大。
赛道代表性公司的用户增长已经进入一个平稳期,2亿多的用户,货币化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现在营收还是靠游戏发行、广告、卖会员,没有找到新的增长点,相对来股价比较弱。但公司本身没有出什么大问题,只是之前过高的估值需要消化。公司没有找到新的特别大的突破点之前,还需要一段时间去沉淀。
本地生活领域格局难变,元宇宙还在概念期
妙投:现在A股比较热门的概念是元宇宙,元宇宙是炒作还是真有发展前景?
旷实:现在元宇宙还是处于一个概念期,还没看到真正意义上的元宇宙公司出现。前段时间马斯克也说,元宇宙可能是一个概念。扎克伯格自己也说,可能未来花十几年时间才能做成一个元宇宙公司,短期一年两年是做不成的。比如高度虚拟沉浸感,自由去实现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需求,现在还没有这样的体验。
目前A股炒元宇宙的概念,现在主要分化为三个维度,一个是 VR、AR;第二个是虚拟人;第三是NFT。就公司本身来讲,都不单独构成一个元宇宙,更多是跟元宇宙的某一个特征或者要素接近。哪些公司未来可以真正成为元宇宙公司?需要去持续观察和跟踪。
妙投:本地生活领域也是互联网的一大板块,竞争也比较激烈,又出现了社区团购这种新业态。是否会有行业变局?
旷实:本地生活领域的龙头公司应该没什么问题。一方面市场很广阔,交易用户、类目都还在增加;另一方面从格局来讲,龙头公司地位优势明显,龙二与龙一的市占率的差距很难去弥合,格局可能会持续。
龙头的用户还在增加,在服务电商的基础上,又在以社区团购为抓手,往实物电商发展,空间是比较大的。
互联网监管会长期持续,不过行业格局不会大改
妙投:2021年的研究中,哪些是比较突出的?
旷实:做好了两点,第一是对行业监管做出了预判,比如互联网的政策监管和互联互通,在比较早的时候把它讲得相对透彻。我们在 Q2到Q3写了深度报告去探讨互联互通,讲了几个龙头之间流量的一些特质和场域关系,以及互联互通后可能的变化等。现在互联互通推进情况、执行情况跟我们当时的判断基本契合,对政策的把握和互联互通的理解,还是算比较前瞻的。
第二是对头部公司的业绩跟踪比较到位。我们在七八月份,就在不断跟市场沟通,认为可能三四季度互联网巨头面临业绩和监管的压力较大。这两方面的跟踪,做得还是不错的,至少是比较靠谱的。
妙投:2021年的互联网行业监管超出之前很多人预期,你是怎么判断和理解的?这是基于怎样的逻辑判断?互联网行业监管会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吗?
旷实:政策监管方面,我们在路演和报告里都提到过,2021年肯定是一个政策监管的大年。从Q2开始陆续有政策出台,包括用户数据用户隐私、互联网广告、文娱行业各种监管。政策不断落地,其实是顺应整个大趋势的执行和落地。即使往明后年看,监管也不会停止。在现在立法的大框架下,后续去做一些执行和落地,让行业进入一个有法可依、有理可据的状态。
从过去1-2年的立法和落地来看,监管的态度非常明确。未来在共同富裕、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大框架下,不要有任何侥幸心理。任何一个领域只要有不合规不合法的行为,都会被处罚或被要求做一些矫正。 我们认为互联网的监管是持续的过程,成为新常态。
妙投:巨头的基本盘会因为行业监管和互联互通而出现格局的变化吗?
旷实:目前来看不会。监管是对过去多年积攒的一些不规范行为做约束,比如靠垄断滥用市场支配行为。从过去1-2年政策的出发点以及处罚结果的指向和落脚点来看。
第一,监管落是在规范和引导行业,不是去抑制和消灭行业。第二,中国的互联网巨头本身在流量端、用户端、在商业模式上已经构建了比较强的优势,每个巨头自身的核心基本盘都很稳定,比如社交、本地生活、短视频等都如此。
监管让行业变得更规范,但不会出现巨头流量的大幅流失,或是因为互联互通导致行业格局出现特别大的变化。互联网巨头的核心竞争优势还是在的,只不过短期面临一些压力,需要重新适应监管新常态。在未来两三年,他们不管是营收还是利润,都要找到新的增长点,需要有一些变化、有一些迭代创新才行。但从长期来讲,他们还是中国最优秀的一批互联网公司,长期逻辑也没有破坏。
妙投:看互联网公司,除了流量和监管,还有哪些是必须关注的维度?
旷实:商业模式、流量壁垒,然后是盈利能力、货币化能力,此外管理层的执行力也特别重要。互联网是一个持续高速迭代的行业,只要有那么几年没有跟上时代脉搏,就可能沉下去了。所以一定要看重管理层的执行力、战略眼光以及企业家精神、企业文化。
建立底层框架认知,就无惧互联网的飞速变化
妙投:对于互联网行业,你的研究框架是怎样的?
旷实:研究互联网行业,主要考虑以下几个维度:第一,要研究供需关系,互联网满足用户的各种需求,如社交娱乐、电商购物、出行需求等等。这涉及到用户画像分析,要考虑用户群的城线结构,如以一二线城市为主还是以下沉市场为主。分析用户群体不同的偏好、年龄结构等。
第二,要研究细分子赛道的产业链价值分配,比如说长视频和短视频不同的子行业,产业链上下游和内容生产以及分发模式都不一样,需要对不同行业都做不同的分析。
第三,分析框架是可以复用和迁移的,当你对某一个子行业和子赛道熟悉以后,你把一些思考方式复制到一些别的赛道,有的时候是可以带来很多启发的。因为任何一个分析师,不可能一上来就覆盖所有领域的所有公司,更多是从一两个子行业或者有比较有代表性的个股入手。比如把抖音、快手、B站、爱奇艺、芒果一起研究,会有很多新的感悟和体会。
另外,研究互联网需要去构建一个比较深的对政策和监管的理解,需要有一些沉淀和经验积累。2021年出现的各种监管政策,你需要对它的来龙去脉了解清楚。比如为什么它会在这个时间点出现这么多的监管政策?
过去10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这么快,涌现很多新兴子行业和相关公司。之前的很多监管政策和法律法规对于新业态的监管匹配度有缺失,所以需要新的完善和修订,比如垄断、用户隐私、用户数据等。政策本身就要对相关行业监管缺失做修正。这样去理解相关政策就不会那么突兀,其内在合理性就可以得到解释。
妙投:互联网会有很多的细分领域,怎么去判断这些细分领域的潜在规模,判断天花板的高低?
旷实:研究天花板和行业规模,要从产业发展阶段、竞争格局、用户需求和模式壁垒几个维度去入手。首先,要看该行业可以触达的用户群体有多大。有些子行业很难做特别大,因为能接触到的用户群是相当有局限性的。判断行业空间的时候,需要对行业的用户属性、用户空间以及产业链发展阶段做一个底层的认知判断。
其次,可以参考一些可比口径业态的商业模式,跟之前研究过的哪些公司或业态比较接近,再去换算它可能能够达到的用户空间、客单价、交易频次等。做一些定量的分析和判断,判断行业的货币化空间。
以社区团购为例,这个业态出来以后,大家也不知道它具体可以做多大。但从一个商业常识来判断,它是可以触达很大规模的用户群体的业态。另外,社区团购市场参与者基本就是互联网巨头,它们具备很强的产业链资源整合能力,可以耦合SKU、供应链、履约交付等。因此,社区团购肯定具备比较大的市场空间。
反过来再举个例子,比如图书出版行业,很多人好奇为什么中国十几亿人,就没有出现特别大的图书公司。原因在于,虽然中国人口多,但具备高频阅读习惯的人是比较少的。其次,图书产业门类繁多,细分类别之间竞争格局分散,头部公司的总体市占率不高。因此,行业难以出现特别大的公司。
妙投:互联网行业变化很快,您怎么去做盈利预测?
旷实:对于上市公司来讲,需要构建模型后的拆分和关键指标,然后根据商业模式和数据跟踪持续完善和迭代模型,完成盈利预测。互联网公司变化较多,业务扩张与收缩都相对快速,盈利预测需要高频跟踪和动态调整。
妙投:您做一个深度研究报告,会是怎么样的流程?
旷实:第一,要在前期多做功课。把个股招股书以及上市以来的重要公告、年报、半年报、季报等全部读一遍,去摘取一些关键信息。对公司的商业模式,业务条线捋得比较清楚。
第二,需要收集公告以外的信息。包括媒体报道、高管演讲、论坛讲话、发展史、人物传记等,都通读一下。
第三,做案头研究以后,约管理层深入交流,这样基本会有一个框架和脉络。然后去完成报告的撰写和模型的搭建。背后主要考验全方位的思考和理解力、文字功底和建模能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