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妙投APP
作者 | 刘勇
头图 | 东方IC
36氪日前发布了一篇名为《宁德时代:万亿电池帝国的裂缝》的文章,被投资人解读为行业里正在撬宁德时代的墙角,引发宁德时代股价大跌,当日跌幅达7.28%,市值暴跌千亿。
站在新能源的风口,风光无限的宁德时代,会不会盛极而衰?宁德时代的全产业链布局究竟有没有问题?今天,妙投君从另外一个角度,带领大家探索宁德时代的产业链布局。
本文核心看点:
1、宁德时代赌博式的动力电池产能扩张,引发各厂商之间的“军备竞赛”,行业竞争激烈;
2、全产业链布局仍然无法解决锂资源紧缺和成本上升问题,宁德时代下重注存在巨大风险。
一、“军备竞赛”时代已来,没有矿怎么办
在“双碳”目标的背景下,新能源行业将迎来广阔发展空间,市场预测2025年全球动力及储能电池出货量将达到1516GWh。宁德时代瞧准了这个机会,下半年以来,投资及扩产动作频频。
8月份,宁德时代抛出582亿元的巨额定增预案,遭到交易所问询。随后宁德时代降低了募资规模至450亿,其中380亿是投至动力电池项目,70亿用作技术研发。
(数据来源:公司公告)
11月来已陆续发布了6份锂电项目投资建设公告,落地选址包括宜宾、肇庆、宜春、宜昌、贵州及厦门六地,项目涉及的领域涵盖了动力及储能电池、电池材料及回收业务,总投资额约为845亿元。
结合其上市以来的募投项目看,宁德时代对于电池和储能的投资项目,没有一个是低于40亿元的(除募资30亿研究储能的前沿技术外),从募资140亿上市,到去年200亿的定向增发,宁德时代的目的就只有一个,那就是扩产扩产再扩产。
(数据来源:公司公告)
新一轮的定增表明,宁德时代产能投资从未停歇,继续扩产。根据其披露数据显示,截至三季度末,宁德时代固定资产318.5亿元,环比增长67亿元,较2020年底增长62.32%;在建工程214.95亿元,较2020年底增长273.81%。
依靠规模优势和成本控制,宁德时代可以将动力电池的毛利做到高于同行,利润率领先大部分同行5个百分点,通过扩充产能和控制成本抢占市场,用成本优势打压竞争对手。
(数据来源:公司公告)
目前宁德时代在产和在建的锂电池产能有140GW,明年将达到300-350GW的产能。
然而不仅宁德时代,同行的电池厂商也都看到了新能源行业的机会,因此都在卖力地扩充产能,跑马圈地。从产能规划来看,宁德时代身后的LG、比亚迪、中航等一众竞争对手也都在扩产,LG规划2023年300GW,比亚迪规划2022年100GW,中航、蜂巢等厂商的规划均超200GW的产能。
动力电池厂商的技术差距越拉越近,另外,主机厂也在慢慢扶持电池厂。随着比亚迪、国轩高科、亿纬锂能等厂商新增产能的放量,届时动力电池行业将迎来最残酷的“厮杀”。
另外,今年动力电池原材料成本大幅上升,不少竞争对手扛不住开始提价,但是宁王抗住了成本上升,没有提价,目的就是不惜一切代价挤压对手,抢占市场。
但鉴于宁德时代在锂矿环节布局的资源不多,自己控制的锂资源杯水车薪。锂矿的存量争夺战,宁王看起来也无能为力。
此前,宁德时代为了抢得加拿大千禧锂业Millennial的矿,报价3.77亿加元(19.2亿元)截胡赣锋锂业,但是美洲锂业提出了4.7亿加元的报价,宁德时代最终也没抢上。
如果说大力扩产给自己带来是上游的资源不足,那宁德时代全产业链布局,能不能带来翻身仗呢?恐怕很难。
二、全产业链布局“救”不了宁德时代
宁德时代全产业链布局,矿产资源、材料、电池装配、储能等都有涉及。
(数据来源:浙商证券)
1、上游资源品
在最上游的资源品环节,宁德时代投资了锂矿、钴矿等,但是单笔的资金都不大,也没拿到大的锂矿资源。
如宁王入股的江西志存锂业,天眼查数据显示宁德时代出资额仅为512.8205万元,持股占比为8.1633%;宁王布局非洲Manono的锂资源项目,其参股公司出资2.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5.52亿元)入股,归属宁德时代的比例也很小。
2、材料、设备方面
材料设备方面,宁德时代的投资标的包括了磷酸铁锂、镁铝合金、锂、镍、负极、天然石墨等,投资额度依然不大。除了先导智能的25亿元定增(动力电池设备),其他的投资也都在几千万到5亿之间。
如2019年8月,宁德时代与宜安科技、三祥新材、万顺集团签订了《镁系合金材料项目四方合作投资框架性协议》,开展镁系合金材料业务,宁德时代的投资金额约为5亿元;2020年8月,宁德时代与三祥新材、万顺集团、隽达投资、银泰投资共同投资镁铝合金项目,宁德投资约7500万元,主要围绕宁德时代的电池包业务展开。
3、中下游、储能
在中下游和储能方面,宁德时代布局了储能PACK、充电桩、芯片等业务,但也都量多价小。
(数据来源:妙投汇总公开资料)
妙投汇总了宁德时代的投资项目,从宁德时代对产业链上下游的投资可以看出,宁德时代的投资分散程度高,全产业链布局。宁德时代的战略很理想,就是深度嵌入汽车产业链。只要我影响足够大,就能大而不倒。
但是宁德时代这种做法无疑是危险的。燃油车升级为新能源汽车,这个过程看来是不可逆的,但是新能源汽车不等于是锂电池汽车。
锂资源作为战略性矿产,被称为“工业味精”和“白色石油”,被广泛应用于化工、冶金、高端制造领域(飞机、火箭、船舶等)、核电、以及新兴战略产业(电动汽车)等领域。
从07年以来,锂资源已经走到了第3个周期,目前锂资源价格受到需求拉动,价格在一年内已经暴涨,最新报价达30万元/吨。
(数据来源:亚洲金属网、中信期货研究部)
根据中信期货研究所的测算,2021年全球锂需求量约54.0万吨LCE(碳酸锂当量),供给量约53.6万吨LCE。当前,锂资源已经处在实质性短缺阶段。
根据测算,2025年需求量有望达到153.1万吨LCE,供给量约128.7万吨LCE。可以预计,随着新能源车渗透率继续提升,2021-2025年,全球锂资源的需求仍然处在紧缺状态。
人类进入工业文明,发明蒸汽机以后,由于煤、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巨大(至少在刚开始时储量是巨大的),人们建造的各类大机器,都是围绕着这几类能源投入方式,这几类能源也被广泛使用。
工业文明发展至今,全球的能源消耗速度较刚开始时天差地别,导致了煤碳等资源的枯竭的日期大大提前。按照当前的能源消耗速度,煤炭大概还能用200年,石油/天然气大概50-60年。
但是锂资源应用在电动汽车上,在现在看来,只要继续大规模推广,就一定是紧缺的,这条技术线路无法解决。这是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来,大规模推广一项技术/产品时,从没遇到过的情况。
美国地质勘探局USGS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探明锂金属资源量8600万吨,储量2100万吨,且全球锂资源分布区域高度集中,超过60%的锂资源由澳洲和智利控制。虽然有盐湖提锂,但是杯水车薪,架不住动力电池厂商动辄数百GW甚至TW的产能扩张。
初中化学我们就学过地壳的元素丰度,钠能排到第6,磷排11,进不去前十,锰排12,镍排24,铜26,钴排32。地壳中排名前5的元素含量超过了90%,排名前10的元素含量超过99%。但你绝对想不到,锂元素的丰度只能排33,比钴还少。#请客吃饭,结果主菜(锂)的比配菜(镍、钴、锰)还少,客人怎么会满意呢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
锂资源在地球上并不算丰富,如果仅仅是消费电子、航空及高端应用,还不缺,因为这些应用不需要将锂作为动力,但是要把锂大规模应用到汽车上,就显得非常尴尬:用锂做成的动力电池,要作为动力运输上吨重的交通工具,导致动力电池必须做的很大很笨重,而这个东西还要运输笨重的自己。
用Argonne National Laboratory(2018)数据简单测算一下,动力电池的单位用锂量:三元电池为0.09万吨/GWh,磷酸铁锂电池为0.12万吨/GWh。
以比亚迪汉EV为例,其标准续航版搭载的电池容量为64.8kWh,如果按照三元锂和磷酸铁锂各占50%,每辆车的的锂资源用量是68.04kg,算下来8600万吨的资源量仅够12.64亿辆的新能源汽车使用。然而根据2020年的数据统计,全球汽车保有量大约为13.09亿辆(中国最新的数据统计为3.93亿辆)。这点锂资源,还不够机动车换一遍。
也就是说,不管是短期,中期还是长期来看,锂资源都将处于紧平衡和短缺状态,这还是在未来经济、人口不增长,穷人继续买不起车的情况下的估计。
更要命的是,现在不只是电动汽车要用锂,电动自行车、公交车、卡车也要换成锂,消费电子和高端制造也要继续用锂,万亿的储能市场也张着血盆大口,指着锂资源投喂。
这并非危言耸听,市场需求这么大,锂矿从哪儿出?#去一个地方,出发时路就错了,但大家仍然继续低头走
钠电池和氢燃料电池看起来是理想的替代方案,但是技术方案尚不成熟,产业化更是遥遥无期。
不管宁德时代下血本抢矿,还是全产业链布局,紧缺的锂矿资源将成为动摇锂电池汽车的最重要的因素,一旦技术路线变革,宁德时代的重金投入可能很难收回。
总结
结合动力电池及产业链上下游的布局可以看出,目前宁王的重心仍然是扩充动力电池产能,通过产能和成本控制优势挤压对手,但是随着各电池厂商产能放量,动力电池行业的竞争在所难免;此外,宁德时代在在锂矿资源环节的布局不足,为宁德时代供应链安全增添了隐患;第三,宁德时代在锂电池上下重注,一旦新能源汽车技术线路有变,宁德时代将面临巨大的风险。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