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搜搜
头像
2022年,基民如何扭亏为盈?
2021-12-28 18:29

2022年,基民如何扭亏为盈?

文章所属专栏 投资内参·每日必读
释放双眼,听听看~
00:00 09:10

头图|视觉中国

 

2022年投资中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变化?


本篇是“十大猜想系列”的最后一篇,前面几期已经梳理了关于宏观政策基调、经济增长、通胀、货币政策、房地产、财政政策、碳中和与新能源、债券市场以及股票市场的九个判断。(点击链接可查看之前的文章)最后一篇则是关于基金市场的判断。


 一、基民亏钱的2021年


2021年,对于基金投资者来说,并不是太舒服。


从债券类基金来看,虽然债券牛市让债券基金的收益明显提升,中证债券基金指数全年大概上涨3.7%,相比2020年提升了0.4个百分点。但随着无风险利率的长期下行,债券基金的收益也无法与前几年相比,显得有些鸡肋。


而从股票类基金来看,总体收益大幅下降,波动剧烈,赚钱效应大不如前。以中证偏股基金指数来看,2021年的股票基金平均收益只有3.2%,相比2020年的51.5%和2019年的43.7%,出现大幅下降。股票型基金的收益中位数5.9%,而去年的中位数是36%,2019年的中位数是35%。



大部分基金的收益都明显下降,而且大概34%的股票基金,今年甚至是亏钱的。而且中间的波动巨大,很多基金的最大回撤幅度甚至超过了2018年。

 

更让基民感到难受的是,表现最不好的正是过去两年持有最舒服的明星基金,而这些基金恰恰是基民持有规模最大的。


2019-2020年赚钱效应最强、吸引资金最多的就是两类基金。


是行业维度上的大消费基金,以张坤、刘彦春等明星基金经理为代表;


二是风格维度上的大盘蓝筹和价值型基金,以跟踪上证50和沪深300的指数基金为代表,在规模最大的20只基金中,四分之三都是这两类基金。



而这些基金今年收益普遍不好,尤其是规模最大的前四名,招商中证白酒指数基金易方达蓝筹精选景顺长城新兴成长上证50ETF,都是偏大消费或大蓝筹的。这四个基金合起来就超过2600亿,而今年他们的收益率分别是1%、-7.5%、-5.4%和-7.6%。

 

主流明星基金的窘境已经2018年不相上下,不过比2018年好一点的是,还是有两类基金给投资者赚到钱了:一是行业维度上的科技类基金,尤其是新能源和半导体;二是风格维度上的中小盘成长型基金,以中证500指数为代表。


前二十大明星基金中,收益率最高的就是农银新能源主题华夏能源革新股票诺安成长混合,收益率分别达到51.6%、38.2%和17.8%,不过这些基金的收益率较2020年也明显下降(2020年分别为163.5%、120.7%和28.8%)。


二、2022年基金市场的三大趋势


根据上期对股票和债券市场的判断,基金市场的情况基本也就清楚了,核心有三个趋势:

 

  • 第一,从大类维度看,债券类基金的收益率下降,股票类基金的收益率整体上升,整体上可以从今年的高配债、低配股转向相对均衡配置。


2022年的债牛依然确定,但空间有限,预计收益率仍处于较高区间,但比今年有所下降。股市整体估值将有所修复,但业绩下行压力较大,所以也绝不是普涨或趋势性的牛市,震荡和结构分化依然是主基调,而这其实更适合主流的股票基金发挥。


这有点类似2019年,大盘震荡修复、个股机会突出,选股会有超额收益,买基金会比买股票更适合,可以逐步增加股票基金配置。

 

  • 第二,从行业维度看,消费类的基金收益会上升,科技类的基金收益会下降,可以从科技类基金为主逐步转向消费类基金为主。


  • 消费类基金


消费类的股票2021年经历了估值和业绩双杀。


一方面,宏观流动性收缩,市场整体杀估值,而消费股经过连续两年的上涨后估值偏高,估值出清压力最大。比如食品饮料PE从2018年的21倍涨到了2021年2月的67倍,今年最低杀到了40倍以下;另一方面,经济下行和疫情拖累消费需求,同时上游成本上升挤压利润,PPI-CPI剪刀差扩大,导致消费企业业绩下滑。


而2022年行情会明显好转。一方面,宏观流动性将逐步转向扩张,社融已经有企稳迹象,股市整体有望估值修复。另一方面,PPI下行,CPI上行,利润空间有明显改善,业绩也有望逐步企稳。


短周期回暖叠加长周期的消费升级趋势,明年高景气的消费赛道会有不错的机会,而这正是消费类基金擅长的。


  • 科技类基金


科技类的基金压力明显要大很多,适度降低科技类基金配置是更稳妥的选择。


2021年,科技板块虽然整体也在杀估值,但由于业绩的超预期增长,有效对冲了估值出清的压力,在部分高景气行业和公司的支撑下,基金连续三年保持了高收益。而2022年科技板块的行情会有所变化。


从估值角度来看,虽然宏观上杀估值的压力缓解,但是科技板块自身的估值依然处于绝对和相对的高位,和经历过大跌的消费板块不同,估值修复的逻辑在科技板块上并不成立。比如今年表现最好的电气设备行业,目前PE大概68倍,基本处于近几年最高位。


从业绩角度来看,高景气赛道的业绩依然确定,但预期打的太满,未来业绩很难与目前的估值水平相匹配,稍有放缓就会导致估值的回归。所以明年波动风险明显加大,尤其是从今年底到明年上半年,估值回调再说难免。


而由于目前公募对科技股的配置已经达到了抱团的高位,一旦风吹草动,很容易重蹈2021年消费抱团瓦解的覆辙。不过和消费一样,科技股的长期前景依然看好,这种回调只是阶段性的,等到估值出清到合理位置还会孕育新一轮机会。

 

  • 第三,从风格维度看,中证500、中证1000等偏中小盘指数的基金性价比会逐步下降,上证50、沪深300等偏大盘指数的基金性价比会逐步改善,可从中小盘为主逐步转向相对均衡配置。


中证500和中证1000是2021年核心宽基指数基金中表现最好的,而擅长中小盘的几个ABB型基金经理也是主动型基金中表现最好的,本质上是两个原因:


一方面,高景气科技股本身就属于新兴产业,很多公司都是中小盘股,所以他们是中证500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比如中证500前五大权重股特变电工、天赐材料等都属于新能源产业链,而今年他们的业绩受益于科技创新普遍爆发;


另一方面,经济上行后期,PPI上行带动中上游周期性行业业绩大幅改善,而中小盘的周期股也是中证500的核心品种。正如前面所讲,这两个板块明年一个面临杀业绩,一个面临杀估值,明年都有比较大的压力。


虽然中小盘科技股杀估值后还有机会,但整体来看,性价比肯定不如今年,再考虑到大盘指数的修复,更适合从今年的中小盘占绝对主导转向相对均衡的配置。

 

总的来说,任何资产都不可能持续上涨,物极必反、周期轮回是不变的规律。但长期来看,股票和基金的慢牛趋势并没有改变。


对基金投资者来说,2021年时间的朋友的确不好做,大部分都经历了严峻的考验,2022年还会有压力,但总体上会比今年好一点,等熬过这段相对困难的时期,时间的朋友依然会给你最好的回馈。

本内容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如需授权请微信联系妙投小虎哥:miaotou515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评论
0/500 妙投用户社区交流公约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