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搜搜
头像
5亿人口渐渐老去,老龄化造就巨大蓝海?
2021-12-15 11:08

5亿人口渐渐老去,老龄化造就巨大蓝海?

文章所属专栏 投资就是选赛道:讲透6大热门赛道
释放双眼,听听看~
00:00 09:35

头图|视觉中国

 

最近,有一个挺火的短视频,讲的是“日本奇葩服务:到宅沐浴”。


在老龄化严峻的日本,为了给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解决洗澡问题,出现了专门提供上门洗澡服务的公司。该服务一般由三位服务人员自带专用浴缸和设备,从保护地面到浴缸搭建,从调试水温到隐私保护,服务无微不至,在日本深受欢迎。

 

很多网友看了觉得不可思议,其实类似这样的公司在日本极为普遍,除了上门洗澡,还有上门喂饭、陪同购物等各式服务,而服务的对象主要就是老年人。


这种看似奇葩的服务在国内也已经出现,上海就有类似的上门洗澡等老人服务,一次四五百块钱,一个服务人员忙的时候,一天能给五六个老人提供服务。

 

背后原因,不是日本人和上海人对洗澡多么讲究,而是他们面对同样一个问题:严重的人口老龄化


一、老龄化带来产业变迁


日本是全球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老龄人口,一般指65岁以上的人口,比例高达28.7%。上海则是中国第一个进入老龄化的城市,老龄人口比例也达到24.6%,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起居,得不到充分的照顾,只能依靠市场去解决。

 

这就是人口结构带来的产业变迁。


很多人都不能理解,干嘛要花钱找人来帮忙洗澡呢?的确,现在大多数人对养老压力根本没概念,因为我们的老龄化还处于非常初期的阶段。

 

2019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龄人口有2.54亿,占总人口的18.1%,其中65周岁及以上老龄人口有1.76亿,占总人口比重的12.6%。

 

宏观上有个指标叫抚养比,就是平均100个劳动力要负担多少小孩和老人。2018年,中国总抚养比是40.4%,其中老年抚养比是16.8%,也就是说每100个劳动力大概要负担17个老人。


从国际对比来看,这些数字都还不算特别高,所以国人还没太感受到养老的压力,养老产业也还没有迎来爆发期。

 

但事情正在起变化,老龄化在明显加速。


2020年,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再增加1000万,达到2.64亿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也从18.1%上升到18.7%。全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增长更快,共增加1500万,达到1.91亿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从12.6%上升到13.5%。


如果和2010年比,十年间的变化更为明显。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分别比2010年增加8637万人、7181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也分别上升5.4和4.6个百分点。

 

未来十年、二十年,老龄化的压力依然会快速上升。


根据联合国的测算,我国60岁以上人口将在2055年左右达到最高峰,预计将达到约4.88亿人,也就是说到时候有接近5亿的老年人口,这个数值是2015年的2.3倍,是当前的1.84倍。未来20多年的时间里,老年人口将增加2亿人以上。

 

人口本来是一个典型的慢变量,但为什么我们突然就要变老了?


原因很简单,人口在自然情况下的确变化很慢,但是政策的人为调控可能会改变这一路径。正如70年代计划生育导致新生人口突然下降一样,现在计划生育对于人口结构的影响开始加速显现了。

 

在计划生育执行之前,50后、60后是中国的生育高峰,那时候最多一年出生近3000万人,现在只有1000多万。随着50、60后逐步进入老年,劳动力急速下降,老年人急速增加,中国的老年抚养负担将会越来越重。

 

2010年,我们的老年抚养比只有10%左右;到2030年,这个数字可能攀升到30%;到2040年,可能会到40%,也就是说每100个劳动力要负担40个老人,这几乎相当于今天日本所面临的养老压力。

 

看数据可能不好理解,咱们举个身边的例子。

 

过去中国的家庭人口结构是个正金字塔形,一对老人下面四五个孩子很正常,这些孩子大多是50-60后,他们基本是四五个家庭供养一对老人,当然不需要什么养老产业,甚至送老人去养老院被认为是不孝顺的事。

 

但当50后和60后成为老人需要照看时,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一对老人下面最多就两个80、90后的孩子,很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这就意味着一个家庭两个劳动力,基本要照看四个老人。这个时候,单靠自己的力量,根本不可能满足照看老人的需求的,而且这代人普遍的收入还不错,毕竟吃到了经济快速增长的红利。


当50后、60后到了80岁以上,80后、90后甚至00后开始承担养老责任时,会发现80、90、00后们根本不够用,这个时候养老产业的需求会真正释放出来


二、我国养老产业的痛点及发展潜力

 

从长期来看,当5亿人口渐渐老去,养老产业绝对是一个潜力巨大的蓝海从短期来看,中国的养老产业发展并不顺利,因为它有明显的痛点。


2013年算是养老产业元年,2014年,在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催化之下,健康养老产业成为当年最火的风口之一,资本蜂拥而至,大量的房地产企业、保险企业、医药医疗企业进入养老产业。但几年过去了,大多数收效并不好,核心是因为以下两个痛点:


  • 第一个痛点:过去几年,还没到养老产业的爆发点,市场面临“人不多,老人不富,富人未老”的尴尬现实。


养老机构的平均入住年龄在70岁以上,所以此前的主力人群主要是30后、40后。


一方面,这部分人群还不算多,中国的30后和40后分别只有7400万、1.04亿,到了建国之后,50后人口才开始快速扩张,50后和60后的人数已经分别达到了1.67亿和2.23亿。


另一方面,这部分人群还没享受到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红利、缺少财富积累,消费观念也相对保守,而财富积累相对较多的50后、60后及更后期的人口,他们的需求在过去几年的确还没到释放的节点。

 

  • 第二个痛点:养老产业本身就是一个投资周期很长的产业,短期回报没那么快,投资风险相对较大。


以养老服务机构为例,从平地开始养老机构的建设,50亩以上的项目,包括建设期在内的回收周期,应当在七年以上。入住率提升起来之前,财务报表会很难看,一般公司根本熬不住。


比如,有一家公司叫宜华地产,从2015年就开始转型养老,更名宜华健康,收购了14家医疗公司,但过去几年不仅业绩直线下滑,2019年巨亏15亿,还因为投入太大,负了一身债,到2020年市值只剩了2015年的八分之一。

 

但短期阵痛并不意味着养老产业没有价值,恰恰相反,越是不成熟才越有发展的空间


我们曾经讲过很多朝阳产业,比如大医药,但其中很多行业都已经是八九点钟的朝阳,各路资本早已蜂拥而入。相比之下,养老产业更像是一个五六点钟的朝阳,现在的窘境就是黎明前的黑暗,熬过去就是黎明,增长弹性可能比很多所谓的朝阳产业还要大。


之前,工信部副部长罗文曾乐观预计,到2030年我国养老产业规模将达22万亿,这比医药产业的规模还要大。下一篇我们会具体讲解养老产业的主要模式和细分赛道。

本内容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如需授权请微信联系妙投小虎哥:miaotou515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评论
0/500 妙投用户社区交流公约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