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妙投APP
作者 | 董必政
编辑 | 关雪菁
头图 | AI制图
国家制定的“反内卷”,居然还能传出“鬼故事”。
11月12日上午,有小作文称,“晶澳科技董秘公开宣称反内卷失败。”
随着小作文的发酵,截至11月12日午盘,光伏行业板块出现大跌。弘元绿能跌停,协鑫科技跌幅一度达到11.97%,晶澳科技、通威股份、隆基绿能等一度逼近跌停。
当天下午,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执行秘书长刘译阳表示,不要低估政策决心,光伏行业不走出内卷式恶性竞争誓不罢休。
随后,中国光伏行业协会CPIA发布“关于网络不实消息的声明”进行辟谣,并表示坚定维护国家利益,行业利益,妄图通过造谣抹黑、恶意做空光伏行业牟取利益的恶劣行为,我们将与之斗争到底。

(图片来源:光伏行业协会CPIA)
辟谣消息一出,给资本市场吃了一颗定心丸。光伏板块企稳回升,但未恢复下跌之前的位置。
截至收盘,晶澳科技、通威股份、隆基绿能、弘远绿能分别下跌6.84%、6.06%、7.35%、7.54%。而,真正“受伤”的仍是持仓光伏的股民,开始纷纷在财经网站的评论区吐槽。

(图片来源:雪球)
妙投认为,这次事件再次让大家看到了光伏行业反内卷的决心,随着反内卷的推进,光伏资产在资本市场有望迎来价值重估。
一、光伏的“政策底”
自2023年以来,“内卷”这个词几乎成了光伏行业的标签。
在装机需求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光伏行业迎来了一场资本涌入后的同质化扩张、价格战和低效竞争。这种“增量放缓下的内卷”,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资本回报率下滑、估值折价与风险溢价走高。
最直观的感受,来自资本市场的“用脚投票”。
以光伏ETF(159857)为例,它从最高点的1.598元/份,一路狂跌至最低点的0.505元/份,最大跌幅达到惊人的68.39%。光伏公司集体陷入亏损的窘境,这显然不利于任何光伏行业良性有序发展。
活下去,成了头等大事。
面对行业深度内卷带来的集体“失血”,光伏行业的“反内卷”自从2024年5月开始规划,2024年10月正式启动,2025年继续推进。尤其在今年6月以来,相关政策密集出台。
当前的政策核心,集中在“保价”、“控量”两个方面。
保价,就是整治低于成本价格销售的恶性竞争;控量,则是通过控产、控销的方式,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从而恢复市场供需平衡。
从效果来看,保价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
据Infolink数据显示,今年以来硅料、硅片、电池、组件价格分别累计上涨33.33%、17.39%、8.92%、2.45%,上游涨幅相对明显。
真正让光伏行业反转,解决产能过剩还是减产,尤其在于光伏产业链的“牛鼻子”——硅料环节。
为什么是硅料?
因为硅料在光伏四大环节中,产能弹性最弱,具备天然的“卡脖子”属性。
相比于其他环节半年左右的扩产周期,硅料的扩产周期长达1.5年到2年。
更关键的是,硅料生产是重资本支出、高能耗的行业。一旦停产检修,不仅启动成本高,后期还需要支付高额的维护成本,甚至部分生产线由于基础维护的缺失,复产难度大。
因此,已停产的硅料项目复工可能性更低。
回顾光伏上行周期(2020年-2022年),正是因为上游硅料紧缺“卡脖子”,我们才看到了硅料价格从底部的57元/kg,一路暴涨至最高点的307元/kg。这正是上游供给端控制力的体现。
因此,一旦硅料产能能够有效出清,供给端得到控制,光伏产业链的过剩局面也将迎来极大的改善。
据中信证券统计,在控产控销方面,硅料企业已经开始按照年度产销框架控制产销量。随着11月枯水期到来,硅料企业已经开始执行减产计划,预计全年产量将控制在140万吨以内,符合年初设定的目标。

另外,9月16日,国家标准《硅多晶和锗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征求意见稿)发布,给行业设定了严苛的能耗“高压线”。新标准要求将三氯氢硅法多晶硅1级(先进值)/2级(新建或改扩建)/3级(现有企业)单位产品综合能耗下调至5/5.5/6.4kgce/kg。
据硅业分会,该标准正式实施后,多晶硅单位产品能耗不达基准值要求(6.4kgce/kg)的企业将被限期整改,逾期未改或整改后未达准入值(5.5kgce/kg)的企业将被关停。
根据初步统计,现有产能结构有序调整后,国内多晶硅料有效产能将降至约240万吨/年,较2024年底下降16.4%,与已建成的装置产能相比减少31.4%。
即便如此,硅料去产能还不够。业内一直在传“搭建硅料收储平台”也迎来消息,即由多家光伏硅料企业共同成立联合收储平台,收购中小企业产能,实现部分硅料产能退出。
10月28日,协鑫集团董事长朱共山在央视2套《经济半小时》表示,17家硅料企业已基本同意搭建联合体,预计2025年内完成搭建。细节方面,协鑫未向妙投回应。
正是这一反内卷行动,让业内、资本市场看到硅料快速去产能的预期,光伏行业有望早日迎来拐点。而这次的“小作文”正是破坏了这一预期,不过已经被辟谣。
二、光伏资产将重新定价
一般而言,资产重估主要体现在政策扭转市场预期、科技突破、资金结构改善等。
妙投认为,反内卷政策强度不断升级,从预期阶段步入实质推进期,成为驱动资产价值重估的关键力量。
现阶段,“反内卷”政策通过整治“内卷式”竞争,推动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竞争,优化了竞争格局。
由于控价的“反内卷”政策,企业盈利也将随之改善,为估值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上市公司的Q3业绩表现来看,不少公司出现了明显的回暖,出现了业绩拐点。
通威股份、TCL中环、隆基绿能等光伏巨头虽然第三季度仍处于亏损,但亏损环比出现了收窄。
比如:前三季度TCL中环光伏业务实现销售收入160.1亿元,其中Q3环比改善22%,主要因“反内卷”推进下产业链上游价格上涨逐步传导至硅片环节,据InfoLink,Q3硅片均价较Q2回升约12%。
值得一提是,Q3扭亏为盈的企业更受资本市场的青睐。比如:弘元绿能从上半年亏损2.97亿元转变前3季度盈利2.35亿元。资本市场表现上来看,自10月27日以来,弘元绿能的股价已上涨53.55%。
从产业链受益方向来看,硅料减产将直接受益,涨价会先从硅料开始,再逐步传导到硅片、电池片、组件等中下游环节。
因此,在对光伏资产重新定价的阶段,通威股份、协鑫科技、大全能源等硅料将率先被市场资金关注。而其他环节要结合Q3业绩表现来看。
此外,光伏企业通过技术突破实现先进产能,也是另一种反内卷的方式。
11月11日,工信部发布《进一步加快制造业中试平台布局和高水平建设通知》和《制造业中试平台重点方向建设要点(2025版)》,提出聚焦钙钛矿光伏电池、叠层光伏电池等先进光伏技术。
相比传统晶硅组件26%的光电转换效率,钙钛矿单结组件理论极限效率可达35%,与晶硅叠层组件理论上限高达45%,被视为下一代光伏电池技术,但停留在实验室和中试线阶段。
10月29日,协鑫光电宣布GW级钙钛矿产线首片2400mm×1150mm全尺寸钙钛矿组件正式面世,验证钙钛矿技术具有规模化落地能力
11月5日,捷泰科技在安徽滁州基地成功实现首片产业化TOPCon+钙钛矿叠层电池下线。
这意味着钙钛矿技术正在迈向大规模商业化应用。与此同时,设备厂商也获得新的增量市场。
据捷佳伟创官微,近日公司中标一条300mmx300mm尺寸研发和生产的钙钛矿电池整线。据京山轻机公告,公司已构建覆盖研发线至GW级量产的全周期设备解决方案,核心设备通过下游客户验证并实现批量交付。
因此,妙投认为,在光伏存量市场内卷、价值折价的背景下,具备钙钛矿量产能力的光伏厂商,以及为新产线提供核心设备的产商,将迎来一次价值重估机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