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搜搜
头像
中国平安跌破60,为何保险股依旧具备投资机会?
2021-12-08 11:39

中国平安跌破60,为何保险股依旧具备投资机会?

文章所属专栏 投资就是选赛道:讲透6大热门赛道
释放双眼,听听看~
00:00 10:33

头图|视觉中国

 

大金融整体是一个夕阳赛道,但又有很多成长性的细分朝阳赛道。


虽然中国经济宏观增速在持续放缓,但是微观的个人财富依然在不断增长,而越来越大的存量财富中又孕育着很多新机会。不管是商业银行中的个人金融业务,还是证券公司中的财富管理业务,都是这个逻辑。同样,保险行业也是如此。

 

在银行、证券、保险三大金融赛道中,保险业可能不是表现最好的,但一定是最具潜力的。与银行、证券相比,保险行业的优势在于,其兼具了金融属性和消费属性。很多对金融不感冒的人,可能从没有跟银行借过钱,也从没有去证券公司炒过股,但他们大概率买过某种形式的保险,无非是保险种类和金额多少的问题。这也说明,保险是大金融中相对刚需的一条赛道,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刚需还在不断强化。


一、保险行业需求端的三大增势


这主要是因为保险行业在需求端顺应了几个重要的“势”:

 

  • 第一个势是消费升级,这有助于提升保险密度和深度。


衡量一个国家的保险发展水平可以用两个指标,一是保险密度,即保费收入/总人口,也就是人均的保费支出;二是保险深度,即保费收入/GDP,也就是保险在整个经济大盘中的占比。

 

保险的需求一定是随着收入的增长而增长,目前我们人均收入才1万美元,和发达国家还有明显差距,所以我们的保险业发展也还有很大空间。


2019年,中国大陆保险密度仅为430美元/人,而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国家,保险密度均在2000美元/人以上,中国香港地区更是达到9709美元/人。


在保险深度方面,发达国家普遍处于10%左右,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更是接近20%,而中国大陆保险深度还不到5%,也就是说保费收入占GDP的比例只有5%。

 

保险说白了是用来防范人身和财产风险的,而随着老百姓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防范风险的意识一定是不断强化的,随之而来的必然是保险需求的增长。


以医疗保险为例,2012年到2019年间,健康险保费的年化复合增速达到35%,寿险的增速也达到14%。而具体来说,来自于中高收入群体的中高端保险需求增长最快,比如近几年以“百万医疗”为代表的中高端医疗保险相当畅销。

 

这和消费升级的逻辑是一样的,而且未来很有可能加速升级。从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来看,当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时,人均保费支出将有加速增长的趋势。2019年,我国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保险密度和深度均在2019年出现回升。未来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和政策红利的释放,我们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渗透率差距有望不断缩小。

 

  • 第二个势是人口老龄化,老龄人口对于养老和健康的保障需求更强,相关保险产品的需求也会随之增加。


老龄人口对于保险的需求是全方位的,既有基本养老需求,又有健康相关的医疗需求,而这仅靠国家的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依靠和人身相关的商业保险。

 

以医疗保险为例,在我国目前的居民医疗卫生支出中,虽然政府基本医保的覆盖率不断提升,2000年只有22%,而2018年已经达到56.4%,远高于美国的50.4%,但是我们的居民自付比例依然有35.8%,远高于美国的10.8%,而这个差距就来自于商业保险。在我国居民的医疗卫生支出中,商业保险覆盖率只有7.8%,而美国这个数字却高达38.8%。


下一步,人均医疗卫生支出随着人口老龄化和消费升级必然加速提升,但仅靠政府基本医保肯定是不够的,提升空间相对有限,而缺口必须更多的依靠商业保险来解决。目前我国健康险赔付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不到4%,保费规模与2025年2万亿的目标还存在1.2万亿的差距,潜在的增长空间巨大。

 

  • 第三个势是居民资产再配置,我国居民资产结构正在从房地产逐步转向金融资产,而保险也是金融资产中重要的一环。


2019年,保险类资产在居民持有金融资产中的占比为13.7%,10年间提升2.45个百分点。而在欧美发达国家,保险资产占金融资产的比例在30%左右,日韩则为25%左右。相比之下,我国居民保险资产配置比例也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从需求端来看,保险行业是在大金融中成长性最好的赛道之一。但还是那句话,只是需求好没用,关键还得看供给端。


二、保险行业供给端的四大痛点


从供给端来看,保险行业比较复杂。

 

表面上来看,保险行业在供给端也不弱。一方面是保险行业壁垒较高,和所有的金融赛道一样,保险行业也实行严格的牌照管理,不是轻易就能进入的;另一方面是保险行业的竞争格局比较清晰,保险牌照虽然不算少,但成规模的保险公司并不多,A股市场上直接从事保险业务的上市公司一共就5家,包括中国平安中国人寿中国太保中国人保新华保险,市值基本都在千亿以上。


相比之下,银行和券商的上市公司都在40家以上。这样一来,行业集中度也相对较高,如果以2020年的保费收入计算,寿险领域国寿、平安、太保、新华四家相对领先,合计市场份额接近50%,财险领域人保、平安、太保、国寿四家相对领先,合计市场份额接近70%。

 

故事讲到这里,供需两端似乎都非已万事具备,只差股价上涨了。但遗憾的是,保险股在A股的表现却非常惨淡。过去五年中,证保险指数几乎没涨,而且中间波动巨大,到现在为止距离2017年的高点还有30%以上的跌幅。从个股角度看,前几年中国平安还算是一只绝对的牛股,但2021年以来也跌落神坛,股价几乎腰斩。


显然,保险行业并不像表面那么完美,它还存在以下明显的痛点。

 

  • 第一个痛点,由于市场不够成熟,保险公司跟客户之间的关系,更倾向于博弈,而非共赢,这导致保险产品定价偏低,保险市场相对鱼龙混杂,影响整个行业发展。


金融行业不像消费行业,专业性比较强,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去培育用户。就像券商的发展离不开股民健康的投资观念,保险行业的发展也有赖于老百姓对于保险的科学认知,而国内这种认知显然还不成熟。


这就导致保险产品的定价相对偏低,一方面是贵了老百姓不接受;另一方面是便宜了更有竞争优势、更好卖。这样一来即便是龙头保险公司也不敢定价太高,利润自然受挤压。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很多低价的寿险还在存续期,有一定的历史包袱。

 

  • 第二个痛点,产品定价上没有空间,就倒逼保险公司在保险产品的质量上做文章,再由于保险产品的复杂性以及保险的代理人模式,导致保险产品滋生了各种各样的“坑”,严重影响了保险行业的生态和信誉。


对很多人来说,直到现在提起保险还是直摇头,老是觉得忽悠成分居多,主要就是因为原来行业确实太混乱了。


一方面,保险公司的销售主要靠代理人模式,因为传统寿险非标准化,条款复杂,很难通过银行、电话、互联网等浅交互场景销售。但目前的保险代理人队伍在增员的过程中,有着明显的传销属性,主要是依靠高额的返佣,比如很多保险产品可以把第一年的保费全部返给销售,这样一来,不负责的代理人就倾向于忽悠客户去非理性购买。


另一方面,买保险又不像买菜那么简单,普通消费者很难甄别产品的质量,这也给了保险销售可乘之机。短期来看,这可能让代理人和保险公司得益,但长期来看严重影响了行业的发展。

 

  • 第三个痛点,伴随着居民资产配置的多元化,部分需求被海外保险分流。


A股市场的保险公司虽然表现不佳,但在很多外资公司靠在内地业务获得了很好的业绩,比如港股的友邦,这几年在内地拓展就很快,主要原因是内地的保险产品存在诸多限制,而海外的保险产品可享受全球的保险资源,在中高端市场颇受欢迎,也形成了一定的分流。

 

  • 第四个痛点,保险行业的资金沉淀量较大,投资头寸比较高,所以很容易受到资本市场波动的影响,这个属性在投资市场并不受欢迎。


也就是说,保险公司赚不赚钱,不仅要看它保险业务做得怎么样,还要看它的投资能力,这其实完全是两码事,自然增加了公司业绩的不确定性。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国平安,此前公司大量投资地产行业,仅对华夏幸福累计投资就高达540亿(180亿股权+360亿债券),结果后来华夏幸福债务暴雷,公司市值缩水90%,拖累2021年平安的股价暴跌。


三、总结

 

短期来看,保险行业的痛点非常明显,但现在所有的事情都在往好的方向去改变,不管是行业的规范,消费者的成熟,还是房地产投资头寸的下降,行业集中度的提升,都有利于逐步解决行业目前的痛点。


长期来看,当这个市场真正走向成熟的时候,龙头公司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会逐步凸显出来,只不过需要时间。

本内容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如需授权请微信联系妙投小虎哥:miaotou515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评论
0/500 妙投用户社区交流公约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