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妙投APP
作者 | 刘国辉
编辑 | 关雪菁
头图 | 视觉中国
近两个月来,大A科技成长股的涨法,可谓,“越涨让人心越慌”。
回调的风险,也在加大。
但必须承认,今年以来,排名靠前的基金,基本都是重仓AI算力、创新药或者机器人板块。排在全市场首位的基金年内业绩一度超过200%。
谁也不知道回撤什么时候会来,可以确定的是,一定会来。而同样确定的是,未来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亮点和动力就在这些泛科技领域,“十五五”主要目标中,第一与第二大目标分别是高质量发展和科技自立自强,均直接指向科技成长。
接下来,A股的机会还是会更多地集中在这些方向。
头部基金公司今年力推的,也是科技投资团队。头部基金公司的投研资源都在向泛科技领域集中,主旨是探索行业前沿趋势。近两年提拔的基金经理新人,也大多是主投科技方向。这里的科技是泛科技领域,不仅包括电子与半导体、计算机、通信、软件、互联网,也包括新能源、机器人等高端制造。至于传统行业,更多是保持跟踪,发现周期拐点。
但这并不意味着,科技股基金给基民的,是稳稳的幸福。事实上,科技成长基金跌下来更加凶猛,即便长期走势向上,过程也会极为跌宕。
因此,即便眼前科技行情令人眼热,选择出真正优质的、能够给予基民长期稳定回报的产品,却并不容易。特别是,科技行情已经上涨至此,谁都怕自己是买在半山腰,也怕自己错过了后面更持久的行情。
所以,怎么办?
如果你想吃到“危险且凶猛”科技赛道的持续红利,今天妙投就给你仔细盘一盘,谁,更值得持有。
大厂优先
今年业绩靠前的绩优科技基金中,既有头部权益大厂的产品,也有多个中小公募公司的产品。而方言全市场有相当多的科技成长基金经理,既有恒星也有流星,选择起来并不容易。
选谁?
相比较而言,中小公司的绩优产品在行业配置上更加极致,基本都是将仓位全部集中在AI算力等热门板块。如截至10.20日年内收益达到94.15%的信澳业绩驱动,前十大重仓都是光模块、PCB;年内收益达到108.17%的中航机遇领航也是如此。
而头部权益大厂的绩优产品,往往配置更均衡一些,如年内收益达到121.13%的中欧数字经济,重仓股分布在光模块、PCB、汽车、互联网龙头等板块;年内业绩86.02%的易方达信息行业,除了光模块、PCB,还有互联网龙头、网游、存储芯片等公司。
这在配置结构来自于两方面:
一是中小公司更需要通过极致的配置来实现更高弹性,从而提升规模,养活团队。头部公司相对来说这方面压力会小一些,投研风格会更强调配置的适度均衡;
另一方面是不同公司的投研规模不同,头部公司科技方向的基金经理加研究员往往能达到20人左右,可以覆盖不同的成长方向的研究,更能团队作战。
这么说吧,中小公司在投研上配置较大厂少,更需要基金经理通过个人能力来覆盖不同的机会,而单个基金经理的能力圈往往是有限的。这意味着,中小公司基金经理在跑长期业绩的过程中,更像一个冲锋的尖刀,而少了回护自己的盾。
不过,极高的业绩弹性和收益锐度,却也适合更资深的基民把这类科技赛道基金产品当作自己整体配置的阶段性工具。
但对于更大多数的投资者而言,大厂是更求稳的选择。
首先,中小公司中有不少出色的科技基金经理,不过散落在多家公司,有一定筛选难度。这就变相拉高了持有门槛。
另一方面,在头部大厂内部,也有风格上的差异,往往老将与中生代配置更均衡,新生代配置会更极致一些。可能是因为新人更需要优秀的业绩来证明自己,同时刚刚开始管理产品,有很强的冲劲。老将与中生代吃过净值大幅下滑的苦,更有意愿来增强稳定性。
因此,可以优选权益大厂的产品,一方面科技基金经理数量多,主动权益规模前列的公司,基本都有10人左右的科技成长基金经理。另一方面,公司整体投研覆盖面更广,内部也都在推动团队分工和高效共享,更能适应深度、广度都在变强的科技行业。
赚得多,为何科技基金经理往往亏更多?
那么,哪些大厂基金公司在科技成长方向上更有优势,他们又各有什么特点呢?
截至今年Q2,主权权益规模前十的公司分别是易方达、中欧、富国、广发、汇添富、景顺长城、华夏、嘉实、兴全、南方。
| 基金公司 | 截至2025年Q2主动权益规模(亿元) | 科技成长方向基金经理(包含计算机、电子、通信、新能源、军工等方向) |
|---|---|---|
| 易方达 | 2204.6 | 郑希,武阳,刘健维,蔡荣成,欧阳良琦,祁禾(高端制造),何一铖,贾健(新能源),何崇恺(军工),邱天蓝 |
| 中欧 | 1821.5 | 中欧,刘金辉、邵洁、代云锋、刘伟伟,冯炉丹,李帅,钟鸣,王颖,杜厚良 |
| 富国 | 1716.9 | 林庆,罗擎,徐智翔,曹晋,许炎,孙权,李元博,张富盛,杨栋 |
| 广发 | 1589.6 | 刘格菘,吴远怡,段涛,冯聘,观富钦、蒋科 |
| 汇添富 | 1450.3 | 杨瑨、马翔,马磊,沈若雨、郑乐凯,樊勇,左剑,谢昌旭,刘昇,赵剑,夏正安,卞正,王天宜,李灵毓,花秀宁,曹诗扬 |
| 景顺长城 | 1325.4 | 杨锐文、董晗、张仲维、詹成、周寒颖、农冰立、孟棋、江山、郭琳、曾英捷、刘力思 |
| 华夏 | 1268.4 | 刘平,张帆,吕佳玮,屠环宇,顾鑫峰,吴昊,万方方,杨宇,高翔,张景松,汤明真,宋伯龙,施知序 |
| 嘉实 | 1261 | 王贵重,姚志鹏,杨欢,张丹华,蔡丞丰,孟夏,熊昱洲,李涛,宋阳,刘畅,赵钰 |
| 兴全 | 1176.8 | 杨世进,陈聪,程奎皓 |
| 南方 | 1002.4 | 钟贇,郑晓曦,王博,张磊,雷嘉源,罗安安,邹寅隆,邹承原,熊琳,都逸敏 |
这些头部公司基本大都有10人左右的科技成长基金经理团队,尤其是近两年来,几乎都提拔了多个科技方向的新人,来应对现在的投资格局变化。同时也大多在推行分工协作,提升对科技行业的研究覆盖与资源共享。
公开资料显示,中欧基金扩大了科技研究团队,打造“工业化”团队,每一位研究员都专注在各自的细分领域,利用专业知识和专业背景,在相对较窄的板块中做到兼具深度、宽度,以及时效性。
汇添富基金把研究部划分为几个大组,实现更细化的研究颗粒度。以AI产业链为例,根据上中下游,划分为芯、云、端、网四大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有专门的研究员跟踪。在整个科技团队中,基金经理也需要承担研究的职责。
在这些动作的基础上,头部基金公司在这一类牛市中大多整体业绩不错,也多有拔尖的科技成长选手,如中欧的冯炉丹,景顺长城的江山,易方达的郑希,富国基金的罗擎,汇添富的马磊,都有比较靠前的年内业绩,年内收益都在80%以上。
乱花渐欲迷人眼,基民该如何做出投资选择呢?
历史上,科技行业成就过不少基金经理,让一些人一夜成名。但能持续留名的并不多见。
科技基金现在盈利多,不代表未来能把这些收益留住,行情调整之时,这些基金的下跌幅度可能也是更大的。
因此对于科技成长类基金,要重视业绩的稳定性,有些基金长期业绩好,适合长期持有。有些基金业绩弹性足,只适合做工具。
2013年,刚在中邮基金管理产品不久的任泽松,采用激进的投资策略,重点布局创业板成长股,尤其是环保行业相关企业,凭借管理中邮战略新兴产业基金获得股票型基金年度冠军,该基金年度净值增长率达80.38%,这一成绩使任泽松获得“创业板一哥”称号,成为当时基金界的明星人物。随后在2014和2015年,他的业绩也还不错,2016年以后,他相继踩雷乐视网、尔康制药等个股,业绩垫底,最终在2018年离开了公募行业。
2015年,易方达基金宋昆全面重仓软件板块,他管理的易方达新兴成长以171.78%的收益率一举夺魁,成为当年的公募基金冠军。不过次年行情风格转换,该基金亏损39.83%,排名在全市场垫底,此后他再也没有亮眼的业绩,2019年初牛市启动前卸任,不再管理公募产品。
科技成长板块爆发力强,个股弹性大,基金经理重仓后创造短期优良业绩并不难,本身基金经理都是名校毕业,大多有理工科背景,有些基金经理还有在实业工作的经验,判断机会并重仓,相对于价值、均衡风格的基金经理而言,亮眼的短期业绩是更容易出来的。
这些基金经理在核心的操作手段上比较接近,大致分为两种:
目前较多的是从中观比较入手,选择未来市场空间大、增长能力强、景气度较高的一个或者若干行业,再筛选个股,进行重点配置;
还有一些是自下而上找成长性不错、景气度高的公司进行重配。在市场流动性好、风险偏好高的牛市氛围中,往往能创造出色业绩。
不过泛科技成长方向的基金经理大多也有一些共性。
对高估值的容忍度更高,持仓往往也更加集中化,对热门行业的心态往往也更加乐观,在上一轮新能源行情的高点,新能源车渗透率迅速攀升到30%左右,谨慎的观点认为未来成长空间变窄,但成长风格基金经理会更乐观,认为渗透率达到一定程度后依然有很高的成长性。
当行情退潮时,这类往往是最后退出来的,或者一直坚守,再结合科技股本身波动大,A股更是牛短熊长,科技基金经理的亏损往往也较多。
因此如果选择主动权益科技成长基金,最重要的维度是长期业绩的稳定。不是在熊市不亏损,而是能提前预判主流成长机会,以及不同的产业周期阶段,做适时的调整,并在行业配置上实现一定的多板块配置,从而减小熊市亏损,并在牛市保持一定的净值增长。
当然,各种风格的基金,业绩长期稳定都很重要。但对科技成长风格来说,如果长期持有这类基金,更需要看业绩的稳定性,因为回撤起来,惊心动魄。
科技成长基金的锐度当然也有价值,只是锐度往往很难持续。在每个行情阶段,锐度靠前的基金往往是不同的。
2023年上半年曾经有个AI产业链大涨行情,年底半程冠军是周建胜管理的诺德新生活,上半年收益率约75%。然而下半年行情突变,科技股退潮,诺德新生活年度收益是-6.51%,同类排名674 | 4209。当然在2024年下半年以及今年,AI产业链行情回归,周建胜业绩都不错,但当再次进入大幅调整时,他的业绩持续性又会是疑问。
头部大厂的选手也是如此,业绩辉煌后陷入落寞的也大有人在,如2019年的收益冠军刘格菘,当年夺冠主要是靠重仓半导体、计算机、医药,2022年以后主要配置在新能源上,损失较大。今年有所回血,但产品离回本还有较远距离。
因此在衡量不同头部公司的科技团队实力上,不能只看近一年的业绩弹性,也要看团队的人才结构,看业绩的稳定性。
科技赛道“群雄逐鹿”
内部提拔加外部引进齐发力,壮大科技团队,增强对科技细分领域的覆盖面,强化内容交流与观点共享,是头部公司的共性,除此之外,各家在团队构成、业绩稳定性上也有一定差异。
目前来看科技成长风格实力最强的公募第一阵营包括易方达、富国、中欧和景顺长城。
其他头部权益大厂中,汇添富在科技成长风格上大举投入,外部引进、内部提拔大量基金经理,能否形成业绩稳定的团队,还需要观察。
广发基金虽然是权益大厂,近年来也是引进了多位权益好手,不过在科技成长上重要的引援不多,既有阵容方面,略显单薄,刘格菘,段涛,冯聘,观富钦、蒋科等,近年来业绩一般,从稳定性到锐度都有所欠缺。
吴远怡今年在成长风格基金经理业绩非常出色,一只在管产品实现了110%的年内收益,不过他的收益大多来自新消费,在科技成长上买得不多。
华夏、嘉实、南方的科技成长基金经理数量不少,不过业绩出色的选手相对第一阵营来说少一些。兴全基金是精品店模式,基金经理数量相对较少,主要风格又是价值以及均衡风格,纯粹在科技成长领域看机会的基金经理数量较少。
第一阵营中的公司,大多既有长期业绩不错的中生代,也有业绩拔尖的新生代。
富国人才结构相对最优
富国基金是近年来在主动权益领域投入最大的公司之一,已经引进了多位历史业绩出色的基金经理来补充实力,进一步坐稳了沪上龙头的位置。不仅在价值风格、均衡风格上有多位好手,在科技成长上也扩充了实力。
富国基金在科技成长上布局较早,2015年前后,自主培养的林庆、许炎、杨栋以及从汇丰晋信挖来的曹晋、李元博开始管理公募产品,持仓多数时间以科技、高端制造领域为主,成为当时科技成长基金经理最多的团队之一。不过那几年科技成长远不如大盘价值,到2029-2020年,这几位基金经理都展现出了较强的业绩。牛市过后,富国基金内部提拔了孙权、孟浩之,外部引进了张富盛、董治国、徐智翔、罗擎,已经形成了接近10人的科技基金经理团队。
目前来看,富国科技团队基本盘还是在林庆、许炎、曹晋三位投资经验近十年的中生代选手身上。经历了近十年里成长股的牛熊转换,这三位基金经理主要产品的年化收益仍能在10%以上,这是不多见的。
特别是林庆展现出了对于不同成长板块机会的把握能力。早期林庆是非常有弹性的选手,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无知无畏”,此后风格上做了一些调整,转向了偏价值的成长,目前以科技成长配置为主,增配一些价值股,在均衡配置的基础上,实现了业绩的稳定性。代表作自2017年至今的完整年度中都能稳定进入同类前50%,且除了2022年相对靠后外,其他年份均能在前30%左右。相比之下许炎和曹晋都是更纯粹的科技成长选手,业绩弹性更大,长期业绩不错。这三位都是TMT研究员出身,现在覆盖到了大多数成长行业,配置较为均衡,业绩可以,是目前富国科技线的顶梁柱。
相比之下中生代中的杨栋业绩逊色一些,2022年2024年连亏了三年,没能踏上科技成长的主线,自下而上选的个股也没能大量贡献正收益。今年重仓光模块、PCB后实现了业绩的修复。另一位中生代李元博更是经历了大起大落,曾经是富国旗下最有弹性的选手,在上一轮牛市中连续两年都有拔尖的业绩,不过自2021年以后,对机会的判断屡屡失误,连续四年亏损,成为富国这几年业绩最差的基金经理之一,管理规模从曾经的超过200亿元下降到目前的不足10亿元。今年终于业绩翻身,重仓了算力、军工、风电板块,截至10.20日年内收益85.07%,是富国业绩最好的基金经理之一。不过李元博近年来换股调仓极为迅速,重仓股变化较快,业绩稳定性待验证。
2021年以后提拔的基金经理,更偏赛道属性,其中孙权业绩最强,他自2023年至今,配置一直围绕AI产业链展开,其他基金经理业绩不算稳定,张富盛主要仓位多在新能源,徐智翔主要配置人形机器人产业链,董治国主要在军工,业绩表现都跟板块高度绑定,在配置的均衡性、业绩稳定性以及阿尔法能力上较几位中生代还有差距。
易方达科技人才不断档,但尚缺顶级选手
2012年是易方达人才井喷之年。
9月,易方达提拔张坤、萧楠、陈皓三位新人成为基金经理,日后这三位都跻身公募顶流之列。其实当月还有一位基金经理也开始执业,即科技成长方向的郑希,不过名气跟三位顶流没法比。
易方达作为行业龙头,主动权益规模也是行业领先,不过主要的基金经理以价值风格和均衡风格为主,在较长一段时间里,专攻科技的基金经理就郑希一位。
郑希很长时间里只管理了易方达信息产业这一只产品。郑希长期业绩还是不错的,截至2025.10.16日,代表作易方达信息产业在9年任期里年化收益达到19.48%,除了2022年跌幅较大外,其他年份都还不错,稳定进入同类排名前50%。2024年至今重仓半导体和光模块,业绩更是优异,近一年业绩位居同类前1%。
郑希之后,易方达在2017年底提拔了祁禾担任基金经理,他主要配置在新能源与高端制造方向。易方达真正在科技成长风险全面发力是在2020年以后,除了给郑希、祁禾发了多只新基,2015年开始管理产品的武阳也从早期周期方向转向了科技成长方向,并展现了较高的业绩弹性,也有多位科技成长方向的基金经理被提拔开始管理产品,包括刘健维、蔡荣成,欧阳良琦,以及军工方向的何崇恺,新能源方向的贾健。
2024年以后易方达在科技成长方向投入资源更为明显,此前提拔基金经理既有价值方向也有科技成长方向。2024年任命的四位主动权益基金经理中,何一铖、邱天蓝、王司南三位都是偏科技成长。
业绩上来看,易方达这些科技基金经理在上一轮熊市中大多亏损,不过在牛市中都能抓住机会,表现都出色,中生代如刘健维、蔡荣成都是自2024年至今重仓算力,业绩有很好的修复。这些中生代基金经理大多能在不同成长赛道进行切换,如2021年左右持有新能源,2024年左右重仓算力。新人中欧阳良琦代表作也是近一年进入了前1%,成为市场上比较受关注的新人。
与其他公司不同的是,易方达这些基金经理基本都是自主培养的,靠自身补血就能满足人才需要,且对不同领域有覆盖,体现了更强的人才培养能力。这也是易方达能称雄国内公募的根基所在。
易方达在主动权益上采用“大平台、小团队”管理模式。研究部作为平台提供系统性支持,风格鲜明的基金经理可以组建小团队,基于自身视角做投研。
张坤、陈皓、冯波、萧楠、孙松、张胜记等均曾组建团队。科技成长风格基金经理目前还未组建小团队。这可能显示科技团队在易方达还没有达到足够高的地位,在管理规模上,缺少能跟张坤等顶流相比的顶级选手。
中欧基金新秀挑大梁
中欧基金在均衡与价值风格上有不少出色的基金经理,科技成长风格群体在2021年后逐渐壮大。
此前中欧在科技成长风格上曾有过一位顶流基金经理周应波,他在牛市顶峰的2021年离职,因此历史业绩非常出色,6年任期后年化收益达到27.89%。
周应波离职前后,中欧基金在科技成长风格上任用了多位基金经理,包括2020年开始管理产品的邵洁、刘金辉,2021年有刘伟伟、冯炉丹、李帅、王颖,2022年从华宝基金引进了代云锋,2023年以后又有邵洁、杜厚良两位科技方向基金经理上任。
他们形成了目前中欧科技战队的主力阵容,各有所擅长的领域,刘金辉以电子和计算机配置为主,刘伟伟、代云峰相对更擅长新能源、高端制造,王颖较多配置互联网、传媒、游戏,李帅主要配置半导体、军工,钟鸣在汽车、机器人板块布局较多。邵洁、冯炉丹配置领域更为广泛。另一位外部引进的基金经理彭炜此前在融通基金时较多配置周期,到中欧后近两年也以互联网、半导体等科技板块配置为主。
与易方达相比,中欧的科技战队较易方达的科技团队在任职时间上更加年轻化,历史业绩来看,有一定分化。
其中,最出色的是邵洁、冯炉丹。冯炉丹自2023年9月开始独立管理产品中欧数字经济,2024年和今年业绩都是全市场前列,截至10.16,年内收益达到120%,同类排名3/4503。近一年收益166.21%,同类排名1/4418,称雄全市场。除了重仓“易中天”,她还在互联网、半导体、汽车、软件等板块有比较均衡的配置,体现了比较强的选股能力。邵洁没有冯炉丹这么高的锐度,不过从代表作除了2022年外,每年都能在同类前10%左右。2023年初全面减持新能源和消费电子,重仓半导体,体现了不错的调仓能力。
刘伟伟和刘金辉、钟鸣相对来说既往业绩不及上述两位女将,刘伟伟在2022和2023年持续重仓新能源,亏损较多,2024年以后增加了算力、互联网领域的配置,改善了业绩。刘金辉业绩稳定,代表作自2020年至今都能进入同类前50%,但缺少业绩拔尖的阶段,缺少一些弹性。李帅、王颖更偏赛道基金经理,行业配置相对集中。
景顺长城人才结构不错,阵容厚度不及富国
杨锐文2014年开始在景顺长城管理产品,历史业绩不错,成为了景顺长城科技成长方面的一面旗帜。曾任职诺基亚研发中心的詹成,2015年也开始管理产品,不过业绩逊色于杨锐文。这是景顺长城在科技投资上的早期布局。
2020年以后,景顺长城在科技成长方向上也加大了投入,曾在外部引进李进、张仲维、农冰立、董晗、孟棋、江山等优秀选手,内部提拔了郭琳、曾英捷、刘力思、张雪薇等选手,实力来看无疑是科技成长领域的大厂。
目前团队对于主流赛道的覆盖全面,基金经理也各有特点。杨锐文、张仲维都是成名较久的科技基金经理,杨锐文注重成长股的早期投资,张仲维来自中国台湾,对台湾在内的半导体等产业更为熟稔,具备更广的国际视野;农冰立有多年TMT研究经验,从工银瑞信转投景顺长城后,迎来了业绩爆发,成长为业绩领先的中生代;曾英捷、刘力思等人则是景顺长城自主培养新生代,曾英捷曾就职于一汽大众,能力圈以汽车、新能源为基础,逐步拓展到其他高端制造。
杨锐文作为景顺长城科技投资的代表人物,擅长产业趋势的研判与科技成长股的挖掘,是较早且较长持仓石头科技、九号公司的基金经理之一,代表作自2014年以来,截至今年10.24日的11年中,年化收益14%,非常出色。与其他科技基金经理相比,杨锐文锐度不高,不过超额收益比较均衡分布,自2015年至今十年里有8年战胜了业绩基准。除了2022年亏损30%,其他年份都还不错,在全市场也是有竞争力的选手。
从宝盈基金引进的科技基金经理张仲维延续了在科技领域的积累,在科技行情下业绩出色。农冰立、江山、张雪薇都有相当不错的业绩,锐度很高。
比较可惜的是阵容稳定性,被寄予厚望的李进2024年初离职,没能赶上这波牛市。业绩出色的新秀张雪薇今年8月份突然离职,对于景顺长城而言是损失。
汇添富补短板,投入力度最大
汇添富基金此前在人才建设的特色是自主培养。在总经理张晖的带领下,培养出多个特点相对一致的基金经理,基本上都比较注重公司质地,偏好商业模式与竞争格局都比较好的赛道与公司,偏好蓝筹、白马股,总体上价值风格基金经理居多。
在科技成长方面,比较资深的基金经理是2016年和2017年开始管理产品的马翔和杨瑨,其中马翔是汇添富科技投资的领军人物,也是在成长行业适度均衡配置的成长风格选手,虽然锐度不是很高,很少进入同类排名的前列,但能多年稳定在同类前30%左右,使得其代表作9年多以来仍能有10.2%的年化收益。杨瑨同时管理了QDII基金和投资于A股的基金,如果不算QDII基金,杨瑨要比马翔逊色一些,特别是在熊市中亏损更多。
可能是意识到在科技成长风格上阵容单薄,汇添富在成长风格上动作颇大,一是打破内部培养的传统,引进了樊勇,左剑,谢昌旭、张朋等科技成长风格基金经理,二是大力从内部提拔基金经理,近年来上岗的新秀,多是科技成长风格,包括新能源方向的赵剑、刘昇,以及科技方向的马磊,沈若雨、郑乐凯,夏正安,卞正,王天宜,李灵毓,花秀宁,曹诗扬等。
如果从人数看,汇添富泛科技领域的基金经理是最多的。另外汇添富透露,汇添富基金几乎每年都会组织投研人员进行海外调研。特别是在科技领域,经常会在硅谷做长达一周的调研,把几十家科技领域的龙头公司走访一圈。
阵容上空前壮大,投入力度加大,不过汇添富目前的科技成长风格基金经理还是存在一些明显问题,首先是缺少稳定性强的选手,几位引进的明星基金经理樊勇,左剑,谢昌旭、张朋等来到汇添富后都经历了较大亏损,到今年才逐渐走出业绩泥潭。
内部提拔的基金经理中,两位新能源基金经理剑、刘昇也都随着板块沉浮而出现较大亏损,今年的行情中也没有体现明显的锐度,体现了在选股能力上的不足。刘昇2022年曾借着在光伏板块的投资事项非常靠前的业绩,不过此后又泯然众人。
汇添富科技基金经理新秀中,多是2024年以后开始管理产品,持续性还能验证。两位投资经历在2年以上的新秀马磊,沈若雨、郑乐凯职业生涯也是以大亏开始,今年开始出现业绩修复。
总结
最后,如果把大厂科技赛道团队的能力维度按照人才结构与梯队、业绩稳定性、锐度/弹性、研究覆盖与协同、投研资源投入五个维度来评判的话,在头部基金公司的科技投研团队中:
富国基金在科技成长基金经理中整体实力略占优,几位中生代能有比较稳定的业绩输出,新秀贡献锐度,引进的基金经理逐渐也在出业绩,目前团队实力略强一些。
易方达、景顺长城相对来说比较接近,既有老将,也有新生代,结构不错,也体现出了对机会的把握能力。目前来看易方达科技成长团队在人才结构上,还缺少能在科技成长板块都有不错投资建树的中生代选手,郑希在TMT领域擅长,祁禾胜算主要在新能源,2018年底开始管理产品的刘武相对来说配置更加广泛,但在2023年初已经离职。武阳能力圈广泛但缺乏一定的稳定性,业绩不太好预期。他有一定的逆向投资风格,2022年提前交易疫后复苏逻辑,业绩非常靠前,2023继续守在疫后复苏相关板块,业绩下滑明显。
中欧科技团队目前相对比较年轻化,业绩弹性足,后续能否持续,以及目前几位业绩不错的基金经理冯炉丹、邵洁等谁能成为团队的领军人物,值得继续观察。
其他头部公司中也有一些不错的科技选手,如华夏基金的屠环宇、嘉实基金的王贵重,都体现了一定的多种细分领域机会发掘与配置能力。
对于想要布局科技行情的投资者来说,在这些头部公司中,按照自己的投资目标与持有习惯,选择相应的一些适合长期持有的产品,或者追求短期锐度的产品,不失为一种更简单的投资方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