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搜搜
头像
AI 芯片烧到 1000W!碳化硅成 “救命稻草”,3 家核心企业已卡位
2025-09-17 12:02

AI 芯片烧到 1000W!碳化硅成 “救命稻草”,3 家核心企业已卡位

文章所属专栏 妙解行业
释放双眼,听听看~
00:00 09:18

碳化硅(SiC)作为第三代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凭借耐高温、耐高压、高频特性,在性能上显著优于传统硅基器件,已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光伏储能、5G 通信等领域。随着 AI 算力进入指数级增长阶段,碳化硅更迎来全新增量空间 —— 成为破解高功耗芯片散热难题、支撑数据中心能效升级的核心材料,其产业链上游及技术领先企业将长期受益。



一、AI 算力爆发催生痛点,碳化硅成关键解决方案



AI 芯片功耗随算力飙升持续突破上限:英伟达 H100 GPU 功耗已达 700W,下一代 Rubin 处理器预计突破 1000W。传统硅中介层的性能瓶颈愈发凸显 —— 热导率仅 150W/mK,热膨胀系数(4.2ppm/℃)与芯片材料适配性不足,导致散热效率低下,直接引发芯片性能降频、可靠性下降。

 

 

碳化硅的材料特性恰好匹配这一需求:其热导率达 490W/mK(为硅的 3 倍以上),热膨胀系数(4.3ppm/℃)与芯片材料高度契合,既能高效散热,又能保障封装稳定性。在芯片封装领域,英伟达计划将 CoWoS 封装中的硅中介层替换为 SiC,实测显示:采用 SiC 中介层后,H100 芯片工作温度可从 95℃降至 75℃,散热成本降低 30%,芯片寿命延长 2 倍;同时,SiC 支持高深宽比通孔设计,可使互连距离缩短 50%,数据传输速度提升 20%,相当于为 AI 芯片搭建 “高速数据通道”。

 

 

从时间线看,2025-2026 年,第一代 Rubin GPU 仍沿用硅中介层,台积电将同步推进 SiC 封装工艺研发;2027 年起,SiC 中介层将正式导入 CoWoS 封装,初期产能预计满足 10% 的高端 GPU 需求。

 


二、800V HVDC 架构:碳化硅重塑 AI 数据中心能源体系


 

AI 算力的爆发式增长带动电力需求激增 —— 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指出,AI 服务器的电力消耗将增长近 100 倍。传统 54V 供电架构在功耗、空间利用率及转换效率上已接近极限,无法支撑 G 瓦级 AI 算力负载。

 

为此,英伟达计划于 2027 年全面量产 800V 高压直流(HVDC)数据中心架构,碳化硅成为该 “电力大革命” 的核心:采用 SiC 器件后,数据中心铜材使用量减少 45%,每 10MW 规模数据中心年均节电 120 万度,电费节省超 10 万美元,显著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与成本效益。

 



三、产业链受益核心:上游材料占比高,技术迭代驱动增长


 

碳化硅产业链中,上游材料环节技术壁垒最高、价值量占比最大:衬底占器件总成本的 47%,外延片占比 23%,是核心受益环节。

 

 

当前,国内碳化硅衬底市场正经历 “6 英寸主导→8 英寸替代→12 英寸探索” 的技术跃迁,不同尺寸产品对应差异化需求场景:

 

  • 6 英寸衬底:仍是国内主流,2024 年占衬底总出货量的 70% 以上,但受产能过剩影响,价格从 2022 年的 5000 元 / 片降至 2024 年的 2500-2800 元 / 片,已接近成本线,行业加速淘汰落后产能;

  • 8 英寸衬底:作为 800V 高压平台电驱模块的核心材料,国内 70% 以上的车规级 MOSFET 采用该规格,2024 年车规领域需求占 8 英寸衬底应用的 60%,比亚迪、蔚来等车企通过英飞凌、博世等 Tier1 间接采购;

  • 12 英寸衬底:代表全球碳化硅材料技术巅峰,可适配 AI 数据中心与新能源汽车下一代平台,比亚迪规划 2028 年推出基于 12 英寸衬底的 SiC-IGBT 模块,目标实现续航提升 10%、充电速度加快 20%。

 


四、核心受益企业:技术与产能双轮驱动,抢占长期赛道


1、天岳先进(A+H):国内碳化硅衬底龙头,大尺寸产品领先



天岳先进是国内碳化硅衬底片核心厂商,长期聚焦车规级与功率器件领域,市场地位稳固:国内市占率超 50%(稳居第一),全球市占率 22.8%(位列第二)。其核心竞争力集中于大尺寸衬底技术与产能:

 

  • 导电型衬底:国内市占率超 60%,8 英寸及以上产品占据主导地位,上海临港基地 2024 年实现 30 万片 / 年 8 英寸导电型衬底产能,直接供应比亚迪、蔚来等车企;


  • 半绝缘型衬底:国内市占率约 40%,主要应用于 5G 基站与军工雷达,与华为、中兴建立长期合作,12 英寸高纯半绝缘衬底已用于 Meta 雷鸟 X3 Pro AR 眼镜;


  • 技术突破:2024 年 11 月发布业界首款 12 英寸碳化硅衬底产品,良率较国内同行高 15%,成本低 30%,并已获梅赛德斯 - 奔驰、亿航智能等企业订单,覆盖车规器件与 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耐高温材料场景。



2. 天富能源:天科合达潜在借壳标的,中低端衬底市场主导



天科合达是国内碳化硅衬底领域 “双雄” 之一,2025 年国内导电型衬底 6 英寸市场占比 70%(稳居第一),全球市占率 17.3%,成本与价格优势显著:8 英寸衬底成本仅为国际水平的 40%,6 英寸产品价格较进口低 30%-50%,主导国内中低端市场,同时与华为数字能源、阳光电源合作开发光伏逆变器方案,占国内光伏市场 45% 份额。

 

由于 2020 年、2023 年两次冲刺科创板受阻(业务问题导致撤回申请、注册制批文失效),借壳成为天科合达进入资本市场的关键路径。天富能源直接持有天科合达 9.09% 股份,大股东天富集团持股 11.62%,双方构成一致行动人,市场猜测天科合达或借壳天富能源上市。值得关注的是,2025 年 8 月底,天富能源原董事长与原总经理(距原定任期仍有 20 个月零 10 天)同步辞职,进一步引发 “为借壳铺路” 的市场预期。

 

 

若借壳成功,天富能源有望转型 “电网 + 半导体” 双主业模式,成为 A 股稀缺标的,市值预期达 400 亿元以上;天科合达则可获得上市融资平台,加速产能扩张(2025 年目标衬底产能 88 万片)。

 


3. 晶盛机电:碳化硅设备龙头,全链条布局打破国际垄断



晶盛机电是国内半导体设备领军企业,在碳化硅领域形成 “设备制造 + 材料生产” 双赛道优势,技术与产能均处于全球第一梯队:

 

  • 设备端:覆盖切割、减薄、抛光全链条核心设备(如激光切割机、双面抛光机),实现国产化替代,支撑衬底加工成本降低 30%;国内主流衬底厂商(天岳先进、三安光电、士兰微等)均采用其 SiC 单晶炉,8 英寸设备交付量占国内新增产能的 70%;

  • 材料端:子公司浙江晶瑞 SuperSiC 于 2025 年 5 月研发出 12 英寸导电型碳化硅晶体(直径 309mm),位错密度(TSD<10 个 /cm²,BPD<300 个 /cm²)达国际主流水平,打破 Wolfspeed、II-VI 等国际巨头垄断,使中国成为全球第三个掌握 12 英寸 SiC 晶体量产技术的国家;

  • 产能与资本支持:2025 年 7 月,宁夏 56 亿元 8 英寸衬底项目开工,建成后将形成 60 万片 / 年产能,配套晶体生长与外延产线,目标 2026 年 Q2 达产;同时被纳入国家大基金三期重点名单,获超 20 亿元定向投资,用于 12 英寸设备研发与产能扩张。


注意事项


本文所分析的碳化硅在 AI 领域的应用价值、产业链机遇及企业竞争力,均基于长期产业逻辑,需结合技术迭代节奏、产能释放进度及市场需求变化动态观察。


本内容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如需授权请微信联系妙投小虎哥:miaotou515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评论
0/500 妙投用户社区交流公约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