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搜搜
头像
别蹭!“元宇宙”概念有三大硬伤
2021-11-23 17:23

别蹭!“元宇宙”概念有三大硬伤

文章所属专栏 投资内参·每日必读
释放双眼,听听看~
00:00 07:20

头图|视觉中国

 

元宇宙是什么?


随便去找一些券商的研报,你会看到这样的词汇:“新一轮工业革命”、“互联网的下一站”、“千亿级虚拟蓝海”、“下一个生态级科技”、“数字绿洲的入口”……


如果你是一个A股的老股民,对这一切应该不会感到陌生,因为大部分的词在六年前都出现过,只不过当时讲的故事不叫元宇宙,而是虚拟现实、VR/AR。

 

前几天的策略会上曾给大家分享过一个故事,2015年VR/AR爆火的时候我在券商研究所工作,当时卖方的TMT分析师各种调研,结果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利好医药。因为去体验了一下所谓的虚拟世界,没发现多好玩,就感觉头晕了,需要吃治晕眩的药。

 

这当然是一个玩笑,但却反映了当时虚拟现实最大的尴尬:故事讲得天花乱坠,现实却是举步维艰。这是投资中的大忌。其实当时很多机构已经发现了问题,毕竟稍微做做调研就能发现其中的猫腻,但还是很多投资者跟风追了进去,原因很简单,这种风口听上去很诱人,短期又无法证伪,一旦市场情绪起来很容易暴涨,而大部分散户喜欢跟风追涨。而这种投机的结果自然是一地鸡毛。


说起来很讽刺,当年虚拟现实两个最大的龙头,一个叫乐视,另一个叫暴风科技,前者一度是创业板市值最大的权重股,后者一度创造了2个月30倍的奇迹,但很快都现出了原形,现在都已经退市,大批投资者被割了韭菜。

 

现在元宇宙故事虽然讲得更宏大,但本质上就是当年的虚拟现实。


一、“元宇宙”概念的三大硬伤


元宇宙是从英文Metaverse翻译过来的,而这个单词的原意就是一个超越现实或者平行于现实的“虚拟世界”,没有听上去那么玄乎。从纯投资的角度看,和当年的虚拟现实一样,元宇宙依然有几个明显的硬伤:

 

  • 第一,完全不是刚需。


有人拿这个和新能源类比,这完全不一回事。能源是绝对的刚需,因为我们衣食住行都要用到能源,新能源的发展对人类有巨大的实用价值。而元宇宙恰恰相反,说起来很新鲜、很好玩,但大部分人不愿意使用,对大部人来说没有价值,这就是过去几年虚拟现实遇到的最大问题。不管是社交还是娱乐,都不是必须要用虚拟现实。甚至就像前面那个笑话,现在的方式用起来还更舒服。

 

  • 第二,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势”。


翻开A股上所谓的元宇宙概念股,前几个都是做游戏的,说明大家首先想到的应用场景就是游戏和娱乐,这和上一轮炒作的逻辑类似。娱乐是好事,但这种容易让青少年上瘾的娱乐并不符合主流价值观,所以受到政策的严格限制。别说是虚拟世界,即便是现在非常成熟的电子游戏,也经常受到政策的打击,比如2018年腾讯股价大跌就是因为游戏版号暂停了接近1年,游戏收入大幅放缓,现在游戏收入的占比已经从高峰时的60%下降到30%。

如果在监管上存在硬伤,那么即便未来国外大规模应用落地了,在国内的推广也会大打折扣,这是在国内做投资必须接受的一个现实。这种事情之前不是没有发生过,比如区块链,事实证明是一个好技术,在国外也有诸多的应用落地,比特币也搞得很成功,做挖矿机、挖矿芯片的也赚的盆满钵满,但在国内基本上是被封杀的,A股的区块链概念公司最终炒了个寂寞

 

  • 第三,技术不够成熟,远没到普及和爆发阶段。


退一步讲,即便有一些用户想要加入元宇宙,现在的技术条件也太不成熟,用户体验极差,也没有形成网络效应。这也是我们在行业课时经常提到的,技术是有周期的,就算是像新能源这样的好技术,也需要一个孵化的阶段,而孵化阶段投资的风险远大于机会,性价比很低。就像二十年前光伏就很火了,但那个时候更多的是一个概念,成本高,效率低,很难落地,当时的龙头无锡尚德早就已经破产了。

 

所以对现阶段的元宇宙的基本定位:投机大于投资,概念大于价值,风险大于机会。


但问题来了,既然还如此的不成熟,那为什么还有如此多的资本蜂拥而入,甚至连Facebook都改名Meta了呢?其实背后的逻辑和历史上每一次新技术的变革都一样,虽然一开始99%的概念都不靠谱,但大家相信最后总有1%能够跑出来,而每个人都相信自己是那1%。所以就像刚才我们讲的,并不是完全没有机会,但是风险远远大于机会,性价比不高。


二、如何把握“元宇宙”1%的投资机会?


按照我们讲过的一个投资风口的逻辑,大家应该从元宇宙的终端中找机会,而应该去找元宇宙的“卖水人”。虽然元宇宙的应用场景还是虚无缥缈的,但元宇宙产业链上有很多环节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有人说可以投终端的设备,比如VR眼镜,其实并不是,因为终端设备是直接面对消费者的,市场接受度低,竞争还很激烈,更好的选择是再往上游去走,也就是底层的芯片等核心元器件。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关注到美股一个有意思的现象:看上去Facebook是最激进的元宇宙玩家,甚至连名字都改成了Meta,但这波元宇宙投资热潮里涨得最好的并不是它,而是英伟达,过去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股价涨了43%,而Meta只涨了14%。


英伟达是做什么的呢?核心业务就是显示芯片(GPU)和数据中心(CPU),其实就是元宇宙的底层元件,而且它不只是服务于虚拟游戏这些元宇宙下的应用,还广泛的应用于自动驾驶、挖矿、人工智能等新兴的数据产业。

 

也就是说,不管未来有没有元宇宙,大家会不会生活在虚拟世界,都不妨碍底层硬件的发展。如果元宇宙能落地,那么它会发展的更好;如果元宇宙不能完全实现,那么它也一样会受益于整个信息和数据产业的发展。


但是反过来,没有芯片等高性能的底层硬件,元宇宙就只是空中楼阁。从投资的角度看,这些关键环节的“卖水人”才是现阶段元宇宙投资浪潮中真正需要关注的。总而言之,虚拟现实的基础还是现实,而投资到最后也必须回归现实。

本内容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如需授权请微信联系妙投小虎哥:miaotou515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评论
0/500 妙投用户社区交流公约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