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听取音频,解放双眼
在基建和地产大潮背后,最受益的卖水人其实不是建筑行业,而是更上游的建材行业,这可以算是卖水人中的卖水人。
所谓建材,就是建筑中用到的各种材料。从基本面来看,该行业逻辑和建筑行业类似。一方面,未来整体需求几乎是确定性的萎缩,虽然现在依然算是很赚钱的行业,但早已不是市场的核心赛道;另一方面,大部分细分领域供给端的格局也相对散乱,集中度不高。不过,建材行业是一个大行业,细分赛道众多,其中一些赛道还有一定的成长性,整体的价值还是比建筑行业稍高一些。
一、建材的三大门类
建材主要可以分成三大门类:一是水泥,二是玻璃玻纤,三是装修建材,也称消费建材。其中前两类都属于传统的大宗品类,周期属性较强,而装修建材则更偏消费属性。其投资者逻辑和大部分传统的周期性夕阳行业一样,首先是择时,同样是在经济复苏期表现更好,其次是选赛道,自下而上选择一些相对还有成长性的细分领域和受益于行业集中度提升的龙头。
下面进行逐个梳理:
水泥
在众多细分领域中,水泥算是最成熟的一个。中国是水泥制造第一大国,2019年中国水泥熟料产量为15.2亿吨,占世界水泥总产量的57%。全球30大水泥企业中,中国企业占了12家。目前整个行业已经高度成熟,行业增长很慢。
水泥投资的第一逻辑是顺周期。在2016-2017年的经济上行期,水泥价格出现了大幅上涨。水泥PPI月度同比涨幅最高达到27%,带动板块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明显提升。归母净利润从2015年的75亿提升到2017年的234亿,基本翻了2倍。ROE(净资产收益率)从2015年的4.8提升到2017年的12.5,提升幅度在所有行业中居前。
当然,供给端的集中度提升也很重要。比如2017年行情就和供给侧去产能有很大关系。2017年全国累计水泥产量同比下降0.2%,行业去产能优化了行业竞争格局,未来行业周期性可能会被弱化,龙头公司的优势会更加突出。
目前,水泥行业的竞争格局基本稳定,中国建材、海螺水泥、冀东水泥把控前三名。从市占率来看,中国建材占比25.6%,海螺水泥占比14.5%,金隅冀东占比6.7%。CR3集中度合计47%,还有提升空间。从上市公司来看,海螺水泥是机构最青睐的重仓股,截至2021年中,共有563只基金持有。不过,随着行业格局快速改善阶段的逝去,整个赛道的弹性大幅下降,价值属性更浓一些。
玻璃
从供给端来看,玻璃行业的竞争格局与水泥相比差一些。2017年时,玻璃虽然也有供给侧改革,但更多的是通过环保发力的方式来进行市场化调节,直到2017年末才开始首次关闭产线,产量也没有出现明显下降。但从需求端来看,玻璃下游更好,除了建筑外,玻璃玻纤还被应用于风电、新能源汽车、5G等新兴领域,长期来看,行业还有成长空间。
玻璃行业中,偏上游的是平板玻璃,该行业仍然非常分散,集中度不高,竞争比较激烈。机构配置主要集中在龙头,其中旗滨集团是机构最青睐的重仓股,截至2021年中,共有565只基金持有。从市占率来看,2019年旗滨集团市占率为12.8%,排第一,其次是港股上市的信义玻璃,市占率为10.8%。
更值得关注的是玻璃纤维,这算是玻璃行业中偏下游也更高端的领域。2019年,我国大陆地区玻纤产量达到527万吨,占全球总产量的66%,中国已成为世界规模最大的玻纤生产国。而且玻璃纤维行业集中度较高,CR3近70%,行业呈现寡头垄断特点。在龙头中,中国巨石产能占比最高,在34%左右。泰山玻纤占比17%,重庆国际也在17%左右。其中,中国巨石是机构最青睐的重仓股,截至2021年中共有626只基金持有。
消费建材
消费建材其实就是装修用的建材,在日常生活中相对容易接触到,比如涂料、瓷砖等。从需求端来看,这是一个万亿级的大市场,但整体增速已经趋于放缓,很多细分领域已经见顶,所以还是得从供给端找结构性的机会。
消费建材中所说的消费,并不仅指C端的最终消费者,而更多指的是B端。我们可以将建筑材料按销售渠道分为大B端、小B端以及纯C端。
大B端在全部消费建材产值中占比在20%左右,采购主体主要是集采的房地产商和建筑商,如恒大、万科等地产商以及中建、中铁等建筑总包方等。
小B端在全部消费建材产值中占比最高,能达到70%,主要是公共建筑、基础设施、公寓租赁房、旧改棚改等工程项目,装修需求主体多是企业、学校、医院、市政单位等。小B市场存在客户分散、区域差异明显等特点,渠道规模暂时没有发展起来。但小B市场有望成为建材企业下一个份额提升的着力点。
纯C端在全部消费建材产值中占比只有10%左右,采购主体主要为终端消费者,这一部分的增量不多,主要因为随着精装房渗透率提升,毛坯房占比呈现下降趋势。
这样的需求结构下,在工程端持续发力的龙头消费建材企业在竞争中更占优势。比如,东方雨虹直销占总收入比重达到65%,工程渠道占总收入比重超过25%。蒙娜丽莎B端收入占比41%,今年上半年在疫情影响下B端收入仍能达到40%的增速。
二、消费建材下的细分领域
消费建材细分品类较多且市场容量大,所以导致竞争分散,尚未形成具有多品类集成供应的龙头企业。但与此同时,众多品类在渠道销售、客户资源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业务关联和共享条件,各细分领域的龙头有一定的行业整合空间。
下面梳理一下各细分领域的竞争格局:
防水材料
防水材料在建筑装修过程中的成本占比小但却异常关键,稍加不留意就可能给后续维护造成巨大麻烦,因此工程方绝不会通过牺牲防水材料质量来节省成本。2020年国内实际造价中防水成本占比低于1%,相较于发达国家防水造价7%以上,差距仍较大。防水材料行业升级和修缮的空间很大。
防水行业呈现出典型的“大行业、小公司”特点。目前防水材料行业市场空间大约在1500-2000亿元左右,但行业当前集中度较低,2019年行业CR5市占率28%左右,CR10的市占率也只有33%,龙头还有成长空间。
从机构的配置看,最受青睐的是东方雨虹。这家公司市占率18%,是板块市值最高的公司。近两年的利润增速都保持在35%以上,ROE也保持在20%以上,因此也成为市场追捧的十年十倍股之一。截至2021年中,共有734只基金持有,算是大建材领域机构配置最多的细分赛道。
石膏板
石膏板用在吊顶的比例较高,大约在70%。同时来自住宅领域的需求占比3-4成,大多数用在非住宅领域。从2002年到2014年,我国石膏板产量快速增长,年复合增速达28%,但从2015年开始,随着房屋竣工面积逐渐放缓,石膏板产量同比增速也降到了3%左右。
从供给端看,石膏板行业也呈现垄断竞争格局。北新建材市占率最高,2019年底占60%,三家外资品牌占约6%。看上去北新建材的龙头地位还是很稳固的,但是这个公司2019年惹了大麻烦,在海外被起诉赔了17个亿,当年利润暴跌82%。不过,股价在经济复苏期依然有不错的表现,2020年复苏期股价最高涨了接近2倍,这就是龙头和周期的力量。机构配置的也不少,截至2021年中,共有485只基金持有。
瓷砖
瓷砖的整体价值不高。从需求端来看,瓷砖也是一个收缩型行业,从2016年102.6亿平方米连续收缩,到2019年产量规模仅有82.25亿平米。从供给端看,行业集中度极低,竞争激烈,龙头的市占率可能才不到5%。近年来龙头市占率有一定提升,比如蒙娜丽莎从2015年0.36%提升至2019年的1.3%,帝欧家居则从0.3%提高至1.6%。但形成具有垄断力的龙头还有很长距离,所以机构整体配置很少。
建筑涂料
中国涂料总市场规模超过3000亿,其中建筑涂料占比约三分之一,是一个比较庞大的市场。而且涂料应该算建材里成长性比较好的,主要是因为目前我国建筑涂料大部分用在新房,但随着城镇化的发展,重涂的需求也会增长。比如美国,近几年重涂占比在80%多,所以不能简单地认为新开工数量下滑,涂料的需求也会下降。不过在这个领域,外资品牌由于进入市场早,品牌和质量深入人心,在多个细分赛道市场份额都领先于国产品牌。
工程漆市场主要由立邦、三棵树、亚士创能这三家龙头企业主导,市占率分别为19%、11%和7%。家庭漆市场中立邦和阿克苏诺贝尔旗下的多乐士是行业第一梯队,处于行业第二梯队的主要就是晨阳水漆、嘉宝莉、三棵树等内资品牌,主打三、四线城市市场。目前国内涂料行业也处于整合阶段,行业格局分散,集中度较低。CR10集中度只有20%,显著低于全球39%及美国75%,未来集中度提升有望加速。从上市公司来看,机构配置最多的是三棵树。截至2021年中,共有195只基金持有。
总结一下,建材这个行业虽然总体增长趋于稳定,但不至于像地产那样完全进入下滑通道。在择时选择复苏期的基础上,沿着行业整合和集中度提升的逻辑,龙头公司依然会有不错的结构性机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