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搜搜
头像
阿里巴巴还能重回巅峰吗?
2021-10-30 08:00

阿里巴巴还能重回巅峰吗?

文章所属专栏 新经济公司案例课
释放双眼,听听看~
00:00 11:02

你好,欢迎收听妙投《新经济公司案例课》专栏。今天给大家解读的案例是阿里巴巴。

 

说起阿里巴巴,大家都不陌生。尤其是“双11”临近,大家又要去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宝、天猫上“剁手”了。


对于消费者来讲,“双11”是个狂欢节,但对于投资者来讲,“双11”已经变得毫无价值。因为,这是个旧故事,股市只喜欢新故事。最近一年来,阿里巴巴股价腰斩,并不全都是监管的锅,阿里巴巴很久没有新故事了才是根源。

 

不过,如果就此说阿里巴巴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还为时尚早。因为,曾经让阿里巴巴取得成功的核心能力还在,这个核心能力,就是组织能力。

 

今天,我们就一文给大家解读一下阿里巴巴的组织能力。

 

一、阿里巴巴的组织能力强在哪里?

 

美团联合创始人王慧文曾在一次公开活动上说,“用客观眼光看待今天中国互联网的组织能力建设,我认为除了阿里巴巴,其他都是不过关的。”

 

一时间,几乎所有互联网公司,尤其涉及线下整合的互联网公司,纷纷转向研究阿里组织能力 。

 

什么是“组织能力”?对于这个问题,阿里巴巴前总参谋长曾鸣说:“组织能力,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我们是谁,我们为什么要在一起,以及我们在一起时用什么方式去工作和协作。如果换成比较学术的说法,那就是架构、流程、文化、价值观这些。”

 

阿里巴巴组织能力强在哪里?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强在能频繁地推动组织变革上。阿里巴巴的组织变革能频繁到什么程度?能频繁到一年一大动、几个月一小动的程度。

 

对于这个答案,相信有不少同学会表示质疑。因为,有许多中小企业的老板,组织变革也很频繁,但想一出是一出,组织能力一点都不强,甚至把公司都给折腾死了。

 

这个反驳,我们也是认同的。我们想说的是,频繁推动组织变革本身,并不是公司组织能力强的充分条件,但算是个必要条件,它意味着组织对变化保持着灵活性,没有陷入心智固化的窘境。

 

那,我们为什么可以将它作为阿里巴巴组织能力强的一个答案?

 

因为,阿里巴巴是一家拥有10万名员工的企业,一年一大动、几个月一小动,这么频繁的变化,队形还能保持不乱,业务还能快速发展,当然是组织能力强的表现。

 

举个腾讯的例子你就明白了。腾讯1998年成立,比阿里还早一年,迄今也就只进行过三次大的组织架构变化。而阿里,每年都会有。

 

阿里巴巴为什么要频繁地推动组织变革呢?一个比较简单的答案是,因为其价值观中,有一条是“拥抱变化”。

 

对于这个答案,相信你不会满意。因为它好像是回答了,实际上又没回答。

 

不要着急,我们接着往下讲。

 

其实,阿里巴巴之所以频繁地推动组织变革,根本原因是为了适应变化。就像其前总参谋长曾鸣说的那样, “技术变革和竞争变化,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即便是像阿里巴巴这样的巨头,也无法掌握未来几年的发展形势。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战略就需要不断变化,业务也需要不断地变化,组织当然也需要做出相应的改变。”

 

二、阿里巴巴为什么能频繁推动组织变革?

 

对于多数用户而言,阿里巴巴为什么要频繁地推动组织变革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阿里巴巴为什么能做到?它有那么多员工,怎么就做到了呢?

 

通过采访和研究,我们发现,阿里主要是做好了三件事,就把这个问题解决了。

 

首先是价值观强化。一名阿里员工,从面试环节,就开始接受关于“变化”的审视。阿里巴巴招聘决策中的一个关键考虑因素是,看候选人对变化的意愿。在评估候选人时,他们会询问候选人所经历的最大变化及应对策略是什么。这保证了招聘来的新人对“拥抱变化”的价值观没有抵触。

 

要是候选人说谎怎么办?没有关系,阿里巴巴还有一系列流程,可以把不喜欢拥抱变化的候选人给淘汰。

 

新员工入职后,会接受名为“百阿课堂”的新员工培训。阿里巴巴一向注重新员工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是企业文化,价值观得分能占到60%。主讲者都是由马云、彭蕾这个级别的领导来担任。等到毕业时,新员工要么抹去跟价值观相冲突的棱角,要么离职走人。

 

再之后是日常考核。在日常考核中,阿里巴巴价值观得分能占到50%,业绩占另外的50%,评估、晋升和辞退均以这个得分为基础。

 

通过招聘、培训、日常考核三步走,阿里巴巴让10万员工接受并相信“拥抱变化”及其背后的价值观。

 

其次是自上而下的变革。大企业都会出现大企业病,信息不畅、协调困难、行动迟缓的毛病会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变得越来越突出。为了避免或者减缓这种情况,阿里采用了包括轮岗、委员会、班委在内的一系列办法。

 

关于轮岗,在阿里内部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如果你在一年中没有换过5次老板,那你还没有看到真正的变化。”

 

由此可以看出,在阿里巴巴,高管轮岗是多么平常的一件事。

 

阿里巴巴内部已形成一个制度性的轮岗计划,那就是每年第三和第四季度,业务部门负责人和高层管理团队之间会进行轮岗。

 

最近的一次高层轮岗,发生在 2020年的12月11日,阿里巴巴对其核心电商业务进行了组织架构和高管的调整。

 

说起阿里巴巴的高管轮岗,最有代表性的一次发生在2012年。那一年,阿里巴巴对业务部门的22位主要高级管理人员进行了岗位轮换,调动幅度跨越阿里巴巴集团企业的全部子公司。

 

当时,有人担忧这项计划会给运营带来风险,但事实证明了这种担忧是多余的。这次调整,让管理者轮岗实现了制度化,打破了各个部门的孤岛,让知识和信息实现了更好的共享。

 

关于委员会制度,其作用主要是统筹阿里的各经济体。比方大淘宝执行委员会,主要是统筹消费者业务,而五新执行委员会,则是为了统筹当下比较火的新零售、新金融、新制造、新技术和新能源业务。委员会的人员构成,均为几大核心业务负责人,都是CEO、CTO这种级别的。

 

在轮岗和委员会之外,还有外界并不陌生的组织部、合伙人制度、班委制度。这一系列的制度,让阿里形成了一套自上而下的管理机制。这套机制,使阿里像一辆高速运转的战车,当战略制定,高管轮番转,上下全动员,指哪儿打哪儿。

 

三是自下而上的创新。2013年,阿里巴巴开始向移动端的全面转型。但没人知道一个手机上的电商到底是什么样,手机淘宝一度是PC端的翻版,流量来源主要是目录分类和搜索引擎。

 

事情在年底有了转机,有团队开始尝试根据用户的购物喜好进行个性化推荐。意识到这个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后,阿里便将各个推荐团队整合起来,再整合搜索团队,开始研发推荐引擎。

 

这个事例,是属于阿里的自下而上的创新,类似于任正非说的 “让听见炮声的士兵做决策。”

 

阿里巴巴之所以也能做到 “让听见炮声的士兵做决策”,在曾鸣看来,是因为阿里巴巴有中台。中台,你可以简单地理解成技术中心,或者资源调度中心,有了它,可以更有效率地支撑前线团队的创新活动。

 

2015年12月,阿里推出“大中台、小前台”战略,将搜索事业部、共享业务平台、数据技术及产品部整合为中台事业群,现阿里CTO张建锋出任中台事业群首任总裁。

 

中台的出现有两个直接好处,其一,打破了各个团队的数据隔阂,如果每个团队都用自己的方法定义数据,既浪费成本,还不利于协同。其二,降低了创新成本,创新是有成本的,中台的搭建,可以使很多模块沉淀下来,反复使用。

 

这几年比较风光的美团和头条,其实也都搭建了自己的中台。对于中小型互联网企业来说,搭建数据中台耗费太过巨大,且从数据体量上来说未必值得,更容易学习和借鉴的是统一的流程平台。

 

三、阿里巴巴的组织能力带来了什么

 

用“拥抱变化”等价值观来统一思想,用轮岗、委员会等管理制度来统一行动,用中台来为创新和变化提供基础,这是阿里巴巴核心的组织能力,有了它, 10万人的阿里巴巴,就能不断地拆解重组,重组再拆解。

 

不断地进行组织变革,给阿里带来了两个成果。一个是,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更强了。以前我们常说BAT,现在我们说的是AT,因为百度掉队了。阿里巴巴之所以没有掉队本身,是因为它目前的组织能力,能够支撑它应对各种挑战。

 

组织变革的另一个成果,是给新人跃出的机会。现任CEO张勇,其实是阿里巴巴的第三任CEO,在他之前,是已经退休的陆兆禧。张勇原为阿里CFO,在三拆一后,带领天猫崛起,在与京东一仗中奠定江湖地位,从而得以接班CEO。

 

更有代表性的是蒋凡。2013年,28岁的蒋凡以卖身方式加入阿里巴巴,原为移动开发者数据平台友盟的创始人。正逢阿里组建手机淘宝,据阿里称,蒋凡用一年时间改造了手机淘宝应用,让其从淘宝和天猫繁复冗长的App变成更适合移动端的简单易用界面,之后并牵头推出微淘、淘宝头条等创新业务。

 

到这里,我们关于阿里巴巴公司的案例就讲完了。今天,我们主要从组织能力的角度,讲述了阿里巴巴的成功之道。希望今天的讲述,能有助于你理解阿里巴巴的组织能力,更希望阿里巴巴组织能力的内容,能对你当下的工作有所启发。

 

有任何问题和建议都可以给我们留言。如果你觉得内容还不错,也希望你能分享给自己的朋友。谢谢,再见。

本内容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如需授权请微信联系妙投小虎哥:miaotou515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评论
0/500 妙投用户社区交流公约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