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搜搜
头像
“廉价”的个人信用,正在成为银行的炸弹
2025-08-11 13:00

“廉价”的个人信用,正在成为银行的炸弹

文章所属专栏 妙解行业
释放双眼,听听看~
00:00 17:02

出品 | 妙投APP

作者 | 董必政

头图 | AI制图


“你考虑好要做吗?”,一位背债中介问道。

 

“看着中介发来的照片,我终于下定决心了。我背了2000万的债,到手了500万现金,我开车拉走的”,赵倩(化名)告诉妙投。


(来源:背债中介朋友圈;注:图片内金额共300万)


中介帮赵倩买票到了贷款行所在地,安排她住在酒店,并派了专人 “陪护”。她的身份证银行卡全被收走,被拿去进行包装。她要做的是,配合签字拍照,从她决定背债,到到手500万现金,一共用了25天。

 

赵倩的表达轻描淡写,但她揭开的,却是比小红书警示帖更惊悚的真相 ——

 

她背走的近 2000 万债务,却早已中介被包装成 “躺赚捷径”,藏在那些 “千万别信背债” 的劝诫背后。

 

作为代价,赵倩将面临“社会性死亡”。“现在支付要用家人的微信、支付宝,不能坐飞机、高铁,不能住星级酒店”,赵倩轻描淡写地说。

 

她也许不知道的是,背债人不仅会成为“老赖”,还有可能面临“刑罚、坐牢”的处境。

 

这一点,背债中介不会告诉她。

 

中介招揽背债人时对风险“避重就轻”,只为了瓜分背债人仅存的信用价值。


90后的背债人谢亮亮经中介包装伪造资质,从多家银行骗取贷款总计3900万元(实际到手600万),犯‌骗取贷款罪,被判2年。

 

这一事件轰动了整个金融圈,“坐2年牢换取600万”、“600万有没有还回去”等话题引发广泛讨论。

 

可悲可叹的是,不少人看到的竟是:如果坐两年牢,能换来600万,这不正是“富贵险中求”的最佳写照。且风险和惩罚并没有那么高。


只不过,搭进去自己的个人信用。换个视角来看,个人的信用,如今竟如此廉价。


(图片来源:网络)


据《中国金融黑灰产治理研究报告2025》显示,2025年一季度金融黑灰产市场规模已突破2800亿元,相较2023年呈现出约40%的大幅增长态势。2024年中国黑灰产从业人员估算超800万人,年复合增长率87%。

 

让人触目惊心的是,以“职业背债”为代表的金融贷款欺诈产业链正在野蛮生长。据威胁猎人统计,2024年威胁猎人共捕获贷款欺诈攻击情报414万条,热度逐月提升;2024年捕获贷款欺诈作恶黑产人员11.5万名,下半年作恶黑产数比上半年增长51%。


(图片来源:2024年互联网黑灰产趋势年度总结)

 

另一方面,对银行而言,风控的漏洞,管理中的道德风险,以及发现贷款追回的难度极高,又让这样的黑灰产问题难以从根源上遏制。

 

在银行内部,现在甚至流传出一句口号:发展可能会有问题,不发展才是最大的问题。

 

那么发展,必有代价。

 

最近,妙投与职业背债人、中介、银行进行了一系列的交流。我们试图发现,在这个黑灰产业链中,背债人、中介、银行到底构成了一条怎样的利益/受损关系链?


“人死债消”

 

与普通借款人不同,“职业背债人”往往信用记录极简、财务状况不佳,有些甚至已负重债,想通过“最后一搏”赚取一笔“背债费”。

 

尽管有人想主动背债,但中介并不是什么人都收。职业背债产业链有一套自己的行话和等级。

 

妙投了解到,中介将客户的信用等级分为4类:小白/纯白、小花、大花、黑户。

 

小白/纯白:征信“干净”,没有任何贷款记录、信用卡记录的新用户,甚至连征信查询记录都没有。这类人没有还款历史,银行对其并无负面画像,反而成了黑中介的首选目标,能得到额度相对较大的信用贷款。

 

小花:有少量贷款或信用卡记录,征信查询次数不多,属于屡屡“被办卡、被贷款”的普通人。相比小白,风控评分略低,能操作的额度有限。

 

大花:在征信系统中有大量贷款申请及使用记录,甚至多次被拒。因此这群人虽然额度可能高,但信用评分已经较低,风险高,往往只能用于操作较低难度、风险更大的项目,比如多卡办下、套现。

 

黑户:有明确不良信用记录、银行拉黑、欠债不还者,已经成为金融体系边缘人士。这类人很难再通过正规途径获批新贷款,有时却会被用来洗钱或做更隐蔽的“灰黑”操作。

 

据虎嗅妙投了解到,在中介眼中,小白就是“优质炮灰”、“顶配猎物”,其次是小花。大花则需要“养一段时间的征信”,属于长线操作。而有逾期的黑户,中介是不收的。

 

当然,也有中介谎称,黑户也能背债,实际是让其“跑分”,就是把支付账户借给犯罪分子,用来转账或收款,帮他们将赃款分散、洗白,从中赚取一定的佣金。

 

愿意做职业背债人的,多是低收入、无稳定职业、文化水平不高、对偿还债务无力、法律意识薄弱的人。

 

妙投在社交平台上,找到几位想成为职业背债人的人。

 

一位想找背债40岁的李勤(化名)表示:“欠了35万,天天都是追债的,各种信用卡、小贷太烦了。现在只想背上一笔,将所有小贷、信用卡都还掉。”

 

更有甚者,破罐子破摔,想直接摆烂。

 

年仅30岁的王安(化名)坦言,“有网贷逾期,想搞最后一笔钱,想帮我父母搞笔养老钱。我现在觉得人生没啥意思,只要有100个,你给我背多少都行,到时候不还是人死债消。”

 

由于存在逾期,李勤、王安都无法背债。

 

据虎嗅妙投获悉,除了要求征信,中介发布招募信息时,还会要求年龄(45岁以上难度增大)、学历、会写字等。为了招揽纯白客户,中介声称会给落地费、签字费,三包(包吃、包住、包路费)。


(图:发布招募背债人信息)

 

据虎嗅妙投独家获悉,在实际操作中,中介为了防止自己被骗落地费、被“黑吃黑”,会要求面签完之后才给落地费。“订了机票不走的很多,来了下飞机玩几天跑路的也有”,一位中介坦言。


(图:背债人、中介商量落地费)


中介通常也会发展下线。同样一个资产包,会被倒了好几手,层层转包出去。第一个分700W,第二个分600W,第三个给500W。此外,“客户资源”常常也会出现几手倒卖的情形。


(图:中介转包)


除了“以拉人头和渠道对接”为主的中介,整个链条最关键的还是操作方。

 

操作方深谙各银行贷款产品与审批政策,甚至手握银行人脉。他们会依据背债人的信用情况和需求,策划房贷、车贷等各类贷款,通过高估资产、虚构资信来套取大额贷款。


背债人到位后,操作方会先为其 “包装”—— 伪造职业证明、收入流水等材料,打造 “优质客户” 形象,再安排面签、提交资料等环节,甚至勾结银行内部人员推动审批通过。

 

据央视新闻报道,53岁的农村打零工村民黄某礼被贷款中介盯上,成为“职业背债人”。

 

在实际操作中,贷款经办人陈某通过与炒房客游某合作,实施“高评高贷”操作,将一套市场价约20万元的二手房以42.5万元的高价卖给黄某礼,银行根据评估价的80%发放了34万元的房贷,其中近15万元被游某转走。


(图片来源:焦点访谈)

 

为了通过银行审核,中介伪造了黄某礼的工作单位信息、收入证明及工资流水账单,甚至与银行内部人员勾结配合。

 

随后,中介又通过虚假装修合同和伪造还款证明等手段,先后从农商行、农业银行和邮储银行骗取了装修贷款、毛竹贷款等多项贷款,累计金额达到48.2万元。

 

这个时候,背债人往往并不在意其中的细节,只关心什么时候能拿到钱。

 

为了骗到更多的贷款,中介、操作方也会给背债人还上几期的贷款,短时间内维持良好的征信,去找到更多的银行贷款。


肥了谁?


背债,到底肥了谁?

 

在职业背债产业链中,“出水”意味着背债操作完成资金“落地”(到手)。

 

贷款到背债人账户后,就会被中介、操作方找个理由转走,中介、操作方开始进行资金分配和利益结算。

 

大部分的贷款是被中介、操作方瓜分,背债人能拿到多少钱要视贷款金额而定。

 

据妙投不完全统计,企业贷的金额较大,背债人可分到几百万,比如:90后背债人谢亮亮从银行贷出3900万,实际到手600万;而当房贷、车贷、装修贷的金额较小时,背债人拿到的钱很少甚至拿不到钱。

 

有中介告诉虎嗅妙投,“实际上,一些背债人拿到的钱,只有贷款金额的1成”。

 

职业背债人还不上贷款会成为老赖,银行承担不良的风险,中介、操作方、银行“内鬼”共同瓜分大部分的利益。

 

除了背房贷、车贷、企业贷等,还有一种方式就是“直背”。

 

比如:当企业、健身房等出现欠账、烂账时,一些老板就会通过中介找一些干净的“白户”来“顶包”,这些“白户”在操作下就变成了企业、健身房的法人,来承接这些债务。

 

这些背债人、中介都会拿到好处费,幕后老板却逃避责任,逍遥法外。曾有一对退休的夫妻月入1.2万元却背债1.2亿元的新闻,登上热搜。

 

据妙投统计,大部分的背债金额在几十万到几千万之间。亿元以上的背债并不多见。

 

不过,只要你愿意背,多少债务能可以给你背上,因为中介可以分得更多。


“最近有口子吗?”


职业背债人的行为,本质上就是骗贷。

 

骗贷的手段在于,中介通过对背债人进行“包装”,通过伪造虚假的职业证明、收入证明、银行流水等,打造一个符合银行贷款条件的“优质客户”形象。

 

妙投跟银行人士交流“包装贷”问题,该银行人士正在按照行内要求,转发“金融总局“关于警惕“职业背债”陷阱的风险提示”到朋友圈。


(图片来源:国家金融总局微信公众号)

 

遏制住“骗贷”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不做中介推荐的客户(以下简称“中介户”)。不是说,非中介户就一定没问题,但是大部分出问题的,肯定是中介户”,该银行人士坦言。

 

“据我了解,某银行也出现过某个信贷产品“塌方”,已经超过了不良的红线,直接导致这个产品下架。就是一家中介,直接给你很多件(申请贷款的材料),但这些件全是假的,然后你全都做了”,该银行人士坦言。

 

为了拓客,银行也会借助中介的力量。不过,中介里面参差不齐,有好有坏。

 

据妙投多方面了解,就个贷而言,房地产中介会帮买房人把贷款银行找好,提供增值服务,也是中介的一种,也有银行人员离职去做助贷业务。就企业贷而言,融资担保公司、企业代理记账公司等都会涉及助贷中介业务。

 

背债中介更是鱼龙混杂,什么人都有。不少是无业游民或无固定工作人员在网吧、电子厂附近、“三和大神”聚集地、乡村等地方拉“人头”,有的甚至是背债人转成中介,去坑下一个。

 

而职业背债人往往是中介“造假包装”推荐给银行的。职业背债人都没有还款能力,逾期是必然的,银行的不良率也会因此上升。

 

那么,中介业务对银行业务量的影响会有多大呢?

 

据妙投了解,每个银行网点的中介业务占比不一样,相差很大。银行客户经理跟一个中介串通,中介就会一直在这个行做业务。不过,中介业务量占银行总体业务规模并不高。

 

“我记得,当年有一个违规的中介就被查了,他应该是办了一百多笔业务,单笔按照100万来算,这就是一个亿了。这个中介业务可能会有2到3个亿的规模,当年几乎占到了这个支行业务量百分之八九十。不过,有的支行就基本没有这种中介业务”,另一位银行人士告诉妙投。

 

“中介比较可恶的地方在于,他只要把这个贷款落地,他就拍拍屁股,抹抹嘴走人的。后面的事情跟他一毛钱关系都没有”,该银行人士说到。

 

该银行人士告诉妙投,“中介的确有些资源,如果你没有客户资源,就得和中介打交道,就可能遇到这种情况。比如说:这笔贷款看起来有点像“包装贷”,但他也拿不准该放还是不放,甚至说他知道有部分是很假的,也不排除他睁只眼闭只眼继续做。这个就看他自己这个承受能力,要业绩还是要安全”。

 

“如果有这种收受好处的,查出来都是直接辞退,纪委查出来会直接通报的”,该银行人士坦言。

 

不找中介,完不成放贷任务;找了中介,就可能面临背债人来“骗贷”。银行放贷人员,也陷入了困局。

 

“现在,我们这里有一个叫做尽职免责,现在不良情况也多了,也不可能说一遇到不良,就会追责你,要扣你的绩效,罚你钱”,该银行人士讲到。

 

除了少做中介户,银行的风控体系也是遏制住“骗贷”的重要手段。

 

据虎嗅妙投获悉,只要符合银行的风控模型,就可以提交申请、材料录入(业内也叫“进件”),由银行开始审批。

 

银行的风控模型说白了就是,就是从几个维度打分,比如:社保、公积金、个税、银行卡、信用记录、名下车房等,”另一位银行人士向妙投坦言。

 

据虎嗅妙投了解,不是所有的资料都可以大数据联网核查,这也给中介留下操作的空间。比如:加盖企业公章的材料都有造假的可能性,银行也无法验印。

 

“线上审核是机器在跑,线下是人工审核,能骗过银行的,大概率是内外勾结,”该银行人士告诉妙投。

 

“比如:房贷主要看房子,其他为辅。房子评估有折扣率,银行一般不会亏掉,除非房子高估很多,拍卖完银行还亏。在房产评估方面,第三方评估公司、银行内部都同时会评估,取孰低。评估公司评的偏高,会被银行踢出合作名单,”该银行人士向妙投讲到。

 

按照这套评估方式,焦点访谈报道的“高评高贷”的操作,就需要“买通”第三方评估公司、银行内部人员,比如:评估公司直接用房屋买卖合同的金额进行评估。另外,不排除部分银行的评估风控体系更为简单。

 

“不过,银行模型调整也是需要时间的,都是有时间窗口的,中介抓住就能做成”,该银行人士坦言。

 

而中介在交流群中都会相互问一嘴,“最近有口子吗?”。

 

“每个银行的风控模型不一样,一些地方性城商行可能没有那么严格。说白了,人家好的银行做90分以上的客户,一些小银行为了生存只能做85分的,甚至以下的客户”,该银行人士坦言。

 

息差一直都是银行最核心的利润来源。2024年,城商行的净息差已降至1.4%左右,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且收窄幅度较大。贷款收益率下降,而负债成本却难以同等幅度压降,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

 

城商行生存压力大,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开口子”,而是不断优化风控模型和内控机制,并通过技术手段提高风控能力。

 

例如:该银行人士告诉虎嗅妙投,“银行流水造假的很多,银行流水各家也不一样,现在有的流水带二维码可以验证了”。

 

当然,还有很多技术手段。比如:银行还可以通过加强对资金流向的监控,很多贷款发放后未追踪异常转账,例如:当日被中介转走贷款资金的50%。

 

然而,对于有组织、有策略、意图明确,甚至“知己知彼”的“欺诈攻击”,银行很难准备万全。

 

因此,对于职业背债、对于黑灰产的整治,将会是银行和监管长期必须面对的挑战。

 

写在最后

 

虽然只接触到背债行业的冰山一角,但所知已触目惊心。

 

我们平常注意保护的隐私(身份证、银行卡),在中介眼中其实一文不值,被随意转发。

 

而且,大部分中介都认为背债才是“正规灰产”,甚至还敢宣称不正经可以报警。这明明就是涉嫌违法,中介居然还自己给自己洗脑,避重就轻。

 

另一方面,人性真的是经不起考验的。

 

了解背债越多,就越需要对人性中的劣根性保持警惕。妙投在采访过程中,有一位受访者的表达,非常有代表性:“我也算是一个接受过教育、懂点法律的人。但有的时候,我也想过能赚600万,坐两年牢真的不算什么,现在上2年班,能赚60万都难。”

 

而这时候,他就去查了一下贷款诈骗罪的后果,发现,最高可以是无期徒刑,600万的不退回估计会被判更久,背债只是“有命挣钱、没命花钱”的陷阱。


不要去考验人性,也不要引领自己走向那个所谓躺平的深渊。



本内容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如需授权请微信联系妙投小虎哥:miaotou515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评论
0/500 妙投用户社区交流公约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