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搜搜
头像
招商基金掉队了?
2025-08-07 16:52

招商基金掉队了?

文章所属专栏 妙解公司
释放双眼,听听看~
00:00 09:18

出品 | 妙投APP

作者 | 段明珠

头图 | AI生成


进入2025年,头部公募格局延续强者恒强,前十阵列几近定型,唯有招商基金出现“掉队”。汇添富前进一位,招商基金退至第十,成为榜单中唯一排名下滑的前十机构

 

更扎眼的是,招商基金的非货基金规模Q2单季缩水272.04亿元,若叠加Q1,其上半年非货规模下降600亿;到年中其非货规模降至5320.15亿元,在前20名里也是唯一一家负增长的。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易方达、华夏等头部机构在同一季度增量均超千亿,市场结构在集中上行,而招商基金却在同步失速。


图片来源:公募排排网

 

事实上,招商基金从2022年Q2非货规模达到行业第五后(也是公司历史上最高排名),就逐渐走下坡路。2023年起,招商基金营收净利开始双下滑,24年净利润同比下降5.87%,非货规模也下滑3.15%。与之相伴的是,各种事件不断发生,人事更迭频繁,无论是基金经理出走还是不断换管理层;权益业绩下滑、基民诟病、资金流失等等。

 

眼下,招商第十的位置还不一定能稳住,无论是跌出前十的鹏华,还是有可能合并的华安和海富通,都有可能挑战招商基金。招商基金可谓危机重重。

 

招商基金为何掉队?其能挽回颓势吗?


固收人才出走后


作为银行系基金,招商基金强于固收,权益发展一般。

 

2020年招商基金管理层换届后,原保险行业高管主导下,固收业务被强化。债券型基金规模从2021年的2672.16亿元增至2024年的3644.54亿元;位于行业第四,仅次于博时、广发与易方达。

 

到2025年Q2末,招商基金的债券型基金、货币市场型基金规模分别为3427.08亿元、3737.87亿元,合计占比已提升至79.89%;相对应的,权益类产品规模比例仅为18.61%,凸显“重固收轻权益”的战略失衡。


图片来源:wind

 

但这并不意味着招商基金的固收业务稳了,相反,其已经开始面临挑战。

 

首先是市场端压力。受股市上涨引发的“跷跷板效应”影响,债市出现一定调整,纯固收类产品的收益率降幅尤为明显,其“稳定票息收益”的属性正面临挑战。尤其在以回撤控制见长的机构客户中,转向权益或“固收+”的倾向更加明显。

 

更具警示意义的,是固收人才的流失信号

 

2024年下半年起,招商基金固收核心人物马龙陆续卸任管理的多只基金。2025年4月1日,其卸任招商安心收益C的职务后,正式完成全部退出。随后不到两个月,他便火速加盟天弘基金。尽管招商方面将此解释为“资源优化配置、团队规划需要”,但业内普遍认为是重要主将的流失。

 

马龙之所以受关注,在于其在招商12年间几乎囊括固收类全部主流奖项——金牛奖、金基金奖、明星基金奖、晨星奖无一缺席。其管理总规模一度逼近900亿元,占招商债基总量逾两成,代表作招商产业债任职回报达68.32%,年化回报5.36%,长期业绩穿越牛熊,是招商“固收标签”的标志性人物。

 

尽管招商基金迅速安排由资深基金经理刘万锋与王梓林分别接任招商产业债与招商安心收益,前者目前管理规模超500亿,拥有4年以上稳健业绩记录,但投资者信心并非一朝可重塑。招商产业债的资产规模从2024年中期的215.19亿已下滑至187.99亿,渠道反馈普遍谨慎。

 

招商基金曾多次表示,中国大资管市场目前整体以固收类资产为核心,且近年来国内资管机构呈现加大固收资产配置的趋势。

 

从组织策略来看,招商基金在试图稳住固收阵脚。有消息称,原惠升基金副总李刚或将加盟,其拥有超22年固收投资经验,被视为马龙潜在的“后继者”。

 

但这些安排能否有效填补关键人物离开的真空,当市场结构转向更具进攻性的策略型产品,招商基金如何守住固收的确定性阵地,都还需时间检验。 


孱弱的权益和ETF


招商基金并非没在权益业务上做努力。

 

2021年至今,招商基金引进了翟相栋、朱红裕、任琳娜等一批有实力的权益基金经理。但众所周知,从2021年高点后A股就进入漫长调整期,这期间各家公募的权益产品都受到不同程度的业绩拷问,招商基金的权益业务也没能获得有效提升。

 

2021年至2024年,招商基金主动权益类产品规模从2788.92亿元降至1841.23亿元;到25年Q2,其股票型基金规模只有1167.13亿,混合型基金规模为501.66亿。

 

从业绩表现上看,招商基金目前在管产品(仅统计初始基金)331只,有近20%的产品从成立以来处于亏损状态,绝大部分为权益类产品。从2022年至2024年,招商基金的权益类产品(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合计亏损近600亿元(天天基金网)。

 

当然,随着去年924行情后,A股逐渐走牛,近期招商基金的权益投资表现亦有好转,据其最新财报显示,截至25年6月30日,其近1年权益投资收益率为23.54%。

 

但又是那个问题,人才流失。

 

招商基金已经走了一批基金经理,如今翟相栋也要走了。

 

招商优势企业被视为招商基金的“旗舰级”产品,正是翟相栋打造出来的。2022年4月底,翟相栋接手这只规模不到4000万元的产品,高峰期规模过百亿;管理期间累计回报达到117.90%,年化回报为27.24%;关键在于这期间A股市场震荡起伏,这只产品能取得显著优于行业平均的表现,也受到机构投资者的喜爱。

 

结果7月22日招商优势企业增聘陆文凯为共管基金经理,被认为是为翟相栋的离任做准备。而这只基金在2025年Q2,规模也大幅缩水至81.32亿元。

 

近一年来,招商基金已有8位基金经理离任,行业平均数为2.16;同时也有多位任职1年内的基金经理。招商基金的团队能力和稳定性存疑


图片来源:wind

 

在ETF赛道,招商基金有点像玩票性质

 

截至2025年上半年,招商基金共布局47只ETF,产品数量看似不低,实则在主流宽基与行业ETF几乎缺位,策略打法始终处于“跟随”状态。其ETF管理总规模为365.72亿元,在公募行业排名第20位,不足华夏基金的1/20。


数据来源:同花顺iFinD

 

更严峻的问题在于,ETF本质是规模生意,而招商基金的ETF业务不仅缺乏爆款产品,多只产品陷入“迷你基”困境,规模与流动性双低,前景不妙。

 

而眼下,ETF不仅是产品,更是话语权的载体。机构投资者、投顾渠道、交易型客户都在加速向ETF迁移——被动投资正在主导定价权重构。但在这一趋势下,招商基金显得越来越边缘:既无法放弃,又难以突破。

 

招商在权益与ETF两大核心战场上,均呈现“投入有限—起色未现—主力流失”的负循环。对一家希望留在头部的公募而言,这种结构性掉队,比业绩波动更值得警惕。 


掉队的原因?


招商基金成立于2002年12月,招商银行和招商证券分别持股55%和45%,这给予其在货币与债券类产品上的天然优势。

 

但靠山亦成约束。股东体系带来的稳定性,叠加保险系高管团队的保守风格,使招商基金在以ETF、投顾为代表的结构性创新赛道上显得迟缓。如今看来,这种“守正有余、攻势不足”的战略倾向,或已错失了公募行业过去几年的几轮加速窗口

 

同时,作为央企招商局集团旗下子公司,招商基金受行业限薪影响相对更大,部分核心人员在激励、晋升、授权等层面存在现实掣肘。

 

2025年上半年,招商基金人事再现大幅调整。总经理徐勇离任,由原招银理财总裁钟文岳接任;不久之后,又一口气任命三位副总经理王景、朱红裕、陈方元。

 

人事动荡之下,招商的整体产品更新和管理层打法显得保守也很正常;内部多名业务条线负责人更迭频繁,不利于战略执行和外部传导。

 

从外部看,2024年以来的市场已明显进入“产品集中、品牌集聚”的阶段,头部公募愈发依赖ETF、投顾、投研一体化等系统性能力,单一策略难以支撑大盘。

 

只能说,属于招商基金的时间窗口还未关闭,但已在快速收窄

本内容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如需授权请微信联系妙投小虎哥:miaotou515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评论
0/500 妙投用户社区交流公约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