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妙投APP
作者 | 丁萍
头图 | 视觉中国
继2月以港元代币化基金成功“占角”后,华夏基金(香港)于7月17日正式发行了美元与人民币代币化基金,完成了对三大主流货币的全面布局。
但在监管、技术和市场认知都充满不确定性的初期,华夏基金(香港)如此坚决地投身于这场变革,这究竟是不是一场不计后果的“孤注一掷”?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回归商业的本质。对于手持真金白银的投资者而言,这些“上链”的货币基金,与我们早已熟悉的传统货币基金相比,究竟能带来什么颠覆性的价值?
代币化基金,简单来说,就是将传统货币基金的份额转化为能在区块链上流转的数字代币。其底层资产与我们熟知的货币基金并无二致,依然是高质量的短期存款和货币市场工具。它的颠覆性不在于收益或安全(目前与传统产品并无显著差异),而在于其形式变化所引爆的未来可能性。
华夏基金(香港)行政总裁甘添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Web 2.0是把零售店搬到线上,就像电器本身没有变,但购买平台从线下商场变成了电商平台;Web 3.0则是要把整个供应链、生产线、物流体系全部重塑。前者是改良,后者是革命。
代币化基金所追求的,正是后者。它试图改变的,不是投资者“在哪里买基金”,而是这个金融产品“是什么”以及“如何运作”。
要支撑起如此颠覆性的变革,必然需要强大的外部推力和内部自觉。
华夏基金(香港)在代币化基金上的布局,首先是顺应时代大潮,“做政治正确的事”。
顺势而为
我们先来看一组惊人的数据:当今世界,超过95%的稳定币都与美元挂钩,其中有80%以上的交易都发生在美国本土之外。
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美元正在借助一串串代码,完成一次史无前例的全球扩张。它绕开了所有国家的银行和监管,直接进入到每个人的数字钱包,对所有非美货币进行着一场无声的“降维打击”。
在这场已呈压制态势的“数字货币战争”中,中国如果一味观望、长期回避虚拟货币,本质上就是在被动丧失全球金融新秩序中的话语权。可以说,眼下中国已无选择空间,被现实倒逼,只能积极拥抱数字货币与相关技术创新。
把视角拉回金融本质,稳定币的核心价值在于极大提升了支付和结算效率,而支付的终极目标始终是服务于真实交易。
作为全球第一大贸易国,中国其实拥有最丰富、最具潜力的稳定币“应用场景”。但过去,跨境支付依赖SWIFT系统,流程繁琐且小额转账成本可达1%-2%;稳定币结算虽可压缩成本至0.5%以下,但需考虑区块链网络拥堵时的Gas费波动风险。(注:Gas费是用户在区块链网络上执行操作时,需要支付给“旷工”的交易手续费)
当全球的贸易伙伴发现,在与中国做生意时,使用人民币稳定币结算,能省下真金白银的时间和金钱成本时,一个全新的、以实体贸易为支撑的人民币支付网络便会水到渠成。这不是去抢SWIFT的存量市场,而是在数字世界里,创造一个更高效的增量市场。
所以,中国需要有自己的方案来参与全球数字货币规则的制定,而非被动接受。
近期有两个重磅动作:
2025年5月21日,香港立法会正式通过了《稳定币条例草案》,该条例随后于5月30日在政府宪报刊登,正式成为香港法律。8月1日是这条法律开始执行的日期。
6月26日,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正式发布《香港数字资产发展政策宣言2.0》,确立了把香港建设为全球领先数字资产与Web3创新枢纽的中长期发展目标。这一顶层设计也迅速转化为市场现实:国泰君安国际获批虚拟资产交易牌照,可以为客户提供合规的渠道来买卖比特币、以太币这类主流的、价格波动的加密货币。
可以说,在稳定币合规时代即将来临之际,华夏基金(香港)完成三大主流货币的布局,正是顺势而为的必然选择。
不创新就被革命
如果说顺应时势是外在推力,那么另一半驱动力,则源于对传统资管行业未来的深刻担忧,以及对自身发展的清醒认知——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求生欲”。
金融行业如果还固守“国美苏宁”时代的传统业态,就是等死。
甘添直言不讳:“AI可以为金融行业锦上添花,但真正能彻底颠覆金融业形态的,不是AI,而是Web3.0——也就是区块链和智能合约。”
他认为,现代金融体系的根基是服务于国际贸易,而国际贸易的底层结算媒介正处在变革的临界点。沿用百年的纸质法币体系,在未来5到10年内影响力将逐渐弱化,稳定币将成为最主要的结算工具之一。
一旦底层结算媒介从法币切换到链上稳定币,整个金融体系的所有环节都将面临一场彻底的革新。我们今天的金融业,就像十五年前的家电卖场“国美苏宁”——曾经很繁荣,所有人都觉得很安全,但谁想到,“电商”这个新玩意已经在街头巷尾悄然蔓延?
同样的故事早就出现在汽车行业。当所有人还在为一汽、上汽、广汽这种老牌车企研究供应链、打磨渠道时,特斯拉和比亚迪无声无息间已经定下了明天的基调。
回头看金融行业,现在仍是传统的“国美苏宁时刻”:流程繁冗、信息存量、行业分割——一切依然按照旧秩序运转。但等到变革真正到来,不留后路的,是整个行业。
一旦金融产品可以全天候在链上流转,无论是申购、赎回还是交易、记录、风控,许多原本需要靠人维护、靠层层中介把控的“环节”,都会被代码和共识自动化替代。如果行业还停留在传统的股票、债券等“红海”里竞争,将毫无出路。
对于华夏基金(香港)而言,这种危机感更为具体。
“我们在香港市场已有17年,虽然在中资资管公司里规模领先,但依然在香港的整个资产管理行业是一个相对年轻的晚辈。唯一的出路,是在颠覆性的技术变革中抓住机遇。”这道出了他们选择“换道超车”的根本原因。
是否是孤注一掷?
乍看之下,代币化基金的现实优势并不明显。它不仅面临着地域门槛的限制(目前主要面向香港及部分境外市场),其代币流转也多限于持牌机构间的许可网络,尚未实现在公链上的自由交易。
但当接受的用户越来越多,或代币化产品未来若能实现7x24小时申赎时,其优势就会秒杀传统产品。未来的交易将是点对点的,“支付即结算”,不再有T+1的烦恼,这会彻底消除现有金融体系中大量的、作为中介的角色。
当下投资者的参与,更像是一个逐步了解和体验未来金融模式的过程。
正是这种对未来的巨大预期,吸引着先行者入场。但先行者并不等同于盲目的赌徒,任何理性的商业决策都需要有迹可循。
事实也证明,这并非孤注一掷。
代币化基金并非华夏基金(香港)的独角戏,而是已有先例,并已经验证了这条路径的可行性。
富兰克林邓普顿早在2021年便推出其链上美国政府货币基金(FOBXX),并已将其扩展至Solana、Polygon等多个区块链网络,布局了全球市场。
当然最具说服力的先例,还是全球最大资产管理公司——贝莱德。贝莱德于2024年3月就推出了代币化基金BUIDL(贝莱德美元机构数字流动性基金)。截至2025年6月,BUIDL的资产管理规模已迅速增长至近29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的代币化国债基金。
BUIDL的成功,是因为它的核心客户并非传统散户,而是像Ondo Finance、Ethena Labs这类对安全、生息的链上资产有着巨大需求的加密原生机构。这些机构将BUIDL用作其协议的储备资产和抵押品,这构成了BUIDL最核心的B2B需求。
在这个模式下,各方的利益分配也十分明确:BUIDL的盈利来源是向这些投资者收取的管理费,投资者则可以获得由高质量美国国债等底层资产产生的稳定收益,扣除费用后,年化收益率约为4.50%至5.3%。
贝莱德的成功,也验证了这条路径的可行性——稳定币需要一个安全合规的“蓄水池”来管理其储备金,而代币化基金正是那个“池子”。
我们理解了“蓄水池”的逻辑,便能看清华夏基金(香港)的战略意图。谁先搭好这条管道、守住这个池子,谁就成了数字金融世界新一轮洗牌的核心玩家。
华夏基金(香港)的“三币布局”正是顺应此趋势,瞄准了离岸人民币的万亿级存量资金管理需求,在牢牢占据“资产管理”这一核心角色。
华夏基金(香港)已主动与潜在的稳定币发行商展开合作,并向香港金管局提交了现金管理方案,准备承接其背后庞大的资产管理需求。
但这些看似常规的业务准备,怎样才能具备核心竞争力?
华夏基金(香港)最突出的竞争力就是“先发优势”。在相关的托管牌照指引出来之前,后来者想进入这一赛道,都必须重复华夏基金(香港)曾经走过的艰难道路。这一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且耗时良久。
对华夏基金(香港)来说,投身这条赛道虽不意味着必胜,但无疑是当下最明确的方向。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照,文内信息或所表达的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请读者谨慎作出投资决策。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