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妙投APP
作者 | 段明珠
头图 | AI生图
“沪上白富美”汇添富迎来“娘家人”。
14日汇添富宣布更换董事长,老将李文离岗不离家,仍在汇添富但“另有安排”;鲁伟铭接棒,后者同时还是东方证券总裁,而东方证券是汇添富第一大股东。
其实汇添富领导层交接是业内早有预期的事。
预兆一:不卷。有点讽刺,但在各家公募卷ETF欲生欲死时,汇添富的犹犹豫豫有点与众不同。最明显的是,去年各家抢发A500ETF,汇添富在同一批中也硬是要落到最后一名。当时就有推测,汇添富可能面临高管变动,所以路线上有些纠结。
预兆二:大股东换帅。2024年11月,东方证券换帅,金文忠到龄退休,55岁龚德雄接任;12月鲁伟铭出任副董事长,同时任命了5位副总裁;大投行、大财富、大机构体系并线推进的逐步落实。“爸爸”做了新的家庭规划,“孩子们”也理应要配合。
预兆三:预先埋棋。2025年1月,鲁伟铭加入汇添富基金担任党委书记。此刻汇添富管理层会变已基本明晰,外界也有传言,李文卸任后会挂名名誉董事长的职位(1967年人,未到退休年龄)。
所以,此次汇添富换帅是既定安排,旨在实现平稳的权力交接,而非突发事件。
但高层变动,背后必定有意图,有权衡,有影响。
大家都能想到的,换帅肯定是要解决近年来汇添富的发展困境,但这次有何不寻常之处?现在的人员配置是最优解吗?
最关键的,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对整天接受金钱考验的金融圈,人事变动后,股权、控制权会向何处流动?
不寻常之处
通常基金公司搭建新领导班子有两种模式:
1、内部提拔。内部挑选资历深厚、业绩卓著的总经理接任董事长,再顺次提拔下面人,典型的如易方达由刘晓艳接任董事长;
2、空降。“股东董事长 + 内部总经理”模式(是的,公募基金大多有自己的“爸爸”)。
十年前,汇添富改变了既往由东方证券高管兼任董事长的做法,首次设立专职董事长,并从内部选拔元老李文担任。也即,从模式二切换到模式一。
但此次,汇添富又切换回模式二。
走回老路,汇添富及东方证券的用意自然不同。
简单来说,内部提拔意味着“稳定和传承”,空降则意味着“变革与协同”。
2015年汇添富因非货跻身同业前7,规模突破千亿量级,业务复杂度提升,加之行业、监管等外界因素,由内部创始团队管理可能是当下权衡后的选择。
如今,汇添富面临“主动权益发展不顺”和“错失指数发展机遇”两大挑战,这直接导致了其行业地位的松动。加上公募行业也不是十年前清新可爱的模样,在上一波牛市又消耗不少基民的信任,监管收紧,行业内卷,谨防被甩下车,也就只有不破不立了。
汇添富这次引入外援,显然是希望有所革新。
其实从细节处也能看出,汇添富早就在尝试用新人突破。近一年,头部十家权益大厂的新发权益经理年限均值中,汇添富的平均年限最短仅为1.4年,不到景顺长城的1/7。
从协同角度看,在东方证券的发展三主线中,已明确将汇添富纳入财富管理主线。“打造一个东方财富管理品牌,销售端、产品端、资产端有机融合,资源共享,整体发力。东证资管、汇添富要提升投研能力和产品业绩,发挥品牌优势,支持和融入公司的大财富管理体系。”
某种意义上,在李文时代,汇添富更像东方证券旗下的一家“明星子公司”,拥有很高的自主权。而在新时代,汇添富的角色可能转变为东方证券“大资管版图”中的一个“核心事业部”或“战略支点”,其独立性可能会相对减弱,但作为集团整体一员的协同性会大大增强。
再来看这里涉及的关键人物。
首先是鲁伟铭。
其是71年生人,1998年进入东方证券就开始了打怪升级之路,2022年3月出任东方证券总裁,任内成功完成A+H配股。鲁伟铭在固收和衍生品投资,有丰富的投研经验,据说2023年华师大固收校友会就是由他召集的,汇添富和富国基金的大佬均有到场。
合理推测,从大股东的角度来看,让鲁伟铭管理汇添富,似乎是想让公司在固收业务的发展上更进一步,不过仍需时间检验。
李文算得上汇添富的“灵魂人物”,虽然后续内部职位还不清楚,但参考当年林利军离任时仍担任汇添富公益基金会理事长一段时间,估计也会类似操作,以保证工作平稳过渡。
还有个关键人物张晖。早在汇添富之前,张晖就已成名,是市场第一个重仓茅台的公募基金经理,简直赢麻了。张晖在2005年汇添富成立之初加入,是整个公司投研体系的搭建者,也是仅次于李文的“二号人物”。
下阶段“鲁张配”要关注以下几方面:
汇添富是否会把资源集中在有券商协同优势的固收+和机构业务上?
与东方证券的协同能否真正转化为市场份额和利润?
能否在股东管控与市场化运营、风险约束与业绩进取间找到平衡?
值得琢磨的是,鲁伟铭作为新董事长大概率没有汇添富股权,而李文、张晖作为汇添富股权激励的重点对象实际上持有,这形成一种微妙制衡。
股权疑问
汇添富2015年就搞了股权激励政策,后来相关的内容较少披露,只能找到些线索大致推测。而目前要搞清楚的是:
离任的李文持有多少股权?在其离任后,这部分股权会如何处理?
张晖持有多少股权?这些是否能绑定核心团队实现平稳交接?
根据报道,汇添富当时有百人参与股权激励,主要通过上海菁聚金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持股,2015年底持股比例为14.98%,次年增长到24.66%。
好玩的是,不仅有菁聚金,李文他们还搞出了菁聚木、菁聚水、菁聚土、菁聚火,一种集齐召唤神龙的感觉。而后面几家为直接持股汇添富的菁聚金的股东,持股比例分别为40.93%、34.11%、13.63%、11.33%。
其中以持股比例最高的菁聚木来说,股东主要由汇添富高层组成,张晖和李文的持股比例分别是35.23%、24.10%,这个数字至今变动不大。
总之,张晖、李文测算下来间接持有汇添富的股权比例分别为3.56%、2.43%,加上另外3位高管,合计持股超10%。
当然,菁聚金在2022年6月15日正式退出汇添富,而东方证券、上报资产、东航金控在2021年底均增持汇添富,说明是有统一推动,目前天眼查中汇添富的股东只有上述3家,占比分别为47%、26.5%和26.5%。
但退出不意味着持股没了,更可能的是从台前转到幕后。
员工持股的几种方式中有一种是,员工(隐名股东)委托原有股东(显名股东)代持公司股份,即“国资显名+员工间接持股”架构。而菁聚金等确实仍在存续状态。
所以只能推测,当前张晖、李文等高管对汇添富的持股比例不变。
而李文离任后持有的股权如何处理,可能要看具体的协议细节,这种通常不会披露,仍然只能根据常理推测,可能他持有部分会被以约定价格进行回购,形成“股权激励池”在公司内部实现“新陈代谢”。
至于现在仍在船上的高管,单从金钱角度,稳定性应该无忧。
当年高管入股汇添富价格为23.57元/股,基于此得出的公司估值为27.73亿元,而2015年汇添富净资产29.75亿元;如果和同期进行股权激励的基金公司比较,汇添富的持股成本约为同行的1/3,显然买得很划算。
之后汇添富确实进入发展快车道,当时有媒体算账,参与股权激励的员工只需三年就回本。
而在股权激励完成后,汇添富就开始了慷慨的分红,2017年分红比例高达98.36%,据统计,截至2024年底已向股东分红几十亿元。
所以接下来,股东意志与经营层专业性的平衡,是汇添富未来治理的核心挑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