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妙投APP
作者 | 董必政
头图 | 平安消金官网
近日,平安消费金融(下称“平安消金”)发布了堪称亮眼的年报。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5.19亿元,同比增长24.6%;公司实现净利润10.2亿元,同比暴增108%。2024年,公司总资产已攀升至542.93亿元,同比增长33.8%。
在消费金融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的当下,平安消金的这份成绩单,堪称腰部客户的突围典范。
相较于头部玩家招联消金、兴业消金的营收、利润双双下滑,这家成立仅5年的公司,是如何在巨头林立的市场中杀出一条血路的呢?
答案就在于,平安消金杀伐果断,做好了资产规模和风控的平衡。
一、背靠陆金所
2020年4月,平安消金在上海正式成立,是首家由保险公司参与设立的持牌消费金融企业。
表面上看,中国平安集团持股30%,是第一大股东。但另外三家股东——融熠、未鲲(上海)、锦炯(深圳)均被同一家公司陆金所控股。这意味着,陆金所通过关联公司,牢牢掌握着平安消金70%的股权。
(图片来源:天眼查)
陆金所,曾是以P2P、网贷和消费贷款业务闻名的巨头,近年来正经历着艰难的转型。陆金所财报显示,其小额贷款子公司早已停止发放新贷款,此后,子公司发放的贷款均来自平安消金。
2025年陆金所第一季度新增贷款573亿元,其中平安消费金融贷款为304亿元,占比更是高达53%。
正因为继承了陆金所互联网金融的基因,平安消金能够快速崛起。
此外,作为腰部消费金融企业能够快速突围,采用了“客户下沉”的打法,快速放贷。
平安消金不去存量市场与银行、头部消金机构争抢优质的客户,而是去下沉市场挖掘那些信用记录不完美、但又有真实消费需求的“次优”客群。
目前,平安消金的服务网络已覆盖全国近2500个县城,其中三线及以下城市的用户占比接近85%。与此同时,平安集团的线上与线下渠道、陆金所等均可以给平安消金导流。
此外,平安消费金融在安逸花、荷包金融、豆豆钱、臻心贷、美图秀秀、美团借钱、洋钱罐、荷包等平台进行引流获客。
在这样的背景下,平安消金的贷款余额从2021年的116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371.13亿元。截至2023年底,其累计发放的消费贷款已超过1500亿元。
要知道,客群越下沉,产品利率就越高,风险也就越大。从产品来看,平安消金的核心产品“平安小橙花”和“平安小橙果”,将最高可借额度定在30万元,年化利率分别在4%-24%和10.9%-23.9%之间浮动。
有趣的是,随着贷款规模的激增和客群的下沉,平安消金的风险指标却显得异常“健康”。2024年末,其不良贷款率仅为1.2%。在整个银行业零售业务不良率承压的背景下,这一数据显得尤为突出。
一边是风险更高的客群,一边是行业领先的风控表现。这个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二、风控的“障眼法”
答案就是担保+代偿。这套组合拳并非平安消金独有,但平安消金却做到了极致。
平安消金广泛采用与助贷平台、融资担保公司合作的模式。当借款人通过这些平台申请贷款时,资金方是平安消金,但背后往往站着一个担保方。例如,其核心产品“平安小橙花”上线之初,其担保服务便由关联方平安普惠提供。
这套模式的运作逻辑很简单。
平安消金通过引入担保公司,为每一笔贷款增信。一旦借款人发生逾期,担保机构会迅速介入,向平安消金“代为偿付”这笔欠款。
对平安消金而言,这笔贷款在账面上就从“逾期”变为了“已结清”,从而修复了其不良贷款率。债权关系随之转移,原来的借款人不再欠平安消金的钱,而是欠下了担保公司的钱。
这种操作,堪称教科书级的“资产出表”。它有两个立竿见影的好处:一是通过调控不良率和拨备覆盖率,让财务报表看起来更好;二是可以快速做大资产规模,支撑公司的高速扩张。
近日,平安消费金融有限公司披露了合作增信服务机构名单,共17家融资担保公司。其中包括:关联方平安融易(江苏)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助贷平台关联公司以及地方担保公司。
然而,羊毛终究出在羊身上。
担保和助贷的介入,意味着借款人实际承担的综合资金成本往往更高。一些助贷平台通过收取“会员费”、“服务费”等名目,将实际利率推高。在黑猫投诉等平台上,关于平安消金“乱收费”的抱怨屡见不鲜,有用户称于2025年5月17日在桔多多平台借款5800元,被强制收取了会员费、服务费且不能取消。
(图片来源:黑猫投诉)
比高昂费用更让借款人难以接受的,是借款人没有获悉这种代偿模式的无力感。
另外,众多投诉显示,平安消金的“代偿”流程启动得异常迅速,有时仅逾期数天,借款人甚至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其债务就被担保公司代偿。一位用户在黑猫投诉上称,自己早已还清在某平台上的借款,多年后查询征信才发现,这笔由平安消金出资的贷款,留下了一笔“第三方代偿”的不良记录,严重影响了其信用。
(图片来源:黑猫投诉)
这种操作对借款人后续借贷影响很大。一旦征信报告上出现“代偿”记录,意味着其信用已严重受损,未来无论是申请房贷、车贷,还是通过“借新还旧”来周转资金,都将变得极为困难。
与部分平台会给予几天甚至30天的宽限期的做法不同,平安消金这套“闪电代偿”的机制,虽然符合商业逻辑,却将借款人推向了更深的困境。
资本的世界里,从来就没有“普惠”二字,只有冰冷的资产负债表。
平安消金用一份惊人的增长答卷,证明了其在下沉市场的开拓能力。但这份答卷的B面,却写满了借款人的无奈与代价。
那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枭雄独白,在今天的消费金融领域演变成了的一套风控措施——宁教我“负”借款人,休教借款人负我。
—————▪ 作者粉丝群招募▪ —————
各位读者如果对本篇文章有疑问,可以长按下方二维码,添加好友,与作者一对一沟通。
此外,对金融、新能源、机器人、锂电和通信等板块感兴趣的读者朋友可以与作者进行深度交流。长按下方二维码即可获得更多上市公司、热门赛道的详细分析文章,帮你看懂公司、看懂行业,做投资投得明明白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