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妙投APP
作者 | 张贝贝
头图 | AI生图
在利率下行、传统险的利差损风险加大情况下,2220亿保险资金通过长期股票投资试点方式加速涌入资本市场寻求破局(以下简称“险企长线资金入市”)。
注: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试点,指保险公司出资设立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主要投向二级市场股票,并长期持有。目前监管部门已批准三批试点,中国人寿和新华保险作为首批试点机构,规模合计500亿元;第二批获批试点的保险公司有8家,规模合计1120亿元;第三批600亿元的保险资金长期投资试点的机构正在陆续获批,三批总规模预计达到2220亿元。
随着险企长线资金增加并加速入市,险企投资端的权益类资产可能会增加,而受到利率下行扰动较大的国债、银行存款等资产占比降低,有望带来投资回报率的提升。
同时,险企权益投资收益率提升后,险企更敢推广浮动收益产品,并可能反向驱动负债端保险产品创新与销售增长,带来业绩走强。
然而分析下来,险企长线资金的加速入市对于保险行业的影响并不是“普惠利好”,反而可能成为加速行业分化的“催化剂”。
详见下文。
利差损危机下的“自救”
随着利率不断下行,保险公司传统险的利差损压力较大(即资产收益无法覆盖负债成本)。
目前国内长债收益率已经到2%以下,且结合央行于6月再次降准降息看,我国低利率环境大概率仍会持续。考虑到险企的资产配置中持有大量国债和银行存款,这意味着险企想要做出高收益越来越难,反而存量传统险产品面临的利差损缺口在继续变大。
但要注意的是,前两年预定利率下调期间,保险公司为了保住短期保费规模,产品停售“一炒再炒”。所以在前两年相对较高的预定利率阶段卖出了大量的保单(2025年之前,保险企业的传统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均高于2%),而这如今却成了保险公司巨大的重担,自此险企有大量的高成本负债产品需要兑付。
此情形下,险企减少国债和银行存款配置,发挥长期资金优势,增配高股息等权益资产成为不少险企的共识,以期借此提升投资收益和带动分红型等浮动收益产品销售,对冲传统险利差损带来的利润下滑。
如中国人寿副总裁刘晖曾表示,中国人寿将长线布局,发挥权益投资的“关键少数”作用。在保持策略多元和结构均衡的同时,会发挥好保险资金的长线布局优势,重视高质量的高股息股票配置;新华保险更是在2024年业绩报告中,明确表示投资策略向“高股息类等持有型权益资产进行策略迁移”。
与此同时,险企也有政策支持其资金加速入市的“东风”相助。
如2024年9月中央金融办、中国证监会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提出,促进保险机构做坚定的价值投资者,为资本市场提供稳定的长期投资,定调“长线长投”方向。
再是2025年1月,中央金融办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中提出,力争大型国有保险公司从2025年起每年新增保费的30%用于投资A股。4月,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调整保险资金权益类资产监管比例有关事项的通知》,将部分档位偿付能力充足率对应的权益类资产比例上调5%,释放资本市场增量空间。
国金证券预计,未来三年保险资金入市增量资金约6000-8000亿元。
故总结看,险企长线资金入市是利差损危机下“自救”与政策支持共振的结果。
那么关键是,险企能实现“自救”的目标吗?
接下来,首先看资产端的投资布局和收益预期,对保险企业业绩的拉动情况。
资产端:高股息资产打底,新兴产业博弹性收益
目前,保险资金长期投资试点一共分为三批,已批复和拟批复的保险资金累计规模预计约2220亿元。参与试点的保险公司也由第一批的中国人寿、新华保险拓展至太平洋人寿、泰康人寿、阳光人寿、人保寿险、太平人寿、平安人寿等多家公司。
虽然有许多险企基金还未正式开始投资运作,但从已交出2025年一季度“投资答卷”的鸿鹄志远一期持仓,以及第二批、第三批试点企业的投资思路中,可以窥见险企长线资金入市的投资偏好。
1)第一批试点投资基金鸿鹄志远一期:青睐“高股息资产”。
鸿鹄志远一期基金是头部险企中国人寿、新华保险参与,持股比例各为50%。该基金于2024年3月4日正式启动投资,且截至2025年3月初鸿鹄基金500亿元已全部投资落地,实现了风险低于基准、收益高于基准的良好业绩表现。
而其作为保险行业长期投资试点的第一批基金,投向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分析看,截至2025年1季度末,鸿鹄志远现身3家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股东,分别为伊利股份、陕西煤业以及中国电信。
从股息率来看,截至7月4日鸿鹄志远重仓的三家上市公司表现分别为:陕西煤业近12个月内的股息率为6.96%,伊利股份为4.40%,中国电信为3.38%,均高于A股整体平均水平1.66%,也高于当前1.6%左右的10年期国债收益水平。
可看出,在当下低利率环境下,头部险企中国人寿、新华保险更青睐具有稳定盈利、较高分红的股票。且复盘看,他们以股票高分红替代债券利息,对冲利润下滑的策略是有效的。
如新华保险财报显示,2024年度,公司的保险服务业绩为124.67亿元,较2023年增长仅8.6%;而投资业绩则高达156.74亿元,较2023年负业绩增加216.35亿元,是新华保险利润向好的主要驱动力。
(资料来源:Choice数据)
2)第二批、第三批试点企业:高股息资产+新兴产业赋能
研究第二批、第三批试点企业的投资思路,可看到在“高股息资产”配置基础上,增加了政策导向的新兴产业方向。
如泰康保险稳行基金相关人员表示:该基金将以高股息资产为基石,重点布局经营稳健、弱周期属性、分红稳定的板块;其次,锚定产业升级红利,侧重围绕国家发展战略,重点布局高端制造、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新质生产力领域,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等。
而人保资产相关负责人曾表示,中国人保积极践行金融央企责任担当,在股市底部持续加大投资力度,积极发挥保险资金规模大、期限长、来源稳定的优势,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投资力度。
此外,第三批试点企业太平人寿曾表示,继续强化“长钱长投”理念,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及具有协同效应的医康养上下游价值链领域。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
故整体看,险企长线资金入市,一方面大盘蓝筹、高股息等优质资产或成为配置基础;另一方面,政策明确引导险资支持的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如高端制造、人工智能等赛道将获重点倾斜,博更高的收益弹性。
只不过要注意,新兴产业如AI、生物医药等赛道虽具高弹性,但技术迭代风险可能加剧收益波动;且新兴产业投资需要相关行业的投研能力,相较高股息资产布局的难度会更大。
从此维度看,虽然险资入市有望提升保险企业的资产端投资收益,但伴随的风险波动也会加大,这时候就取决于各企业的投资实力了。从投资收益率来看,此次险资入市试点参与企业的水平都大差不差;若再结合综合投资收益率来看,泰康人寿、中国太平、新华保险、阳光保险的优势较大,后续可重点关注。
注:净投资收益率是投资收益扣除直接费用(如管理费、交易成本)的收益;综合投资收益率与总投资收益率的核心区别在于是否包含未实现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浮盈浮亏)。总投资收益率仅反映已实现的投资收益,而综合投资收益率还包含持有资产的市场价值波动带来的未实现损益。
只不过,资产端收益改善只是第一步,险企业绩提升更关键的战役在负债端。关键是,险资入市能否把投资收益转化为产品竞争力?接下来看下。
负债端:主动调整产品结构,降低对利差依赖
由上,险资入市有望带来高收益预期,改善资产端收益的情况下,保险公司分红、万能等浮动收益率/非保本产品的“浮动收益”会有向好变化,并提升产品竞争力,带来销售增长。
此情况下,利率下行投资收益率承压导致传统险产品,面临的利差损风险会得到对冲。
故,险企有较大动力主动调整产品结构占比,降低对利差依赖。
从2024年产品销售看,目前参与保险资金长期投资试点的企业均有分红型产品布局。在此基础上,中国平安、中国太平等多家险企高管曾在业绩会上表示,未来要将分红险产品占比提高至50%;新华保险管理层在2024年业绩发布会上亦明确提出分红险销售在2025年整个业务盘子里面不低于30%。
只不过,现阶段分红险等浮动收益率产品销售依然存在很多痛点,未来能率先突破这些痛点的企业竞争优势会更强。
一是,产品同质化。如当下各险企的大部分产品为分红型寿险和分红年金险,且在保障范围、分红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微乎其微,市场竞争压力较大。
二是,营销人员专业性不足。保险公司之前传统险为主的情况下,销售人员一直将保险产品当“保本理财”销售,而现在推广分红型等浮动收益类产品,要求销售人员不仅要了解保险产品本身的功能,还要具备分析宏观经济以及对比不同公司投资组合优劣的能力。
三是,许多消费者也是将保险等同于“保本理财”,对于“风险共担,博一定高收益”的理念需要时间接受。
小结
整体看,险资入市不仅会改善资产端收益,也有望驱动负债端保险产品结构调整,并重塑险企竞争力。此情形下,目前已经参与保险资金长期投资试点的十余家企业,未来无论在资产端还是负债端,竞争优势和抗风险能力显然会更强。
但若考虑到已经参与保险资金长期投资试点的企业聚焦在头部险企,他们拥有较强的资金实力和投研实力,可享受政策红利,未来保险行业的竞争格局或会强者恒强。
而中小险企因为面临的资金压力大、人才短板明显,即使后续跟随头部险企调整产品结构,并加大高股息和新兴产业资产配置,可能在产品销售以及投资效果(如投研团队薄弱)上也难尽如人意。
即,险资入市或会使得保险行业的“马太效应”更加明显。
总结看,2220亿元保险企业长线资金入市,并非简单的资金流入,而是保险行业在低利率时代的“自救”行动。展望未来,政策红利与头部险企率先“自救”下,行业“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会更加凸显,头部企业有望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留给中小玩家的,要么是在细分市场的夹缝中求生,要么是在行业洗牌过程中被整合或淘汰。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文内信息或所表达的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请读者谨慎作出投资决策。
—————▪ 作者粉丝群招募▪ —————
各位读者如果对本篇文章有疑问,可以长按下方二维码,添加好友,与作者一对一沟通。
此外,作者还对CXO、医美、药店、血制品以及具有主题机会的阿兹海默概念、多肽减重药等领域有覆盖,侧重产业分析和布局企业优劣势分析,感兴趣的读者可以长按下方二维码,与作者进行更多热门赛道和相关上市公司的深度交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