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妙投APP
作者 | 刘国辉
图片来源 | AI制图
近日,信美人寿公告称,公司董事长杨帆离任,保留执行董事、管理执行委员会委员职务,由副董事长胡晗接任董事长职务。
2016年6月,原保监会正式批准首批相互保险公司进行筹建。信美人寿相互保险社等三家公司获得第一批相互保险公司牌照。从筹建开始,杨帆就是信美人寿主要负责人,蚂蚁金服、天弘基金等九家公司发起设立,初始运营资金10亿元。2017年公司正式成立后,杨帆一直担任董事长直到卸任。
成立8年以来,信美人寿曾因为与支付宝合作推出“相互保”而名声大噪,也成为近年来少数成长性不错的中小保险公司。不过2024年至今,寿险经历利差损风险,以寿险产品为主的信美人寿业绩下滑明显。这或许是杨帆离任的主因。医疗险正在成为信美人寿的突围方向。
这家颇具互联网基因的公司。还能否重回增长?
信美人寿是近十年来成长不错的中小保司
杨帆履历颇为资深,早年曾在保监会和国办任职,此后转战保险领域,曾先后担任太平养老总经理、泰康养老总经理,2015年开始主导信美相互的筹建。2017年5月,信美人寿正式开业,时任蚂蚁金服CEO井贤栋亲自到场,成为信美相互第一张保单持有者,第一款产品也使用了蚂蚁区块链的技术,用来增强消费者透明性和可信机制。
杨帆的专业背景,加上蚂蚁带来的技术基因与流量支持,让信美人寿成为发展较好的中小保险公司之一。虽然2018年因为与支付宝合作相互保而被定性为涉嫌三项违规,公司也不再对接“相互保”,但因此获得了较高的市场关注。
杨帆在开业时表示,产品策略集中于年金、重疾、定寿、意外等保障类产品,不会涉及分红、万能、投连等投资理财型业务。此后信美人寿主要以寿险、年金险和健康险为主,2024年原保费收入前五的产品中,前四款均为终身寿险,剩下一款为年金险。终身寿险有很强的财富传承功能,客户往往有一定的财务实力,信美人寿在运营上的另一大特色是搭建了不错的会员权益体系,在高客生态上做得不错。
所谓会员,与相互制保险的组织特色有关,相互制保险公司,不以盈利为目的,没有股东,每个购买公司产品的客户都可以成为会员,是公司的所有者,可以参与额外盈余的分配。这样的制度设计主要是为了克服保险行业的逆向选择问题,往往是有一定风险的客群才会更积极地买保险,这就带来较大的赔付压力。相互制保险让客户不仅是客户,还享有类似股东的权益,参与盈余分配,从而一定程度上规避逆向选择。
信美人寿的会员除了享受保险服务外,还有经营监督权、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盈余分配权等,此外对会员划分了六个层级,越高的层级,享有的专属服务越多,包括旅居、健康、养老等多方面。
渠道上,信美人寿作为中小公司,很难组建代理人团队,因此主要靠经代渠道。
自2017年成立后,多年来保持了保费较快增长。年报显示,2017年至2023年,信美人寿分别实现保险业务收入4.74亿元、5.39亿元、20.11亿元、33.79亿元、65.25亿元、67.10亿元、90.84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69亿元、-1.11亿元、-0.36亿元、0.69亿元、2.14亿元、0.42亿元、0.57亿元。保费保持了较好增长,开业第四年就实现盈利,这也是比较不错的经营结果。按照原保监会的研究,寿险公司盈利周期往往是“七平八盈”,因为保险公司在前期需要在产品设计与精算、渠道建设等方面投入较多。不过信美人寿的盈利状况不稳定,且多是微利。
进入2024年,业绩急转直下,保险业务收入69.83亿元,同比下降23.13%;净利润0.66亿元,同比增长15.79%,不过基数不高,净利润增长的意义不大。今年一季度,包含了开门红阶段,收入应该在全年占比较高,但信美人寿保险业务收入为6.47亿元,不到去年的十分之一,净利润为-0.79亿元。
产品结构带来“利差损”风险,转型艰难
此前增长还不错,2024年至今却下滑剧烈,这可能是杨帆离任的主要原因。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下滑?
可以从渠道和产品两方面来看。
渠道来看,信美人寿主要通过经代渠道销售产品,2024年寿险经代渠道开始全面落实“报行合一”的监管规定,打破了以往保险公司与经代渠道之间长期形成的财务关系,经代渠道的保费规模大幅下滑。有行业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超半数险企经代渠道产能下滑,平均降幅超 60%。
影响更大的是产品层面,信美人寿主要产品是终身寿险,而且是普通型保险,也就是固定收益型保险,给到客户的收益水平是固定的,在利率水平不断下降的当下,面临着较大的利差损风险。杨帆去年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也表示,众多中小保险公司以规模、储蓄型产品作为主要发展思路,过分倚重利差。如今在低利率市场环境下,利差损风险如影随形。如何保证承保端收益应是未来产品的主流趋势。从目前行业一致性的选择看,保障和收益并重的分红险可能会成为未来几年的主流产品。
不过信美人寿核准的业务范围并不包括分红险,虽然业务范围内有万能险,不过万能险产品在保费中占比不高。销售额最大的五款产品均是普通型终身寿险、年金险,在总体保费中占比达到56.5%。万能险方面,2025年5月7款万能险结算利率都在3%,高于市场中位数水平。数据显示,截至6月19日,991款披露了5月份结算利率的万能险,平均结算利率为2.76%,中位数为2.75%。
这样,信美人寿的产品结构面临着较大的利差损风险。面对利差损风险,要么调整产品结构,要么在投资上下功夫。而信美人寿的业务范围决定了目前还难以向分红险转型,万能险作为投资性较强的险种,又不是信美人寿的强项,也不是长期聚焦的领域。信美人寿这么多年来坚持做客群权益体系,并且在康养方面做一些布局,显然还是更聚焦保障以及财富传承。
投资方面,作为一家只有两三百人的中小公司,很难组建起投研实力足够强的投资团队。虽然首席投资官徐天舒曾在兴全基金任副总裁,负责专户投资,算是比较资深的投研人士,不过信美人寿更多还是要靠委托保险资管等机构来实现投资收益。在投资上很难像大公司一样构建出竞争力。
由此看来,信美人寿面对产品层面的利差损风险,渠道层面的“报行合一”政策,短期其实很难有快速摆脱下滑趋势的办法。
2024年至今,信美人寿保费下降明显,一方面是预定利率下调情况下,作为主力险种的普通型终身寿险对客户的吸引力有所下滑,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在利差损风险之下主动调整,毕竟现在保费越多,在未来利率更低的情况下,可能也为未来埋雷。
相互制存在融资与偿付能力困局,新浪微博曾“爽约”信美人寿
除了渠道与产品结构的因素外,信美人寿这些年来发展中也颇受偿付能力制约。与银行业受到资本金的约束相似,保险业的业务扩展受到偿付能力的制约。业务开展越多,其最低资本要求就越高,如果实际资本不能扩充,偿付能力充足率就会下降,降到底线时,业务扩展就很难开展了。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信美人寿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86.37%,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31.42%,高于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100%和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50%的最低监管标准,不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一季度末,保险公司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04.5%,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46.5%。这是引进了新资金提供方内蒙古世林集团3.25亿新增运营资金以及保险业务收缩后的结果。在一年期的2024年Q1,两项指标分别为159.97%和84.88%。
由于偿付能力充足率多数时间里较低,为维持偿付能力充足率水平,信美人寿每年都有大量分出保费,以减轻业务扩展对资本的冲击。2024年分出保费17.71亿元,占保险业务收入68.83亿元的25.73%。2023年分出保费60.45亿元,占到保险业务收入的66%。
相比之下,其他相互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略高,如众惠相互今年一季度两项指标均为211%,汇友财产相互保险社两项指标均在800%以上,主要是这两家保费较低,众惠相互保费30亿元,汇友财产相互保险业务收入为1.90亿元。相比于这两家,规模更大的信美人寿面临着更大的偿付能力充足率达标压力。
要提升偿付能力充足率,要么扩大资本金,要么降低资产扩张的速度,要么就把保费分出去,让别的公司或者再保险公司来承担风险。信美人寿走的是后面两条路,扩大资本金方面面临较多的艰难。
首都经贸大学保险系教授庹国柱此前在一项研究中指出,相互保险的“会员共治、会员共有、会员共享”的特色,使其无法像股份制保险公司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进行股权融资,只能依靠留存收益或通过外部借入资金及发行债券等方式来补充资本金,从而导致融资难的固有顽疾。
按照相互制保险公司的制度设计,发起方注入的运营资金,并非股本,而是相互制保险公司的长期负债。
庹国柱认为,相互保险机构的运营资金来自捐赠或借款,筹集到的资金为相互保险机构的负债,用于支付机构的创立费用和初期的经营费用,从其本质来看,相互保险机构的运营资金是一种债权。但是,当相互保险机构的偿付能力不足时,运营资金提供者可以向相互保险机构补充资本,帮助其提升偿付能力,但也承担亏损的风险,也就是说,运营资金提供方承担类似股份制公司股权那样的风险。基于目前的监管规则,这将导致运营资金提供的“资本”承担的风险和获得的收益不对等。
由此带来相互制保险公司的融资难题。因此庹国柱建议,借鉴银行的监管方式,对相互制保险机构可采取弱偿付能力监管模式。
从信美人寿过往的融资经历看,确实也比较艰难。2021年,信美人寿曾宣布三家公司的新增运营资金,包括微梦创科(即新浪微博的运营主体)拟提供新增运营资金5.1亿元,不过新浪微博最终爽约,那次实际增资仅为1.76亿元。2024年下半年的增资,也只是增加了3.25亿元,新加入方内蒙古世林集团名不见经传。
原有的出资方蚂蚁集团、天弘基金都是有一定财务实力的公司,不过按照信美相互的解释,2018年发布的《保险公司股权管理办法》规定,单一出资人(含关联方)的出资比例不得超过三分之一。
而蚂蚁集团、天弘基金的出资比例仍在三分之一以上。截至今年Q1,二者合计出资占比近39%。
寿险压力大,医疗险是新董事长转型方向
随着杨帆离任董事长职位,副董事长胡晗接任董事长职务。相比于杨帆,胡晗在保险业并不算资深,她曾任光大集团预算委员会秘书、光大控股财务部总经理、香港华鹰资产管理公司董事等,偏财务管理、投资方向。能否带领信美人寿走出当前的困局,目前不好判断。
在中小保险公司中,信美人寿有着不错的资源,蚂蚁集团依然是最大的出资人,蚂蚁集团负责战略投资的副总裁纪纲、蚂蚁保董事长张彧在信美人寿担任董事,在渠道与流量上可能给予一些支持。
不过对于信美人寿而言,现在更重要的可能是调整产品结构,目前普通型寿险、年金险占比较多,利差损风险较大。增加健康险的占比是值得探索的方向。健康险中,相比于近年来销售低迷的重疾险,医疗险可能是信美人寿结构调整的重点方向。相比于重疾险,医疗险规模仍有增长,且在商保逐渐成为医保支付重要补充的情况下,报销性质的医疗险有着更大的发展空间。
胡晗在2024年年报中多次提到“转型”,她表示,2024年,信美持续推进产品转型,尽可能确保每一款产品不仅能够满足会员的多元化保障需求,同时也能够在公司盈利与会员权益间寻得动态平衡。以新推出的“医家医”中端医疗险为例,其正逐步成为推动公司业务结构转型的新亮点。
现在多款百万医疗险正在向中端医疗险迭代,而蚂蚁集团下属的蚂蚁保平台又已经有了人保健康、平安健康等合作方。信美人寿的医家医中端医疗险、高端医疗险能否在线上有所突破,可以进一步观察。
除此之外,信美人寿还有多款重疾险、失能险等产品,重疾险近年来增长不乐观,失能险刚刚起步,盘子较小。相比之下,医疗险承载着信美人寿转型突围的方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