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本期导读:
首先分享两篇探讨中国监管科技公司的文章,借助一个没有地缘政治利益冲突的欧洲视角,重新梳理这场历史罕见的产业政策中的关键点与潜在问题。与此同时,还将推荐一部记录“死亡”的纪录片,通过个体的记录,重新认识“死亡”两个字。
除此之外,本期还将推荐:理解“Curate”;创作者经济的可能方向;普通人的一生只有 4000 周左右,你会如何管理时间?间谍软件 Pegasus;本周图书:为什么要具备软件开发者思维?
中国式监管
《经济学人》|2021–08|链接|5 分钟(阅读时长)
《经济学人》|2021–08|链接|15 分钟(阅读时长)
本周《经济学人》的封面(下图)生动展现了当下中国互联网行业所面临的境遇,几乎一夜之间,过往可媲美硅谷精英的企业家们成了“资本的买办”,曾经引以为豪的“新四大发明”变成了垄断巨头的小伎俩。这些中文舆论变化的背后,更是一连串市场监管、平台经济治理的措施被快速落地实施。
但这一切又发生的太快了,如果说 2020 年的疫情引发了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那么 2021 年截止现在所发生在中国的一切,都让中国——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经济呈现新的不确定性。
本期推荐两篇来自《经济学人》的解读,借助一个没有地缘政治利益冲突的欧洲视角,重新梳理这场历史罕见的产业政策中的关键点与潜在问题。正如文中一位投资人所言,他认为监管科技公司非常必要,但在加强监管的同时,却又放大了民族主义与产业管制的风险。
理解“Curate”
Psyche|2021–08|链接|20 分钟(阅读时长)
“Curate”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词,我们常常在博物馆或艺术展的场景中听到这个词,但这个来自拉丁语的词的原意是“去关心、照顾”。
也因此,不要被“艺术策展(Art Curating)”这类说法绑架了“Curate”的原意,你可以将它用在任何一个地方,比如客厅的摆设或者书房的书架甚至数字物品的整理过程。在这篇文章里,作为专业策展人,作者给出了一个简练但实用的清单,也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 “Curate”的意义所在,很值得一读。
创作者经济的可能方向
Li Jin|2021–08|链接|40 分钟(阅读时长)
我曾经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出一个问题:内容创作者是不是线上的滴滴司机?如果这个假设成立(事实上也的确如此),这构成观察创作者经济发展方向的一个维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内容创作者们,是不是也会像 Uber、滴滴司机们面临被平台支配的命运?
在长期关注创作者经济的 Li Jin 看来,一如曾经对 Uber、滴滴疯狂追逐一样,嗅觉灵敏的资本正在加速进入这个领域,这对于创作者、平台来说,都需要重新思考新的定位。
这篇文章很长,如果你对创作者经济的现状有些了解,我推荐重点阅读最后一部分。作者给出了几个非常值得进一步思考的方向,不仅对内容创作者有启发意义,也可能是下一个内容创作平台出现的产业背景。
一部记录“死亡”的纪录片
《纽约客》|2021–06|链接|12 分钟(观看时长)
在东西方的文化语境里,尽管“死亡”并不是无法触碰的话题,但更多的时候,我们只是在关注“死亡”的意义而有意无意避开个体的体验,这也是我推荐这个纪录片的原因所在。当一个癌症晚期病人勇敢地分享自己与病魔抗争的文字与照片的时候,作为观众的我们,在那些令人悲伤的照片面前,或许能更好地理解“死亡”两个字。
我们一生只有 4000 周的时间
The Atlantic|2021–08|链接(请使用浏览器隐私模式打开)|20 分钟(阅读时长)
关于时间管理,你会第一时间想到什么?GTD?Zen?还有其他吗?
这篇来自 The Atlantic 的访谈,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介绍了一套时间管理理念,作者首先给出了一个前提:一个普通人的寿命只有 4000 周(大约 80 岁),在这个基础之上,再去谈所谓的时间管理。但当承认只有 4000 周的时间之后,我们又遇到另一个问题:每个人一生中需要做的事情是无限的,而时间是有限的,这个时候,你还会去迷恋“完成(Done)”吗?
间谍软件 Pegasus
Zero Day|2021–08|链接|20 分钟(阅读时长)
Pegasus 是一家以色列公司开发的间谍软件,该软件在秘密安装到用户手机之后,能够实现包括位置、通话、短信等在内的跟踪与监控。
关于 Pegasus 的报道最早由主流媒体披露,但缺乏详细的介绍与分析,本期推荐的这篇文章,详细解释 Pegasus 的工作原理,非常推荐阅读。
图书:为什么要具备软件开发者思维
Jeff Lawson|2021–01|链接|5 小时(阅读时长)
本周推荐一本 Twilio 创始人、CEO Jeff Lawson 今年出版的 Ask Your Developer ,这本书名来自于 Twillo 公司的一个广告宣传语。正如 Jeff Lawson 所言,Twilio 是一个只有开发者才了解的服务,通过这样的广告口号,让企业管理层认识到开发者以及软件的价值。
这本书要探讨的是,当“软件吃掉世界”已经成为必然的时候,如何培养自己与企业的开发者思维。一方面,所有的公司都会变成软件公司,但并不是购买软件或使用软件都可以实现转型,作者在这里花了大量篇幅探讨企业为什么要自己构建软件。
另一方面,作者进一步延伸了“软件吃掉世界”的论断,其根本要义在于,软件(从前端 UI 交互到后端数据库)成为服务的新入口,人们不再通过物理入口(比如实体店)获取产品与服务,而是通过屏幕与软件交互,由此带来的整个思维模式的转换。
值得一提的是,Jeff Lawson 曾在亚马逊工作多年,本书也有很多关于亚马逊早期企业文化以及软件开发的小故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