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Gartner 发布的全球公有云 IaaS 市场数据,整个市场的快速增长离不开疫情推动,但接下来的增长会越来越多出现在距离客户最近的地方。
两家中国 AI 创业公司——格灵深瞳、依图科技——一个正式提交 IPO,一个被上交所终止审核,在“从来没有 AI 行业,只有行业 AI”的背景下,中国的 AI 独角兽们已然进入到另一个赛道。
本期还将重点探讨:
• 苹果成为 Google Cloud 最大客户,但 3 亿美元不过是 Google Cloud 年营收的 2.3% 左右;
• 字节跳动向海外客户提供多项算法技术;
• Andy Jassy 正式接任亚马逊 CEO,AWS 接下来的两大挑战;
• MWC 上,云计算如何“吃掉”电信运营商?
• 一份科技巨头的 AI 研发指数;
行业·观察
Gartner 的全球公有云 IaaS 市场数据
整体上看,2020 年全球公有云 IaaS 市场还在持续增长,年增长率超过 40%,整个市场价值达到 643 亿美元。
市场份额方面,AWS、微软、阿里云继续位居前三,三家公司的市场份额总和超过 60%,凸显出 IaaS 市场的集中效应。不过,AWS 的领先优势继续缩小,得力于超过 50% 的增长,微软与阿里云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
这个榜单里最值得关注的是华为,Gartner 给出的增速是 202%,不过由于华为的数据并不透明,我们很难判断这个增长背后的原因以及具体产品构成是什么。
IaaS 市场的增长离不开疫情的推动,过去一年半的时间里,疫情导致工作、教育活动迁移到线上,在刺激包括 Zoom 在内的 SaaS 公司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催生了巨大的基础设施需求,由此形成云计算市场异常繁荣的景象。
云计算的增长会越来越多出现在距离客户最近的地方,不管是 AI、云原生还是边缘计算,这些名词背后所代表的,正是云计算公司推出越来越多面向客户业务的产品,“你的利润就是我的商机”,这也是云巨头们的共同想法。
关注 AI 两家中国 AI 创业公司
计算机视觉公司格灵深瞳正式向上交所提交 IPO 招股说明书,其中的几个细节:
• 业务构成:依托计算机视觉技术,面向城市管理、智慧金融、商业零售、 体育健康、轨交运维等领域;
• 营收:自 2018 年 到 2020 年,营收为 5196 万、7121 万、2.43 亿元;
• 外部股东:红杉资本占股 13.99%,策源创投和真格基金分别持股 9.99%、8.43%,现代汽车持股 7.41%;
你可以在这里下载该文件。
上交所终止依图科技科创板上市审核。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消息显示,依图科技和保荐人国泰君安分别提交撤回首次公开发行存托凭证并在科创板上市申请文件的申请,上交所终止对依图科技首次公开发行存托凭证并在科创板上市的审核。
此前,上交所向依图科技发过多个问询函,涉及其收入结构,下图是关于依图的问询,依图科技与天健会计师事务所共同的回复全文在这里,与国泰君安的回复在这里。
这一系列问询的背后,也是 AI 商业化不得不面对的命题,当下热门的各项 AI 技术——语音、计算机视觉——其作为技术自身的商业价值无法衡量,只有通过与其他产业、行业的结合,才能体现出 AI 技术以及 AI 创业公司的价值,但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些 AI 独角兽们从来都是通过以实验室的炫酷技术与令人咂舌的融资来展现其价值,这也引发另一个问题:AI 到底是不是一个新行业?
至少在过去三年和未来三年,答案已经很明显了:从来没有 AI 行业,只有行业 AI。在这个行业趋势之下,AI 独角兽们已然进入到另一个赛道,这里既有觉醒后的“传统”互联网公司(比如百度与腾讯),也有依靠平台与资本转型转身的行业巨头(比如华为),当炫酷的 AI 实验室技术比拼逐渐远去,属于 AI 的下一场战役不仅是商业化,还有围绕 AI 商业化的产业升级与重构,特别是在“内循环”、“新基建”的政策刺激下,行业 AI 的战场将空前激烈。
巨头
Google
付费媒体 The Information 披露,苹果已经成为 Google Cloud 最大的客户,过去一年,苹果在 Google Cloud 的支出增加了 50%,达到 3 亿美元/年,与此同时,Google Cloud 还帮助苹果管理着超过 8 EB(1 EB=1024 PB)的数据。
结合之前的公开资料,苹果与字节跳动(海外业务)应该是 Google Cloud 最大的两个客户,后者在 Google 云服务器上拥有 500 PB 的数据。
从另一个角度去看,Google 在今年 2 月的财报中提及,其云服务在 2020 整个财年的营收为 130 亿美元。这意味着,作为 Google Cloud 最大客户的苹果,其占比也仅有 2.3% 左右,由此可见 Google Cloud 客户的多元与分散,即便失去苹果这样的大客户,Google Cloud 的营收也不会有太大影响。
该消息也引发另一层讨论:为什么苹果不自建云服务平台?
早在 2016 年,已经有报道称,苹果将建设自己的云基础设施,从而减少对 AWS 或微软的依赖,当时给出的时间范围是“三年”。但在五年后,苹果并未完全脱离公有云平台,其主要原因很可能是苹果数据量增长速度太快,其自建云基础设施无法应对如此规模的数据存储和处理,另一方面,坐拥如此大规模的数据以及计算需求,作为云客户的苹果,拥有巨大的议价权,其使用公有云的成本反而更低。
补充一个数字:3 亿美元大概相当于苹果年收入的 0.08%。
福布斯上周报道称,Google 向美国军方售卖了价值 250 万美元的 AI 和云业务,用于帮助国防部应对疫情带来的冲击,根据其合同,Google 会通过整合、分析数据,为国防部的决策提供依据,并研究基于供应链的预测算法,以应对疫情期间导致的资源(比如军事、医疗)短缺的问题。
Zoom
Zoom 收购机器学习翻译公司 Kites。据了解,这家来自德国的创业公司只有 12 名员工,他们将离开德国加入到 Zoom 的研发团队,Zoom 官方表示,该收购给 Zoom 带来机器翻译领域的人才和技术,从而为视频会议参与者提供更好的多语言支持。
AWS
从本周开始,属于 Andy Jassy 的亚马逊时代开始了,WSJ 上周末做了一个很有趣的设计,如下图,贝佐斯将亚马逊的“钥匙”交给了 Andy Jassy。
这也意味着,Adam Selipsky 即将成为 AWS CEO,我曾在 AWS 确定新任 CEO 后提及两点挑战:
其一,“AWS 最大的竞争对手是亚马逊”,这句话看似矛盾,但透露出的潜台词是,由于亚马逊激进的电商策略,势必加大与某些垂直行业的对立与矛盾,这也将影响 AWS 的客户拓展,比如大量线下连锁超市都会有意无意避开 AWS,而去选择微软 Azure 或 Google Cloud。
其二,亚马逊长期以来坚持的“Day One”文化,是否能在第二棒 CEO 手里继续保持下去?随着贝佐斯离任、Andy Jassy 接任、Adam Selipsky 出任 AWS CEO,亚马逊完成了从创始人到职业经理人的领导层更迭。
与此同时,亚马逊从创立到现在已经过去了 26 年,而 15 岁的 AWS 也成为云计算领域的绝对巨头,庞大的公司规模与市场占有率,让外界不禁怀疑:这家巨头是否能保持贝佐斯一手构建的“Day One”文化,继续围绕客户需求不断创新。
AWS 正在组建一个办公领域的“反抗联盟”,以对抗微软。多家媒体披露,亚马逊正在和包括 Dropbox、Slack 在内的软件公司谈判,其要点是依托 AWS 平台,向企业客户提供一个协同办公的软件包,挑选的软件也对应微软 365 中的产品,比如 Word、Excel、Teams 等。
消息人士称,上述谈判已经进行超过一年,此举被认为是 AWS 从基础设施向生产力程序扩张的关键步骤,过去几年,借助“Office+Azure”,微软在云服务市场增长迅速,不断夺取 AWS 的市场份额,这也使得 AWS 压力骤增。
字节跳动
FT 上周报道称,字节跳动正在将 TikTok 的相关算法商品化,以技术服务的形式卖给海外企业。
在名为 BytePlus 的网站上,已经有多家企业采用了字节的相关技术,比如美国时尚品牌 Goat、新加坡在线预订公司 Chilibeli 等。
除了 TikTok 引以为傲的推荐算法之外,包括语音/文本实时转译、计算机视觉等也是该网站提供的技术。
这个信息在本周一引发国内媒体广泛报道,而在字节看来,坐拥百家号、同时也是竞争对手的百度,以“字节跳动出售 TikTok 技术”为主题,策划了整个“谣言”传播。
微软
AT&T 与微软达成合作,将旗下的 5G 移动网络基础设施迁移到 Auzre 云上,与此同时,微软也将采购 AT&T 运营商级别的网络管理技术,从而优化 Azure 的网络管理。
沿着微软与电信运营商的合作多谈一点,上周,移动互联网的年度盛会 MWC 在巴塞罗那举行,疫情与中国厂商的缺席使得今年的大会格外冷清,技术咨询机构 Digits to Dollars 在一篇 MWC 汇总中提及,云正在“吃掉电信运营商”。
一方面,电信巨头们积极拥抱 AWS、Azure 等云计算公司;另一方面,以微软为代表的云计算公司,近几年开始收购电信软件领域的公司,比如 metaswitch、Affirmed 都已经被微软收购,这使得云计算公司可以在基础设施之上,向电信公司售卖更多软件与服务。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电信公司与云计算的绑定会越来越紧密,而今后的 MWC 上,AWS、Azure、阿里云等云计算巨头们,也会成为新的主角。
GitHub
Github 发布自动化代码平台。这个名为 Copilot 的产品由 Github 与 OpenAI 共同研发,利用 OpenAI 的技术为工程师编写代码时提供相关建议,同时还能自动发现相关 API、编写测试等。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家公司都属于微软阵营,Github 是微软全资子公司,OpenAI 是微软重金投资的公司,并且微软还拥有 OpenAI 核心产品 GPT-3 的独家使用权。
业界·政策
韩国研究者使用 AI 检测并阻止利用大桥自杀。路透社称,通过摄像头、传感器的相关数据,首尔理工学院的 AI 系统正在学习如何准确地“判断”站在大桥边的人的动机,并及时通知有关部门。
英国研究者称,利用 AI 可以在 2030 年的时候让人类远离饥饿。这份研究由英国伯明翰大学开展,关注的是“精准农业”中的相关技术,研究者发现,通过引入 AI 与纳米技术,能够帮助农民提升土地使用效率,最终提升农作物的产量。
在气候变化、人口增长以及土壤质量下降的背景下,未来人类的饥饿问题会变得越发突出,因此这项研究有着重要意义。你可以在这里获取这份研究的 PDF 版本。
机器学习如何改变我们使用智能手机的方式?从 AI 相机与语音助理,机器学习还在深刻影响着智能手机领域的使用体验,这篇汇总以 Android 系统为切入点,列举了诸多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应用场景,不过并没有涉及 iOS 平台,稍显遗憾。
中国 AI 领域首个地方性法规或在深圳颁布。《深圳经济特区人工智能产业促进条例(草案)》 6 月底已经提请深圳市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审议。
《证券时报》称,该条例将在“探索建立与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产品准入制度,缩短人工智能产品与服务进入市场的审批链条和周期,破解人工智能产品应用落地难”上做一些探索。
草案还有提及,“对符合条件的人工智能产品和服务,优先纳入政府采购目录,享受相关政策支持;产业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发布人工智能场景供给清单,面向全球范围公开征集应用场景解决方案”。
事实上,政府在 AI 领域扮演的角色存在很多讨论空间。一方面,政策与机制层面的创新,的确能为 AI 公司,特别是创业公司的快速发展提供良好环境;但另一方面,来自政府的采购,很大程度上成为 AI 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而这背后涉及到的利益分配、公民数据隐私保护以及算法公平性的潜在争议却很少被触及,不利于这个市场的健康持续发展。
而以全球的视角去看,主要国家和经济体过去几年相继发布了关于 AI 的政策和法律,科技媒体 NextWeb 对其做了简要梳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在这里查看,面向未来的 AI 政策变化主要在两个地区:
• 欧盟:政府如何监管;
• 中国:政府如何投资;
调查显示:人们对于 AI 代替立法者持乐观态度。该调查对象为全球 11 个国家的 2769 人,询问其对 AI 替代立法者的观点。
结果显示,69% 的英国受访者反对这个想法;54% 的德国受访者也反对;但在西班牙、意大利和爱沙尼亚,至少半数的调查对象支持这个想法。与此同时,75% 的中国受访者也支持 AI 取代立法人员。
不过,正如 Next Web 这篇分析所指,该调查与其说是人们相信 AI 系统,倒不如说是不满意目前的立法制度。
你可以在这里查看这份调查。
资源
全球 AI 公司研发指数。这是由 CSET 发布的一份实时更新的指数,汇总了全球主要 AI 公司在研发领域的进展,如下图,包括论文出版数量、顶级 AI 会议论文数量以及专利。
你可以在这里查看这份指数,建议将其加入书签,随时查看更新。
10 本非技术领域的机器学习图书。这 10 本书的共同点都是没有技术名词,通过商业视角解读新技术之于企业的价值,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在这里翻看一下,个人认为其中的几本书质量还不错,李开复的那本书除外。
FT 的机器学习播客:Tech Tonic。这是一档我个人非常推荐的播客节目,同样没有太多技术名词,但选题切入点很好,同时制作精良,引入很多原声,更像是一档有声纪录片,你可以在这里选择不同的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