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搜搜
头像
数据成为各国焦点,隐私成为苹果的“新产品”
|荐读
2021-06-21 20:07

数据成为各国焦点,隐私成为苹果的“新产品” |荐读

文章所属专栏 全球科技纵览·趋势必读

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本期导读:


数据安全与用户隐私,成为当下主权国家与科技公司热衷宣扬的议题。本期会提供四个视角,展示中国特色的数据管理苹果隐私“新产品”科技跨国巨头在华运营样本以及印度民族主义者如何抵制亚马逊


此外本期还将推荐其他内容,比如把 iPad 类比为汽车如何让孩子理解智能手机一个不局限于英语语言的文化专栏

 

数据权力之争


WSJ|链接镜像|2021–06|20 分钟(阅读时长


中国《数据安全法》即将在今年 9 月 1 日正式施行,网络信息管理部门将这部法律定义为“数据领域的基础性法律,也是国家安全领域的一部重要法律”,上周陆续也看到多位国内专家学者的解读。


这篇来自 WSJ 的长文,从一个海外视角勾勒了中国特色数据管理与控制的基本态势,这其中有两个关键点:其一,在数据主权成为默认条款后,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数据必须存储在中国;其二,随着企业反垄断与强调企业数据安全的深入,会不会未来会有一个国家层面的“集中统一数据资源库”?类似于计划经济的分配与调度,实现所谓“数据资源”的供应?


抵制亚马逊的印度商人


Rest of World|2021–06|链接|30 分钟(阅读时长


像极了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帝国,亚马逊电商业务的扩张曾经也不可阻挡。但在两个市场,亚马逊似乎也无可奈何,一个市场是中国,以阿里、京东为代表的本土电商巨头,构建起高高的围墙,另一个市场则是印度,受限于政策、经济发展水平,亚马逊的印度业务发展缓慢。


这篇长文里,作者将聚光灯瞄准了一位印度民族主义者 Praveen Khandelwal,他是一位典型的传统商店老板,也是印度抵制亚马逊的关键人物。比如他在 2020 年年初成功地说服政府部门,使得贝佐斯的第三次印度访问没有见到任何一个政府官员,透过他的观点立场以及一系列行动,也能进一步了解到印度市场的复杂性。


而在另一个维度上,无论是印度市场还是中国市场,来自科技跨国公司的“入侵”不会停止,这对很多持民族主义立场的人来说是一场“持久的人民战争”,但历史一再证明,当开放、合作的信号越发强烈,他们可能是最早被抛弃的一批人。


理解苹果操作系统的隐私基础


苹果|2021–06|链接|35 分钟(观看时长


隐私已然成为苹果公司的“新产品”,这个产品不仅是为了获得普通消费者支持,更是为了获取开发者的青睐。本月初的 WWDC 上,苹果宣布了包括 Private Relay 等在内的多个保护用户隐私的新功能和新特性。


更进一步,苹果还面向开发者提供了一个更详细的隐私功能解读。在这个视频里,开发者可以了解如何在自己的应用程序纳入苹果隐私功能里,包括数据最少获取、端侧处理、透明与控制以及数据安全四个方面。对于普通用户来说,这个视频也向我们展示了 iOS 应用程序的隐私与数据保护机制,非常值得一看。


一位中国问题专家视角下的跨国公司生存挑战


NYT|2021–06|链接镜像|20 分钟(阅读时长


Doug Guthrie 是一位长期研究中国市场的专家,他在 2014 年进入苹果公司,为苹果的中国市场拓展提供咨询与建议,NYT 的这篇报道就借助这个视角,展现出科技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机遇与挑战。


2004 年,苹果开始在中国生产 iPod,随后的十五年里,伴随苹果高速增长并成为全球最赚钱公司的同时,中国的经济实力与政治影响力也在显著上升。科技跨国公司与单一市场/供应链的绑定由此形成,这其中的利益纠葛与经济/政治博弈成为当下一个典型案例。


iPad 与吉普牧马人的类比


Nahumck|2021–06|链接|10 分钟(阅读时长


2010 年 iPad 发布后,乔布斯曾有一个汽车的类比(视频地址),中文大意:“当大多数美国车辆还是卡车的时候,这是因为后面驱动力量是农场主和农民。而随着城市的兴起,汽车越来越流行。而动力转向和自动转换等特性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入。PC就像是卡车,依然会存在,但只代表一部分人”。


随后的十几年里,这个类比成为科技行业评价 iPad 的一个重要角度:iPad 的确是一台非常棒的设备,它的确可以做很多事情,但依然欠缺很多关键的功能。


而在这篇文章里,作者将这个类比做了延伸:iPad 是汽车领域的牧马人。吉普牧马人从来不是最热卖的车型,但却拥有一大批忠实的拥趸,这也是当下 iPad 所面临的情景,就是有一群人(比如我)喜欢使用 iPad 工作。更进一步,一如很多车主通过不同配件“改造”牧马人一样,全球各地的 iPad 用户,也在利用不同的配件让手上的设备变得与众不同。


至少在我有限的汽车知识认知里,我认同作者的这个类比,事实上,随着计算设备的发展,未来我们会看到更多面向特定场景的设备,它们从来不是为了替代谁,就像 Smart 从来不是路虎的替代者,它们只是为了在某些场景里拥有更好的表现。


让孩子理解智能手机


TED|2020–03|链接|10 分钟(阅读时长


智能手机已经成为现代人的必需品,如果你是 80 后、90 后,大致也经历过从没有智能手机到接触并迷恋手机再到冷静使用的过程,但对那些 2010 年以后出生的孩子们来说,他们天然就是“智能手机一代”,这一代人的童年与父母手机屏幕上的各种动画片联系在一起,并在成长的过程中变成“手机使用达人”。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孩子们理解智能手机,这篇来自 TED 的文章,以科技行业从业者、投资人 Jennifer Zhu Scott 为两个孩子使用手机起草的使用协议入手,为家长们提供了几个非常实用的建议,比如,让孩子们了解数据是一项资产,不要轻易向别人、别的服务商提供自己的数据,再比如,互联网是一个不会“遗忘”的平台,所以要告诉孩子们,在分享自己的照片之前,要考虑这些照片会永久存在于互联网。


如果你也需要一份这样的协议,可以在这里下载“智能手机使用协议”,并根据实际情况稍加修改。


一个不止于语言的语言专栏:Johnson


《经济学人》|2013–07|链接|10 分钟(阅读时长


作为在中国每年掏 190 美元订阅《经济学人》的读者,我并没有奢望可以及时收到纸质杂志,我更喜欢这份杂志的三个方面:封面设计、Espresso 应用(每天一期的全球新闻汇总)、Johnson 专栏(下图是上周该专栏杂志截图)。



本期推荐的这篇文章就介绍了该专栏的基本情况,Johnson 专栏的名字来源于英国最伟大的词典编著人 Samuel Johnson,他在 18 世纪编写的英语词典一度被认为是最完美的英语词典。


现在,这个专栏位于每期《经济学人》书评栏目里,虽然探讨的是语言和翻译的问题,但往往将其放在政治、经济的背景下,从而也具备了很强的现实意义,比如从语言视角切入社交媒体用户的争吵(链接),你会看到互联网产品设计与口语/书面语言之间的特定关系,再比如,把科技公司员工多样性放在消除性别语言使用政策中进行讨论(链接),凡此种种,都让语言变得不再枯燥,而成为观察、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当然,语言也本应如此。

本内容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如需授权请微信联系妙投小虎哥:miaotou515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评论
0/500 妙投用户社区交流公约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