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妙投APP
作者 | 张贝贝
头图 | AI生图
新华保险,似乎不一样了。
公司不仅在2024年度营收、扣非利润分别实现85.27%和200.72%的高增长,2025年1季度保费似乎也出现了企稳复苏迹象,“成绩单”亮眼。
2025年1季度保费数据显示,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为732.18亿元,同比增长28%。表现优于2022年第一季度、2023年一季度、2024年第一季度期间,其原保险保费收入分别为648.90亿元、647.72亿元和571.93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2.36%、-0.18%和-11.70%。
再对比同类企业看,新华保险的保费收入也表现亮眼。2025年1季度,中国太保原保费收入1633.23亿元,同比增长5.9%;众安在线保费收入79.57亿元,同比增长12.29%。
但奇怪的是,公司2024年年报、2025年1季度保费业绩表现虽然亮眼,但发布后资本市场并未出现较大涨幅,这是怎么回事呢?
业绩高增背后是:投资“狂飙”驱动
2024年新华保险营收和利润的大涨,不仅扭转了连续两年公司业绩下滑的颓势,更是创下近十年公司营收、利润同比增速的历史新高。
但分析下来,2024年公司业绩大涨有较大偶然性,未来不确定性较强。
一是,由上,2023年新华保险保费收入下滑较多,相对应公司业绩具有低基数;二是,拆分一下业务结构看,新华保险的业绩增长其实主要是投资类业务带来,保险服务业务驱动较弱。
从收入贡献看,2024年新华保险实现投资类收入(包括利息收入、投资收益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836.6亿元,同比增长274%,对营收贡献63%;同时,结合利源分析,公司的投资业绩对利润的贡献,以及同比增速均超过保险服务。
2024年度,公司的保险服务业绩为124.67亿元,较2023年增长仅9.91亿元,增长仅8.6%;而投资业绩则高达156.74亿元,较2023年负业绩增长216.35亿元,为新华保险整体业绩向好的主要驱动力。
投资业绩的“狂飙”不难理解,2024年新华保险增加了权益类资产配置。
其中,股票和基金投资占比分别提升3.2和1.4个百分点至11.1%、7.7%,长期股权投资金额同比大增484.6%至302.45亿元。加上2024年“9.24”的行情助力,新华保险享受了更多资本市场反转红利。
2025年1月,公司继续押注杭州银行;且3月举行的年报发布会上,新华保险副总裁、新华资产董事长秦泓波回应举牌以及资产配置相关问题时表示,该配置适应了当前形势下保险资金资产负债匹配的需要。”
由此可知,2025年新华保险仍会继续“强化投资端”。
若再结合今年1季度公司实现投资类收入(包括利息收入、投资收益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209亿元,对公司整体营收贡献与2024年持平,仍在63%左右,同比增长44.3%,可看到投资类收入显然仍是公司2025年1季度营收实现增速26%的重要支撑。
即,未来若新华保险的投资类业务能持续强势,业绩增长是有保障的。
但要注意的是,投资类业务有“看天吃饭”的特征,高收益往往伴随着高风险,一旦资本市场出现不利变化,就会影响收益及公司净利润。而公司投资收益对整体业绩贡献高达一半的占比,无疑面临的风险敞口是很大的,即未来业绩可能会有波动。
关键是,除了投资端,公司的负债端保险服务业务发展情况如何呢?因为若未来负债端能保持高增长,或能对冲覆盖投资端的不确定性扰动。详见下文。
个险代理人渠道转型仍在继续
保险服务业务主要是保险产品的销售,依赖于产品和销售渠道两方面。
只不过,保险在产品层面行业同质化较高,且保险产品理解难度大,涉及到保障范围、定价等复杂环节,消费者很难一眼看出哪家好,需要销售反复讲解,因此销售渠道是更重要的因素。
从新华保险业务渠道看,与业内其他险企一样,均是集中在“个险、银保、团险”为主的渠道发展策略。且从保费收入结构占比看,个险的代理人渠道为主,银保、团险等为辅发展。
财报显示,2024年度,新华保险的个险代理人渠道、银保渠道、团险渠道的保费收入分别为1159.70亿元、516.74亿元和28.67亿元;2025年1季度,上述渠道保费分别为445.53亿元、268.89亿元和17.76亿元。
要注意的是,虽然银保渠道、团险渠道虽然保费增速较好,2024年保费收入同比增长分别为8.1%和14.5%,2025年1季度保费收入同比增长69.4%和18.6%。但因为占比最高的代理人渠道转型仍在进行中,改革效果还需验证,所以公司未来该业务能否保持高增长,还需要跟踪。故,落地投资,保持观望或比较好。
具体如下:
1)代理人队伍仍在减少,转型仍在进行中。
这几年在人海战术不再适用,保险整个行业进入到“提质增效”阶段情况下,新华保险也顺应外部环境变化,于2021年推动渠道转型,进行了代理人队伍优化。
但结合公司2020-2023年,公司的个险营销规模人力数量分别为60.6万人、38.9万人、19.7万人、15.5万人,但月均合格人力也逐年下滑,分别为12.8万人、9.1万人、4.5万人和2.7万人,可看出新华保险之前虽然进行了代理人队伍减员,但并未真正进入到“提质增效”阶段。
正如2023下半年上任的董事长杨玉成此前所言,公司存在营销渠道转型相对落后、代理人尤其是90后高学历代理人流失严重、均绩优人力少等问题。这或许是2024年7月新华保险推出“XIN一代”计划,打造绩优代理人队伍的建设项目的重要原因。
需注意的是,因为公司推出的“XIN一代”项目运行还不到一年,且2024年公司的代理人数量从15.5万人下滑至13.64万人,减员仍在继续;且公司的代理人队伍质量评判指标有调整,从之前年份的“月均合格人力”调整为2024年度的“月均绩优人力”,需要更长时间的对比才能进行代理人队伍转型质量的评判。
①月均合格人力=(Σ月度合格人力)/报告期月数,其中月度合格人力指月度内承保且未撤保一件及以上新契约(包括卡折式业务保单)、当月首年佣金≥800元的营销员人数。
②月均绩优人力=(Σ月度绩优人力)/报告期月数,其中月度绩优人力指月度内承保且未撤保一件及以上新契约(包括卡折式业务保单)、当月首年佣金≥3000元(10,000元)的营销员人数。
2)新华保险代理人在2024年下半年“XIN一代”计划转型期间,人均产能还未有提升。
按照代理人渠道新增保费除以期末代理人数量来估算,2024年中国太保、中国平安、中国人寿的人均产能分别为19.6万元/年、24.4万元/年和19.4万元每年,新华保险人均产能则只有10.1万元/年,差距较大。
且结合2024年上半年,新华保险代理人渠道新增保费84.91亿元和代理人队伍数量13.9万人,则上半年公司的人均产能约6.1万元。由此看到,公司下半年推行“XIN一代”计划推动代理人队伍专业化改革的情况下,公司的人均产能反而是有下滑的。
所以,虽然公司已在进行代理人渠道转型,但人均产能还未有提升。不过因为“XIN一代”计划推行时间还比较短,且还未有“完整年度”的数据对比,所以关于转型的效果能否达到“提质”,还需要时间跟踪验证。
小结
综合看,新华保险虽然2024年业绩实现高增,2025年1季度保费增长有所恢复,但因为投资类业务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而负债端保险服务业务的代理人渠道转型还在推进中,且因为时间较短,未看到人均产能有明显提升情况下,或还需要更多时间观察验证。
即,落地投资,保持观望的态度或比较好。这或许是公司2024年、2025年1季度业绩披露,资本市场未有较大涨幅,反而是保持盘整态势的重要原因。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文内信息或所表达的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请读者谨慎作出投资决策。
—————▪ 作者粉丝群招募▪ —————
各位读者如果对本篇文章有疑问,可以长按下方二维码,添加好友,与作者一对一沟通。
此外,作者还对CXO、医美、药店、血制品以及具有主题机会的阿兹海默概念、多肽减重药等领域有覆盖,侧重产业分析和布局企业优劣势分析,感兴趣的读者可以长按下方二维码,与作者进行更多热门赛道和相关上市公司的深度交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