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搜搜
头像
信用卡,被谁放弃
2025-05-13 18:33

信用卡,被谁放弃

文章所属专栏 妙解行业
释放双眼,听听看~
00:00 14:51

出品 | 妙投APP

作者 | 段明珠

头图 | 视觉中国


信用卡被放弃的命运其实在2014年已经写好。

 

这背后是一场关乎支付、信贷、乃至整个金融生态的权力变革;其本身更是一面折射中国消费变迁和经济冷暖的镜子。

 

2014年5月10日午后,杭州西湖边闷热难当,而此时有4000多人聚集在不远的黄龙体育馆中等待着,当身穿黑色暗花连衣裙的彭蕾走上台,全场瞬间安静。“大家觉得刚刚过去的这一年,过瘾吗?累吗?有成就感吗?”彭蕾开口问,而她的感受是“痛并快乐着”。

 

就在这之前,她刚经历一场史无前例的、持续数周的、阿里与国有大行之间的对战。在被支付宝插入支付腹地,余额宝又上演“存款大挪移”后,银行也一改往日深沉的形象,工、农、中、建国有“四大行”集体将对支付宝快捷支付额度从单日5万锐减至5000。

 

这应该激怒了一年前同样在黄龙体育馆举办过盛大退休仪式的马云,3月23日他发文“四大天王封杀,支付宝虽败犹荣,虽死犹生”,质疑“谁来监管四大‘国手’联合封杀的合法性”,隔空掀起骂战。

 

虽然马云不久删除了这篇“檄文”,但次日农行举办的业绩发布会上,这场纷争喧宾夺主成为焦点,农行副行长李振江回应“不存在封杀”,但又说网络支付的确带来安全问题“有些客户资金被盗,而且数额巨大”。

 

25日工行将多个快捷支付接口归拢,更激化了矛盾。支付宝前脚发布“交易失败找银行”的公告,工行后脚在官网贴出“交易失败请联系支付机构”,将锅直接甩回去,又在业绩发布会上以马云名言回敬,“相信支付宝方面会把客户的体验放在第一位”。

 

双方手中都有牌,支付宝手握用户,刚拿到“免死金牌”,互联网金融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央行行长周小川明确表示“央行不会取缔余额宝”。

 

焦灼之下,彭蕾跳出来缓和,降低姿态称,银行才是金融体系的主动脉,互联网金融只是毛细血管。5月下旬,支付宝与工行“分手”,建行成为其备付金存管行。

 

 

经过一番斗智斗勇,蚂蚁金服和银行逐渐达成某种心照不宣的平衡。蚂蚁金融强调自己的着眼点在于“小”,小微企业、小年轻。看似划分泾渭分明,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却正好落在中间的夹缝中,并随着后面越来越多互金产品如花呗、借呗、白条等的问世,被更多拽入对方地盘。

 

“ 该省省,该花花,花呗香过信用卡。” 信用卡本质是消费金融工具,不仅与花呗们内核相似,还贴合“羊毛出在猪身上”的互联网式商业模式:通过赠品获客、用积分兑换星巴克促活、达到一定用户规模后,用分期贷款业务突破盈亏平衡点。

 

但信用卡中心更不是在多轮“撒币大战”中完成终极进化的互联网巨头们的对手,关键是,花呗白条们都基于巨头的生态实现了交易闭环。蚂蚁手握用户,A轮融资中又引入戴着耀眼“国字头”光环的股东,天平已然倾斜。

 

监管又是如何想的?

 

2019年,花呗悄悄上了征信,一时间花呗“信用卡化”,被“招安”还是“转正”的讨论四起。梳理这些年互金和监管、银行之间的角力,几乎都是互金从监管的灰色地带切入,监管再不断更新规则“打补丁”。经过多年试探与摸索,互相对自身的定位及对方的底线把握越来越准。

 

监管如同大家长,希望的是银行、互金、小贷各司其职,共同为家出力。2015年国务院放开消金试点,意在发展三四线的消费金融。当时信用卡只在一二线普及,既然沉不下去,那就让消金和小贷来补位。


最后一颗伟哥


信用卡在2017年又迎来新一轮暴涨。事后来看,那不过是房地产“伟哥”带来的最后一剂强心针。

 

2016年底,38岁的欧成效被推上神坛,成为“欧神”的两个关键助力是:房地产和信用卡

 

2002年欧成效买了第一套房,60多万买入,三年后卖了175万,从此开启职业炒房生涯;2005年12月,他拿到自己第一张信用卡,在各种套现加杠杆买房中,成功打造出“年赚1亿,手握35套房”的富豪形象。

 

2016年,房地产市场烈火烹油,量价齐飞。欧成效以一篇“中产阶级如何保护自己的财富”挑起人们怕被财富浪潮抛下的恐惧,“过去三十年想跑赢印钞机只有配置两类核心资产,第一加了杠杆核心区域的核心地产,第二极少数的科技型、前沿型、成长型的股票。”

 

发现问题是基操,能给出答案才是神。欧成效的关键一步在于给出加杠杆的具体方式。在他写的《楼市秘籍》速成篇中,有一套完整的全职炒房SOP(标准作业程序),67个步骤中关键的2个环节都和信用卡(消费贷)相关:信用卡套现,假流水骗贷

 

在《那么深的夜,那么深的痛》中,他记录道“我又刷了一遍Excel表。今天晚上要还九万,本周内要还……信用卡若干张,房贷若干笔。”“看了看时间,还剩二个小时。要不要外出去跑趟工商银行,十张卡各自取现二千?嗯,可用额度不足。还缺一点,但可以想办法。”

 

为何要忍受这样随时可能被债务压扁的日子长达十年?他的理由很文艺,“我只是想,试试自己能飞翔有多高”。翻译过来,买房年化收益只有6%,加杠杆后就是23%。这比房企的十锅九盖游戏难度更大,他玩的是十锅五盖高级版,为的是以小博大,目的除了暴富还是暴富

 

当房价涨到让人眩晕、疯狂时,“欧神”激励着无数信众前仆后继。2016年下半年起,银行房贷政策开始收紧。为了挤上房价上涨的“末班车”,如何申请大额信用卡、怎样快速提升额度、如何巧妙地“套现”出来用作购房首付,成为坊间热议的“财富密码”。

 

保守测算,2017年仅信用卡套现规模就超万亿元。2017年3月之后,全国新增的短期消费贷款总额中,大约有三成最终辗转流入了楼市,总额至少有3000亿(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全年居民长期消费贷(房贷类)每月少增550多亿,而短期消费贷则每月多增近870亿(海通证券首席姜超)。

 

 

房地产“得道”,借贷消费也跟着“升天”,信用卡双重受益。本质上,信用卡热度跟人们贷款的大胆性正相关。

 

2014年后,每两笔消费贷款就有一笔用的信用卡,上到4S店买车,下到超市买水,信用卡逐步走进日常生活。不过,此时信用卡已逐渐转向后台,成为微信和支付宝“后宫”一员。2017年信用卡猛增1.23亿张,上市银行消费信贷(含信用卡分期)增速接近20%。

 

 

形势一片大好,市场对信用卡的增长空间也容易产生一种蜜汁自信。《100万信用卡/信用额度大咖是怎样炼成的》一书提到,2017年美国人均持有2.9张信用卡,而中国人均持有信用卡0.36张,简单换算就是8倍。银行如果不大干快上,简直就是犯了保守主义的错误,拱手将市场让给花呗白条们。

 

但这很快就被现实打脸。

 

“树不能长到天上,高杠杆必然带来高风险。”2020年央行给房地产给出三道红线,信用卡乃至整个消费金融也从盛夏进入寒冬。近两年多1亿张信用卡蒸发;刷卡金额疫情放开后短暂冲高,之后就一路向下不回头;去年信用卡贷款余额同比减少144亿。

 

最风光的时候,欧成效号称手握35套房产,赚回10亿身家;2020年9月25日,其个人微博和创办的水库论坛公众号被永久封禁。


至今,他是“负翁”还是“富翁”,无人清楚。 


贤者时间


吃药一时爽,代谢火葬场。正如透支过度会进入漫长的贤者时间,发卡量萎缩、交易额下滑、不良率攀升,这些冰冷的数据无情地宣告着,信用卡已经进入存量阶段

 

“信用卡中心是什么很贱的部门吗?说挂牌就挂牌,说撤牌就撤牌。被抛弃的信用卡中心员工何去何从?”一个信用卡中心合规员工在小红书发帖,留言区成了“受害者联盟”,“我同学是总行卡中心审批,他说他们部门被优化的就剩他一个干活的了。”“邯郸光大卡中心已全部清退了,现在失业在家呢。”

 

今年至今已有近30家信用卡分中心关停,各项权益也缩水到可怜。曾几何时,一卡在手,天下我有,出入机场贵宾厅,五星酒店随便住,每天一杯星巴克,最红星期五薅羊毛……为了凑齐不同银行的“神卡”,飞客茶馆论坛上整天泡着很多研究各种权益和羊毛的卡迷。

   

但如今神卡的“含金量”直线下降。在社交媒体上,关于“信用卡不香了”、“高端卡权益大缩水”、“我的XX神卡跌落神坛”的吐槽比比皆是。都能看出来,这是银行在“降本增效”。

 

算笔账就清楚银行的难处。

 

卖信用卡就像卖奶茶,虽说“无对公不强,无零售不稳”,但这生意盈利来源单一,卖奶茶本身投入产出刚能打平(全球几乎最低的刷卡手续费+少量年费-资金成本-风险成本-运营成本≈0),实际盈利来自少部分顾客额外加的小料(分期循环业务的利差),这种“单条腿走路”的模式让其资产收益率比纸薄,甚至比不上制造业。

 

如果想赚钱一种方式是扩大规模,但拉新的投入产出比太低。目前一张信用卡获客成本不到500元,假设开卡就月月刷1万,分期循环都用上,则扣除资金成本和运营成本等,预计2年能回本。这是最理想状态,现在能每月刷1万的新用户少之又少,综合算下来回本期要拉长到6-10年。

   

更何况信用卡已是存量市场。2019年末国内有3.5亿人有信用卡,到2024年底仅多了约0.3亿人用卡。然而这五年间,全国有信贷记录的人数却大幅增长了6.6亿。这意味着新用户几乎被花呗、白条们以及其他借贷产品所瓜分。

   

信用卡还想留在菜单上,就必须维护好现有的用户,最好再引导他们购买店里周边产品(理财等),这样还有点导流价值。但奶茶店生意也越发不好做,同行竞争激烈,卷价格信用卡分期最低降到2个多点),涨成本越来越多的存款对银行实际是巨大成本压力),用户削减后的预算还会被隔壁分走。

 

这种情况下,奶茶店关几家经营不善的分店,减少几名雇员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那么,哪些奶茶店能撑到最后?

 

2024年各家银行卡中心表现不一:建行信用卡贷款规模破万亿,全国首家;紧随其后的是“信用卡一哥”招行农行占据第三;6家国有行均有增长。另一边,该项收缩比较大的是平安光大,下降幅度均超10%,兴业中信也表现不佳。

 

而在刷卡消费额上,六大行的信用卡消费金额加总同比减少约0.85万亿。股份行的表现更不佳,招行、平安、中信的信用卡交易额同比分别下降8.23%、16.57%、10.13%。

 

去年信用卡不良率也在增高。工行2024年不良贷款率已达到3.5%,交行建行不良贷款率分别为2.34%和2.22%。通常信用卡不良率应控制在1%-2%之间,低于1%意味着风控过于保守,会错失潜在增长;而高于2%则风险敞口过大,利润可能被坏账吞噬。

   

整体看上去,国有“奶茶店”会更稳健。这确实和资源禀赋相关,它们有更强信用背书,更多实体店铺(网点渠道),这使得其进货价更低(资金成本低),客源质量更优(从工资卡转化等)。在如今下行阶段+微利模式,每单多赚1分钱就能多活1天。


未来何在?


但信用卡最终难逃被弃的宿命。

 

日本信用卡在“女高中生与她们的LV手袋”的攀比消费中迎来黄金时代,并在1990年泡沫破灭后出现危机;韩国信用卡在明星李英爱宣传“信用卡是时尚生活的象征”时步入疯狂,又在2003年卡债危机中遇阻;我国信用卡也在2019年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前后达到顶点,后逐渐进入存量阶段。

 

从中国人口结构来看,“90后”2.1亿,“00后”1.64亿,信用卡潜在年轻客群量在下降。2024年出生人口实际仅为954万人,生育率的下滑进一步加速。这意味着,20年后信用卡的潜在用户可能还会下降一半。这一趋势很难可逆。

 

当下,信用卡还有一张牌可打——多年积累的优质客群。


2023年底中国私银规模已超24万亿,财富向前1%人群集中。2024年私人银行AUM( 资产管理规模 )超万亿的银行共计八家,五大国有行占满了TOP5,且增速都在10%以上;招行千万以上资产的私银客户同比增长13.61%至16.91万户,过去三年私银业务至少增加了1400亿元。

 

 

银行,正在进一步向高净值客户靠近。招行力推的银联钻石信用卡被誉为亲子权益天花板,境内儿童机票全免,无限卡更可入住全国最贵酒店(没有之一),位于北京前门的文华东方;今年再推“金小葵管家”少儿理财服务。为了守住这批富人,银行开始从娃娃抓起。

 

至于更年轻的用户则被花呗白条们笼络去,2017年,90后中平均每4个人中就有一个是花呗用户。虽然花呗和借呗被归入蚂蚁消金后非常低调,但2024年其资产总额达3137.51亿元,日赚834万元,这使其超越招联消金,成为2024年“最赚钱”的消费金融公司。

   

在更下沉的市场,个人信贷却展现出一番别样的“繁荣”。

   

以主要“打捞”更低线城市和农村地区人群的助贷平台——奇富科技、乐信、信也科技这三家头部公司为例,有三组数据值得高度关注: 

   

  • 增速快。奇富科技的净利润高达62.64亿元,同比增长46.18%;

  • 用户量大。不考虑用户重合,三家平台的用户总量相加达6.29亿;

  • 复贷高。三家复贷率均在90%左右。

   

但这也许并不是个好消息。

 

只有那些被银行和消金“挑”剩下的,才可能流向这些助贷平台,并承担接近24%的借贷成本。超高的复贷率,也恰恰说明这些借款人的处境大概率没有好转,只能不断地“借新还旧”,陷入债务的泥潭。因为,“只有不借钱的人,没有只借一次钱的人”。

 

前段时间消费贷利率卷到极致,一位在助贷平台工作的人士向虎嗅妙投透露,某家城商行曾主动提出以2个多点的年化利率向他提供高达500万的无抵押贷款,但没法买房又不敢炒股,他最终拒绝了这笔“好意”。

 

戏剧性的是,后来一天他下班打车,在与司机的闲聊中发现,这位司机竟是他所在平台的用户。“借你们的钱还不上,已经和老婆离婚了”,他如是转述那位司机的话。 

   

这很容易造成一种“合理但不合情”的状况,类似金融“M型策略”对富裕人群提供财富服务,对穷人则是贷款;至于中产,在忙于修复自身的资产负债表,勿call。

   

当下国家在大力提振消费。4月24日,国家1.3万亿的超长期特别国债中有5000亿投向消费,主要是“以旧换新”和设备更新,金额力度远超以往。

   

信用卡很难从中获益。今年前两个月,我国居民少贷了86%的钱;Q1又存了去年半年的量,主打一个多存少花。其中,定期和活期“七三开”。活期是为了随时取钱用,意在扩张;定期则是希望先锁定些收益再说,摆明了要打“打持久战”。

 

只能说,悲观者正确,乐观者成功。银行卡中心或许可以捡起迈克尔·波特的心法,学着从存量中找到出路。


参考资料:


《“支付宝女王”彭蕾》

《“炒房教父”欧成效:金钱、信徒和谎言》

《消费贷带来了消费吗?——居民短贷高增的思考》

《从财务视角看存量时代下信用卡底层经营逻辑》

《信用卡大退潮:一年消失4000万张,六大行年消费金额骤降8500亿元》

本内容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如需授权请微信联系妙投小虎哥:miaotou515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评论
0/500 妙投用户社区交流公约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