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搜搜
头像
去年,招行居然被反超了?!
2025-05-08 10:43

去年,招行居然被反超了?!

文章所属专栏 妙解公司
释放双眼,听听看~
00:00 18:49

出品 | 妙投APP

作者 | 刘国辉

图片来源 | AI制图


四月底,A股上市银行2024年报以及2025年一季报披露完毕。未上市的银行也大多发布了2024年业绩。对比一下12家股份制银行在2024年的财报表现,有亮眼业绩的是兴业银行和中信银行,均实现了营收与净利润的双增,资产规模增长也相对较好。而招商银行已是连续两年营收下滑,而且还有吃老本之嫌。

 

在今年一季度,招行的业绩相比于兴业和中信银行,也没有明显优势,大差不差。

 

看来,逆势之下,强者并未恒强。

 

招行、兴业、中信三家银行体量接近,已经坐稳股份行前三甲的位置,也都是银行业规模前十的银行。三家银行都有自己的特色,招行的零售和财富管理优势独步天下,兴业银行和中信银行都以对公业务见长,在投行业务上也有相对优势,此外积极向零售转型。

 

其他股份行中,浦发、民生、光大、平安、广发银行都处在营收下滑的状态,利润水平可以调节,意义不太大。华夏银行、浙商银行、渤海银行、恒丰银行实现营收与净利润双增,但体量较小,不太有可比性。


银行资产规模(万亿)资产规模增速营收营收增速净利润净利润增速
招商银行12.1510.19%3374.88-0.48%1483.911.22%
兴业银行10.513.44%2122.260.66%772.050.12%
中信银行9.535.28%2136.463.76%685.762.33%
浦发银行9.465.05%1707.48-1.55%452.5723.31%
民生银行7.811.82%1,362.90-3.21%327.229.07%
光大银行6.962.75%1,354.15-7.05%419.112.03%
平安银行5.773.26%1,466.95-10.93%445.08-4.19%
华夏银行4.382.86%971.464.23%276.764.98%
广发银行3.643.9%692.4-0.63%152.84-4.58%
浙商银行3.335.78%676.506.19%151.860.92%
渤海银行1.846.41%254.821.94%52.563.44%
恒丰银行1.546.64%257.751.98%53.574.30%

12家股份制银行2024年业绩对比

 

银行营收营收增速净利润净利润增速
招商银行837.51-3.09%372.86-2.08%
兴业银行556.83-3.58%237.96-2.22%
中信银行517.70-3.72%195.091.66%

三家头部股份行2025年Q1业绩对比


为什么兴业和中信银行2024年业绩会好于招行,以后会对招行的股份行龙头地位形成冲击吗?

 

股份行上演“三国杀”

 

四家国有大行5200亿定增落地,压力给到了股份行和城农商行。大行携资本优势,势必进一步下沉抢占市场,股份行发展空间有被挤压的风险。实际上近三年业绩来看,股份行增速一直落后于国有大行和城农商行。

 

股份行业绩与竞争力水平不一而足,未来业绩可能会持续分化。其中相对优秀的公司可能会稳定住局面,继续前进,如招行、兴业、中信三家头部股份行。而竞争力一般的公司,业绩压力加大。在体量远不及前三强的情况下,增速还不高甚至下滑。


头部三强中,业绩也有所分化。

 

2023年4月,兴业银行与中信银行在北京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两方的董事长吕家进和方合英均出席见签。双方一致表示,两家银行作为股份制兄弟银行,将发挥各自优势,加强交流、战略协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打造股份制银行合作样板。

 

如今来看,这两兄弟在银行业经营面临不利局面的情况下,业绩维持了体面。如果进一步拆解业绩,会进一步发现,兴业银行与中信银行有不少亮点,增长质量好于招行

 

首先,兴业银行和中信银行2024年都实现了利息净收入的正增长,分别增长1.09%、2.19%,而招行利息净收入下滑了1.58%。显示了在银行业最核心的收入来源上,三家银行处在不同的状态。

 

其实招行2024年资产扩张速度是股份行中最佳,达到10.19%,远高于中信银行的5.28%和兴业银行的3.44%。但大力度的资产扩张,铺出去更多的钱,却并没有带来利息净收入的更好表现

 

其原因在于:


一方面,招行资产扩张的高增速主要是通过增加金融投资来实现的,信贷扩张并没有高出兴业和中信多少。


资产规模虽然扩张10.19%,但贷款总额同比增长5.83%,相比之下兴业银行和中信银行的贷款增速为5.05%和4.03%,差距并不大。


Wind数据显示,金融投资占总资产的比重,招行一年里增加了1.26个百分点,为30.22%,中信银行一年下降了1.15个百分点,为27.49%,兴业银行只增加了0.04个百分点,为32.87%。


招行与兴业、中信相比,将更多的资源配置到了债市,相对来说收益率会低一些。


另一方面,招行的净息差下降幅度,要大于兴业银行和中信银行。


2024年招行净息差1.98%,较2023年下滑了17个BP;兴业银行净息差1.82%,同比下滑11个BP;中信银行净息差1.77%,只下滑了1个BP,表现优异


本来招行拥有最好的资产结构与负债结构,即资产端的零售资产占比高,负债端有大量用户的活期存款,负债成本低,使得净息差表现较好。


但在零售不良增长的情况下,招行零售向高信用群体集中,零售贷款收益率降了0.44个百分点,带动贷款整体收益率降低了0.35个百分点。由于长期有零售优势,低成本存款本就多,2024年招行存款成本仅下降了0.08个百分点,使得净息差下滑幅度更大。


行业共性的趋势是,零售贷款收益率下滑更大,对公贷款收益率下滑小。使得以对公为主的兴业和中信,表现更好一些。


其中中信银行零售贷款收益率同样下滑很大,不过对公贷款占比高,且对公贷款收益率下滑幅度要好于招行,使得贷款收益率下滑幅度为0.32个百分点。兴业银行略差,零售贷款收益率下降了0.5个百分点,使得贷款整体收益率降幅高于招行。


但兴业和中信的负债成本下降幅度都好于招行,兴业负债平均成本降了0.26个百分点,中信银行降了0.23个百分点,是净息差表现较好的重要原因。


中信银行董事长方合英在业绩发布会上透露,三年前,中信银行存款成本和与“标杆行”的差距是59个BP,现在差距是32个BP,缩小了27个BP。他所指的“标杆行”应该就是招行。


负债成本的下降,可能来自兴业银行和中信银行的客群经营上有一定进展,存款质量变好,兴业银行行长陈信建表示,认识到银行客户已经进入存量竞争时代,不仅要关注客户“有没有”,更要关注合作“深不深”,要持续加强客户的综合经营和深度经营。


按照陈信建的说法,兴业银行2024年减少了在公园、市场摆摊等低效获客手段,重点放在深耕存量客户上。


另一方面,长期以来招行客户更加活跃,因此活期存款占比高,而在存款降息过程中,明显是定期存款降幅更大。定期占比更高的兴业和中信银行也因此受益。


其次,在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上,招行收入规模更高,但降幅更大,对营收的冲击也更大。中信银行和兴业银行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降幅都好于招行。


数据显示,招行净手续费及佣金收入720.94亿元,同比下降14.28%。兴业银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 240.96 亿元,下降 13.18%。中信银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 311.02 亿元,下降 3.96%。


主要是招行的基金保险等产品代销手续费在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中占比高,受到基金收益下滑以及保险“报行合一”影响更大。中信和兴业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中占比最高的都是银行卡手续费,相对受到的影响更小。


另外从盈利增长看,招行更多是依靠不良贷款拨备计提的调节来实现。在盈利增长1.22%的同时,拨备覆盖率从437.70%大幅下降到411.98%。相比之下中信银行表现更好,在盈利增长2.33%的同时,拨备覆盖率也有小幅提升。兴业银行相比中信银行略差一些,拨备覆盖率从245%降到了238%。


总体来看:股份行三甲的2024年业绩,中信银行表现最好,不仅营收与净利润增幅最好,增长质量也相对比较好,信贷扩张不错,资金成本控制得很好使得净息差表现最稳定,中间业务收入的降幅也更低,盈利更加扎实。


兴业银行多项核心数据下滑也比较多,不过略好于招行的表现。特别是负债成本控制较好,使得息差下滑幅度好于招行。


招行2024年业绩惊喜不多,除了资产扩张速度较高外,其他重要指标包括净息差、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个贷不良率等方面都没有向好的迹象。


不同业绩走势的背后,是基本盘的不同


既然如此,是否意味着中信银行和兴业银行已经比招商银行更优秀呢?倒也并非如此。2024年三家银行呈现的业绩变化,更多是自身业务结构与行业大势相碰撞的结果。


近两年来,行业的明显趋势是零售业务增长困难,且带来较多的坏账,利润下滑。


主要原因在于经济环境让一部分群体的收入受到影响,信用卡、消费贷、个人经营贷的不良率均出现上升。前些年信用卡、消费贷大跃进,带来零售金融的过度繁荣。


相比之下对公业务愈加成为银行业的业绩压舱石。


这里面既有基建等政信类业务,规模比较稳定,且不良率相对较低。虽然有地方化债压力,但即使出问题也往往通过延期、重组等手段来处理,用时间换空间,形成大规模不良的概率较低。此外还有科技金融、制造业贷款、绿色金融等新兴领域提供增长潜力。


另外对公与零售贷款的不同还在于,零售贷款的不良暴露较快,在经济面临一定压力的情况下,零售不良资产直接暴露。对公贷款周期较长,项目建设周期长,往往风险暴雷没有那么快。


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零售业务占比高的银行就会面临一定的调整压力。对公业务占比高的银行,业绩稳定性就会更强一些。


招行作为多年来以零售业务见长的银行,个贷占比高,资产收益率相对较高,且大量零售客户带来较多的低成本存款,使得净息差一直处在较高位置。在近两年的零售与对公业务格局变化中,招行自然受影响最大,贷款收益率下滑,不良攀升,资金成本一直较低,因此下降空间比其他银行更小。这就导致了招行现在面临的上述不利局面。


招行业务下滑,更多是受到业务结构影响,站得更高,跌得更痛。


中信银行和兴业银行业务多年来以对公为主,虽然积极向零售转型,如中信银行至今仍在坚持“零售第一战略”,但从零售客群数量、质量,再到零售贷款占比,都较招行有一定差距。


数据对比来看,截至去年底,招行零售客户数超过2亿户,管理零售客户总资产(AUM)接近15万亿元。中信银行个人客户数 1.45 亿户,零售管理资产余额(含市值) 4.69 万亿元。兴业银行零售客户 1.10 亿户。信贷结构上,兴业银行对公贷款与个贷占比分别是69%和34%,中信银行为51%和41%,招行则是42%和53%。


在这种业务结构下,中信银行与兴业银行受到零售业务逆风局的影响会相对小一些,体现在零售不良的压力对于整体业绩的影响更小,信贷资产收益率下滑空间小,同时资金成本在原有基础上下降的空间更大。


这就解释了为何中信银行、兴业银行2024年的业绩会略好于招行。每家银行的基本盘不同,未来增量不同,决定了在当下的业绩起伏状态。如果从长期影响结果来看,仍然是招行明显占优。除了资产规模高出兴业银行近两万亿,高出中信银行近三万亿,招行的净息差、不良率、拨备覆盖率、资本充足率等关键指标,都好于兴业和中信银行。


银行净息差不良率拨备覆盖率资本充足率
招商银行1.98%0.95%411.98%19.05%
兴业银行1.82%1.07%237.78%14.28%
中信银行1.77%1.16%209.43%13.36%

三家头部股份行2024年主要业务指标表现

   

这是长期稳定成长的结果。招行零售业务占比高,利润率高,积累起了充足的家底。


相比之下兴业银行和中信银行对公的占比一直很高,挣钱能力远不及招行,且都经历过一些业务方向上的波折,如兴业银行2015年左右在同业监管政策调整下,不得不压降引以为傲的同业业务的规模比例,此后确立了“商行+投行”战略。中信银行经历了从对公为主导零售转型的过程。


“三足鼎立”局面逐渐清晰


股份行正在进入招行、兴业、中信三强争霸的时代。


十年前浦发银行、民生银行均曾位列前三,但受制于治理机制等原因,浦发和民生银行经营能力受限,资产质量下滑,逐渐远离了行业前三,再想回到前三位置,按照目前的业绩来看,实属有心无力。


预计在未来几年,招行、兴业、中信银行三家的角力,会是股份行中的重要看点。


其他股份行中,浦发、民生和平安银行都在一定程度上伤了元气亟待恢复,光大、华夏银行多年来业绩一直相对平淡,竞争力不足。其他银行规模体量较小。


股份行中,招行、兴业、中信银行三家都属于战略稳定、目标相对明确的银行,也都有自己比较不错的基本盘,比如招行的零售与财富管理,兴业银行的绿色金融、投行业务,中信银行的对公信贷业务。


三家都处于管理层比较稳定的状态。招行和中信银行负责人都是加入公司近30年的老将,从分行起步,逐渐成长为掌舵者。招行是行长负责制,行长王良1995年加入招行北分,中信银行是董事长负责制,董事长方合英1996年加入中信银行杭州分行。兴业银行董事长吕家进是2021年从建行空降,行长陈信健2004年加入兴业银行上海分行。三家公司主要负责人对自己公司的基因和竞争力知根知底,战略上不会轻易动摇,有助于未来持续出业绩。


三家公司都有自己的核心优势:


  • 招行基于零售基因,有着行业里处于高位的净息差,有着颇具竞争力的中间业务,包括银行卡、代销等,使得挣钱能力更强;

  • 兴业银行长期以来基于同业业务积累,金融市场业务是优势,此外在对公业务上,资产获取能力强,例如在绿色金融上做到了前列。短板在于零售业务;

  • 中信银行折中,业务结构上对公、零售、金融市场业务三驾齐驱,对公是基础,在零售上投入较多,零售是战略转型的重心。


从战略上来看,招行是坚持零售为主,零售、对公、投行与金融市场业务、财富管理与资管四大板块均衡发展。兴业银行方面,核心是稳定金融市场和对公业务的优势,同时补零售的短板;中信银行是在对公、零售、金融市场业务三驾齐驱的基础上,坚持零售第一战略,继续推进零售转型。


目前来看招行依然是最优秀的股份行,兴业银行和中信银行想要追赶难度很大。


零售金融目前来看已经接近于存量竞争阶段,包括信用卡、消费贷、经营贷、房贷、理财等主要零售金融产品,都已经相当饱和,后面的选手想要追赶招行,缺乏抓手。


这不像当年平安银行发力零售转型的时候,那时消费贷还可以迅速起量,现在在经济形势与行业供给状况下,增量已经很难贡献。


对公业务上,招行也不弱,规模上并没有差兴业和中信太多。按照对公贷款去年底的规模来看,兴业银行3.44万亿,中信银行2.91万亿,招行2.86万亿。贷款结构上,兴业银行与中信银行在基建等政信类业务上占比较多,招行占比会低一些,这几年里制造业贷款占比稳步从13%提升到23%,结构也在优化。


由此来看,虽然招行在经历着业绩上的调整与阵痛,但兴业银行和中信银行追赶招行,也很难。招行本身也有自己的问题,在零售金融的逆风期,招行也并未独善其身,不良在增长,财富管理业务在持续下滑,虽然能力相对较强,但在逆风局中也只能期待环境的变化。


不过,三强的座次已经稳固了。

本内容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如需授权请微信联系妙投小虎哥:miaotou515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评论
0/500 妙投用户社区交流公约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