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妙投APP
作者 | 董必政
头图 | AI制图
AI炒股已经不稀奇了。
在这个颇有玄学色彩的A股,AI大模型的“只言片语”尚有一定的生存空间,但不精准。
不过,投资者追求更贴合市场动态、更为精准的投资工具。
妙投发现,智能投顾正在成为这个解题思路。
一、存量竞争中的AI变量
曾经,投顾行业乱象丛生。
2010年至2016年期间,监管部门发放了大量证券投顾的牌照。市场上持牌机构一度出现超过百家。部分机构通过直播荐股、短视频营销等方式打擦边球,甚至与无牌机构合谋诱导投资者“接盘”。
监管层意识到,传统牌照管理模式已无法遏制此类行为,必须通过收缩牌照强化源头治理。
证监会于2016年正式确认停发证券投顾牌照。经过一轮洗牌,截至2024年4月,全国共有78家机构持有《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证书》。
投顾牌照停发,导致国内投顾行业进入存量竞争阶段。
另一方面,传统投顾依赖人工服务,人均服务客户数高达2750人,远高于美国的156人。
随着投资者需求转向个性化、长期化服务,传统模式效率低下、个性化服务的问题凸显。
停发牌照倒逼机构向智能投顾、买方投顾转型。
然而,AI大模型的出现,似乎打开了新的解题思路。这也不禁让人产生了疑问,AI大模型绕开金融监管吗?
当用户向大模型询问“小米的股价高吗?还可以买吗?”。Deepseek、文心一言等大模型会进行分析,并最后给出投资建议和策略、并提示风险。
(图片来源:文小言)
实际上,投资者通过大模型对话的方式获得投资建议,甚至包含推荐的个股代码、仓位配置等。这已经实质影响到个人的投资行为。
这无形之中,给持牌的基金投顾、证券投顾机构带来了冲击。
对于AI大模型这种“投顾式”的回答,相关监管机构并未对此进行明确的表态。
而在推理大模型爆发之前,百度的文心一言回答类似的问题时,最后建议咨询金融机构的专业投资顾问。现在,不是了。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一旦大模型厂商进行商业化,向C端用户开始收费,再给出类似的投资建议的回答,肯定就需要投顾牌照。否则,就是无证展业。
收购牌照或与持牌投顾机构合作,是大模型厂商或软件厂商涉足投顾赛道的必要条件。
那么,相对于deepseek等大模型的“投顾式”回答,持牌机构的智能投顾助手又有什么差异化服务呢?投资者凭何买单呢?
二、减小信息差与增加个性化
一位智能投顾的项目经理向妙投表示,“现在的智能投顾既要结合行情,又结合搜索去做分析,所以整体上的体验和专业度会跟传统的DeepSeek、ChatGpt在专业度、体验有不同,尤其是在实时性要求高的领域。
比如说:同步问题去做分析的时候,1秒前后的盘口数据是完全不一样的,它的趋势也可能会不一样,所以它的实时性要求都非常高。
另外,有一些知识库可以锁定当天的上市公司的电话会议纪要,以天为级别进行更新,肯定会比传统搜索引擎要更精准一点。因为搜索引擎很难确保连锁的信息源能做到以天为级别。
比如:昨天发生一个会议纪要,还没有第三方媒体或者自媒体去报道。那如果有一个同步机制,直接把电话会议纪要同步过来,做成本地知识库的形式,就可以做到天级别去更新。这个对智能投顾的效率会非常高。
如果没有行业研究员每天去盯着这些公司、这些行业,普通的投顾、传统大模型做不到这么高的实时性。”
妙投认为,消息面的风吹草动,的确会让逐利的资本抢跑、蜂拥而入,也是大A的一大特点。俗话说“要么早信、要么别信”,不同的价格买入注定有不同的结果。
而这个实时性,便体现出个人投资者与机构的信息差。
当下,很多会议纪要被做成知识付费产品进行售卖,价格基本在300元/年。个人投资者还得花时间浏览、分析,智能投顾能提高这方面的效率,的确是有价值的。
另外,个性化服务又是投顾行业老生常谈的痛点。
针对这个痛点,九方智投人工智能中心大模型算法部负责人向妙投表示,“我们现在是基于大模型做了一个用户侧的压缩机,其实就是会把用户的所有的行为和对话内容压缩成大概几百字的自然语言,去做可解释性的描述。
也就是说,人跟人聊天,其实你也是有一些模糊不清楚的记忆。其实你不太能想起来人跟人聊天在过去的某个时间节点发生了什么事情。但人跟人聊天会有一个叫印象。
这个印象其实就是一个感觉。那我们尝试就是说把这个印象通过压缩机的方式,给它做成一个显示的建模。把这个印象给它通过大模型的方式给他建模出来。
而记忆层面是我们今年发力的一个重点。如何实现个性化地记忆诊股。如何实现不同终端的同一个问题,不同用户侧的体验。今年我们会把相关的技术落地到我们的C端产品中。”
那么,智能投顾会给机构带来效益吗?
三、吃下长尾市场
现阶段,更多券商将投顾业务与产品进行打包销售,即“产品+服务”的模式。
一方面,由于投顾方案高度“产品化”、“标准化”,缺乏灵活调整和个性化定制的能力,而激励机制偏向于销售量,导致投顾更倾向推荐短期收益产品,而非服务。
另一方面,投顾机构通过简单的线上问卷来了解客户风险偏好和投资需求,这些问卷设计较为单一,导致客户画像不够精准和全面。
对于“长尾客户”,传统投顾难以通过人工深入访谈等方式覆盖大量客户,难以实现个性化的深度沟通。
据数据统计,中国的投资者人数达到2.2亿,同时拥有7.9万名投资顾问,这意味着每位证券投资顾问平均要为大约2750位投资者提供服务。相比之下,美国拥有1.5亿个人投资者和93万名投资顾问,其证券投资顾问平均服务的客户数量仅为156人。
在实际过程中,券商投顾愿意为听取投顾建议的客户进行服务。
毕竟,听话的客户才是营业部的真爱,才会买推荐的产品,给投顾带来提成。投顾不仅提供服务,还提供情绪价值。买的不仅是服务,还有人情世故。
而自主性很强的客户,不会给券商投顾带来经济上的价值。
因此,现有持牌机构开展智能投顾,更多的是为了吃下传统投顾覆盖不到的“长尾市场”,而且蛋糕不小。
智能投顾具象为工具型的AI股票投资助手。例如:同花顺的问财、东方财富的妙想、九方智投的九方灵犀。
目前来看,不少中小投资者对智能投顾感兴趣且有支付能力。
据2025年4月21日数据,同花顺问财进阶版和专业版累计预约人数达36万,而2月5日预约人数16.26万。价格方面,问财进阶版、专业版的价格分别为268元/季、518元/季。
若按照问财268元/季~518元/季进行粗略计算,智能投顾将为同花顺至少带来0.96亿元/季~1.86亿元/季的营收,换算成年为3.84亿元/年~7.45亿元/年。
2024年中国证券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券商投资咨询业务净收入为54.43亿元,同比增长9.1%,但投顾业务收入增速落后于营收增速,占营收比例仅有1.2%。
在2024年财报的23家A股券商中,投资顾问业务收入过亿的券商有8家。其中,前3名为中金公司、中信证券、中信建投分别为5.53亿元、5.07亿元、4.23亿元。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同花顺的智能投顾营收有望赶上或超过,头部券商的整年投顾业务的收入。
而这背后的逻辑在于,同花顺将AI投顾做成了产品服务,通过流量扩大销量进行变现,并具备规模效应。具备几万、几十万资产中小客户,都可以用几百元来订阅智能投顾服务,辅助投资决策。
小客户、大市场。
智能投顾不仅可以弥补传统投顾带来的效率不足,还可以让投顾机构获得新的增量用户,还实现创收。
写在最后
听话的客户才是营业部的真爱,才会买推荐的产品,给投顾带来提成。此外,因服务人数、资产门槛的限制,传统人工投顾无法服务更多客户。
而自主性强的客户更适配智能投顾产品。而智能投顾凭借低付费门槛、高效问答的方式,有望拿下这块市场。
这次,具备互联网流量的同花顺、东方财富、九方智投等企业,有望在这一块市场上占得先机。
—————▪ 作者粉丝群招募▪ —————
各位读者如果对本篇文章有疑问,可以长按下方二维码,添加好友,与作者一对一沟通。
此外,对AI、新能源、机器人、锂电和通信等板块感兴趣的读者朋友可以与作者进行深度交流。长按下方二维码即可获得更多上市公司、热门赛道的详细分析文章,帮你看懂公司、看懂行业,做投资投得明明白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