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搜搜
头像
当批评FB、亚马逊等科技公司成为一门生意......| 荐读
2021-04-06 16:53

当批评FB、亚马逊等科技公司成为一门生意......| 荐读

文章所属专栏 全球科技纵览·趋势必读

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本期将从三家公司入手,你会看到 FB 人工智能的失败、Medium 内容社区的战略失败以及亚马逊的文档文化及其影响,更进一步,推荐一篇“批判批判科技公司”的长文。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助理教授 Lee Vinsel 指出,当下围绕诸如社交媒体、人工智能的批判更像是一门生意


本期荐读的第二个关键词是数据(字),推荐三个角度:赌博应用利用海量数据,为赌客们生成了一幅连他自己都无法想象的用户画像;在线广告的变局远不是保护数据隐私与选择广告这么简单;而一篇关于数据(字)新书的书评,进一步揭示了这个世界运行的底层规律——一切都是数据(字)。


批判科技公司是不是一种炒作


随着互联网成为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关于互联网公司、产品的讨论也变得越来越多,同时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观点和立场,本期提供三家公司——FacebookMedium亚马逊——的讨论与批判,你会看到 FB 人工智能的失败、Medium 内容社区的战略失败以及亚马逊的文档文化及其影响。


更进一步,我特别推荐一篇长文,其议题是“批判批判科技公司”。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助理教授 Lee Vinsel 指出,当下围绕诸如社交媒体、人工智能的批判更像是一门生意。


  • Facebook 的 AI 实践新样本


《MIT 科技评论》|2021–03| 链接 |40 分钟(阅读时长


马克·扎克伯格曾不止一次强调,人工智能是 Facebook 的未来。为此,他“请求”公众、资本市场以及媒体给予更多时间与耐心,FB 正在构建一个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基础设施,从而解决困扰社交媒体的仇恨言论、虚假信息、信息茧房等问题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MIT 科技评论》这篇长文给出了 FB 人工智能实践的样本。故事的中心人物是 FB 人工智能总监 Joaquin Quiñonero Candela,他一手构建了 FB 产品的底层 AI 架构,通过算法驱动着社交巨人的各个产品与功能,这些 AI 算法让 FB 活跃用户、用户粘性不断上升。


但从 2016 年美国大选结果出炉开始,围绕 FB的AI 算法的争议开始升温,特别是在 2018 年 3 月剑桥分析的丑闻之后,整个行业发现,FB 的 AI 算法已经失灵了。


这也是《MIT 科技评论》关注的焦点,一方面,FB 的 AI 算法与模型放大了虚假信息和仇恨言论;另一方面,当 Joaquin Quiñonero Candela 试图通过另一个 AI 模型解决之前的问题时,这个努力遭到 FB 管理层反对,因为新模型影响到用户粘性与活跃度。



我将其看作是一个关于人工智能伦理探索的新样本:当 AI 成为公司产品的核心功能时,需要在持续扩大营收并放大 AI 缺点与负责任地“抑制”AI 缺点并影响公司营收之间做出平衡与妥协,这显然比制定一系列 AI 伦理准则更复杂也更困难了。


  • Medium 的乱象


Casey Newton|2021–03| 链接 |25 分钟(阅读时长


我曾是 Medium 的忠实用户,每月花 5 美元订阅其会员,查看一系列会员专属内容。但最近两年,我发现这个平台上的内容质量越来越差,取消付费后,我甚至几个月都不会想到去 Medium 查看感兴趣的内容。


Medium 带给用户的感受也是其自身发展困境的真实写照,资深记者 Casey Newton 在他的邮件通讯里勾勒了 Medium 的乱象,这家将近 10 年的公司,其摇摆不定的战略方向已经让越来越多的用户与员工感到厌烦与不安,而结合一些离职员工透露的信息来看,Medium 的乱象还将继续下去


  • 亚马逊的文档文化


Justin Garrison|2021–03| 链接 |15 分钟(阅读时长


文档文化一直是亚马逊公司的重要特点,科技记者 Alex Kantrowitz 在去年出版的 Alway Day One 里有过这么一段描述(简单翻译):


写这些备忘录(文档)就像写科幻小说一样,一位前亚马逊员工告诉我。“这是一个故事,设置在未来,你相信未来会是什么,”他说。“这是一个不存在的东西的故事。” 其中也涉及到实际的虚构。六页纸上经常会有假的新闻稿,向全世界宣布未来的产品,并附上高管的假话,欢呼它的到来。


本期推荐的这篇文章来自前亚马逊员工,他主要谈的是亚马逊文档文化如何影响其内部的会议方式没有文档就没有会议,会议的组织方式就是阅读文档。与此同时,文档文化也促使员工需要更好的文档写作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更好的内部沟通进而实现晋升。


  • 当批评科技领域的炒作成为一门新生意


Lee Vinsel|2021–02| 链接 |30 分钟(阅读时长


如果你看过 Netflix 的纪录片 Social Delimma,一定会对社交媒体如何影响用户认知与行动感到震惊。过去几年,以 Social Delimma 为代表,主题为批判互联网公司、商业模式的图书、电影数不胜数。这也构成一个新的潮流:批判科技公司与科技趋势


但在本文作者、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助理教授 Lee Vinsel 看来,当下围绕诸如社交媒体、人工智能的批判更像是一门生意。他把近两年的一本畅销书《监控资本主义》作为批判的主要靶子,指出这本书充满了站不住脚的证据,该书作者也有意无意夸大 FB 使用此前线下零售店相关技术带来的影响。


更进一步,Lee Vinsel 从历史视角回顾了批判科技炒作背后的商业逻辑。无论是基因、纳米还是人工智能,人类不断重复着批判的历史脚本。正如 Lee Vinsel 最后所言,他对批判科技炒作的批判,并不是完全认可这些技术趋势,而是希望媒体、学术界站在更客观的角度与更真实的论据基础之上展开讨论与批评,基于“政治正确”的批判不仅没有意义,更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甚至阻碍技术的创新。


数据、在线广告与被计算的世界


在一个英国的真实案例里,赌博应用利用海量数据,为赌客构建了一幅连他自己都无法想象的用户画像;而当苹果、FB 为隐私还是广告进行口水战的时候,在线广告的变局也在悄然开始,围绕用户隐私与广告商业模式,远不是禁止与否这么简单;一篇关于数据()新书的书评,进一步揭示了这个世界运行的底层规律——一切都是数据()。


  • 赌博应用有多如此了解你


NYT|2021–03| 链接 |10 分钟(阅读时长


这是一个发生在英国的真实案例,一位名叫格雷格的英国人曾沉迷于赌博应用 SKy Bet,他在输掉近 10 万美元后意识到自己或许被这个应用长期追踪和分析,于是他通过法律手段要求该公司分享被收集的个人数据。



NYT 获得格雷格授权的个人数据,这些数据包括其访问的银行记录、抵押贷款细节、位置坐标以及在老虎机或足球比赛赌注时的习惯等。通过这些数据,结合用户在平台上的活动轨迹,足以生成一个赌客的真实画像,并以此作为营销的入口。事实上,在格雷格停止赌博后,他的个人数据上被标注为“(需要赢回来的客户”,而他也经常收到 Sky Bet 发送的各种新赌博机会的营销邮件。


  • 数据隐私与在线广告


《伦敦书评》|2021–04| 链接 |30 分钟(阅读时长


当苹果以“数据隐私卫道士”自居的时候,亚马逊正悄然成为 Google、FB 之后的全美第三大广告平台,在这个围绕 Cookie、数据、用户隐私的“战场”上,既有口是心非的宣言,更有真金白银的巨大诱惑。


本期推荐的这篇文章来自 4 月份的《伦敦书评》,作者以外部专家的视角对在线广告的技术发展、行业现状做了一番素描,其中有几个值得思考的角度:其一,所谓保护“用户数据隐私”背后,到底是一番怎样的商业考量?其二,当 Cookie 逐渐被“杀死”的时候,在线广告的巨大产业链条会有怎样的影响?其三,政策监管能否在禁止与保护之外做出更多的创新,从而实现利益的重新分配?


  • 戳破数据(字)的迷信


《纽约客》|2021–03| 链接 |30 分钟(阅读时长


上周出版的《纽约客》介绍了两本关于数据()的新书,分别是 Counting: How We Use Numbers to Decide What Matters  The Data Detective,两本书的主题都是关于数据(),前者警告数字依赖可能导致众多危险,后者则探讨如何让整个社会避免进入“数据驱动的陷阱”


后续,我会再重点分享我对这两本书的读后感。本期推荐的这篇书评,以一种摘要式的方式展现了当下世界的底层定律——一切都是数据(),从个体出生到上学接受教育再到就业、生病以及最后的死亡,每个人的身上都“印着”一行行数据(),政府决策机构通过这些数据()制定政策,而政策的最终目的也是数据()。


数据()当然不会说谎,除非它们自己说谎,这句看似矛盾的话背后,也是一个容易被忘记的基本前提:我们需要知道人类社会有哪些是无法也不应该被计算的事情

本内容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如需授权请微信联系妙投小虎哥:miaotou515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评论
0/500 妙投用户社区交流公约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