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妙投APP
作者 | 董必政
头图 | AI制图
一直以来,作为金融科技公司,恒生电子被投资者视为“影子券商股”。一旦A股有行情,恒生电子被资本的关注度就会提升,股价也会有所表现。
2024年A股整体表现明显强于2023年,尤其是在4季度。市场普遍预期,券商、金融科技等相关企业,也将迎来一波业绩修复。
然而,恒生电子却交出了一份意外的成绩单。2024年恒生电子实现营业收入65.81亿元,同比下降9.62%;实现归母净利润10.43亿元,同比减少26.75%。
这一表现与2023年营收增长11.98%、净利润增长30.50%形成鲜明对比。
那么,恒生电子的业绩为何低迷呢?未来,恒生电子的增长空间在哪?
一、靠天吃饭
作为中国金融IT领域的龙头企业,恒生电子的主要客户是金融机构,其收入高度依赖于金融机构的IT投入。
当金融市场不景气时,金融机构的IT预算会减少,直接影响恒生电子的收入。
据公司年报上,恒生电子更是直言,部分金融机构受市场波动、业务转型等多重因素影响,业务收入增长放缓甚至出现下滑,直接导致其科技投入发生变化。
部分金融机构科技投入出现负增长,且普遍出现IT预算执行率下降、执行进度放缓的现象。在采购流程上,金融机构采购立项、采购决策流程以及验收流程均大幅拉长,使得恒生电子面临的经营挑战和压力不断加大。
对于业绩的下滑,恒生电子归因到外因,宏观环境、市场交易活跃度、金融机构收入放缓等。不过,妙投却发现2024年多数券商、银行、保险的业绩表现还不错,并没有恒生电子说得那么悲观。
据妙投统计,截至2025年3月29日,有22家券商披露2024年业绩情况,其中17家券商净利润同比增长,实现净利润2位数同比增长的有15家;有23家银行企业披露2024年业绩情况,其中21家银行净利润同比增长;有5家保险企业披露2024年业绩情况,全部实现了净利润的同比增长。
根据公司年报,2024年末,证券业机构总资产为15.11万亿元,同比增长9.1%。公募基金管理规模合计32.83万亿元,较23年末同比增长约19%。银行业机构总资产为444.57万亿元,同比增长6.5%。商业银行方面,全年累计实现净利润2.3万亿元,同比增长5.3%。
此外,股民应该都知道2024年9月份A股出现了一波行情,整个市场交易也较为活跃。此外,相较于2023年,2024年整个宏观环境、A股的市场氛围会更好一些。
因此,妙投认为,市场波动、金融机构收入下滑并不是影响恒生电子业绩增长的原因;而金融机构砍IT预算,可能会是重要的原因。
一位券商人士向虎嗅妙投表示,“很多国企不裁员,只能砍预算,非必要建设不启动。目前主流管理模式都是固定的,都是存量业务,IT升级的意义并不大。”
从业务来看,恒生电子有不少券商中后台系统的业务,比如:集中交易系统UF3.0、极速交易系统(UST)、资管交易系统O32/O45等财富科技、资管科技业务;另外,恒生电子也有银行前台系统,比如:个人养老金销售解决方案等。
虽然,大部分金融机构表观业绩都不错,但都在过紧日子砍预算。
尽管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券商花预算,但仅限于“有条件的”。
中证协向券商下发了《网络和信息安全三年提升计划(2023-2025)》征求意见稿,提出33项重点工作。其中明确指出,鼓励有条件的券商未来三年信息科技平均投入金额不少于平均净利润的8%或平均营业收入的6%,积极推进新一代核心系统的建设,开展核心系统技术架构的转型升级工作。
因此,自主权更看券商自己,都降薪了,谁还有那么好的条件呢。
目前来看,如果2025年上游客户“砍预算”的节奏,还将持续下去,恒生电子的业绩还将持续承压。
二、增长在何方?
对此营收下降,恒生电子采用了降本、研发的应对策略。
根据2024年年报,恒生电子一方面加大了降本增效的管理力度,向管理要效益,积极推进组织变革和人员队伍的结构优化;另一方面保持战略定力,继续加强新一代核心产品的研发投入,导致公司成本费用所有下降,但未能低于收入下降幅度。
由于恒生电子是金融科技企业,为轻资产的运营模式,即“以人为本”。而降本首当其冲的便是公司员工。
从员工数来看,恒生电子的员工数从2023年的13189人缩减为2024年的10927人。不过,从人效变化来看,虽然2024年人均营收较2023年有所提升,但人均净利从2023年的107.97万下滑至2024年的95.45亿元。
人数的确是少了,人均赚钱的能力却是下滑的。怎么让人有一种性价比下降的感觉?
对于增效而言,恒生电子持续投入研发,通过产品升级来获得用户的青睐。从效果来看,据公司2024年年报显示,公司新一代产品正在升级替换过程中,尚未转化为规模收入。
目前来看,券商的经纪业务有所回暖,成为券商能看得到的创收新来源。因此,恒生电子能否助力券商等金融机构打造出创收的服务,是券商等愿意买单的重要因素。
据恒生电子公众号显示,恒生电子已经开发出了AI量化交易、网格交易法等产品,并与部分券商开始合作。
而to C的金融IT服务,同花顺、东方财富、指南针、财富趋势更占先发优势;恒生电子在券商中后台的B端金融IT服务更有优势。
因此,这部分新业务能否给公司的业绩增长,仍需观察。目前来看,恒生电子通过研发新产品,打造出新增长点,仍不明朗。
写在最后
除了上游“砍预算”,券商已经有了合并重组的趋势,这对恒生电子并不是个好消息。如果没有更好的新产品来突围,恒生电子2025年将更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