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搜搜
头像
华夏基金的ETF一哥位置,稳么?
2025-03-24 18:00

华夏基金的ETF一哥位置,稳么?

文章所属专栏 基金行业研究

出品 | 妙投APP

作者 | 刘国辉

图片来源 | AI制图


今年,ETF市场正在悄然变局。最卷赛道果然并非浪得虚名。

 

开年,A股走出了典型的成长性行情,AI、人形机器人等板块表现非常好,使得相关ETF规模增长迅速。

 

易方达、华夏基金相关产品的规模由此上升。

 

截至3.18日,人工智能领域规模领先的产品是易方达中证人工智能ETF,规模已经从去年底的85.15亿元涨到了157.96亿元。机器人领域规模领先的是华夏中证机器人ETF,规模已经从去年底的41.37亿元涨到了127亿元。

 

板块机会凸显后,收益有限的宽基规模有所退潮。华泰柏瑞和国泰基金相关产品的规模由此下滑。

 

挂钩沪深300指数规模最大的产品华泰柏瑞沪深300ETF从去年高峰期的过四千亿降到了3513亿元,指数新贵A500里规模最大的国泰中证A500ETF从去年底的281亿元降到了243.9亿元。

 

这个仍在高速增长的行业,格局尚未稳定,但已出现分化。

 

公募ETF分化为四大阵营

 

早在五六年前,就有“万物皆可ETF”的说法,任何一种可投资的资产门类,都可以构建起指数来衡量平均表现,并发行ETF产品来跟踪指数,获取市场平均收益。

 

从那时起,ETF踏上发展快车道,规模从2019年的0.7万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3.73万亿元,增幅明显。

 

数据来源:Wind

 

ETF风景独好,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Wind数据显示,2024年全行业有52家基金公司布局ETF,也就是全行业的三分之一都在做ETF。这些多是行业中排名靠前的公司。

 

在ETF上布局积极的公司,近几年规模增长都比较不错。典型的就是华泰柏瑞靠规模巨大的沪深300ETF,从一家中游公司进入了行业前十。易方达基金也通过ETF规模增长,巩固了行业领先优势。

 

小公司不是不想卷,而是卷不起,根本没机会参与这场游戏。

 

排名公司ETF个数ETF规模(亿元)总管理规模(亿元)ETF占总规模的比重
1华夏基金946,587.8218,909.6334.84%
2易方达855,897.6121,368.7327.60%
3华泰柏瑞464,705.016,804.7269.14%
4南方基金542,435.7913,710.1617.77%
5嘉实基金462,353.7610,710.9621.98%
6华宝基金301,613.663,636.9344.37%
7国泰基金621,486.247,599.9719.56%
8广发基金591,403.7315,297.179.18%
9富国基金561,305.9412,195.8710.71%
10博时基金471,301.6011,732.0811.09%

2024年底ETF整体规模排名(含货基)数据来源:Wind

 

2016年至今,ETF行业格局持续变动。截至目前,刨除依然作壁上观的,这些基金公司在ETF赛道上分成了四类:领先的、追赶的、陪跑的,和嗷嗷往里钻的。

 

领先阵营倒是难被攻破。华夏基金和易方达基金的头部位置一直稳如老狗,华泰柏瑞则在2021年后跻身前三并保持住了身位。

 

规模千亿以上的前12家中,其余的8家位置就波动比较大了,属于追赶阵营。包括嘉实、广发、博时、南方、华安等行业头部公司,以及国泰基金和华宝基金这样的以行业ETF为主的公司,构成了ETF规模前十的常客。

 

近十年非货ETF管理规模排名变化情况(图片来源:中金公司)

 

12家千亿级别公司之后,还有十家左右公司ETF规模在200亿到700亿之间,包括天弘、汇添富、鹏华、海富通、景顺长城、工银瑞信、招商基金、平安基金等。

 

他们属于陪跑阵营。

 

这些公司中,部分公司产品布局较为均衡,如天弘基金;还有公司属于靠一两只主要产品来撑起规模,这些产品往往在跟踪同一指数的产品中居首位,形成较大规模,但公司本身并没有其他爆品。如国联安基金这家行业里的中小公司能有三百亿规模,主要由一只半导体ETF贡献了七成左右。

 

ETF热火朝天,却还有个阵营在观望。他们有一定整体实力,但目前未加入ETF战局的公司。目前行业前三十的公司里,只有中欧、兴全、交银三家以主动权益为特色的公司,以及兴业基金、上银基金、浦银安盛等以固收为主的银行系基金,没有卷ETF。

 

从竞争策略角度,此前没有在ETF上发力,现在入局ETF,性价比已经并不高。

 

然而,这样的局面下,嗷嗷往里钻的搅局者的队伍仍在扩大。

 

一部分公司虽然规模不及第一阵营,但行业ETF费率长期较高,日子过得还是不错,有一定的参战资本。典型如国泰、华宝这些行业ETF玩家在宽基市场大爆发的格局下感受到了危机,进入宽基阵营厮杀,国泰基金在A500战役上取得暂时领先,在科创综指ETF上暂居第二。

 

另一方面,一些落后的公司整体实力尚可,急需在ETF排位上占据一席之地,因此也在不惜成本地加入战团。如建信基金、工银瑞信都在最近的科创综指ETF上做了投入,建信的产品规模相对靠前。

 

此外,广发、富国这些头部大厂都没有在ETF上取得在全行业中的同段位的地位,因此势必也还得继续投入。

 

领先阵营:华夏易方达争霸战,华泰柏瑞陪跑


截至去年底,华夏基金、易方达、华泰柏瑞这ETF前三强的ETF规模分别为6587.32、5897.61、4705.01亿元。其中华夏基金是多年里的ETF霸主,曾经断崖式领先第二名至少一倍。

 

然而,在全行业卷ETF的激烈竞争之下,领先优势已经大幅缩减。

 

华夏基金得益于发力ETF最早。很重要一个原因是,王亚伟等基金经理的离职,让华夏基金很早意识到,要尽量摆脱对明星基金经理的强依赖。也因此,很长时间里,华夏基金的ETF规模领先行业较多。

 

易方达各条业务线均衡发展,但近年来主动权益增长压力大,因此在ETF上投入了更多资源。

 

易方达在固收和主动权益上规模均高于华夏基金,财务实力更强,更能承受ETF的阶段性亏损,因此易方达通过降费以及增加营销投入等方式在ETF上高举高打,迅速缩短了与华夏基金的规模差距。2021年底时,易方达ETF规模约是华夏基金的52%,2024年底已经是华夏基金的90%。

 

从全行业来看,华夏、易方达的规模和产品数量都在行业里断崖式领先,是行业里的平台型公司。两家公司在宽基、行业、跨境等主要ETF产品线上都形成了较大优势,因此排位上咬得很紧。

 

产品布局方面,沪深300ETF规模上华夏基金不及易方达,不过华夏还有上证50、科创50、中证1000三个宽基大单品都在同类规模前列,A500上也有近200亿规模。此外规模较大的是跨境ETF(包括恒生ETF、恒科ETF、纳斯达克ETF等)和行业ETF(包括芯片ETF、机器人ETF等),积累了丰富的产品线。

 

易方达目前在产品上除了沪深300外,宽基上规模大的产品是创业板ETF、科创50ETF,合计近1600亿元规模,除此之外主要是行业ETF,数量较多且平均规模大,包括医药ETF、人工智能ETF、证券ETF等,以及跨境ETF,包括中概互联ETF、H股ETF、恒科ETF等。

 

基金公司规模前五的主力产品(规模截至2025.3.19)
华夏基金沪深300ETF华夏(1646亿元)、上证50ETF(1494亿元)、科创50ETF(833亿元)、中证1000ETF(300亿元)、恒生科技指数ETF(263亿元)
易方达沪深300ETF易方达(2424亿元)、创业板ETF(872亿元)、科创板50ETF(601亿元)、中概互联网ETF(410亿元)、医药ETF(230亿元)
华泰柏瑞沪深300ETF(3511亿元)、恒生科技ETF(261亿元)、红利ETF(223亿元)、中证A500ETF基金(158亿元)、红利低波ETF(139亿元)

资料来源:Wind

  

两家公司还有个共同特点在于,虽然也都有一些规模低于1亿元的ETF产品,但在总产品中占比都不高。

 

这体现了两家较强的运营能力。

 

华泰柏瑞倒是特殊,产品数量少而精。迷你ETF基金相对较少,在中证2000等相对发展不太好的指数上也做到了首位,体现了一定的运营能力。不过整体来看,还是缺少更多行业里领先的产品,主要是靠沪深300ETF这个大单品来支撑。虽然规模领先,但整体竞争力较华夏和易方达而言比较脆弱。

 

预计在未来格局上,两家绝对的头部公司华夏基金和易方达地位相对稳固,产品布局上,两家是最完善的,无论是什么行情起来,这两家都是有相关产品来承接的。二者在渠道上经过多年的布局,也都比较成熟。对于产品的布局与推广,也都有自己的方法论。

 

相比较来说易方达固收和主动权益规模更大,财力更雄厚一些,继续加大投入的空间更大,两者的排名可能会出现交替。

 

华泰柏瑞只有一个大单品,且除了ETF外,公司整体实力有限,拼投入没法跟华夏和易方达比,未来更多是守成,能保持住现在的位置就不错,难有进一步的空间。

 

追赶阵营中,南方基金地位相对最稳定

 

追赶阵营中,南方基金和嘉实基金目前规模靠前,去年底规模分别为2435.79和2353.76亿元,这两家较第一集团的三家公司差距还比较大,不过领先于其他ETF头部厂商也比较多。两家公司都是行业里长期位于前十的公司,实力较强,能够支撑在ETF上做一定的资源投入。

 

基金公司规模前五的主力产品(规模截至2025.3.19)
南方基金中证500ETF(992亿元)、中证1000ETF(541亿元)、中证A500ETF南方(208亿元)、证券ETF南方(71亿元)、房地产ETF(67亿元)
嘉实基金沪深300ETF(1559亿元)、科创芯片ETF(236亿元)、A500指数ETF(142亿元)、中证500ETF(120亿元)、纳斯达克指数ETF(67亿元)
广发基金中证1000ETF指数(253亿元)、纳指ETF(225亿元)、中证A500ETF龙头(201亿元)、创业板ETF广发(119亿元)、港股创新药ETF(117亿元)
国泰基金证券ETF(315亿元)、中证A500ETF(242亿元)、纳指ETF(133亿元)、军工ETF(120亿元)、芯片ETF(112亿元)
博时基金可转债ETF(384亿元)、黄金ETF基金(186亿元)、标普500ETF(161亿元)、恒生医疗ETF(152亿元)、科创100指数ETF(73亿元)
富国基金港股通互联网ETF(429亿元)、政金债券ETF(370亿元)、中证A500ETF富国(191亿元)、中证1000ETF(103亿元)、军工龙头ETF(70亿元)
华安基金黄金ETF(369亿元)、创业板50ETF(264亿元)、上证180ETF(214亿元)、纳斯达克ETF(89亿元)、国开债ETF(50亿元)
华宝基金华宝添益ETF(796亿元)、医疗ETF(263亿元)、券商ETF(261亿元)、银行ETF(79亿元)、金融科技ETF(51亿元)
银华基金银华日利ETF(610亿元)、创新药ETF(124亿元)、A500ETF(81亿元)、科创100ETF(42亿元)、央企ETF(29亿元)

资料来源:Wind

    

目前ETF规模上两家公司差距不大,产品布局上也是有较大相似性,都是一两个规模巨大的宽基产品贡献了六成左右的规模,此外主要是靠行业ETF和风格指数ETF。这两家公司在往平台型公司方向发展,现在爆品数量不算多,其平台能力较华夏、易方达有一定差距。

 

嘉实基金更依赖沪深300ETF这个大单品,规模占到整体ETF的64%,去年时隔四年重新回到了ETF行业前五。除此之外嘉实在宽基上主要是A500和双创ETF,此外能贡献规模的主要是行业ETF,包括科创芯片等。嘉实在产品数量上不及南方、富国、广发这些头部公司,还需要形成多点开花的局面。

 

南方基金在宽基上没能把握住沪深300这个最大品类的机会,不过在中证500和中证1000两个指数上都做到了前列,两个产品加起来与嘉实的沪深300ETF规模接近,在整体规模中占比也达到六成左右。还在A500上排位较为靠前,此外主要是证券ETF、房地产ETF等行业基金。

 

从长期走势来看,南方基金行业地位更加稳定,多年里均在行业前五,是追赶阵营里的佼佼者。南方基金与领先阵营里的华泰柏瑞算是兄弟公司,都是华泰证券控股或者参股的公募。从整体实力来说,华泰柏瑞一直是南方基金小兄弟的角色。2020年以来华泰柏瑞通过沪深300ETF,在ETF上压了老大哥一头。

 

不过ETF产品布局来看,南方基金要更加全面,从宽基到行业ETF产品线完整,不像华泰柏瑞过于依赖单只基金,整体资源也要强于华泰柏瑞,未来南方基金可能会逐渐缩短与小兄弟的ETF规模差距。

 

同处在追赶阵营的公司还有国泰、广发、富国、博时、华安和银华基金等。其中华宝基金和国泰基金都是以行业ETF为主的公司,宽基产品少。

 

广发、富国、博时都是公募大厂,在ETF上布局较晚,因此暂时落后于南方、嘉实这两家第二集团的公司。

 

广发、富国两家头部公募ETF数量都在55个以上,产品布局较为全面,特别是发行了大量行业ETF,不过由于在宽基上布局较晚,没能形成在宽基指数上排名领先的大单品,因此没能在排名上更进一步。广发基金规模较大的是中证1000ETF和纳指ETF。广发基金ETF相对来说特色就是在跨境ETF上布局较多,除了在纳斯达克ETF上规模领先,广发基金还有多只港股行业ETF产品,包括港股创新药ETF、中概互联ETF、恒生科技ETF、港股红利ETF、港股非银ETF、恒生消费ETF等。

 

不过广发基金问题在于存在多只1亿元以下规模很小的产品,既包括一些未能起量的宽基,如中证1000ETF,也包括较多的垂直行业ETF,如电网ETF、粮食ETF、材料ETF等,浪费了资源,加剧了运营压力。

 

富国基金作为行业头部公司,主动权益和固收主动管理上实力强,在ETF上发力较晚,2019年才开始大力发行ETF产品,凭借较强的整体实力,做了较多的投入,成为这几年里ETF增长较好的公司,非货ETF从2019年的第十四位进入到行业第9位,进步明显。特色是在行业ETF上有较多产品,近来在宽基上也有不错表现,A500规模较好。目前规模较大的产品是港股通互联网ETF和政金债ETF。不过也存在迷你ETF数量较多的问题。

 

业务以固收为主的博时基金做ETF较早,2009年就发布了首个ETF,但没有去布局大型宽基等主流指数,真正发力ETF也是比较晚,因此在策略上也是找特色,目前已经在债券ETF形成了优势,此外在商品和跨境ETF上也不错,在主流的宽基和行业ETF上,相对缺少竞争力。

 

以行业ETF为主的基金公司,包括国泰基金、华宝基金在内,排名有阶段性向上的可能。实际上这两家此前排名都曾靠前过,因为长期以来行业ETF规模和宽基ETF规模是并驾齐驱的,相互交替成为股票型ETF最大品种。

 

变化来自于2023年下半年,一方面汇金入市买宽基,带动了宽基ETF的爆发,另一方面股市行情没有明显亮点,板块轮动很快,行业投资机会不好把握,宽基ETF投资更容易一些。这都导致宽基ETF规模大涨远超行业ETF。这局面不一定会长期持续,在股市向好、板块机会突出的情况下,行业ETF的潜在收益好于宽基,规模增长会更迅速。

 

从既往格局来看,基本上能在一项大单品上占据先发优势,形成领先地位,就能在ETF行业格局上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例如国联安、海富通这类中游公司,也能依靠少量产品形成一定规模。而要在行业里走到头部位置,需要形成丰富的产品线,方便客户进行配置。

 

易方达指数投资部总经理林伟斌此前曾表示:ETF市场可能自然走向“龙头公司提供完整产品线、精品公司提供差异化产品”的分工格局。

 

目前来看大致在往这个方向发展,龙头公司自身形成指数研究、产品开发、渠道开拓、流动性支持、ETF投顾等方面的综合能力,打造平台化布局,支撑多种产品的研发与运营;其余的公司很难全方位地跟着卷,找准自己的定位,在某个领域内形成自己的绝对优势,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让龙头公司进来没有先发优势,得不偿失。

 

现在行业格局上,华夏基金和易方达已经形成平台化布局,华泰柏瑞、南方、嘉实、广发、富国、国泰等公司在完善产品布局和运营能力,向平台型公司靠拢。

 

行业里容不下太多平台型公司,其他公司可能会向特色型公司方向发展。

 

这些因素将深度影响ETF格局变化

 

往下看,以下因素将持续搅动etf行业格局的变化。

 

首先,费率成为重要的竞争手段。

 

以往大家是试水性质的投入,竞争不像现在这样焦灼,费率并不是核心因素,更多是看对不同指数的选择,以及营销投入。如今费率成了至关重要的竞争因素。易方达凭借综合实力,更有降费的承受力,以降费为重要手段,在自身不是非常有优势的产品上率先降费,引领了降费潮,拉近了与华夏基金的规模差距,同时在自身领先的产品上保持原有费率从而保存实力。

 

如易方达沪深300ETF自2015年管理费率从0.5%降至0.2%,2019年又从0.2%降至0.15%,规模在去年国家队进场时急速攀升,其他厂商不得不跟进降幅来应对竞争。如今宽基ETF发行,大多以0.15%的最低档管理费来收取,最近的中证A500和科创综指ETF都是如此。

 

其次,ETF愈加对于综合能力提出了高要求,除了要对指数的创新方向进行深入研究,选择具备市场潜力的指数进行跟踪布局,还要有合作关系较好的券商渠道,并对于渠道进行较大投入,以换取券商渠道大力推广自身产品。

 

公募公司自身渠道部门也要卷起来,多沟通多路演,还对研究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公募为该产品开发相应的投资策略,提供给客户,增强客户的使用体验。

 

目前趋势是ETF的个人投资者占比在持续提升,对于基金公司C端获客和服务也构成了要求,包括直播、AI助手、ETF辅助投资工具等新兴形式都需要加以研究。上市交易还需要做好流动性管理,向做市商、一级交易商让渡一些利益。综合来看成本非常高。

 

有数据测算一家公募ETF规模只有上千亿时才能打平成本。

 

这些因素综合影响,ETF的格局远未到终局。

 

单只ETF产品往往是强者恒强,因为规模越大,流动性越好,进而带动规模进一步变大,形成滚雪球效应。长期来讲龙头公司也是越来越有行业资源、流动性等方面的优势,理论上也会是强者恒强,但中短期来说,行业还未到出清阶段,大家都还在真金白银地做投入,可能还会经历一个格局分化的过程。

 

作为头部的华夏基金和易方达基金虽然有整体实力的优势,但资源也是有限的,并不是每个机会都可以拼尽全力去争夺,更多是做好布局,将资源用在最具决定性的产品上。

 

就拿最近来说,激烈的A500ETF之争,目前规模暂时领先的是国泰基金、南方基金,科创综指ETF暂时领先的是鹏华基金和国泰基金。华夏基金和易方达并不能做到每个新品都领先。在当下ETF厮杀中,头部公司既想做到领先,又要考虑长期可持续性,而后进入者光脚不怕穿鞋的,在单品上狭路相逢,勇者胜,上下同欲者胜。

 

ETF何时定终局?

 

这样,未来一段时间仍旧是公募在ETF赛道厮杀的阶段,还没到清扫战场的时候。ETF的高门槛挡住了行业的中下游公司,玩家数量不会明显增长,但这些玩家对于ETF的投入会持续强化,使得格局较难稳定下来。

 

厮杀到什么时候?只有行业还有明显增长,就会有ETF厂商的大量投入,加剧内卷。数据显示,2020年-2024年,ETF规模增速分别为45.9%、30.51%、14.24%、26.86%、89%,增幅非常明显,蛋糕还在迅速做大,是竞争加剧的重要原因。只有当规模陷入低速增长时,比如个位数增长,增长机会显著减少,内卷程度才会减弱。

 

从2017年至今,股市经历了牛熊转换,ETF规模并没有受到行情影响出现起伏,而是一路高速增长。这表明ETF还处在渗透率提升的阶段,很多投资者还在炒股,没有把ETF这个工具用起来,因此ETF市场空间大,不理会A股的涨跌,持续增长。当渗透率到一定阶段后,规模可能随着牛熊状况而出现一定波动。

 

美国市场 ETF 资产管理规模走势(图片来源:国信证券)

 

成熟市场的美国ETF规模也是有一定波动的。当国内ETF年度规模开始随市场行情有所变化时,可能是ETF结束高速增长的时候。这时ETF市场的格局才会逐渐固定下来。

本内容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如需授权请微信联系妙投小虎哥:miaotou515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评论
0/500 妙投用户社区交流公约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