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罗大家好!又是一个新的周五,又是我们为大家带来新一周的前沿科技新闻了。
这周的前沿科技大事,自必是来来回回、反反覆覆、进进退退了多遍的:
苹果又双叒叕要造车了?
事实上,“苹果造车”的消息,在近年一直在科技界面纠缠不清。用“纠缠不清”这个形容词,是因为苹果并不是法拉第、库克也不是贾跃亭,但是,尽管他们从来没有明确说过自己要造车(他们只是说在研究自动化运输)、也从来没有拿个 PPT 出来,但大家都说他们想造车、也相信他们有能力、财力造车。大家相信苹果,这台一定不是 PPT 汽车。
但从 2014 年,苹果推出能把车载信息娱乐系统接入手机的 CarPlay 功能开始,他们要造车的传言就老是反反覆覆:
2015 年《华尔街日报》:苹果要造车了,2019 年推出!
2016 年《纽约时报》:苹果把汽车部门的人开除了,还可能不搞了!
2017 年《彭博》:苹果的库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在专注自主系统!
2018 年著名苹果分析师郭明錤:苹果又预计在 2023~2025 推出汽车产品!
2019 年《CNBC》:苹果汽车部门又双裁员了!
2020 年《路透社》:苹果又双叒要造车了,2024 年推出!
2021 年《CNBC》:韩国现代汽车说,苹果在找他们商讨合作方案!
为什么苹果造车一事,老是在反复横跳?这次就让我们来聊一下,苹果造车的情况,包括:
苹果造车,真的很困难吗?
怎样才能造一台“好车”?
怎样才能“造好”一台车?
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苹果造车的传言?
苹果造车,真的很困难吗?
实话实说,造车,真的很难。
到底造车有多难?汽车制造,向来被视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殊不为过。
首先来聊技术。很多人知道,汽车技术壁垒真的挺多,毕竟发动机不好造,一不小心就爆缸;底盘就更不好造了,需要很多实际数据;悬吊也不好造了,还要配合发动机、底盘来微调。说自己造车很牛的国产汽车公司,有多少人敢去把自己的车子,拿去参加赛车运动去?
但更重要的是,造车的容错度相当低,毕竟你的车子,要在街上用时速 100 公里来跑,中途爆了缸会车、悬吊出问题会撞车、车架不好也会撞车。先不说人命关天,一台车子没 10 万也要 7 万,光是修车也要修得穷了,所以,造车可不如造手机,你不能一边打造、一边修补,更不能发生任何意外。任何公司在没有技术积累下贸贸然进入市场,不要说意外赔偿什么的,光是监管机构也不容易过。
由于汽车技术壁垒巨大,这也衍生出另一问题,就是“供应链”。
图片来源:Yole。
既然汽车不容易造,即使老牌汽车公司也无法通盘掌握整个产业的所有技术,因此,汽车制造业的分工其实相当明细。不少老牌汽车公司往往只掌握了少数核心技术,其余部份都必须交由拥有不同技术壁垒的供应商承包(上图)。试想想,一台 iPhone 才 200 克不到,而一台汽车往往 2 吨重,里面的零件成本有多高?
大家再试想想,一台 iPhone 才 200 克不到,富士康就要用搞个 iPhone 城来组装,而一台汽车往往 2 吨重,那组装的规模要多大?生产速度能有多快?要知道兴建汽车组装工厂的成本,往往就高达数十亿美元,运营成本就高达数百万美元。
供应链的故事还未说完呢。
苹果把所有的生产流程都集中于中国,利用代工厂来增加产能并降低成本,然后再出口地全球各地。但汽车又大又笨重,单台运费远远比手机要高,与此同时,不少国家都对入口汽车征收重税。因此,不少跨国汽车厂权衡物成本和进口关税后,也会选择在当地市场兴建汽车组装厂,再把层层的零部件供应商,组成多个物流链带,这将增加汽车的生产成本、供应链管理也会更为艰难。
但“造车难”的故事,还未完结。由于汽车的生产成本极高,所以每台汽车的售价也相当高。然后,本来你觉得你的技术真心牛逼,但最后消费者不卖账,车子都卖不动?由于汽车和其零件的单价,都远远比任何电子产品都要贵,你的每一个库存单位,也会带来严重的亏损。每一次生产、订价和销售的背后,也背负着无穷的风险。
所以说苹果的反复横跳,并不是没有理由的,毕竟汽车产业的风险,远远比手机要高呢。也许,有人觉得这说法不太对劲.......先不要说 PPT 造车的法拉第,明明中国就有一堆号称的“国产汽车新势力”,扎堆电动车市场,这些国产汽车新势力再牛逼也好,也比不上你苹果牛逼吧。连这些“国产汽车新势力”都能造车,为什么苹果就做不到?
苹果怎样才能造一台“好车”?
无疑,今天造车已经比以前容易多了,而个中的关键,也就是电动车。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因为环保考虑,通过各种政策鼓励企业发展电动车,所以使从事电动车的风险大幅下降。况且,不少国家更计划在未来全面禁售燃油这,也逼使不少传统汽车企业,不得不开始转为研发电动车,并进一步促进电动车的供应链发展。
更重要的是,电动车不再需要发动机,没有发动机,底盘和悬吊的设计就完全不同,需要的技术也完全改变,产业链也改变了,传统汽车厂的领先距离就自然下降了。在 5 年前电动车刚兴起的时候,当时 Odin 曾经写了这篇文章,就认为电动车将会重塑全球的汽车产业,原因是:
电动车技术,让汽车业的技术门槛大幅减低。
既然苹果在技术上这么很牛,为什么就不能跨界搞汽车?所以,不少媒体都为苹果打 call,说苹果在汽车领域的技术储备也非常深厚,每隔两三个月就能拿出了几十个新的专利云云。问题是,苹果手上的这些专利是什么类型?
就是自动驾驶、AR导航、车载VR、车内支付、生物识别、智能硬件、车外交互、虚拟后视、智能座舱、智能车身、电动汽车、安全保障等等。
对,这些专利大多是苹果最善长的电子技术,而不是目前电动车最重要的电池技术。
况且,电动车的核心技术却不仅仅是电池,而是如何通过电子驱动一台重达 2 吨的实体机器、以时速 100 公里高速行驶。而个中关键并不是甚么智能座舱或人机交互,而是如何通过电子设备控制实体机器的精准移动的“线控技术 (Drive-by-wire)”。可是,苹果手上的专利,却甚少涉及这方面。
也许会有人说,其它国产造车新势力本来有这些技术吗?毕竟电动车技术让汽车业的技术门槛大幅减低,因此,国内的汽车新势力才有机会崛起。何况线控技术也算不上什么很高难度的技术,以苹果那帮天才工程师的水平,不也是手到拿来了?
但另一个问题又来了:以往在燃油车时代,国产汽车最多也是汽车产业鄙视链的下层浮浮沉沉,现在,国产势力的确是借电动车的特殊场景而走上汽车舞台中央了。但这代表这些“国产汽车新势力”,已经在汽车界别里取得明显的领先地位吗?
并没有,他们最多也就站在中层,仰望着一家叫做特斯拉的公司。而这家在顶层接受“国产汽车新势力”仰望的特斯拉,却因为撑不下去,而差一点被苹果收购了。
试想想:如果苹果这时候开始造车,将在汽车产业的鄙视链里占了什么地位?毕竟,他们可是苹果,而不是什么“国产新势力”。他们如果造不出一台上打奔驰,下踢特斯拉的车子,那就不是苹果了。
换言之,苹果造车的最大问题,绝非能不能“造车”,而是能不能“造好车”。
所以,一直就有传言指出,苹果汽车的核心技术自动驾驶系统。毕竟苹果在人工智能和计算机视觉上的技术积累都十分深厚,要搞自动驾驶,不就很容易了吗?有了自动驾驶系统作为核心技术,再去找其它供应商合作也不吃亏啊。
很可惜的是,苹果再牛逼,也不代表他们就能搞出一个足够好用的自动驾驶系统。
特斯拉自动驾驶控制不精准,转弯半径过大,在快撞上其他车辆时必须重新调整。图片来源:量子位 via 消费者报告。
苹果的确在人工智能和计算机视觉上有深厚的积累,但当这些算法转化为数字后,仍然要配合让数据控制实体机器的精准移动的技术的“数字控制 (Digital Control) 技术”,来执行相关的操作指令。但同样地,苹果多年来没有太多相关的技术积累,
数控技术的积累,就没有这么简单可以解决了。连美国《消费者报告》早前曾吐槽特斯拉自动驾驶问题多多,而这些问题绝非来自特斯的视觉认别能力不够好,而是数据无法对机器进行实时而精准配合。尽管特斯拉的自动驾驶问题多多,仍然被坊间视为是目前市面上最好的自动驾驶系统。
那在数控技术上没有太多积累的苹果,真的能做一台足够好用的自动驾驶汽车吗?
但问题并不仅仅如此。先前 Odin 就提到,目前市面上各家公司扭尽六壬,也无法实现 L4 级的自动驾驶。不少人也认为,我们要等到真正的 5G 普及后,车物联网 (V2X) 功能开始上线,车子和车子之间能互相沟通,L4 或以上的完全自动驾驶才能真正出现。但 iPhone 12 才刚推出,5G 背后的物联网仍然只是空中楼阁,车物联网不知猴年马月才能实现,那苹果是不是真的能造出 L4 级别的车子呢?
以苹果的技术,Odin 相信他们完全能开发出一套能用的电动车、能用的自动驾驶系统。
但毕竟“隔行如隔山”,这套自动驾驶系统、或是这台电动车,不一定能领先业界。
能用、但不够好用的苹果产品,能算得上是苹果产品吗?
苹果怎样才能造一台“好车”?
但更大的问题,其实在于供应链。因为苹果多年来赖以成功的一套完美的供应链艺术,不一定能套用在汽车供应链之上。
尽管各大汽车企业也有通过代工厂生产汽车,但大多数情况下,也会倾向使用自家的组装工厂。个中原因,是汽车的生产成本相当昂贵,汽车厂因而通过垂直整合来降低成本。特别是这些汽车厂后来大量引入“平台化”的生产概念,更需要通过垂直整合的方式,完全掌控生产流程,才能最大程度增加零件复用率、提高单个零件的采购量、以及降低供应链的复杂程度。
电动车的生产成本,其实比起燃油车还要高,所以电动车的车厂,更需要一个垂直整合的供应链。所以不少评论也指出,特斯拉能把车子造得如此便宜,有赖他们采用了垂直整合手段,在电池、电机等核心零部件上牢牢把握供应链主导权,通过规模效应不断降低成本。
多年来,苹果也以完美的供应链管理而驰名于世,但汽车产业自设厂房、自己生产的垂直整合模式,向来都不是苹果调性。毕竟《乔布斯传》就曾记载,乔布斯为了“专注”于设计产品,取消了多余的生产线,制造全部外包了出去。因此,苹果不见得会像特斯拉一样,通过垂直整合方式,建立属于自己的供应链和厂房。
看到这里也许有人觉得,苹果多年来也能通过代工模式,完美掌控供应链啊;库克的“供应链大师” (Supply Chain Guru) 的别号,可不是浪得虚名的吧。但正如 Odin 先前所说,实有赖于其款式少但数量庞大的订单、以及庞大的资金操作手段。
可是,苹果这回还能在汽车产业里,通过订单来实现高度的垂直掌控吗?当然,苹果如果有信心,搞出一台足够好卖的车子,他们可以通过预付款的方式,发出大批量的订单,牢牢控制住这些代工厂。但我们先前已经提到,汽车的成本远远高于手机,如果产品销量不如预期,会带来严重的库存风险。
此外,目前电动车尚未形成一条非常稳定的赛道,要提前投资也更为复杂。直到今天为止,不同的电机、电池和充电技术,还在竞争成为行业标准,更麻烦的是,电动车的商业模式也在不断演化。早就有不少人认为,充电桩布局才是电动车的真正布局,特斯拉一直狂铺电网,蔚来则改用租电池理念,未来还有氢燃料电池汽车和无线充电等新技术,再促使电网的大规模迭代。
但苹果呢?想要怎样铺电网?在什么地方铺电网?要花多少钱来铺垫?他们想好了没有?
苹果的“物业、工厂和设备”支出。图片来源:Microtrends。
从苹果近年的财务支出看来,除了研发支出之外,并没有任可不正常的增幅,“物业、工厂和设备”支出更是不增反减(上图),就可见到苹果未曾在供应链上花上什么钱,也根本并未大量进行相关的战略性投资。换言之,苹果根本就未开始进行部局。
苹果到底在想什么?
那到底苹果是要造车吗?Odin 觉得还是会的。
空穴来风,未必无因,毕竟库克含糊其词、现代汽车亲口承认,苹果应该还是要造车的。毕竟近年苹果的研发费用不断急增,而且更重要的是,研发费用占总支出的比重也不断上升(下图)。从这观点看,苹果的确是在进行一个大型的产品研发计划。
当然,他们是在研发苹果眼镜、还是研发苹果汽车,目前还是不得而知。
但如果说苹果找代工厂合作商讨,我们就可以很快买到苹果车的话,那似乎又有点太早了。以苹果的调性来说,他们不会像那些“国产汽车新势力”一样,慢慢出几台来试试水温,要推出的话,最少质量也不可以丢人。但观乎苹果目前的技术路线、仍然是画饼的自动驾驶、以及尚未确定的技术赛道,苹果也不像会冒进地进入这个风险巨大的市场就是了。
要想买苹果车的朋友,可能还要等等;要想从事或投资汽车相关产业的朋友,就必须务必注意苹果在汽车产业上的举动,毕竟苹果的影响力巨大,他们作出的每一个决定,也会改变产业的发展方向。
但如果想买苹果车“概念股”的投资者?那可以散去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