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搜搜
头像
密集上市的AI独角兽们,业绩为何集体暗淡?
2020-12-29 21:28

密集上市的AI独角兽们,业绩为何集体暗淡?

文章所属专栏 前沿技术情报所

今年无疑是个资本市场大年,金融科技、芯片等领域的多家重磅公司开启了上市进程。在AI领域,云从科技、依图科技、云天励飞、云知声、百融云创等明星公司最近也纷纷公布了招股书申报稿,这些公司有望在明年正式登陆资本市场。伴随着招股书的发布,这些公司的家底也公之于众。

 

与这些公司名声在外、估值高企、融资额惊人不太匹配的是,他们目前大多还在亏损阶段,营收水平也不高,最低的只有2亿元左右,位列AI四小龙的云从科技和依图科技去年全年也只有8亿、7亿元左右的营收。

 


这些公司创立大多只有五六年的时间,实现这样的营收其实也算不错。但是与名气、估值以及所承受的期待相比,这些成绩就有点拿不出手了。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些AI明星公司目前营收尚不足以覆盖每年的研发投入,销售费用也要占到营收的四成左右,营收增速则因为疫情以及基数等原因,已经下滑。这些公司的盈利还遥遥无期。


今年我们一起来解析一下这几家要上市的AI独角兽:


  • 这些AI独角兽目前的商业化落地进展如何,主要在做哪些领域的AI应用?

  • 目前这些AI独角兽盈利能力为什么普遍不够好?

  • 最近几年恐怕还无法盈利,这些AI独角兽未来在哪里?

 

AI独角兽上市潮来袭

 

今年上半年,零星有几家AI公司上市,包括AI芯片公司寒武纪、扫地机器人公司石头科技、计算机视觉公司虹软科技等,目前三家公司的市值分别达到548亿元、660亿元、273亿元,关注度都非常高,寒武纪市值曾上千亿,石头科技则已经成为千元股。

 

步入年终,AI独角兽上市进程开始提速。最近两个月内已经有云从科技、依图科技、云天励飞、云知声、百融云创等公司公布了招股说明书。

 

来看一下这几家AI公司的业绩情况。

 

计划在科创板上市的AI公司中,营收最高的是云从科技。招股书显示,2017年-2020年上半年,云从科技分别实现营收0.64亿元、4.8亿元和 8.07亿元以及2.2亿。2018 年和 2019 年营收增速分别达到650.17%、 66.77%。

 

这几家公司都因为优先股公允价值变动损失而产生了巨额亏损,其实对具体业务没有真实影响。这些公司因为股权激励等原因发行了不少优先股,因为估值增长快,优先股价格比市场价格低很多,由此计算出账面亏损,跟实际经营无关。本文中的亏损都按调整后的亏损额来计算。

 

云从科技2017年-2020年上半年经过调整后的亏损净额分别为1.06亿元、1.8亿元、1.7亿元、2.8亿元。

 

同样位列AI四小龙的依图科技,2017-2020上半年的总营收分别是:0.68亿元、3.04亿、7.17亿、3.806亿。2017-2019年复合增长率达222.97%。刨除优先股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历年亏损分别为:1.83亿、6.15亿、10.23亿、3.63亿。

 

云从科技与依图科技相比于四小龙之中的商汤和旷视,营收规模要小不少。彭博社的报道称,商汤科技2019年营收为7.2亿美金,折合人民币50亿元,同比增长147%。2020年销售量有望增长80%,达到90亿元左右。旷视科技略逊一筹,2019年上半年营收也达到了9.49亿元,2018年营收为14亿元。商汤旷视营收更高,其实也是消耗了更多资金后才有的结果。商汤累计融资额超过了4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达260亿元。旷视累计融资也超过83亿元,远超云从和依图。

 

不过云从与依图好歹还都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公司,商业化更顺利一些,营收规模比其他AI公司更高一些。相比之下,语音技术领域的云知声营收规模略惨淡。

 

数据显示,已经创立8年的云知声在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营收分别为0.61亿元、1.96亿元和2.19亿元,0.85亿元。净亏损分别为1.73亿元、2.13亿元、2.79亿元、1.06亿元。

 

拥有AI芯片和AI算法两大业务的云天励飞营收规模也不高。2017年至2020年1-9月的营收分别为 0.502亿元、1.331亿元、2.304亿元、2.673亿元,2017-2019年营收复合增长率为114.17%。同期分别亏损5480万、1.99亿、5.1亿和8.62亿,期内合计亏损约16.3亿元。

 

相比之下,以金融为主要服务领域的百融云创营收规模更高。其在港交所披露的招股书显示,2017年至2020年前九月,百融云创的营业收入分别为人民币3.540亿元、8.585亿元、12.620亿元、7.64亿元,亏损净额分别为人民币3.535亿元、1.819亿元、0.941亿元、1.159亿元。


除这几家公司之外,预计还会有多家AI独角兽公司在今年年底或者明年开启上市进程。


  • 以机器学习平台为主要特色的第四范式被爆料正在进行Pro-IPO轮融资,并计划于2020年底或2021年第一季度递交上市申请。此前第四范式目前已完成8轮融资,估值约20亿美元;

  • 优必选正在接受中金公司的上市辅导,目前已经完成招股书的主要编写工作。优必选此前的估值在50亿美元左右;

  • 思必驰在8月份完成了数亿元Pre-IPO轮融资,明年上市应该也是大概率事件;

  • 明略科技在12月份完成2亿美元E+轮融资,上市应该也是箭在弦上。 

  • 今年12月创新奇智刚刚完成C轮融资,明年上市的概率很大。李开复去年曾预计,创新工场旗下的AI公司创新奇智公司将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上市,估值在10亿到20亿美元之间。

 

在明年我们会看到AI独角兽密集上市的局面。AI这几年的发展热潮,催生了一批技术公司,储备了很多上市资源,如今这些上市资源到了要IPO的阶段。就像2015-2017年金融科技领域在发展高峰期形成了大量明星公司,并在2018-2019年形成了一波金融科技上市小高潮一样。明年乃至后年,会是AI公司密集上市的尖峰时刻。一方面是这几年的AI独角兽初长成,资本已经在这些公司身上投注了五六年的时间,需要这些独角兽给资本一个上市放大回报率的机会了。


这些AI独角兽都获得过巨额融资,且每家公司都是知名投资机构云集。包括红杉资本、高瓴资本、中金公司等机构都投资了多家AI独角兽公司。

 


另一方面,这些公司业务方向已经初步确定,不外乎安防与智慧城市、金融、零售、医疗等主要的落地方向,有了或多或少的一些营收。大部分落地领域都是格局未定,现在上市还有不少故事可讲。

 

总结这些公司在财务上的特点:

 

目前大部分公司营收规模都不高。位列AI四小龙的公司,营收还没有到10亿元,而已经创立8年的云知声,年营收只有2亿元。这说明AI公司还缺乏足够强的商业化能力。

 

商业化能力不足,营收水平低,虽然各家公司毛利率水平还不错,比如依图科技今年上半年实现毛利率 70.99%,云从科技毛利率为53.45%,云天励飞毛利率达到40%,但各项支出却非常高,亏损在所难免。最近公布招股书的这几家公司,都在亏损阶段。共同的特点在于,这些公司的营收目前尚不足以覆盖研发成本,销售费用率也不低。

 

以云知声为例,云知声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上半年的研发投入金额分别为1.00亿元、1.53亿元、2.58亿元和0.92亿元,金额并不算高,但因为营收规模低,导致营收连研发投入都覆盖不了。云知声历年的研发投入分别占同期营业收入的163.55%、77.62%、117.78%和109.14%。

 

再以依图科技为例,在2017年到2019年,依图的研发费用分别为1.01亿、2.91亿、6.57亿,今年上半年为3.81亿。历年研发投入分别占同期营业收入的146.94%、95.77%、91.69%、100.10%。

 

云从科技方面,2017 年、2018 年、2019 年和 2020 年 1-6 月,研发费用占各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 92.06%、30.61%、56.25%和 112.00%。

 

这样畸高的研发投入占比与其说是重视研发,倒不如说是商业化还在早期阶段,研发投入还不足以带来足够高的营收回报。


从A股中的对标公司科大讯飞来看,科大讯飞的研发投入占比在两成左右。科大讯飞商业化较为成熟,在智慧教育、智慧城市、智慧政法、智能硬件领域已经取得规模较高的营收,年营收已经过百亿,不过利润水平也不高,净利润率在8%左右。


科大讯飞历年研发投入占比


AI独角兽们以后要实现持续盈利,也需要逐步提升营收,将研发投入占比降到大致与科大讯飞相同比例。即使研发投入保持不变,营收也要增长五倍左右才能实现这样的财务目标。这样来看,AI独角兽们距离持续盈利还很远。


当然,AI公司还有用会计手段改善账面盈利的空间。这些公司有不少基础性研发,不能直接形成与营收对应的产品,可以将这部分研发投入资本化,计入无形资产,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盈利数字。科大讯飞2019年研发投入资本化的比例达到了48%,近一半的研发投入计入了无形资产,如果科大讯飞将全部研发支出全部列入费用,最近几年的利润都会是微利甚至亏损。比如2017年、2018年资本化的金额分别达到5.49和8.33亿元,而当年的净利润分别是4.79亿和6.18亿元。资本化的金额超过净利润。


另外一大消耗资金的地方就是销售费用。AI公司基本都是to B公司。从获客到交付,成本都不低。今年上半年,依图科技销售费用率达到41.5%,云从科技销售费用率达到49%,云知声的这一数字略低,但也达到了37%。也就是说,这些公司辛辛苦苦赚来的并不算高的营收,还不足以支付研发费用,还有四五成的营收要用来支付销售费用,这样的公司想要盈利,真是难上加难,这些AI独角兽距离盈利还有很远的距离。投资者如果在AI独角兽上市后想投资一把,要注意这一点,即这几家公司可能在几年内也没法亏转盈。

 

 AI独角兽们都在做哪些商业化落地?


财务上的窘境源自业务上的艰难。这些公司营收不高,亏损难平,根源还是在于商业化能力还不够强。来看一下这几家公司的商业化落地情况。

 

云从科技


进入AI四小龙的依图科技与云从科技略好一些,二者都在安防与智慧城市领域获得了一些商业机会,并形成了几个重要领域的商业落地布局。云从科技主要的行业应用方向是安防与智慧城市(在招股书中称为智慧治理)、智慧金融、智慧机场(在招股书中称为智慧出行)、智慧商业。


云从科技业务落地情况

 

云从科技比较有竞争力的是金融与机场行业的AI落地,在金融方面形成了身份认证、业务单据智能审核、业务合规与智能稽核、网点智能升级等解决方案,将金融机构的一些业务流程用AI来解决,云从科技在这方面落地较多,这领域主要的竞争对手是第四范式。不过云从的智慧金融方向,需求相对比较零散,也没有触及到核心业务,想要挣钱不太容易。


云从科技正在向更深层次的金融业务发展,推出了智能风控、智能资产配置、跨境人民币结算等解决方案,这需要对金融业务有更深层次的理解,目前云从在这些领域竞争力还不足,智能风控领域有蚂蚁集团、微众银行等助贷模式公司,以及百融云创、同盾科技等金融大数据服务商,智能资产配置方面有恒生电子等公司,云从科技的积累不足。

 

机场方面,云从科技主要做门禁与视频监控,主要竞争对手包括百度、商汤科技、瑞为技术等公司。智能化程度最高的大兴机场使用了商汤、云从、瑞为的人脸识别方案。云从科技已经落地了上百家机场,不过出于安全考虑,现在人脸识别主要用在门禁环节,其他环节还是要验票验身份证,根本无法实现人脸识别厂商们所宣传的“一张脸走遍机场无需出示身份证”。而且只提供一套门禁系统价值并不高,智慧机场更有价值的信息化环节包括运营管理系统、物流自动化系统、空管系统等,主要公司包括华为、易华录等公司,以及泰雷兹集团等信号厂商。

 

依图科技


依图科技主要落地领域为安防与智慧城市、智慧医疗、智慧商业。


依图科技业务落地情况


依图科技在医疗领域做得相对深入,目前已与全国400多家医院开展合作。其智能影像辅助诊疗系统、新冠肺炎智能评价系统进入了多家医院,不过AI医疗这个领域也是典型的挣钱难,能够进入医院免费试用就是医院开恩了,真正能让医院掏钱去部署的系统很少。即使医院花钱买了一套AI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往往也被搁置,进而导致续费困难。主要原因在于医疗涉及生命健康,医生对于AI辅助判断的态度肯定是极其谨慎的。另外AI医疗产品在性能与产品设计上也多有瑕疵,不同AI医疗产品之间也没有打通,导致医生的使用积极性普遍不高。依图科技想要在这个领域挣钱并不容易。

 

 云天励飞


云天励飞与依图科技有些相似,都是介入了芯片设计环节,成功流片后用于AI的商业化落地,目前依图的求索芯片、云天励飞的司自研芯片 DeepEye1000都已经商用。二者的芯片都是为自己的AI应用提供高性能、高计算密度的计算能力,从而提升解决方案的竞争力。依图的芯片并未对外销售,云天励飞的芯片今年对外销售的规模也只有209万元,基本都是应用在自己的解决方案里。这跟华为的鲲鹏芯片一样,大部分芯片不对外出售而是用于打造鲲鹏生态,对外出售算力与解决方案。

 

云天励飞智慧安防 AI 解决方案架构图


相比之下云天励飞的规模要小不少,主要是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与算法芯片化能力,提供安防与智慧城市领域的解决方案,在在深圳、东莞、青岛、成都、杭州、上海、北京等城市有落地项目,以深圳为主,这部分营收在今年1-9月占到总体营收的94%。其他还有智慧社区、智慧园区、智慧零售方面的解决方案,今年以来营收只有1269万,规模小,在营收中占比不到6%。

 

云知声


已经创立8年的云知声,目前年营收也只有2亿元左右的规模。云知声的营收主要来自于智能语音交互产品与智慧物联解决方案,前者主要包括为家电、音箱、汽车中控、儿童手表、陪伴机器人等产品输出定制语音功能,以及在医院场景提供语音录入、病例质控系统,此外还有为教育公司提供口语测评系统,面向办公场景提供语音会议系统。


云知声主要业务

 

在智慧物联解决方案上,主要是在酒店提供入住与退房管理、智能梯控、客房控制、客房服务方面的语音控制能力,在医院提供导诊、宣传教育、远程会诊等方面的语音服务。

 

由于营收规模较小,单个项目对营收构成影响很大。2019年云知声智能语音交互产品与智慧物联解决方案的营收占比分别为62%和23%,到了今年上半年又变成了28%和67%,差异非常大。

 

AI语音赛道本身市场规模与应用潜力相比于AI视觉要少不少。毕竟信息的传递更多是通过视觉,而非听觉。云知声与科大讯飞其实没有可比性,科大讯飞以语音技术起家,现在的主要营收来源于智慧教育、智慧城市、政法数字化,营收达到百亿元,底层技术其实是大数据分析与机器学习算法,语音技术直接带来的营收其实并不多。



百融云创

 

与这些AI公司不同,百融云创聚焦于AI金融,2019年营收超过12亿元。截至目前付费金融客户达到2438家。主要营收来自于为金融机构提供大数据风控服务,不同于蚂蚁集团、京东金融等机构的助贷业务,百融云创主要是提供数据与模型,客户按照分析的调用请求量或其订阅的模块类型来付费。这项业务营收占比达到46%;其次是保险分销服务,营收占比已经达到31%。另外就是通过贷款超市产品榕树贷款为现金贷、分期贷产品提供渠道,因为分销的产品多次出现高利贷、暴力催收等情况,百融云创被大量用户投诉,市场形象受到很大影响。

 

为什么独角兽们业绩惨淡?

 

通过对以上AI独角兽们业务的分析,大致可以了解到为什么这些公司营收规模普遍不高,且都在大幅亏损的阶段。

 

我们可以看到,这些AI公司所面对的场景,都是极其碎片化的,看上去似乎应用场景多,有市场潜力,其实AI公司做起来非常苦,现在还没有一套通用的算法和工具可以帮助AI公司设计出在各种场景中通用的AI解决方案,需要针对每种场景去做定制化方案。


以上面提到的云知声为例,物联解决方案里包括了酒店、医院、社区等大场景,大场景里又有细分的小场景,如酒店里的电梯语音、前台入驻与退房语音、房间内的语音控制等等,每个场景都需要去找具体的客户聊需求,设计方案,针对具体不同的环境做部署,没有一个标准品可以直接拿去向全行业推。

 

这样,AI公司能做多大,直接取决于摊子铺的多大,有多大的团队规模去做市场开发与应用落地。商汤可以实现八十多亿的营收,源自其融了两百多亿的资金,有业界最多的AI人才,在安防、智慧城市、医疗、零售、金融、教育、运营商、在线娱乐等十几个大行业落地了不同的解决方案。另外,商汤基于人才和积累的GPU算力资源,形成了深度学习训练平台SenseParrots,去支持不同场景的参数模型训练以及类别分类任务,更快地去各种场景生成与验证算法,切入到具体行业。旷视规模也比其他AI公司略高,原因也是类似的逻辑。

 

AI公司并不都是商汤旷视,大部分AI公司只有几百人的技术团队,能够覆盖的商业场景也就很有限,营收规模自然上不去。

 

亏钱也比较好理解。本来营收规模就不高,商业化进展不够快,还在成本项中有大量的研发投入、销售费用、管理费用,亏钱在所难免。AI公司的商业化都是项目制形式,每个好不容易拿下的项目,已经付出了销售成本,还要投入一定规模的团队去为每个项目做交付,每个项目都有不同程度的定制化,标准化程度不高,边际成本降不下来,盈利谈何容易。

 

正在上市的这些AI独角兽,前几年营收增速很快,几乎都是翻倍增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基数太低了,从几千万的营收增长到上亿元,速度会较快。当基数逐渐变成几亿后,增速必然下滑。再加上今年的疫情,这几家公司的营收增速已经普遍放缓,有些公司甚至出现倒退。营收不好增长,投入还得继续,AI独角兽们距离持续、规模化盈利还很远。待上市后,投资者想要投资的话,要清楚认识到这一点。

 

未来在于深入行业做AI技术服务


那么AI公司的未来在哪里?现在还无法预测通用人工智能什么时候能实现,就现在的AI发展水平来讲,AI公司们可能要调整自己的定位,不要再执着于做AI技术公司,要去做某行业或某几个领域的与业务深度融合的技术服务商,以自身的AI能力为基础,深度结合具体行业的行业知识与经验,为客户提供更能直接解决问题的方案。


比如按照目前的发展重心,旷视科技是一家物流科技公司,云从科技是一家金融科技公司、依图科技是一家智慧医疗公司,在行业里做深做透,对行业里的普遍问题,有高度模块化的解决方案,可以实现快速拼接、敏捷交付,服务到行业里的大量客户,既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有品牌影响力,这样获客成本下降,交付成本下降,营收增长,这些AI公司才能实现较为持续、稳定的盈利,商业模式也可以更加明确。


现在摆着AI独角兽们面前的功课,其实就是一个字:熬。场景的碎片化,方案的低标准化程度,决定了AI公司不可能有互联网公司的成长速度。再看有可比性的同类公司,科大讯飞成立于1999年,AI安防巨头海康威视成立于2001年,都已经有20年左右的发展史,才形成了如今科大讯飞一百亿、海康威视五百多亿的营收规模。AI独角兽们要做的是沉下心来有节奏地发展。

本内容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如需授权请微信联系妙投小虎哥:miaotou515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评论
0/500 妙投用户社区交流公约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