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音频,收听完整内容
上一篇提到坏账的收回,在客观上导致利润在两个不同的年度间被重新调整。事实上这是一个非常常见的操纵手法,这么操作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呢?
举例来说,一家公司连续三年都亏损100万,虽然总计亏损的数额(300万)并不大,但按照证监会的规定,上市公司连续三年出现亏损就要摘牌。那么这家公司其实有可能通过应收账款来“改变”连续三年亏损的局面。比如在第二年亏损时计提1000万的坏账,当年利润从原本亏损100万就变成了亏损1100万;但到了第三年,将提成坏账的1000万应收账款再加回来,利润也会增加1000万,这样就从原来亏损100万变成盈利900万,也就不会因为连续三年亏损而要被摘牌。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有公司连续两年亏损,到第3年就盈利,到第4年又变成亏损。
除了上述这种情况,还有哪些公司也会这么做?
最常见的一种情形,是公司实际的利润波动很大,今年盈利一个亿,明年亏损2000万。这往往会让投资者觉得这家公司很不靠谱。所以公司完全可以通过刚才说的这种做法让利润看上去更稳定,比如在盈利一个亿时,把其中的一些利润计提为坏账;到下一年本来是亏损2000万,再把坏账转回增加利润,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利润的波动。
另外,国内外的一些研究都发现,当公司换总经理时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通常新经理上任第一年会提很多坏账,因为此时公司的业绩不好,人们不会认为是他造成的;等到第二年把应收账款和相关的利润都再转回来,人们就会认为新任总经理工作做得好。
最后还有一种,特别是在前几年一些国有企业进行股权转让的过程中,就有可能通过类似于应收账款坏账转回的方式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举例子来说,当年顾雏军收购了不少国有企业,他会让这些企业在被收购前计提很多的坏账,并还使用了其他的一些资产的减值的手段。这让被收购的企业看上去不赚钱,资产变少也就不值钱。接下来,他以这两点为借口,用一个比较低的价格来收购这家国有企业;而收购完了之后,就把计提的坏账再转回来,于是这些公司被他收购之后,业绩都有明显的提升。所以有人认为顾雏军是一个解救困难企业的一个神奇人物,但实际上他不是通过在经营上改善这家公司,而是通过会计方法。
最后还要再讨论一个新的概念——其他应收款。应收账款一定都是因为公司在销售过程当中,因为客户产生的欠款;但其他应收款并不包括客户的欠款,只包括其他人的欠款。
比如说公司和另外一家企业发生了一些资金的拆借,称之为往来款。员工在出差时经常要跟公司借一些钱,即备用金,等出差后通过报销的方式冲掉,这种备用金也通常是记在其他应收款里的。公司还可能为员工垫付一些资金,通常也是记在其他应收款里的。
从上述情况看,其他应收款并不是一些特别重要的项目,但实际上在中国上市公司中,这一项经常可以达到几个亿的水平,这是怎么回事呢?
具体来说,其实就是公司把一些说不清楚或者不好入账的项目都塞到了其他应收款里,比如说有些公司是拿这个钱去做投资,或者私下拆借给其他的企业。有人说其他应收款就是一个“垃圾桶”,装了各种不知道该往哪去的项目。这么说可能有一定的偏颇,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其他应收款里往往隐藏着更大的秘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