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妙投APP
作者 | 丁萍
头图 | 视觉中国
核心看点:
近期人民币贬值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中美利差扩大和内需不足导致资本外流;二是虽然贸易顺差很大,但结汇意愿低,导致人民币结汇需求未能充分体现;
我们认为人民币不具备大幅贬值的基础。除了央行的干预外,美元指数见顶的概率较大是关键因素;
Deepseek的出现打破了市场对中国科技的预期,促使全球投资者重新审视中国资产,或许意味着中国资产长期“低估”的局面即将结束。
自2024年10月起,人民币一直走弱,美元兑离岸人民币汇率接连突破7.3关键心理防线,最高触及7.36的八年低点。
(图表来源:东方财富)
在中美国债收益率差持续扩大至300基点的历史高位背景下,市场对人民币的贬值预期急剧升温——据国际金融协会(IIF)测算,仅2024年四季度中国资本外流规模已超650亿美元。
为了防止人民币汇率贬值过快形成风险,2025年开年,中国央行祭出三记”组合拳”:
1月4日,央行宣布突增600亿元离岸央票发行规模,使香港市场人民币隔夜拆借利率(HIBOR)从1.25%暴涨至5.8%,直接提高了做空人民币的成本。此举借鉴了2016年“811汇改”后的调控经验,通过抽离离岸流动性,形成“利率屏障”来有效抑制人民币贬值;
1月10日,央行决定暂停常规国债购买操作,目的是遏制债市收益率的快速下行,并通过这一举措释放出稳汇率的强烈信号;
1月13日,央行与外汇局联合宣布将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上调至1.75。据测算,此举可为市场主体新增约300亿美元的融资额度。这项逆周期工具最早在2016年创设,曾在2020年疫情初期将参数从1上调至1.25,有效缓解了资本外流压力。
目前来看,在这一系列果断举措下,离岸人民币汇率稳在了7.3附近水平。问题来了,为什么人民币处于贬值态势?2025年,人民币汇率怎么走?
为何人民币在贬值?
从基本面角度分析,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归根结底取决于市场对人民币的供求状况,而这种供需关系的变化主要由资本流动和贸易差额决定。
首先看第一点。
资本流动与两国利差密切相关。利差变化反映了市场对资本流动的预期,从而影响汇率走势。较高的收益率吸引资本流入,而低收益率则可能导致资本外流。
目前,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跌破1.6%,而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接近4.8%。中美利差的扩大导致投资者更倾向于美元资产,推动资本外流。
然后分析第二个点。
从贸易角度来看,贸易顺差是汇率的一个重要支撑因素。理论上,当一个国家的贸易顺差增加时,意味着外汇流入增多,外汇的流入需要通过本国货币结算,从而推高人民币需求。
尽管中国自2018年以来持续保持贸易顺差,2024年贸易顺差更是达到接近万亿美元的历史新高,理论上应该对人民币汇率提供支撑,并增加人民币的结汇需求。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人民币汇率却持续在7.0-7.3区间波动,背后原因有两个:
一是受到前文提到的资本外流影响;二是市场普遍预期人民币贬值,导致企业和个人倾向将外汇资金留在境外,而非结汇回国内,进一步抑制了人民币结汇需求。
此外,特朗普加大关税的可能性也对中国出口带来了额外的不确定性。如果关税进一步上调,中国的出口型企业会面临更大的压力,贸易顺差减少,人民币自然也会面临贬值压力。
如果中美贸易关系得到缓解,人民币汇率则会得到一定支撑。例如当地时间1月23日晚,特朗普在福克斯新闻网采访中表示,他宁愿不对中国加征关税,但同时坚称关税是对中国的“巨大力量”,人民币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不小幅度的升值。
总体而言,人民币这波贬值的背后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中美利差扩大以及内需不足引发的资本外流;二是尽管贸易顺差庞大,但由于结汇意愿不足,人民币结汇需求无法得到充分体现。
正是这些因素交织作用,导致人民币持续贬值。
如果人民币贬值过快,意味着以人民币计价的资产(如股票、债券等)对于外国投资者的吸引力下降,或导致资本外流。例如2023年人民币贬值期间,北向资金持续从A股流出,导致科技、消费等行业股价承压,也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悲观预期。
日元近年来的贬值曾引发外资抛售以日元计价的资产,形成“死亡螺旋”,加剧金融市场动荡,这也是推动日本近期加息的关键因素之一。
人民币过度贬值也会导致进口商品,特别是大宗商品(如石油、铁矿石、大豆等)价格上涨。2022年人民币贬值时,国内油价随之上涨,加剧了通胀压力。
虽然短期贬值可能提升出口价格竞争力,但长期依赖汇率工具会削弱企业提升产品质量的动力,阻碍产业升级。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与金融学教授盛松成指出,中国现阶段更需通过技术升级而非汇率调整来增强出口竞争力。
这也是为何央行积极采取多种手段维稳汇率。但由于市场规模庞大,央行的调控作用主要是起到‘缓冲’作用,无法完全控制人民币汇率走势。
汇率接下来的走势
首先,我们认为人民币不具备大幅贬值的基础,除了央行的干预外,美元指数见顶的概率较大是关键因素。
人民币是管理浮动汇率的货币,其汇率锚定的是除美元外的一篮子货币(如欧元、日元等),即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与美元指数高度相关。具体而言,当美元指数上升时,人民币通常会贬值;而美元指数下行时,人民币则可能升值。
这一规律为我们提供了通过美元指数推测人民币汇率趋势的依据。
我们认为美元指数易跌难涨,以下是我们的分析:
一是美国债务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无论是政府继续扩张债务,还是美联储通过货币宽松政策(例如“印钞”)增加美元供应量,都会进一步推动美元贬值(具体逻辑在《美债危机,要来了?》有详细阐述);
二是弱美元政策有助于提升美国商品的出口竞争力。为了刺激出口和促进制造业回流,特朗普政府可能会继续推动美元贬值。这一政策不仅有助于美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提高价格竞争力,也可能在短期内改善美国的贸易逆差。
三是全球“去美元化”趋势愈加明显。高财政赤字和美国频繁将美元“武器化”,使得越来越多国家减少对美元的依赖。同时,deepseek等新兴科技力量也在动摇美国科技霸权,进一步加速了“去美元化”的进程。
在这一系列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美元见顶的概率较大,所以说人民币并没有大幅贬值的基础,像市场普遍预期的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突破7.5的情况,发生的几率并不大。至于人民币能否升值,还要看国内经济的复苏力度。
汇率是经济的结果而非原因,其稳定与否取决于一国的经济增长质量、国际收支平衡、资本流动管理以及市场预期。例如,2022年人民币汇率突破“7”的关键关口,并非源于政策主动贬值,而是疫情冲击下内需疲软、美联储激进加息导致中美利差倒挂的结果。
如果经济基础稳定,汇率自然能保持在一个相对合理的区间;反之,如果经济疲软,再强的政策干预也难以支撑汇率长期稳定。
表面上,国内经济复苏面前有两座大山:外部有特朗普关税大棒悬在头上;内部的是有效需求不足。
市场担忧特朗普对我们加征高关税,加大国内的出口压力。但我们认为,在降息、低通胀和高关税的“无法兼得”关系中,特朗普可能会更倾向于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通胀水平可控,而高关税可能更多是用于引导市场预期和谈判的策略,而未必会落实到预期的程度。
退一步讲,即使加征关税落地,对人民币的冲击也可能弱于2018年,主要是因为中国对美国市场的出口依赖逐渐减弱。2018年,美国占中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为20%,而到2024年,这一比例已降至14.7%。
有效需求不足仍是当前经济复苏的最大难题之一,主要受以下两方面因素制约:
一是受房地产的拖累。房地产是中国城市家庭资产的核心,占比高达77.7%(数据来源《2018中国城市家庭财富健康报告》)。随着人口老龄化、城镇化进程放缓以及房地产供给过剩,市场需求自然减弱。房价下跌必然导致家庭财富缩水,引发“资产负债表衰退”,进而抑制居民的消费和投资。
我们认为,房地产市场继续下行是大概率事件,但当前政策加码调控,若能取得效果,将会缓解内需压力。
二是缺乏有效的托底机制。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部分群体的购买力较弱,导致市场上的商品和服务无法充分被需求,经济增长受到制约。而这一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往往与财富分配不均有关。
要解决这一问题,单纯依靠短期的财政或货币政策刺激难以根本改善经济状况,市场亟需通过制度改革来优化资源配置和财富分配。不过这点短期是难以实现的。
有人疑惑,财富分配不均是历来存在的问题,为何之前并没有阻碍国内经济发展?原因在于,中国在2001年加入WTO后,全球化加速,出口增长迅猛,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大增,这为中国提供了大量的外汇收入,也促进了国内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而且,在2000年代初期,中国房地产市场进入了快速增长期。房地产不仅刺激了建筑、家居、家电等相关产业,也带动了大量的消费和投资,尤其是在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房产市场的升值带动了居民财富积累,进而推动了消费。
2010年以后,互联网技术的爆炸式发展催生了大量新兴行业,如广告、电商、移动支付、O2O等。这些行业不仅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还推动了消费模式的转变,使得国内消费需求得到进一步释放。同时,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支付技术的进步,也提高了整体经济的效率,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增长。
这期间,即使财富分配不均,部分富裕阶层的消费能力和投资需求依然能够带动经济扩张。但随着房地产市场进入下行周期、互联网红利消失殆尽,以及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如中美贸易摩擦和全球经济放缓),财富分配不均的问题就凸显出来了。如果这个问题在短期内无法解决,那么中国经济可能需要依靠新的产业来推动增长,最有希望的就是科技。
科技产业能够通过技术创新带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转型,提升生产效率,创造新的市场和需求。deepseek的出现,的确也打破了市场对中国科技的原有预期,促使全球投资者重新审视中国资产。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国内经济回暖还是很有希望的,这会支撑美元兑人民币汇率,提升人民币的购买力和吸引力,中国资产长期被“低估”的局面或许即将结束。
就如德银报告《china eats the world》里所指出的,预计中国的折价现象将逐渐消失,2025年可能成为中国资产重估的元年。
我们期待这一预期能够成为现实。
参考资料
浙商国际《汇率贬值压力仍存,政策预期仍需发力》;
中国银河证券《10%关税加征落地,对出口和汇率影响几何?》。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照,文内信息或所表达的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请读者谨慎作出投资决策。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