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导读:
苹果:Apple One 上线、苹果新一季财报、苹果收购 AI 创业公司、AirPods Pro 维修计划;
业界:华为 Mate 40 系列发布、苹果内部搜索产品揭秘;
应用:微软 Office 系列适配触控板;
发现:文档应用 Craft 功能一览、iSH 资源分享;
流程:利用开源项目 Wallabag,打造专属稍后读服务。
苹果·业界
Apple One 已正式上线。这是苹果今年推出的订阅整合服务,目前中国地区并没有上线,以美国地区为例,通过打包音乐、TV+、Arcade、iCloud(50 GB),每月的订阅费用为 14.95 美元,相对于单独订阅可以节省 6 美元/月。
苹果财报。上周苹果发布发布 2020 财年第四季度财报,季度营收 647 亿美元,同比增长 1.1%,具体到产品方面:
iPhone 营收 264.4 亿美元,同比下降 20.7%;
服务营收 145.5 亿美元,同比增长 16.3%;
Mac 营收 90.3 亿美元,同比增长 29%;
iPad 营收 68 亿美元,同比增长 45.9%;
可穿戴营收为 78.8 亿美元,同比增长 20.9%;
这一季苹果的营收结构如下图,来自苹果博客 Six Colors。
从中也可以看出,除了 iPhone,苹果所有的收入都以两位数增长,这一方面是苹果庞大的用户基础,持续推动服务收入的增加,另一方面则是疫情推动了包括 PC、平板电脑需求上涨,Mac 和 iPad 从中获利颇丰。
而对于 iPhone,库克在财报分析师会议上直言,延迟发布的 iPhone 12 对于 iPhone 营收产生了一定影响。
随着 iPhone 12 系列的陆续发售以及即将到来的东西方购物季,华尔街的分析师有理由相信 iPhone 收入的回升。不过在中国市场,此次主打 5G 升级换代的 iPhone,需要应对包括华为、小米、Vivo 在内的众多中国公司的挑战,这些公司此前已经发布了多款 5G 手机,中国市场的竞争或许远远比其他市场惨烈。
华为 Mate 40 系列正式在中国市场上市。不过,受限于供应链的影响,起售价 4999 元的“中杯”Mate 40 要到 12 月份才能发售,目前发售的是“大杯”Mate 40 Pro 以及“超大杯”Mate 40 Pro+。
Mate 40 系列搭载了 5 纳米制程的麒麟 9000 SoC,制程与苹果 A14 一样,不过华为将 5G 基带与 SoC 整合在一起,而苹果采用的是外置高通 5G(目前已知的型号是 X55)基带。
苹果 AirPods 更新以及维修计划。Bloomberg 的消息称,苹果将在明年对 AirPods 系列进行更新,新产品包括第三代 AirPods 以及第二代 AirPods Pro。
而在上周,针对部分 AirPods Pro 使用过程中出现杂音的现象,苹果表示将在全球范围内为用户更换相应耳机,详情可参见苹果官网。
苹果将在 11 月 10 日举办发布会。这场发布会的邀请函上有一句令很多果粉着迷的话:“One more thing”。上一次出现这句话还是在 2017 年的 iPhone X 发布会上,而 iPhone X 开启了属于苹果的“全面屏手机”时代。这也意味着,下周这场发布会的主角,无论是传闻中的 ARM 架构 Mac 还是 AR 设备,都将成为一个新产品方向。
苹果又收购一家 AI 创业公司。这家来自来自西班牙巴塞罗那的 Vilynx 公司将为苹果带来诸如 Siri 增强、照片标记增强、搜索等诸多能力提升。Apple Insider 称,这笔收购的金额在 5000 万美元左右。目前大约 50 名 Vilynx 员工已经开始为苹果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Vilynx 公司的相关技术能够有效提升苹果设备的搜索能力,FT 上周也在一篇独家报道中表示,苹果内部的确在加快搜索产品的研发,不排除未来 “Apple Search” 出现在 iOS/iPadOS 以及 macOS 上。
应用·发现
微软 Office 系列适配触控板。这个版本的更新非常“安静”,如果不是经常在 iPad 触控板上使用 Office,大概不会注意到新版本的这些变化。在 Word 里,终于可以利用双击触控板的方式选择整段文字了。
类似地,还可以利用触控板快速选择 Excel 的单元格以及在 PowerPoint 中移动某个图像。此前,微软已经让 Word 适配了 iPadOS 的应用多窗口,但 Excel、Powerpoint 还没有适配。
这一系列更新对于经常使用 Office 的 iPad 用户来说意义重大,利用 iPadOS 对于触控板/鼠标的支持,可以实现更接近传统桌面 Office 的操作体验。
发现
文档应用 Craft 即将发布。我在此前介绍这款应用时用了“优雅”两个字,过去几个月的时间里,Craft 在功能与体验方面继续带来新的惊喜。不久前开发者发来的邮件显示,该应用即将进入到最后的测试阶段,换句话说,正式版的 Craft 也将很快上架。
接下来,我梳理一些 Craft 的功能细节,可以帮助各位提前了解一下这款发布后一定会被人惊叹的应用。
首先,作为一款文档应用,Craft 最顶级的“目录”是 “SPACE” ,这也非常类似于 Notion 里的 “SPACE”。用户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比如自己使用还是团队使用)构建不同的 “Space”,不同的 “Space” 之间可以实现内容访问的权限独立。
其次,“Space” 之下是 “Fold(文件夹)”。这个就比较好理解了,用户可以建立任意文件夹,搭配触控板、拖拽的操作完成文档在不同 “Space” 与文件夹之间的移动。
第三,每一个文档看似独立,实则有着巨大的能量。比如每一行都可以是一个模块,在任意一行向右滑动,这一行就变成了模块,结合底部的一系列编辑功能,可自行设置这一行的内容、样式,还能够快速将这一行变成一个单独文档。
再比如近来流行的 “双向链接”,Craft 也做了适配,整体的操作逻辑非常简单,只需通过 “@” 就能快速链接任意文档。
第四,Craft 对 Markdown 语法也有着较好的支持,同时支持富文本的直接粘贴,当然,语法高亮的选择非常多。
第五,Craft 非常重视文档的分享,在任意文档里点击右上角的 “Share&Export” 可以自行定制相应的分享与导出选项,各位可以通过这个链接感受一下 Craft 文档分享出来的效果。
无论从文档生产、管理还是共享导出,作为一款原生的 iOS/iPadOS 应用,Craft 所展示出来的功能与设计都非常惊艳,我也相信这款应用正式上架之后会有更多的评论与反馈,现在还有一个疑问:这款应用的订阅价格会是多少?
一组 iSH 资源。上一期谈到 iSH 正式上架 App Store,这里提供一组相关资源。
官方 Wiki:提供使用说明并介绍了目前 iSH 的局限性;
国内社区 V2ex 的讨论:不断有新的想法出来,推荐长期关注;
海外社区 Reddit 的讨论:很多用户会分享一些自己的想法,推荐长期关注;
洞察·流程
利用开源项目 Wallabag,打造专属稍后读服务
我一直觉得“稍后读(Read it later)”并不是一个伪需求,但它明显是一个“违背人性”的需求,它要求用户记得当时为何要把这篇文章稍后再读,同时还要求用户可以在某个时间段集中注意力,读完这些“旧”内容。
我对这一类应用的要求包括:
可离线:离线场景非常适合阅读,比如飞机上,我需要这一类“稍后读”应用可以离线阅读;
跨平台:这里的跨平台不仅包括桌面与移动设备、Android 与 iOS,还包括 iOS 与 iPadOS,这两个设备之间的同步与协同也非常重要;
基于这样的原则,我先后使用了 Pocket、Instapaper 等稍后读工具,但进入 2020 年之后,我开始有了新的思考方向,而第一步就是不再使用 Pocket 和 Instapaper。
拒绝 Pocket 和 Instapaper
复杂的功能与略显高昂的价格,是我拒绝 Pocket 和 Instapaper 的主要原因。
理论上,“稍后读”应用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让用户“遭罪”,比如通过最简单的界面引导用户读完自己添加的内容。
但遗憾的是,无论是 Pocket 还是 Instapaper,一方面鼓励用户使用他们的服务阅读文章,另一方面又在内部构建一个内容中心,鼓励用户“浏览”更多的内容。这意味着,“稍后读”应用在和用户的“稍后读”行为争夺注意力和时间,而且 Pocket 会基于用户添加的内容推荐更多相关的文章,最后变成一种基于算法的推荐。
更重要的一点,这一类应用的商业模式非常匮乏,Instapaper 过去几年已经被转手了多次,目前 Instapaper 与 Pocket 都采用订阅制,用户每年至少需要掏出 29.99 美元才能获得更好的“稍后读”服务(Pocket 的订阅费用为 44.99 美元/年)。
2. 拥抱开源的 Wallabag
发现 Wallabag 的过程充满了机缘巧合,当时我在某个 Docker 仓库看到这个主打稍后读的项目,尝试使用 Docker 部署到服务器后发现颇为实用,由此我考虑如何将整个稍后读的流程迁移到新的应用上。
作为一个开源项目,Wallabag 的源代码托管在 Github,并提供了多种安装和使用方式,可以在浏览器、iOS/iPadOS 客户端中使用,同时还能利用 API,与其他 RSS 阅读应用整合。
与此同时,开发者还提供了托管服务,用户每年支付 9 欧元可使用开发者的服务器。
当然,我更鼓励大家自己搭建这个服务,毕竟数据存放在自己手里更安全;其次,目前 VPS 或云服务器的价格已经非常亲民,一台 1G 内存的 VPS 价格基本在 30 元人民币/月,更何况你还可以在这台 VPS 上安装其他服务,比如开源密码管理工具 Bitwarden,或者支持 Webdev 的存储工具 Filerun。
关于 Wallabag 的安装方式,我更推荐使用 Docker 安装,这里有一份详细的教程,搭配宝塔面板的“反向代理”,可以非常方便地搭建属于自己的稍后读服务。
3.使用 Wallabag
Wallabag 基于阅读打造了非常丰富的功能,但篇幅有限,这里我只谈自己最关注的两个方面,更多功能,大家可以自行探索。
Wallabag 拥有原生的 iOS 应用,下载安装之后,可以利用 iOS 的共享表单,快速将文章链接添加到 Wallabag 里。实际测试过程中,Wallabag 会在后台实时将链接添加到服务器里,无需打开应用,阅读时,只需刷新一次即可将所有内容下载到本地,满足对离线阅读的需求。
不过 iOS/iPadOS 上的 Wallabag 原生应用并不好用,上图也可以看到,其界面非常简陋,因此我更建议利用Wallabag 的 RSS 机制,通过其他 RSS 阅读器“订阅 Wallabag”进行阅读,下图是我在 Fiery Feeds 里阅读 Wallabag 里的文章。
相比于 Reeder 4 基于 iCloud 的稍后读机制,Wallabag 还有一个“杀手锏”级别的功能:将保存的链接转为网页再分享。
这个功能需要在网页版才能使用,在网页版 Wallabag 服务中,点击任意一篇文章,选择 “Share/Pulic link”,即可生成一个专属链接,你可以将其分享其他人。
这个功能在某些时候非常实用,比如你可以把某些容易 404 的网页存储起来,以备不时之需;再比如当我需要将一些国内无法正常访问的网页分享给朋友的时候,会借助自己搭建的 Wallabag 做中转,这也是我最喜欢 Wallabag 的地方。
4.写在最后
除了极个别的网页(主要是国内网站的网页)外,Wallabag 几乎可以处理所有的网页,生成更适合阅读的排版,这构成了 Wallabag 最核心的功能;而其对阅读后的分享、导出的功能的强化(比如支持导出为 Epub),可以满足对于网页存储的更多需求,从而也成为我在 2020 的主力“稍后读”服务。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