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妙投APP
作者|徐骞
头图|AI制图
1月7日,A股迎来久违的反弹。科创50ETF一马当先,交出近3%的单日涨幅,也让诸多投资者对科创50指数产品重燃信心。
从成绩上来看,刚刚过去的2024年,科创50ETF的确相当亮眼。尤其在924开始的“疯牛”行情中,科创50ETF成为了首批行情飙升的产品,大量投资者借道ETF投资到科创50指数当中。
由于20%的涨跌幅buff和科创板相对较高的投资门槛,科创50ETF实际上是很多散户投资者进入科创板的首选。同时,主动管理型基金整体的低迷表现,也让不少投资者对主动基金失去了信心,被动管理的指数ETF基金,成为市场热捧的产品。
但在暴涨之后,科创50ETF又陷入了长时间的震荡走势,加上不少贸然入场的新投资者们,对科创50指数和ETF的了解本就不深,“买到就是赚到”的信条破灭之后,投资逻辑必然有所动摇。
所以,投科创50ETF的时候,我们应该关注什么?科创50估值这么高,还有空间吗?不同的ETF产品应该如何挑选?
理性看待科创50指数和ETF的投资价值,需要我们回答这些问题。
比“上”不足,科创50有点鸡肋?
指数最大的影响因素来自于权重较大的行业趋势,换句话说,买指数ETF,就是买这些看好的行业。对于散户投资者而言,指数投资的现实意义更为突出,个人很难覆盖板块内所有个股的基本面研究,也往往交易的越多亏得越多,因此,指数投资成为了共享市场收益和分散个股风险的良好选择。
但科创50指数的尴尬之处也就在这里。
从指数成分股的构成上看,科创50指数是由科创板市值排名前50的50只股票构成(依据市值定期调整),平均市值674亿,最小市值的成份股也有139亿,所以它并非小盘股指数。
但和沪深300这样的宽基指数不同,虽说是覆盖整个科创板的“中盘指数”,但由于科创板自身的行业特性,对比权重股可以发现,科创50并没有比科创板芯片指数这样同一板块的行业指数更“分散化”,受单一行业的影响较大。
从成分股行业分布来看,科创50的信息技术行业(一级行业)占比接近70%,前五大权重股均为半导体公司,占比超过40%,指数走势受同行业大成分股的影响较大,相比科创100的医药生物、半导体和新能源“三足鼎立”,科创50从行业分布上看,甚至可以称得上是准“半导体指数”。
从分散风险这一指数投资的基本诉求来看,科创50有限的分散化并没有带来更低的波动,过去三年,科创50的年化波动率约为30.38%,和科创芯片指数的波动率38.40%相差无几。
而从收益角度来看,依赖芯片企业高估值支撑的科创50,在上涨逻辑上和科创芯片指数则是高度一致,二者行情的相关度极高,但在同一题材驱动下的涨幅,科创50却会被指数中的医疗、消费等成分股“拖后腿”。在半导体行情暴涨过后,过去一年的收益率来看,科创50的收益率为16.22%,远低于科创芯片指数的33.94%。
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既然科创50不能起到宽基指数平抑波动、分散风险的作用,同时其核心板块的上涨弹性又小于专门化的行业指数,为什么科创50的指数产品仍然火爆?
扎堆“促销”科创50ETF,公募基金的无奈之选
科创50ETF的火爆,离不开公募基金的大力推广,但这,也是基金公司们自保的无奈之举。
原因就在于,更赚钱的主动基金,卖不动了。
主动基金在过去两年的惨淡表现有目共睹,即使是行情回暖的2024年,指数基金平均收益也领先主动基金超过6%,就连曾经的一哥张坤,也难逃管理规模腰斩的下场,市场上甚至出现了主动基金越涨,投资者越赎回的诡异情景。科创板相关的主动基金,更是在A股人工智能题材的退潮中首当其冲,成为了劝退投资者的反面教材。
924的特殊行情,更是成为了压倒主动型基金的最后一根稻草。很多主动基金在行情中收益远远低于科创50ETF这类被动基金,“牛市”里截然相反的走势让基民对主动基金彻底失去信心,ETF成为了基民自然的选择,被动基金规模在今年首次超过了主动基金。
在这种市场环境下,大举布局ETF,弥补主动基金规模的下跌,是基金公司的自然想法,但问题也随之而来。
作为被动跟踪指数的产品,不管是指数ETF还是成份指数ETF,标准化程度都很高,基金产品之间的差异很小,这就意味着,基金公司很难再靠明星经理们的投研能力来赢得竞争,而是要做大规模,走“薄利多销”的路线;一旦早期规模做不起来,又难有主动基金那样的超额收益,很容易掉队。
但想要从高度同质化的赛道脱颖而出,内卷是不可避免的。对于基金产品来说,最有效的途径就是降费,现阶段,0.15%+0.05%的费率几乎成为被动基金产品的标配,多只科创50ETF也经历了较大幅度的降费“促销”。
基金公司为了规模和业绩硬着头皮内卷,对投资者来说,也许是一个机会。
2025,科创50ETF的价值
虽然有“比上不足”的缺陷,加上狂飙之后,性价比有所回落,但科创50ETF的价值仍在。
估值虽高,但尚未见顶
从估值来看,科创50的市盈率高达62.52,看起来已经处于极度高估的位置,但事实上,科创50的估值水平,并不能孤立来看。
作为科创板质地最好的头部公司集合,科创50本身就应当具备相对科创板整体的估值溢价。从历史数据来看,科创50的行情好坏,和这一估值溢价息息相关。2021年,科创50走出高峰行情,彼时科创50相对科创板整体的估值溢价达到了巅峰,市盈率差值最大达到了20左右,而在2022~2023年的漫长下跌中,这一溢价逐步消失,科创50的市盈率甚至一度小于科创板整体。目前,科创板整体市盈率在50左右,科创50的市盈率估值溢价仅为10左右,距离历史高点还有很长的距离。
同时,基本面的改善也是有迹可循。过去几年,科创50维持了高成长性,净利润与营收增速均远高于沪深300,尽管2024年前三季度科创50整体营收和毛利润出现下滑,但毛利率和费用控制显示出积极信号,表明科创板企业基本面正在逐步改善。
“政策市”属性突出,科创价值凸显
如果说A股是政策市,那科创50无疑是受政策影响最大的指数产品之一。实际上,回顾过去一年的科创50走势,最大的上涨驱动因素就是“科八条”后的并购潮。
随着中美在半导体领域的角力逐步升级,国产替代、反制裁的相关题材接力,近期的芯片股强势,主要就来自于这一预期。而科创板设立的初衷,也正是为了对抗美国对于我国半导体行业发展的限制。从今年以来的相关政策来看,“国九条”、“科创”十六条、“科八条”以及决策层引导资本支持科技创新,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态度十分坚定。在国际环境拉锯的背后,半导体股的估值上限有望被进一步拔高。而作为准”半导体指数“的科创50,自然会受到资金青睐。
因此,科创50的估值仍有较大的上行空间,对于投资者而言,科创50ETF仍是投资科创板最简单的途径。
然而,科创50ETF这类被动基金产品的爆发增长也给投资者带来了新的问题。不同于选购主动基金时挑选”明星股“”明星经理“,ETF的同质化泛滥,也让投资者难以辨识产品的投资价值差异,反而提高了选购的难度。
那作为普通投资者,如何对比找出更好的科创50ETF产品呢?
如何选出更好的科创50ETF产品
目前,科创50ETF产品不在少数,这些产品间的差距并不大,如何去选择呢?
简而言之,跟踪误差小、规模大、流动性好的产品,竞争力更强。
科创50ETF作为追踪指数的产品,首先应该关注的就是跟踪误差,也就是产品和指数走势的偏离程度。
从这个指标来看,科创50ETF产品间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华泰柏瑞、广发、国联安和华夏的科创50ETF产品跟踪相对紧密,净值和基准增长率差值控制在0.5%以内;而易方达、工银和华安的差值则超过了1%。
除了建仓、指数调整阶段成本不同导致的偏离之外,ETF产品的跟踪误差还来自于管理费和规模带来的成本差异。因此,想要选择“更精准”的ETF产品,还需要参考管理费和规模。
在管理费这一点上,除了广发总费率达到较高的0.6%外,工银、国联安总费率达到0.35%外,其他产品先后都将总费率调低至业内最低的0.20%;而从规模上看,截至1月6日,华夏的规模达到了915.24亿,远超其他产品,不仅带来了调仓的成本优势,在后续的成本覆盖上,规模效应已成的华夏科创50ETF也有更大的降费让利空间。
除了跟踪误差, 也要考虑产品的流动性。流动性不足,就很容易导致在大量资金买入时产生较高溢价,带来额外的持有成本,在面对大规模买入和卖出时,很容易出现挤压和踩踏的情况。比如近期再次火爆的海外基金,由于流动性的不足,带来了较高的交易差价,投资者很难做到稳定的持仓成本。从科创50ETF基金产品的换手率来看,华夏、广发和华安的流动性都相对优秀,超过3%,但华安的整体规模太小,换手率的参考性不足,综合比对之下,华夏和广发的流动性更佳。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