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搜搜
头像
为什么阿里云的估值被高盛悄悄调高了?| AI内参
2020-09-25 12:03

为什么阿里云的估值被高盛悄悄调高了?| AI内参

文章所属专栏 全球科技纵览·趋势必读

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虎嗅注:当下,AI一边被“神化”,从AI医疗、AI机器人……到AI在线教育,万物皆可AI;另一边,AI的商业落地却步履蹒跚,YouTube在使用AI代替人工审核员后又决定返聘,AI预测(天气、犯罪率)正确率低得惊人,AI机器人在很多2C端也还没有看到真正的大规模应用。


如何让自己成为一个 AI Insider,既不错过前沿技术发展,又能洞察产业格局变化?虎嗅特意推出《全球科技纵览·趋势必读》专栏,包含3个子栏目《AI Insider》、《Deep Reading》和《iPad Power User》,每周3篇带你实时掌握AI、云计算及泛科技领域的重大动向。


本篇属于《AI Insider》,主要提供 AI、云、5G 等新技术趋势背景下的产业变革思考。更多关于专栏和作者介绍,请看文末。


历年的云栖大会都是一个观察阿里云发展方向的重要窗口,今年也不例外。高调进军云原生、发布云电脑、机器人平台以及带来“阿里云 2.0”,所有这些片段组成了阿里云面向未来的发展线索,本篇会结合阿里云上周在云栖大会上的产品、布局,详细分析其背后的逻辑。


智能音箱一度被认为是释放 AI 潜能的最佳形态,但在过去的 18 个月里,从市场到产品再到用户体验,越发变得平静与无聊,本篇会探索智能音箱的现状与未来。


本篇还将关注:IBM 量子计算路线图、巴菲特投资的数据仓库公司 Snowflake IPO、AWS 神秘的工业云项目以及微软的“模仿微信”计划。


2020 云栖手记:云原生、云电脑以及对标微软


在上一季度阿里巴巴公布新一季财报后,高盛悄悄地把阿里巴巴的云业务——阿里云——估值调整到 1238 亿美元,而此前一个月,高盛对阿里云的估值为 930 亿美元。



如此快速增加的估值背后,既是对阿里云业务的看好,也是押注中国云计算的巨大市场潜力,正如阿里巴巴 CEO 张勇在其财报分析师会议上所言:“中国目前的云业务规模只有 150 至 200 亿美元,美国要大 8 倍,中国市场仍有很大发展空间。”


这对任何一家云计算公司来说都是巨大的市场机遇,腾讯云、华为云、百度云、金山云也是虎视眈眈。


而在上周的杭州云栖大会上,阿里云通过一系列新产品和新布局,也透露出了面向未来的发展路径。


首先,围绕企业市场的云服务,发力云原生。所谓云原生,简单理解,就是更进一步的云计算(Cloud Computing)形态,它不是指代某个特定技术,而是一种基于云的应用开发、管理与交付的架构。如果说过去的云服务,企业需要先采购虚拟机再通过中间件开发应用,那么基于云原生架构,利用容器、K8S 的能力,能够进一步封装虚拟化、中间件,将其变成不可见的新基础设施,企业只需关注自己的应用开发、交付即可。


阿里巴巴成立了面向集团层面的“云原生技术委员会”,该委员会由阿里巴巴高级研究员蒋江伟担任负责人,包括达摩院数据库首席科学家李飞飞、阿里云计算平台高级研究员贾扬清等众多技术负责人参与其中,这意味着,云原生将成为阿里云未来重要发力的产品方向。


我曾在 2019 年介绍过云原生对于云服务商的意义:


云服务商将海量的计算、存储和网络资源池化,在“弹性”、“灵活”的口号里提供给客户,并围绕基础服务扩展更多增值类的产品,比如围绕云原生的技术和产品。云服务商以此赚取差价的同时,还能获取高昂的服务费。也因此,未来云服务商还将持续推动云原生的发展,毕竟,这是又一次薅羊毛的机会。


就像下图所展示的这样,基于这样全新的“云原生基础设施”,为企业提供更多云原生应用开发的能力和产品,最终的目的,继续扩大营收。



值得一提的是,在阿里云发力云原生架构的同时,阿里云此前还推出五座超级数据中心。我之前谈过云计算巨头对于超级数据中心的押注,如果说云原生架构是向上,那么数据中心的技术与财务投资则是向下,通过规模效益、新架构以及各地方政策支持实现底层架构的成本降低,从而可以在上层包括云原生等产品的竞争中占据优势。


其二,阿里云的“2C”趋势。当腾讯云不断宣传自己拥有“2B”基因的时候,阿里云在此次云栖大会上展示了对于 2C——消费者市场——的想法。


这其中,云电脑“无影”最具代表性。“无影”的形态更像是一个瘦客户端,其本身没有计算负载的需求,因此其大小可以任意定制,从这个角度去看,很多媒体有意无意地将卡片大小的“无影”与强大的算力等同在一起,很具误导性。



而“无影”的云电脑思路也不新鲜,本质上还是硬件虚拟化,把云上的部分计算资源重新打包组合,形成一套面向电脑办公场景的解决方案,至于卡片大小的“无影”,更多还是承载安全鉴定的工作。


对于阿里云来说,“无影”及其所代表的云电脑解决方案,还是拥有不小的市场潜力。一方面,由于其后端与阿里云的云上产品打通(比如钉钉),可以形成端到端的产品方案,在进一步“绑架”客户的同时,或许能像阿里云官方宣传的那样,降低企业成本;另一方面,云电脑还在押注 5G 的发展潜力(就此前华为在云电脑领域的发展来看,网络延迟的问题依然无解, 5G 能否带来真正的改变,目前也是个未知数)。


第三,所谓阿里云 2.0,是对标微软。阿里云智能总裁张建锋已经不止一次谈到对于阿里云未来形态的思考,比如钉钉的位置。2019 年接受钛媒体采访时,在面对“是不是钉钉对阿里云的价值,类似于office365对于微软 Azure?”的问题时,张建锋给出了一个不算否定的回答,他的原话是:“有一点类似,但是还是没有那么SaaS化。钉钉主要是一个协同沟通的平台。我们希望未来的企业既是数据的,又是智能的,还是在线协同的,这是我们对我们客户的一个主要未来的描述。”


而到了这一次的云栖大会,张建锋直截了当地宣布:利用飞天云平台这个“超级计算机”与以钉钉为代表的数字原生操作系统叠加,形成阿里云 2.0。


从这个角度去看,飞天变成阿里云的“硬件”(虽然它是一种硬件虚拟化),而钉钉变成了“操作系统”,在这个系统之上,企业、政府、个人来构建更多的应用,这个定位已经把“钉钉=Office”再次升级,此时的钉钉,更像是 Windows。



基于这样的逻辑,我们也不难理解此次阿里云为何要发布云电脑。对比微软的话,云电脑像极了轻量版的 Windows PC,而就像微软利用 Windows PC 在企业内部构建的 Office、Teams、Azure 等办公、协同、公共云服务一样,“无影”也将肩负贯通阿里云办公协同(钉钉、网盘)、应用开发(钉钉)、应用云化(云原生架构)、云基础设施采购(各类云产品)的重任。


综上,借助此次云栖大会,阿里云在深耕企业云计算的同时,已经将触角伸向了消费云计算领域,而“飞天+数字原生系统”的市场口号形成了对标微软的新定位。


截止到 2020 年 9 月 21 日,微软的市值是 1.5 万亿美元,这也是阿里巴巴给阿里云的新目标,蚂蚁之后,阿里云将成为阿里体系下一个财富资源池。


2020 年 9 月的智能音箱市场格局、产品形态与用户体验


过去的18个月里,智能音箱并没有像曾经的“摩尔定律”一样推动智能音箱的升级换代,从行业到产品形态再到用户体验,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先看市场格局,今年 5 月,IDC 发布的《中国智能音箱设备市场月度销量跟踪报告》显示,阿里、百度、小米三家公司的智能音箱市场份额相加达到 96%,已经形成明显的“马太效应”。



放眼全球,整个市场的基本格局也在延续一年前的态势。



其二,产品形态。在从无屏到有屏的“历史性突破”后,过去 18 个月,已经鲜见有其他形态的音箱产品,更多还是在原有形态上的创新,比如通过提供锂电池,让用户的智能音箱摆脱电源线。这也构成了上周百度小度智能音箱产品线“破圈”的行业语境,这款首发价只有 199 元的真无线智能耳机开辟了一个新赛道:让耳机成为随身携带的“音箱”。


这是一个有趣的变化,同时也引出了另一个维度的思考,那就是互联网巨头们押注智能音箱的动力所在:入口之争。


以百度为例,当百度 APP 需要不断和腾讯系、阿里系、头条系争夺用户入口的时候,利用智能音箱的入口,百度在家庭场景里获得一个新入口,从而可以将自己的视频服务(以及爱奇艺)、音乐服务、信息流服务打包进去,增加月活。而上周发布的这个耳机,也将入口之争延伸到更多场景里。


第三,用户体验。智能音箱的体验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评定标准,但在当下整个语音、NLP 技术发展进入瓶颈期的大背景下,关乎用户体验的底层技术无法得以大幅提升,由此也无法给用户体验带来根本性的改变。


上周,经历不断架构调整的阿里巴巴天猫精灵团队发布了多款新品,同时更新了底层 AliGenie 5.0 系统,其中提到全新的“多模态交互融合”,简单来说,就是把视觉、语音与语义理解的能力打通,智能音箱在分析三个不同交互模式的数据后做出回应。天猫精灵首席科学家聂再清这么解释:“模态自然交互是一个特别重要的交互升级,重要性相当于我们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手机从键控交互到触屏交互的升级,多模态自然交互将会是一种非常自然的交互方式。”


也是在上周,百度更新小度助手(DuerOS)6.0,官方的介绍里,有这么一番话:“(小度助手 6.0)搭载自研百度鸿鹄芯片,语音错误识别率下降 46%,从而提升了用户体验。”


但这对用户体验来说并没有直接的意义,用户需要的是一个更聪明的智能音箱系统,从听清、理解到技能反馈,这中间不仅是语音识别、多模态交互,更需要完整的数字内容整合与丰富的第三方技能,还需要从智能音箱延伸出的生态能力,也就是 IoT 设备控制,所有这些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智能音箱用户体验。


最后,站在 2020 年 9 月的时间点去看,短期内,在语音语义等底层技术不会有根本性突破的背景下,智能音箱的“智商”只能缓慢升级;但有一个方向我个人非常看好,基于特定行业与场景的定制,比如面向养老院的智能音箱解决方案,针对老年人的特定需求提供特定技能与交互能力,更具现实意义;类似地,包括酒店、银行、房产装修等,这些领域的竞争会愈发激烈。


行业·IPO·量子计算·机器人


IPO&行业新贵。企业级市场已经很久没有出现像 Snowflake 这样赢得大众媒体关注的公司了,上周该公司的 IPO 不仅是软件企业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 IPO,同时还因为巴菲特的投资,而被广泛报道。


产品层面,Snowflake 提供数据仓库服务,主要客户为中小企业,当然也有包括 Adobe、Square 这样的巨头。Snowflake 提供的服务也可以在 AWS、Azure、GCP 上买到。



Snowflake 的竞争力主要表现在,与其他云计算巨头们相比,Snowflake 提供了更灵活的产品选择,并且价格上更友好。但这种竞争力并不是所谓的“护城河”,倘若 AWS 或者 GCP 推出轻量级的数据仓库服务,Snowflake 又会如何?而即便站在面向未来的角度,围绕数据的管理当然是一笔大生意,但是否能支撑其 600 亿美元的市值呢?或许还需要更多时间来检验。


量子计算。IBM 发布量子计算路线图。IBM 深耕量子计算领域多年,上周发布的这份路线图提及,该公司相信在 2023 年年底,可以构建 1000 量子比特的量子硬件。


这是一份野心勃勃的计划,下图展示的是量子比特的发展趋势图,由 FT 制作。



AI 芯片。高通披露云端 AI 芯片 Cloud 100 的部分技术细节,高通在去年发布了这款芯片,但没有介绍相关细节,此次披露的消息显示,该芯片应用在企业数据中心,主打机器学习推理,采用 7 纳米制程,高通表示该芯片在某些场景里比英伟达芯片性能更好。


微软。Zdnet 披露了微软内部神秘的“MetaOS”项目,简单来说,这是一个面向企业、消费者业务的“超级移动应用”,Zdnet 用微信来作为该应用对标的产品。


消息人士称,这个应用提供了多个维度、不同层次的服务,可以解决用户几乎所有数字生活与工作的需求,比如通过 Office 办公,利用 Microsoft Graph 进行数据分析,开发方面融入 Fluid 框架等。


数据中心一直是全球科技巨头们争夺的焦点。BBC 报道了微软过去两年的海底数据中心实验,根据初步分析得到的结论,通过把数据中心放在海底,服务器的故障率低于传统数据中心。


未来办公。Google 发布基于 Google Meet 的会议硬件产品,这个产品由 Google 设计,负责生产制造的则是联想,全面整合了 Google Meet 的软件能力,并且提供了不同配置、价位的产品选择。


工业&机器人。BI 上周报道了 AWS 神秘的工业云计算项目,这个项目被称为“AWS Thor”,面向工业云服务领域,比如工厂制造,利用温度、声音等传感器的数据预测机器的运转情况。报道称,亚马逊已经在瑞典的部分客户里做了测试。


在国内,阿里巴巴上周宣布进军机器人赛道,推出智能机器人平台,并发布首款机器人“小蛮驴”,根据阿里云官方透露的信息,阿里云“达摩院自动驾驶实验室将移动机器人的通用能力(硬件方案、软件算法、端云一体服务能力)沉淀到了智能机器人平台”,利用这个平台,“可以像组装乐高一样快速开发针对多元场景的移动机器人,比如安全巡防机器人、机场服务机器人、防疫消杀机器人、景区导览机器人。除了轮式机器人,今后我们还会开发双足、履带等各种不同类型的机器人产品,让机器人爬山涉水、聊天陪伴。”



与此同时,阿里巴巴智能制造项目“犀牛”(虎嗅Pro也有深度分析报告)也正式亮相,这个项目延续了阿里一贯以来的平台型产品定位,通过一座服装工厂的“样板间”,展示出基于海量电商数据、机器人、物联网等技术打造的新一代工厂的潜能,从这个角度理解,未来“犀牛”会持续在淘宝体系里深耕,为淘宝商家提供了更有竞争力的工厂制造服务。


# 在接下来的一年中,虎嗅Pro《全球科技纵览·趋势必读》专栏将提供每周3期独家内容,主题涵盖全球机器学习、云计算、及泛科技领域,既有广度行业新闻,也有深度洞察观点及产业格局分析。


子栏目包括:

  • AI 内参:提供 AI、云、5G 等新技术趋势背景下的产业变革思考;

  • 荐读:每周推荐七篇泛科技领域最值得深度阅读的文章;

  • iPad 生产力指南:定位于围绕 iPad Pro 的生产力流程以及应用分享。


专栏作者赵赛坡,作为资深科技观察家,他不仅对各项科技方方面面如数家珍(如边缘计算的源起、优势、玩家和应用场景),对科技玩家了如指掌(从Google 能暂停与华为在 Android 领域的合作,剖析出Android 商业模式里的真相与谎言),还能精准预判出走势(在中国智能音箱刚起步时,就提出内容与生态才是竞争关键)。


部分过往文章:

《详解边缘计算:为何而起、优势如何、有哪些玩家以及正在爆发的应用场景》

《为什么云计算不意味着低价?》

《三大死穴,AI 创业大门正在关闭》


另外,本专栏为虎嗅Pro会员专享,欢迎加入,解锁更多精彩超值内容。


本内容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如需授权请微信联系妙投小虎哥:miaotou515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评论
0/500 妙投用户社区交流公约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