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未来,尽管我们现在已经拥有很出色的产品,也有一些出色的 PowerPC 产品,但在未来,我们可以为你们构想一些很出色产品,但我们不知道怎样在未来的 PowerPC 蓝图里构建它们。所以,我们需要这样做(从 PowerPC 芯片转移至英特尔芯片)。
史蒂夫・乔布斯,WWDC 2005
图片来源:all about Steve Jobs.com。
当乔布斯说出这番话的一年后,身穿防护衣的英特尔首席执行官 Paul Otellini在 2006 年的 Mac World 里突然出现,他拿着一块晶圆,穿过烟雾走到台前(上图),象征苹果 Mac 电脑正式由 PowerPC 芯片转移至英特尔 x86 芯片。当年苹果卖出了 560 万台使用 PowerPC 芯片的 Mac 电脑,在 10 年后的 2015 年,苹果卖出了逾 2000 万台英特尔芯片的 Mac 电脑。
2020 年,苹果为了要推出更好的电脑,再一次作出转移架构的决定,但这回是从英特尔转移至自家的苹果芯片 (Apple Silicon)。
那么,
苹果的这个决定会否再一次改变整个电脑世界?
苹果会否像上一次转移一样,再创辉煌?
苹果芯片是否足够强大?
Mac 电脑向苹果芯片转移一事,到底会带来多大影响,这取决于苹果芯片是否足够强大。
准确预言苹果要转移架构的天风国际分析师郭明錤就曾表示,苹果芯片版本的效能比英特尔版本改善至少 50–100%,但苹果芯片始终建基于智能手机常用的 Arm 架构,大众仍然担心 Mac 电脑性能会否不足。
图片来源:Apple。
然而,在 2020 年 WWDC 里,苹果多次用苹果芯片的 Mac 电脑跑大型应用,操作反应十分流畅。以 Odin 经常使用 Final Cut Pro X 为例(上图),目前感觉,发布会的系统反应并不差于笔者日常使用的低配版 2019 年 16 寸 MacBook Pro(英特尔 Core-i7 9750H 芯片)。
数据整理自 Geekbench,为方便分别比较单核和多核的数据,两者的刻度并不一样。
无疑发布会各种展示,可能会有一定的水份,但由于发布会展示用的 Mac 电脑用的正是 2020 年 iPad Pro 所用的 A12Z,所以我们可以通过 iPad Pro 的跑分估计其性能。展示用的 A12Z 芯片(上图左二),4626 分的多核性能(蓝条)仅仅比 5386 分 MacBook Pro (右三)低了 13%,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发布会里的系统跑起大型电脑时,仍然能十分流畅。
不过,做影视行业或 3D 动画的专业人士可能就会有担心了。因为使用英特尔的高端芯片Xeon的苹果产品,例如 iMac Pro(右四) 和 Mac Pro(右五),在性能上仍然完爆 A12Z。毕竟,Xeon 使用了 14 至 28 核的芯片,相比来说,A12Z 的 4 核差的太远了。
但如果从单核性能(红条)来看,Xeon 也可能没有比苹果芯片更好的话,毕竟苹果芯片的制程工艺,比英特尔还要前卫。换句话说,未来如果苹果采用硬件暴力,多堆核心、加大缓存,也许可以与 Xeon 媲美的高端芯片?
诚然,Geekbench 跑分或不能反映芯片的完整性能,跨平台数据未必能反映两者实际差距,不少分析也指出 Geekbench 5 无法让芯片长期保持高频状态,会严重低估英特尔芯片的得分。因此,我们也参考了以专业驰名的外媒 AnandTech,他们曾用另一个跑分软件 SPEC2006 测试(上图),结果是苹果 A13 芯片与当时属于英特尔高端芯片的 Core i9-9900K 的得分十分接近。
他们指出:
去年,我们觉得 A12 很接近最佳的电脑芯片,而今年,我们可以确地认为 A13 能与英特尔或 AMD 的最佳芯片对标。
如果我们从历代苹果产品的 Geekbench 5 跑分做一个横比,就更能理解苹果为什么要“变芯”:在 2013-2019 这六年之间,苹果使用英特尔芯片的 MacBook Pro,单核性能仅增加了 25.4%,多核性能增加了 122%,而且在 2017 年之前,多核性能也就只轻微增加了 11.3%,直至 2018 年,英特采用最新 6 核心的 Coffee Lake 芯片,多核性能才开始跃升(下图蓝线)。
数据整理自 Geekbench。
但在这段期间, iPhone 使用的苹果芯片单核性能却急增 5 倍,后来单核性能更超越英特尔,而且这几年保持在 2 大核的形态下,仍然能让多核性能急增 6 倍以上(上图红线)。
而现在苹果用来示范的 iPad Pro A12Z 芯片,始终是 2018 年的架构。这个用硬件暴力堆出来的 4 核用旧款芯片,用 Geekbench 跑出的 4,626 分,也就只比 6 核的英特尔 Core i7 差不到 15%。
在性能上,似乎苹果芯片真的很可能会像郭明錤所说,比同级英特尔芯片强了 50% 或以上。
自家芯片的真正优势
但跑分还是跑分,我们仍然无法很确实知道,苹果的芯片是否真的足够强大。
正如外媒 The Verge 所说,这次苹果没有像以往一样展示大量图表和数据,藉此显摆苹果芯片比英特尔好在什么地方,反而慎重地仅仅强调,苹果芯片的优势在“每瓦特电压的性能”,说不定连苹果自己,也不是那么有信心。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苹果芯片的最大优势是:可以自由定制化芯片。
英特尔芯片并非由苹果设计,所以对苹果其芯片的话语权始终有限。《乔布斯传》曾提到,英特尔指称,苹果不愿意在 iPad 上使用英特尔的芯片,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在系统设计控制权方面谈不拢:英特尔芯片多年内仅集成了自家的图像处理器,但乔布斯却认为他们的图像技术太差了。
除了 iPad 之外,在 2010 年英特尔推出全新 Westmere 芯片架构,首度集成了图像处理器,但乔布斯也因为图像处理器效能不佳,在同年上市的第二代 MacBook Air上,拒绝使用 Westmere 架构芯片,宁愿用上老旧的 Core 2 芯片,再外接英伟达的独立显卡。直至在 2011 年,英特尔新一代的 Sandy Bridge 架构改善了图像性能,MacBook 才换上英特尔的新芯片。
但现在苹果用了自家芯片后,未来也不用受限于英特尔的规格,就能在芯片内集成在 iPhone 里大获好评的 PowerVR 图像处理器,即使想用更强劲的 AMD 图像处理器?现在也不需要再外挂显卡,直接在自家芯片集成就好了。
图片来源:Apple。
而且能集成在芯片里面的更不仅仅是图像处理器,也能整合各种以往甚少在电脑上使用的新技术。例如以往电脑要实现人工智能计算,往往只能通过图像处理器来计算,但苹果早就把神经网络引擎用在了自家芯片上,加强人工智能的运算。这次的 WWDC ,他们就在全新的 Final Cut Pro 剪辑软件里展示如何通过首次引入的神经网络引擎,以图像识别技术为视频进行分析和剪裁(上图)。
事实上,苹果一直就很想把各种电脑罕见的新技术,加入 Mac 电脑之中。在 2016 年的 MacBook Pro 上,他们就引入了在 iPhone 里大受好评的 Touch ID 功能。当时,苹果想把重要的指纹信息以硬件手段隔离在一个叫 Security Enclave 芯片安全区域里保护起来。但他们无法定制英特尔的芯片,只能额外外挂一块基于 Arm 架构的"Apple T1"芯片,用来提供相关的安全性能。
结果,在这台基于英特尔片的 MacBook Pro 里,出现了一个由 Apple T1 芯片、独立于英特尔系统运作的一套系统:Touch Bar,而全新的 Touch ID 也集成在这个独立系统里。后来在 2018 年 MacBook Air 上,苹果为了支持“嘿,Siri”的功能,把通过音频管理器、多媒体加速器都整合了在全新 Apple T2 芯片,在这些多媒体加速器帮助下,MacBook Air 有着比不少电脑更快的影片转档速度。
图片来源:Apple。
现在苹果 Mac 电脑改用使用自家芯片,苹果终于能将 Apple T2 芯片上的各种功能,深度整合在自家的 SoC 芯片里。未来苹果也能随意加入各种协处理器,并通过芯片内部的紧耦合 (Tight Coupling),实现更高效、更省电的协同计算能力。因此,即使苹果芯片在单纯的计算能力上无法与英特尔芯片相比,也能通过在芯片内集成不同的硬件加速引擎,以提升电脑在处理特定任务的效率。
而且,苹果芯片基于能效比更好、发热更少的 Arm 架构,这使苹果在设计 Mac 电脑时有更大的弹性:他们可以选择减少笔记本电脑的电池容量,借此把笔记本的重量和体积减少,也可以在台式机里使用无风扇设计,让机身变得更细小而紧凑,甚至是加入更多的新硬件、带来更多新功能,这样会进一步为 Mac 电脑带来更大的创造空间。
苹果芯片 BOM 售价来自芯智讯,iMac 芯片批发价来自 Mouser Make,微软 Surface Pro BOM 售价来自 tech-thoughts。
更重要的是,根据郭明錤预测,基于 Arm 架构的苹果芯片成本,仅为英特尔芯片的 1/4 左右,据知苹果的 5nm 芯片成本约为 75 美元,但 10nm 的 4核 Core-i7 芯片,售价在 300-400 美元。如果 Mac 电脑改用了苹果芯片,将会为有更大的降价空间,加强竞争力。
系统是否能顺利过渡?
Mac 电脑是否能顺利地迁移,除了看要苹果芯片的性能,也要视乎另一个关键应用:Rosetta 2。
众所周知,由于英特尔的 x86 芯片和苹果芯片的 Arm 互不兼容,所以能在英特尔设备运作(例如 Mac 电脑)的应用,一直无法将在苹果芯片的系统(例如 iPhone)上使用。现在既然 Mac 电脑要转移至苹果芯片上,以往基于 x86 芯片的应用也无法在新的 Mac 电脑上使用。买了苹果芯片 Mac 的用户,很可能陷于无 App 可用的困扰,直至开发者为苹果芯片开发新版本为止。
先前英特尔推出基于 x86 芯片的智能手机,就面对这样的困境。当时的智能手机应用大多基于 Arm 架构编写,因而无法与英特尔的 x86 手机兼容。为了吸引用户选购 x86 芯片手机,让更多开发者为了 x86 芯片而开发,他们选择使用“编译器”--编译器会把把基于旧款架构的代码,自动转换为适用于新架构的代码,就能暂时在 x86 的手机里,使本来不兼容的智能手机应用移序。
但是,这些设备通过编译器来执行应用,会严重影响执行效率。想像一下:你(Arm 芯片)要与一个西班牙人(英特尔 x86 芯片)沟通,但你不会说西班牙语、他又不懂中文,所以两人必须通过翻译作为中介,帮你们翻译语意,使工作效率难免大受影响。所以,英特尔的 x86 手机也由于应用体验不好,无法赢得用户欢心,结果他们在智能手机市场锻羽而归。
图片来源:AnandTech。
2006 年苹果由 PowerPC 芯片转到英特尔 x86 芯片,也通过“Rosetta”来兼容旧款应用。但同样地,使用 PowerPC 的 Mac 电脑跑原生应用的速度(上图蓝色),比起使用英特尔芯片的 Mac Pro 隔着 Rosetta 编译器跑应用的速度(上图绿条)明显快了不少。幸好当时苹果要转移至英特尔芯片时,为 Mac 电脑带来了“能安装 Windows“的优势,所以用户不旦没抱怨,甚至还挺兴奋的。
但这回 Mac 电脑改用苹果芯片后,就连原生 Windows 也不能用了。幸好苹果这次在转移时,也提升了 Rosetta 2 的性能,一定程度上改善执行速度。外媒 Apple Insider 早前取得一台提供给开发者转移套装 (DTK),并通过 Rosetta 2 在上面跑 GeekBench 5 测试,相比 iPad Pro 来说,单核得分减少了约 27.4%,多核得分减少了约 40%。
苹果芯片 DTK 平台(左二)的跑分,数据整理自 Geekbench 及 Apple Insider。
总体来说,Rosetta 2 仍然会一定程度上拖累 Mac 电脑的整体表现,但苹果 DTK 的 Rosetta 2 性能(上图左二),与去年低配版 iMac 差不多(上图左三),简言之,即使苹果芯片的 Mac 短时间内真的没有足够的应用,通过 Rosetta 2 的话,对于那些只需要上网、看视频和做文书的一般用户来说,也不会带来严重的体验问题。
图片来源:Apple。
但如果大家是专业用户,需要用重量应用的话,就十分难说。
尽管苹果在发布会里展示用 Rosetta 2 跑专业 3D 图形软件 Maya,效果也十分流畅(上图)。但是,专业用户的需求与一般用户相当不同,他们不但对性能更敏感,而这这种级别的电脑更昂贵,用户不会为了尝鲜而轻率购买。更重要的,专业电脑对于用户来说是生产力工具,如果性能无法保证的话,他们宁可不买。
但估计苹果早就在产品更新周期上作出了准备。苹果的两台专业级电脑 iMac Pro 以及 Mac Pro,跑分别在 2017 年及 2019 年推出。从苹果由 PowerPC 转移至英特尔的经验里,他们在 6 年之内,继续在作业系统上提供支持作为缓冲期,旧有用户可以续使用英特尔版本的电脑,并给于专业级别的软件公司充足的时间,针对苹果芯片而修改、甚至推出新款专业应用。
苹果系统将会二合为一?
苹果芯片转移的另一个关注点,是苹果会否统一自己旗下的系统。目前,苹果有两套重要的的硬件平台:英特尔 x86 芯片平台以及基于 Arm 架构的苹果芯片平台;苹果也同时有两套重要的作业系统平台:在电脑上使用的 macOS 作业系统,以及在移动设备上使用 iOS 系统。刚才我们提到,不同架构的软件,无法互相兼容,因此 iOS 的应用一直无法在 macOS 上执行。
因此,多年来 iOS 应用生态野蛮生长,遍地开花,但多年内 macOS 的应用生态,仍然无法与 iOS 相比,也限制了 macOS 的发展空间。但现在随着 Mac 往 Arm 架构的苹果芯片迁移,变相扫除了最大的障碍,也使坊间很多人怀疑,苹果的下一步就是要把 iOS 和 macOS 结合,并进一步拓展 Mac 电脑的市场。
图片来源:三星。
的确已有消息指出,其实苹果早就在测试用 iPhone 同时跑 iOS 和 macOS,效果就像雷蛇的 Linda 手机、或是三星的 DeX 系统(上图)一样,只要连上特定的设备,手机就会变成“电脑”。尽管据消息指出,目前苹果仍然纠结于两套方案之中,但有 95% 机会选用其中一个方案,推出市场。
自智能手机面世起开始,就有太多公司想尝试这种“一机两用”的设计。远的有 Motorola Atrix、近的也有锤子 TNT 系统,但几乎没有成功的例子。这些手机电脑一体式的混合设备最终没有成功,关键原因是两个系统之间难以协调。他们当中有硬件上的不协调,例如硬件兼容性不好,无法连上特定的键盘或外接存储设备;或是软件上的不协调,横向的屏幕难以适配纵向的界面等等。
因此,这些方案成功的关键,在于开发者是否会积极配合,为这样的一套混合系统进行优化。如果开发者不特别为这些混合式设备,进行优化和适配,体验将会相当不好。但是,这些混合系统才刚推出,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取得足的市场占有率,也难以吸引开发者针对性开发。
但苹果又如何?macOS 是一个正式的电脑作业系统,即他们的市场份额仍然远比 Windows 要少,但仍然有不少开发者在支持 macOS,未来 macOS 要迁移到 Arm 架构的苹果芯片平台,也给出各种简单方便的迁移工具,估计开发者仍然会愿意为苹果芯片的 macOS 针对性开发。所以,苹果把 macOS 从英特尔芯片迁移到苹果芯片,估计开发者也愿意积极配合和开发。
图片来源:Apple developer。
熟悉苹果的人都知道,iOS 最初就是基于 macOS 而写成,他们使用同一套核心系统、同一个内核(上图)。苹果早就表示,他们在 iOS 上进行的优化,也能轻松用在 macOS 之上。如果 iOS 和 macOS 使用同一架构的芯片,他们要做转移和开发也更为简单。除此外,苹果也已经用 10 年时间,悄悄地把 iOS 与 macOS 的界面结合起来,包括:
2010 年,苹果首度推出 Magic TrackPad,在 Mac 电脑里大量引入与 iOS 相似的的多点操控手势,以及加入 Mac Appstore。
2011 年,macOS 加入推出的“全屏幕”、“启动台”、“Mission Control”等与 iOS 非常类似的界面,媒体当年就曾指出,苹果打算把 iPad 的界面,转移到 Mac 电脑之上。
2012 年,苹果把“提醒事项”、“备忘录”等等 iOS 的 App,移植至 macOS 之上。
2014 年,苹果把“通知中心”、“Spotlight”等 iOS 功能加入至 macOS 之上。
2015 年,macOS 在界面里加入新的 iOS 操作手势,例手指滑动删除等。
2016 年,macOS 加入 iOS 的 Siri 语音助理,整个设计界面也采用了与 iOS 7 的扁平化质感。
2017 年,MacBook Pro 加入小型触控屏 Touchbar,并配备了在 iOS 大受好评的 Touch ID。
2018 年,macOS 加入新闻、股市、语音备忘录和家居应用等 iOS 应用。
2019 年,iPadOS 加入 macOS 形态的分屏多任务设计。
2020 年,macOS 进一步采用了 iPadOS 的侧栏设计。
除此之外,苹果近年也推出了屏幕接近 MacBook 大小的 12.9 寸 iPad Pro、以及像微软 Surface 风格的 Smart Keyboard,不少媒体表示,苹果此举代表是要把 iPad 变成一台“混合平板” (Hybrid Tablet)。在 2020 年,苹果推自带触控板的 Magic Keyboard,iPad 上使用与鼠标效果,以及各种多点触控效果,单纯在形态上已经与一台 MacBook Air 十分接近。
图片来源:Apple developer。
然后在 WWDC 2020,苹果示范在苹果芯片的 Mac 上跑 iPad 原生应用时,大家就能发现适配 iPad 分屏多任务的界面,根本就是台式电脑的界面设计,几乎与 mac OS 无缝融合(上图),不但所有放大、缩小以至全屏运作都能使用,就连本来通过 Extension 来分享的功能也能完全正常运作。简单来说,目前不少 iPad 上的生产力应用,都可以在无需优化的情况下,无缝接入 macOS。
平台“统一大业”的障碍
虽然如此,苹果真的要统一平台,仍然要克服大量的难关,当中首要解决的,是必须在开放的 macOS 与封闭的 iOS 之间,取得一个平衡点。
众所周知,iOS 的封闭性是 iPhone 能如此省电、系统如此稳定、界面如此流畅的重要原因。但也由于iOS 系统远远比 Android 更为封闭,要生产一个支持 iOS 的硬件,必须取得 MFI 认证,用户也只能在 Appstore 里下载应用,应用也只能在沙盒机制下执行,也无法执行多任务或在后台操作。因此向来有评论指出,为什么 iPad 无法带来生产力、也难以替代你的电脑,原因就是封闭。
相反地,Mac 电脑作为一台生产力工具,并不完全因为它有实体键盘,而是因为它的开放性。用户可以用 Mac 电脑在后台执行各种多任务工作,也可以随时安装各种第三方应用,甚至可以安装会修改系统核心的 pkg 套件。此外,很多程序员也爱用 Mac 电脑,原因是 Mac 基于 Unix,能执行类 Unix 的指令,一行 sudo 指令,用户想干啥都行。
但是想像一下:如果用户把 iOS 的封闭性套到 Mac 电脑上会是怎样?程序员发现无法安装 pkg 程序?如果影视剪辑师发现 Final Cut Pro X 要读取自己的移动硬盘,还要经过多种手续?估计这些用户一定会瞬间崩溃。反过来看,一般消费者买了的 iPhone,却因为 macOS 系统的各种后台操作所拖累、导致死机频繁、卡顿连连,那又如何?
除了封闭和开放的问题之外,苹果要统一两个平台,也要同时考虑消费者的反应。
先前虎嗅就曾提到,以往苹果的营收过度依赖 iPhone(上图),只要 iPhone 稍一卖不好,当季度苹果的业绩就完了。但如果苹果真的打算像传闻所指,把 iOS 与 Mac 电脑结合,让 iPhone 能摇身一变成为 Mac 电脑的话,试想想当用户一台能当 MacBook 使用的 iPhone,他们还愿意买 Mac 电脑吗?届时 iPhone 将难以避免地,把低端的 MacBook Air 以至 Mac mini 设备的市场一起吃掉。
iPhone 能变成 Mac,可以多大程度上促进 iPhone 的销售增长?
目前仍然很难判断。但市场上有大量同时拥有 MacBook 和 iPhone 的用户。如果 iPhone 能完全取代 MacBook ,会使苹果损失大量低端 MacBook 的营收。因此,Odin 认为苹果不会像先前的消息所说,在短期之内把 iPhone 当成 Mac 电脑来用,而是选择把 iPad 与 MacBook 结合。原因如下:
要知道目前苹果芯片的 Mac 样机,用的都是 iPad Pro 的 A12Z 芯片,就可见到苹果认为 iPhone 的芯片性能尚不足以应付 macOS 。原因是 iPad 体积较大,能容纳更大容量的电池,所以苹果能用硬件暴力强化其芯片性能,也无需担心影响其续航力表现。
iPhone 体积较小,还需外接屏幕和键盘才能变成电脑,使用更为麻烦;但 iPad 本身屏幕较大,再加上自带 Trackpad 的 Magic Keyboard 后,五脏俱存,根本就是一台小型的 MacBook。
大多数的 iPhone 应用,仅设计了一套为手机用的竖屏界面,在横屏的电脑上效果十分差,但绝大部份优质的 iPad 应用,均为横屏场景而优化了界面设计,使用起来更顺手。
先前苹果为融合 iOS 和 macOS 的介面设计当中,更多的是倾向 iPadOS 的修改,例如是分屏多任务、全新的侧栏设计等,所以 iPad 的应用更容易与 macOS 无缝融合。
因此,笔者估计苹果只会把高端的 iPad Pro,与低端的 MacBook Air,结合成一个新的产品,构成上图的产品矩阵:
在这个矩阵下,苹果可以针对娱乐平板市场的廉价需要,保留低端的 iPad Air 产品线,然后把高端的 iPad Pro(特别是 iPad Pro 12.9 寸版本)捆绑 Magic Keyboard 出售,取代价格仍然比 iPad 要高、但在笔记本里算是低端的 MacBook,再通过 iOS 与 macOS 融合的手段,慢慢把 iOS 的应用生态,转移到 macOS 的生态系统,同时带动 Mac 电脑和 iPad 的发展,实现双赢。
本来是苹果最低端生产力工具的 12 寸 MacBook,由于定位不上不下,最终在 2019 年被悄悄下架。当时虎嗅作者张博文就指出:“当年的前瞻设计先锋 12 寸 MacBook 也该为苹果的下一个未来让路了,这个未来其实就是搭载了 iPadOS 的 iPad Pro。”偏偏在另一边厢,尽管苹果多年来一直推销 iPad 的生产力,但大众依旧把 iPad 作为一个娱乐平板看待。
这一批不需要太复杂功能、但又需要生产力的用户,刚好能让苹果在系统的开放性上取得平衡:低端的 MacBook 用户,不会自己安装 pkg 文件,也不懂用 Unix 指令。也因为如此,苹果可以直接锁定 iPad Pro 里的 macOS 系统,只能安装来自 Mac Appstore 和被认可的开发者的应用,就能一定程度保障系统的稳定性,但又能带来比 iPad 更大的生产力。
苹果芯片潜力仍有待观察
目前,苹果对于苹果芯片 Mac 电脑的相关的细节,仍然莫讳如深,他们甚至要求开发者签署保密协议,才能取得相关的苹果芯片 DTK 电脑样机,据知 Apple Insider 所流出的相关跑分,实际上已违保密协议了。
也由于如此,目前我们对苹果芯片 Mac 电脑的认知仍然不多,只能基于以往的信息,作出一些梳理。据郭明錤的信息,首度支持 5nm 苹果芯片的 13.3吋 MacBook Pro,预计最快在 4Q20 末或1Q21 初期推出。到时候我们会为大家继续跟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