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妙投APP
作者 | 刘国辉
头图来自 | 视觉中国
中西部第一大城商行徽商银行处在“多事之秋”。
业务层面,10月7日,金监总局安徽监管局发文,要求抓实抓细2024年徽商银行负债业务与资产匹配性专项检查。其目的在于增强银行业务的合规性。
股东层面上,中粮、马钢、中国兵装、中国船舶等央国企下属公司均在公开挂牌转让所持有的徽商银行股权。一方面因为国资退出非主业金融股权,另一方面徽商银行A股IPO之路不顺畅,2015年至今,保荐券商已出具19期上市辅导进展报告,仍未叩开A股大门。与徽商银行董事会一直不睦的二股东“中静系”再次发难,在今年6月股东大会再次提出大幅提高分红比例由15%至30%,未被采纳。
高管层面,今年5月24日,前任董事长李宏鸣被判有期徒刑14年。自2005年以来徽商银行五任董事长有三个已经因贪腐被查。
自2013年在港股上市以来,徽商银行股价常年在2.1港元左右徘徊,交投不活跃。
在业绩上,徽商银行并不算差,今年上半年营收和净利润小幅增长。近十年里营收与净利润增长也是翻倍的。只是这样的成长,与安徽省内遥遥领先的第一大本地银行地位并不匹配。与外省有多家城商行竞争相比,安徽经过合并只保留了徽商银行一家城商行,农商行又没经过整合,规模很小,本地银行中难有银行可以与徽商银行相匹敌。在这种地位下,徽商银行的业绩就有点说不过去了。说到底,徽商银行被问题频现的公司治理给耽误了,没能达到该有的成长性。
公司治理问题最多的头部城商行
近十年来,被公司治理问题困扰导致业绩下滑的银行,最明显的莫过于民生银行。多位重要股东为争董事会席位而剑拔弩张,这些股东业务衰退又导致股东与民生银行的关联交易形成坏账,如今民生银行已经从曾经的股份行第一滑落到第五位,且至今仍未从低谷中走出来。
头部城商行中,徽商银行可谓是在公司治理上出问题最多的银行。纵观如今行业里处在前十的城商行,基本上股权结构都比较稳定,大多是本地财政局或者本地国企合计持有大概四成左右的股权,此后有外资银行、民企持有一定股份,形成多元且稳定的股东结构,几乎是多年里很少有大的变化。高管层面,作为省属或市属金融干部也较少出事。
徽商银行则是在股权结构与高管层面出了不少事。徽商银行成为省属最大金融机构是因为2005年在合肥城商行基础上合并了省内各市的城商行,并更名徽商银行,自2006年初开始营业,至今已经经历了5任董事长,分别是戴荷娣、王晓昕、李宏鸣、吴学民、严琛,其中首任戴荷娣、第三任李宏鸣、第四任吴学民均被查处,涉及问题均是利用职权为自己谋求私利,损害公司利益。这样大面积地出问题,在头部城商行中较为少见。带来的影响是,一方面管理层更迭较为频繁,更重要的是给银行的业务经营与品牌形象带来负面影响。
董事长人选 | 任职时间 | 此前职务 | 离任后去向 |
---|---|---|---|
戴荷娣 | 2005年至2008年 | 合肥市商业银行董事长、行长 | 省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2013年退休;2021年因受贿罪被查 |
王晓昕 | 2008年至2013年 | 建设银行安徽省分行副行长 | 未透露 |
李宏鸣 | 2013年至2017年 | 宿州市委书记 | 安徽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2022年因受贿、滥用职权被查 |
吴学民 | 2017年至2021年 | 总行报社副刊部副主任;中国银联战略发展与法律合规部总经理 | 安徽省信用担保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2022年被查 |
严琛 | 2021年至今 | 国开行信用管理局评级方法与标准处副处长;安徽省宣城市委副书记;安徽省担保集团董事长 | -- |
徽商银行五任董事长情况
从董事长任职经历看,多是从本地行政体系与国企体系内挑选干部,专业性还是有一定疑问的,特别是被查处的李宏鸣此前并无银行业任职经验,吴学民虽在银行任职,不过并未直接管理业务。这跟其他优质银行的高管有多年银行业经验相比,有很大不同。
股权结构层面也是经历多次动荡。第一大股东几次易主,设立之初合肥市财政局是大股东,之后在多次增资与送股,并在2013年在港股上市,股权结构变化很大,安徽能源集团等本地国企以及民企上海中静成为持股较多的股东。2015年在申请A股IPO时,安徽能源、国元控股、安徽信用担保三大国企合计持股约21%,其中安徽能源为合并持股最多的第一大股东。此后中静系通过多家子公司不断增持徽商银行,持股在10%左右,成为了第一大股东。2020年徽商银行开启了百亿定增计划,央行旗下的存款保险基金通过参与定增成为徽商银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为11.22%。这样,第一大股东之位经历了几次易主,在头部城商行中绝无仅有。
中静系作为一家投资公司,自2005年开始入股徽商银行,此前中静系创始人高央曾在对北汽集团的投资上套现数十亿(2023年因此被带走调查),不过此后没有太多的成功投资案例,徽商银行股权是中静系数得着的优质资产,因此中静系在2015年后增持并试图参与到徽商银行的经营中,尤其是多次提出提高分红比例来获取更多利润分配,由于徽商银行是重要的省属金融企业,中静系很难如愿,在分红、利润分配等事项上与徽商银行董事会冲突不断。碰壁后的中静系试图转让股权,不过并未成功,反而与试图接手股权的杉杉集团产生纠纷。而有望接手股权的正威集团也陷入了经营困境。因此中静系的持股未能转让,与徽商银行的冲突也在继续上演。
这样的混乱局面在头部城商行中,几乎是独一份的存在。
长期业绩差强人意
不过与民生银行在公司治理问题下经营出现下滑不同,徽商银行的业绩并未一蹶不振。虽然未能如2015年的战略愿景那样跻身城商行第一梯队,与江苏银行、宁波银行等优质城商行差距较大,不过还是实现了一定的业绩成长,主要指标的增幅好于一些徘徊不前的头部城商行。
从资产规模来看,在全国城商行中,徽商银行仅次于京沪江浙的几家城商行,位于行业第七位。在中西部,徽商银行是资产规模最大的城商行。安徽经济体量比不上四川、河南、湖北、湖南等省份,不过徽商银行截止今年上半年末资产规模为1.93万亿,高于中西部的中原银行、成都银行、长沙银行、重庆银行等。就全国来看,徽商银行去年资产规模排名第23位。
在前十的城商行中,北京银行、上海银行、江苏银行、宁波银行、南京银行一直处在前列,杭州银行实现了排名跃迁,逐渐从2014年的第九进入到行业前六。盛京银行、天津银行则排名逐渐下滑,跌出了前十。
相比之下,徽商银行相对来说是比较守成的银行,2014年资产规模4827亿,居城商行第七位。多年里一直在六七名打转。没有大的突破,不过也没有跌出前十阵营。与首位的北京银行相比,2014年徽商银行资产规模是北京银行的32%,2023年达到48%。不过与增长性强的银行相比又逊色不少。
数据显示,徽商银行近十年里营收增长好于上海银行这类业绩增速较为平庸的银行,不过距离宁波银行、江苏银行、杭州银行这些成长性较强的银行有一定差距。与中西部的银行相比,徽商银行成长性好于中原银行,不过不及长沙银行,近几年里业绩较成都银行差距也较大。
总体来说就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算不上业绩成长突出,距离优质城商行有差距,但结合公司治理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这样的业绩成长又显得还不错。
在过去十年里,徽商银行营收有六年实现双位数增长,七年实现净利润双位数增长,与A股上市的银行相比也不差。
资产规模上,从2014年的4827.64亿增长到今年上半年的19281.13亿,始终保持了中西部第一大城商行的位置。
不过与东部和中西部的优质城商行相比,资产规模扩张速度还是相对弱一点。
净息差方面,徽商银行相对较好。
资产质量方面,徽商银行的不良率长期来说还不错,不过在2020年经历了一个资产质量突然下滑的阶段,不良率从2019年的1.04%上升到2020年的1.98%,增幅巨大,主要来自于对公信贷占比较大的制造业资产质量下滑明显,不良率从2019年的3.27%上升到2020年的11.85%,与地方基建相关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不良率从2019年的2.13%上升到2020年的4.31%以及2021年的5.46%,资产质量均有较大的滑坡,使得对公贷款不良率从1.45%迅速攀升到3.02%,这其中既有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也有多年以来不断累积的结果,在新任董事长严琛2021年上任之前将坏账一次性在2020年年报里暴露出来实现风险出清,轻装上阵。
因此从资产质量来说,徽商银行倒也不算差,好于城商行平均水平,但与优秀银行差距明显,在中西部也比成都银行差不少,与长沙银行较为相近。这体现了风控能力的差别,也有不同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的原因。
也因为2020年不良资产集中性爆发,拨备覆盖率在这一年大幅消耗,从2019年的303.86%迅速下降至2020年的181.90%。此后拨备覆盖率有所恢复,不过比东部和中西部的优质城商行都有差距。
公司治理问题频发,为何未现业绩陨落?
虽然公司治理上出了不少问题,徽商银行的业绩并没有出大问题,还是有增长的。增速不算出众,但能保证徽商银行继续留在头部城商行的牌桌上。
究其原因,一方面,受益于安徽以及合肥的经济增长。2011年安徽省GDP总额在1.5万亿左右,在全国排名14位。到2023年增长到了4.705万亿元,排名全国第11位,距离第十名上海市的4.722万亿仅有一步之遥。长期增长还是比较明显的。省会合肥一方面在省内有虹吸效应,另一方面更是成为通过独创的合肥模式,搭建国资平台,联合头部机构设立产业基金群,撬动资本引入产业,在显示器、半导体、新能源等等几个新兴领域形成了产业集群,实现弯道超车,GDP从2015年的 5830.95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1.27万亿元。本地银行徽商银行自然充分受益。
另一方面,徽商银行在本地有很高的市占率优势,地位高,在省内资产项目获取上有优势。其他省份经过城信社合并后仍有2家以上城商行,如相邻的江苏有江苏银行和南京银行竞争,浙江有杭州银行和宁波银行两家规模较大的城商行,而安徽的城市信用社合并更彻底,2005年末在合肥商业银行基础上合并了芜湖、马鞍山、安庆等省内城信社,成为现在的徽商银行,安徽只存在一家城商行。农商行方面没有经过大的整合,呈现数量多、规模小的特点,安徽的农商行数量超过80家,最大的农商行为合肥科技农商行,截至今年上半年资产规模约1360亿元,与徽商银行1.92万亿的规模差距巨大,不到徽商银行的10%,却已经是安徽本地仅次于徽商银行的第二大银行,第三名的马鞍山农商行规模在千亿以下。
因此徽商银行作为省属最大金融企业,体量大,地位超然,竞争也相对较小。半年报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徽商银行在安徽省内存款市场份额为13.89%,贷款市场份额为10.56%,处于城商行中的高位。相比之下,业绩增速很高的杭州银行2023年在浙江省贷款余额的市占率为2.91%。
这样的市场地位在城商行中并不多见,只要自身不作妖,业绩就不会太差。
虽然股东结构变化较多,且部分股东持续发难,但徽商银行作为省属最大金融企业的地位没有变化,董事长也来自于地方政府的任命,因此在本地业务发展上有较大优势,受影响没那么大。
另外徽商银行在业务发展策略上还是比较明确的,本地涉政类项目为发展基础,以此为资产的基石,发展零售业务、科创金融、中小企业融资等高收益业务。对公业务中,与本地基建相关的几大产业(包括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占比长期在65%以上,高于其他头部城商行,表明与本地经济建设高度绑定,在安徽经济发展中受益充分。
与公司治理问题同样突出的民生银行相比,徽商银行没有出现大滑坡,主要是因为信贷结构相对更优,在地方基建上有较大规模和份额,而民生银行的业绩下滑更多是因为中小企业信贷暴雷。
公司治理虽然出问题不少,不过徽商银行的省属国有金融机构地位不变,中静等股东也没有对于经营形成实质性干扰。
当然,徽商银行还是受到公司治理层面的影响,使得公司的发展上限受到抑制,尤其是A股上市未能成功,对于融资和品牌有影响。高管以职权谋取私利,也侵害了徽商银行的利益,并可能带来一些坏账损失。
大而不强
总体来说,徽商银行业务发展尚可,在本地市场上地位高,且较为稳固,受益本地经济增长,规模上相对领先,不过算不上优秀银行。
与徽商银行比较有对标价值的是杭州银行,二者地理位置相近,资产规模相近,截至上半年杭州银行资产规模1.98万亿,徽商银行1.92万亿,分别排在城商行的第六、七位。信贷结构也都以本地涉政类项目为主,此外也在着力发展零售业务,以及科创类金融。徽商银行净息差比杭州银行高出不少,杭州银行的资产扩张速度好于徽商银行,因此两家营收与净利润也比较接近。不过近两年里徽商银行净利润增长要远逊于杭州银行,主要是杭州银行有高达500%左右的拨备覆盖率,可以在现在利润承压的情况下有利润释放空间。徽商银行因为2020年左右的坏账大增,消耗了几年的利润增长空间。核心是资产质量较杭州银行有差距。
新的高管团队在2021年后组建,不良率逐渐下降。不过较其他优质银行相比仍然不佳。对公贷款不良率下降,零售贷款不良率又开始抬升。
资产结构上,徽商银行自2015年左右就开始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从以服务政府和大中型企业为主的传统城商行,转型为以服务中小型企业和中端零售客户为特色。不过到现在来看,难言成功。2020年前对公贷款占比下降约13个百分点,零售贷款占比提升13个百分点,不过自2020年后又逐渐回到原来的结构上,与十年前差别不大。
中间业务上,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近两年也是持续下滑,在营收中的占比也从2021年的12.41%下降到今年上半年的8.54%。在中间业务上没有明显优势。
主要子公司层面,徽商银行主要有徽银理财和徽银金租两家,不过还没能成为公司的增长点。徽银理财去年底理财规模1773亿元,较A股上市银行的理财子公司规模差距较大。即使排名靠后的上银理财规模也超过2800亿元。徽银金租相对较好,资产规模接近700亿元,在全国50多家金租公司中排名19位,上半年为徽商银行贡献了7亿元净利润。
总体来说,徽商银行优势在于在安徽省内地位稳固,存贷款方面获取资源的能力强,因此从资产扩张到负债能力都没问题,可以让公司维持在较好规模。不过在银行业核心的风险控制与内部控制上欠火候,资产质量受到一定影响。而股东结构上又没能实现长治久安,公司治理问题削弱了成长上限。因此整体上大而不强,大而不优。如果有良好的公司治理来保障公司业务开展,成长性会更加明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