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搜搜
头像
自营业务无利可图,京东、星巴克的对策是?| 营收篇5
2020-05-08 15:58

自营业务无利可图,京东、星巴克的对策是?| 营收篇5

文章所属专栏 打开财报的4把钥匙

自营赚口碑,加盟赚利润。在这点上,星巴克与京东不谋而和。


京东将营收分为自营销售收入和平台服务收入两块。京东自营使用自建、自营的物流体系,以打造较之阿里更好的购物体验,并以此为卖点进行差异化竞争。但由于竞争激烈,京东自营业务进销差价只有几个百分点。


用户购物体验与京东自营获利难以兼得。于是京东借鉴阿里的“开放平台”思路,引入第三方卖家,服务性收入利润率远远高于自营。


京东自营业务的宗旨不是利润而是树品牌、赚口碑、聚人气、引流量,本质上是获客手段。让第三方家能卖出商品,京东有服务费可赚成为自营业务的使命。

 

星巴克同时采用自营和加盟两种模式,在其“大本营”美国,自营店、加盟店各占一半。自营店毛利润率只有8%,再扣除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将无利可图。收取加盟费并将加盟店当销售渠道,是星巴克利润的主要来源。

 

小米智能手机业务的使命也是获客。每卖一部小米手机,只有很少的毛利润率,小米在意的是手机用户成为小米互联网服务的对象。


本篇就以京东、星巴克和小米三家的营收结构分析,来了解花式获客型的盈利模式。

 

京东营收结构


京东以自营业务起家,原因在于自营业务用户体验相对容易提升。身为后来者,京东不惜代价做自营,与天猫、淘宝错位竞争,是正确的策略。

 

那时京东所想、所行、所言三位一体,高度统一,早年自营业务收入占总营收95%以上。


                                        

以自营业务赢得口碑之后,京东适时推出“开放平台”业务,也就是引入第三方卖家,赚取服务费,这种模式的本质与天猫相同。


之后,京东来自第三方卖家服务收入占比逐年提高。2017年Q4开始,京东销售收入增速低于服务收入,相差18个百分点;2019年Q3,服务收入为160亿,在总营收中的比重达到创纪录的11.9%,同比增速较销售收入高20个百分点。



星巴克营收结构

 

星巴克模式的核心是将门店打造成家庭和工作场所之外的“第三空间”。人们在店里聊天、听音乐、工作或一个人发呆,不消费也没关系。后来有了WiFi,星巴克更像可以消磨时间的网吧,不同的是电脑要自备、饮料也很贵。

 

星巴克的价格定位是“多数人承担得起的奢侈品”,目标用户是收入高、受教育程度高、审美品位高的“三高人群”。为此星巴克需要提供较好的环境,吸引并“粘住”高端用户。

 

门店既是经营场所又是获客渠道,所以星巴克几乎从不打广告。用户进入星巴克门店并停留形成“流量”,运营商销售咖啡、饮料及多种食品就是流量变现。

 

星巴克自营门店(Company-operated stores)的日子并不好过。2012年其自营店运营及原料成本分别为39亿美元和58亿美元,合计占自营门店收入的92%,毛利润率只有8%。

 

多年来星巴克不断优化供应链并多次提价,自营门店毛利润率才有所提高。2018年门店运营(含租金)及原料成本合计占自营店收入88%,较2012年降低4个百分点,每18个月降1个百分点,不容易。 



上述计算中没有扣除折旧及管理成本。以2018年为例,星巴克折旧、管理成本分别为12.5亿美元和17.5亿美元。折旧自然要摊到自营门店,仅此一项就占到自营收入的6.3%。管理自营的工作量比管理加盟店多(或许自营更容易管理,但工作量摆在那里),假设管理成本的90%摊到自营门店,又花掉自营收入的8%。照此计算,2018年自营店折旧、管理费两项合占收入的14.3%,而毛利润率只有12%。星爸爸自营店东西那么贵,居然是亏本的。

 

自营虽然亏本但可以赚口碑,向特许加盟店(Licensed stores)收取加盟费、服务费(选址费、培训费等)才是星巴克真正的财源。这与京东用自营业务赚口碑、通过向第三方商家提供服务赚利润是一个道理。

 

星巴克不会直接向加盟店授权,而且是通过区域代理商来拓展市场。

 

1992年,星巴克在纳斯达克上市,2009年全球门店总数达1.66万间,其中自营店8832间,占比53.1%。

 

截至2018年9月30日,星巴克全球门店总数达到2.93万间,其中自营店1.53万间,占比52.3%。可见,“一半自营赚口碑、一半加盟赚利润”早已是星巴克的成熟套路。

 

在星巴克起家的泛美地区,特许加盟店的比例也很高。截至2018年9月30日,星巴克泛美地区门店总数1.46万间,其中自营店8575间,占比58.7%。

 

 

小米营收结构

 

2019年前三季,小米三大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手机913亿、IoT与生活消费产品426亿、互联网服务142亿。其中,手机销售收入占营收的比值从2015年的80.4%降至2019年前三季的61.1%。

 

 

2019年Q3,小米智能手机出货3210万部。根据Canalys统计,小米三季度出货量在全球手机厂商中排名第四、市场份额9.2%。过往四个季度,小米智能手机总出货量超过1.2亿部,总销售收入1164亿。

 

 

2019年1月11日,小米宣布“手机+AIoT”双引擎战略。2019年Q3,小米IoT生活消费产品销售收入156亿,同比增长45%。

 

2019年前三季,小米智能手机、IoT生活消费产品销售收入合计为469.7亿;过往四个季度,IoT与生活消费产品总销售收入575亿。

 

 

2019年Q3,小米互联网服务收入53.1亿(占营收的8.9%),同比增长12.3%。2019年前三季,小米互联网服务收入合计142亿;过往四个季度,互联网服务总收入182亿。

 

 

在竞争异常激烈的智能手机领域,小米出货量跻身前列,年化出货量1.2亿部,已经相当成功。但与“友商”相比,小米大体上处于守势,估计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风险高。烧钱、砸钱未必能让手机销量暴涨,搞不好会大伤元气;

 

二是小米不是纯硬件公司,有其它“钱途”:互联网服务收入占比已接近营收的十分之一;IoT与生活消费产品的本质是“定制电商”,收入为互联网服务的三倍、增速将近四倍,成为推动业绩增长的重要引擎。

 

因此小米没必要为手机“玩命”。

 

长久以来,投资者习惯于只关注小米手机的出货量,“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这个思路前些年正确,现在已经out了。

 

2019年Q3,小米手机出货量同比少了100万部,而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互联网服务分别取得45%和12%的营收同比增长,说明小米已从“单引擎驱动”升级为“多引擎驱动”。


#下篇预告


除了之前介绍过的单一型、多元化等类型,还有些企业如华为、工业富联、宁德时代等,其营收结构很难被归于某种特定类型,下篇我就重点分析这几家的营收结构。

本内容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如需授权请微信联系妙投小虎哥:miaotou515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评论
0/500 妙投用户社区交流公约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