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搜搜
头像
美团酒旅逆袭携程的真正原因,大家都想错了 | 营收篇4
2020-05-07 18:22

美团酒旅逆袭携程的真正原因,大家都想错了 | 营收篇4

文章所属专栏 打开财报的4把钥匙

先要说明,企业业务结构单一并非不好。

 

全球OTA巨头Booking,以垂直搜索业务为导向,首页写着“全球酒店任你搜”,背后是227个国家的13.4万个目的地的2800万可预订房源。Booking只在被其收购的Priceline中保留少许机票预订业务,每年不到700万张,与6.7亿住宿预订间夜数不可同日而语,但这不妨碍它成为市值接1000亿美元的巨头。


但由于中外商业理念和消费习惯不同,中国企业一旦有条件就想成为大而全的一站式服务平台。


同样在OTA领域,携程、美团等中国公司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虽说提供“一站式服务”是大而全公司的理想,但这也是中国消费者希望的,甚至公司成为“大而全”还经常是“不得已而为之”。比如美团认为用户订好饭局才会考虑交通方式,于是掀了“东兴局”的小饭桌,大干快上网约车。同理,用户一般先订好机票才会订酒店,机票位于“上游”,不做就有可能被“截胡”,所以中国OTA不敢不重视机票业务。(注:“东兴局”是由京东刘强东和美团王兴组织,众多互联网少壮派,如滴滴程维、58姚劲波、头条张一鸣、快手宿华等参与的盛宴。

 

大而全公司不仅限于互联网领域。比亚迪是传统制造领域大而全的代表,业务范围涵盖汽车制造、手机组装及部件生产、可充电电池、动力电池、云轨等。其中汽车制造业务,除钢材、玻璃、轮胎以外,几乎所有零部件——发动机、变速器、保险柜、车载音响……都是比亚迪自己生产。


本篇就将以携程、美团、比亚迪三家的营收结构,来分析一站式服务的形成和其背后的商业逻辑。

 

携程营收结构


携程财报将营收分为酒店预订、交通票、跟团游(度假)、公司出行及其它五个部分,但住宿、交通才是拉动整体集团业绩的两匹辕马。2017年,这两项业务营收分别为32亿和30亿,合计占携程总营收的79%。

 

机票预订是去哪儿网的强项。2016年携程并购去哪儿网后,交通票业务(主要是机票预订)暴涨96%、达到88亿,占营收的比例达到45%。

                                               


最近几年,携程营收结构非常稳定。2019年前三季度,酒店预订、交通票收入大致都是105亿,合计占营收的77%;跟团队收入37亿、占营收的14%。

 


 

住宿业务是携程的支柱,其兴衰基本等同于携程的兴衰。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吞并去哪儿网和艺龙之后,美团成为携程最强劲的竞争对手,飞猪的潜力也不容小觑。


携程久已不披露酒店预订间夜数,只能根据每年公布的同比增速推算,2016年索性连增速也隐了,只能根据住宿业务收入的增速推算(假设每间夜平均收入不变)。

 

根据推算,2015年携程酒店间夜数达9960万,2017年达到2.09亿间夜(此处只是推算),短短两年增长1.1亿间夜,绝对增速相当惊人。相比之下,美团酒旅增长更加迅猛,2017年间夜数达2.05亿。业内普遍认为2016年美团间夜数就已超过携程(或许这正是携程不披露间夜同比增速的原因)。

 

携程开创的“鼠标+水泥”模式被艺龙、同程、去那儿网借鉴学习,最终一众“中式OTA“尽成携程囊中之物,真可谓“似我者死”。如今携程的主要对手是美团点评、阿里飞猪,它们不是借鉴携程模式的“中式OTA”而是包罗万象的“超级大平台”。

 

“高频打低频”是个魔咒,携程最后的防线——酒店预订已经部分失守,营收增速剧降。而在国际上,比携程还“纯粹”的Booking市值850亿美元,活得很好。

 

携程与美团酒旅之争不仅是公司层面的竞争,更是模式之争。

 

美团营收结构

 

美团财报将营收分为三块披露:外卖、到店/酒店及旅游、新业务及其他。


美团从团购业务起家,然后涉足酒旅业务,财报显示美团酒旅的崛起先于外卖。2015年美团40.2亿营收中,“到店、酒旅”收入37.7亿、占营收的94%;外卖业务收入1.75亿、占营收的4%。

 

从2016年开始,外卖业务迅速崛起,收入一跃而至53亿、占营收的41%,2018年占到58%;而“到店、酒旅”收入占营收的比例跌至24%。2017年、2018年美团外卖收入连破200亿、300亿两大整数关口,2019年前三季外卖收入391亿。


2019年Q3,美团外卖业务收入155.8亿,占营收的56.6%;到店及酒旅营收61.8亿,占营收的22.5%;新业务及其它营收57.4亿,占营收的20.9%。



 

关于美团酒旅业务为何能抢走携程酒店预订间夜第一的桂冠,坊间普遍接受一种说法:美团外卖是高频服务,酒店预订是低频,高频打低频,所以美团赢了。

 

但流量本身是有属性的,某项业务产生的流量不会无条件地带动另一项业务。比如人们用美图修图之后会迫不及待地转发朋友圈,没有多少人会留在美图看广告。可见“美颜”流量带不动广告业务。

 

“订外卖”带动“开房”的逻辑本就匪夷所思。事实上,美团酒旅业务的崛起不是外卖所赐,而是继承了团购业务的的遗产——地推。

 

携程、去哪儿、艺龙都有庞大的线下团队,负责与酒店对接,日常工作包括开拓新店、落实房源、核对入住情况、确认佣金,甚至还包括“前台切客”和“催收佣金”。正是因为线下运营成本高,携程主攻的是“金牌酒店”。OTA平台完成一间每晚1000元房间的预订,能提几十元。如果是7块钱一小时的“钟点房”,OTA平台能得几毛钱?

 

团购业务的线下团队比OTA们更庞大。“千团大战”后,美团把线下团队主攻方向从“餐馆”转向酒店,特别是携程根本看不上的小酒店,短短几年预订间夜数就超过携程,但收入不到携程的一半。

 

至少在美团酒旅业务崛起这件事情上,“高频打低频”是伪命题。

 

比亚迪营收结构

 

1997年,比亚迪镍氢电池和锂离子电池靠性价比打开市场,客户包括摩托罗拉、爱立信、飞利浦、松下、京瓷、UT斯达康、TCL、中兴通信、宁波波导等国内外手机厂商,成中国排名第一的“二次充电电池”制造商,被誉为“电池大王”。


2002年7月,比亚迪在香港主板上市(代码01211.HK),募集资金16亿港元。


早年比亚迪的营收结构大致等同电池的产品结构。其中,锂离子电池出货量把镍镉电池远远抛在后面,2004年锂离子电池销售额达到镍镉电池的226%。由于锂离子电池附加量更高,比亚迪效益全面改观,2002年毛利润率、净利润率分别达到41.7%和28.7%,成为劳动密集型企业中的“奇葩”。



由于手机电池市场呈现供大于求的趋势,另一方面手机电池与手机零部件的客户都是同一批厂家,比亚迪“横向发展”顺理成章。


2003年起,比亚迪就开始招兵买马,陆续推出屏幕、镜头模块、键盘机壳模具、软性电路板等产品,几乎覆盖所有的手机零组件,进而“顺理成章”地开展手机组装业务。


2004年比亚迪手机业务营收9.4亿,占总营收的14.6%;2007年,手机业务收入91.9亿,占营收的43.3%。


 

布局手机业务的同时,王传福还做出更加惊人之举。2003年1月22日,比亚迪宣布以2.7亿购入西安秦川77%权益(一年后增持至92%)。王传福没有讳言:“西安秦川可作为进军电动汽车市场之切入点。”


今天人们提起比亚迪首先想到的是其汽车业务,特别是电动车。2018年,比亚迪汽车业务收入达760亿,占总营收的58%。



比亚迪好比一个“笼子”,关着二次充电电池、手机部件、燃油车、电动车、云轨、动力电池等六只“独角兽”。目前仅有“三只”独立披露营收,这给投资者估值带来一定困扰。


按比亚迪现在的发展趋势,电动车、动力电池、云轨早晚会拆分出来,单独融资然后到资本市场IPO。


#下篇预告:


用自营赚口碑,用平台/加盟挣利润,还有不少企业的营收结构体现了这种特点,典型的有京东、星巴克、小米。下篇我将借着对这3家公司的分析,展现营收结构中的花式获客型。

本内容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如需授权请微信联系妙投小虎哥:miaotou515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评论
0/500 妙投用户社区交流公约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