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又到了,在享受周末之前,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本周前沿技术领域都有哪些值得回顾一下的新鲜事吧。
1.厦门大学研究课题组在国外期刊发表论文称,构建了一种加强版溶瘤病毒,可通过直接“溶解”肿瘤细胞,并激活机体免疫系统来杀死肿瘤细胞,从而提高癌症治疗效果。这是一种什么疗法,目前成熟度如何?
2.新基建热潮下,充电桩建设高潮呼之欲出。最近国网宣布,计划安排充电桩建设投资27亿元,新增充电桩7.8万个,新增数量为去年的10倍。之前因为回报周期长等因素,充电桩建设经历了一些波折,大量企业亏损、退出。今后的大量投入能使充电桩发展进入良性轨道吗?
3.北京移动与半导体企业紫光国微联合推出的“5G超级SIM卡”正式开始上市销售,可以将存储卡和SIM卡功能融为一体,形成32GB、64GB、128GB的存储。SIM卡与TF卡还能合二为一,这是怎么实现的?
一起来看一下具体内容吧。
溶瘤病毒帮助提高癌症治疗效果
疫情期间,有这么一个段子:
“连续咳嗽,去医院检查了一下,还以为是新冠肺炎呢,还好不是,是肺癌,虚惊一场。”
段子并不好笑,因为癌症太可怕了,致死率高,现代人几乎都是谈癌色变。
最近,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夏宁邵教授课题组发表论文称,他们构建了加强版溶瘤病毒,可通过直接“溶解”肿瘤细胞,并激活机体免疫系统,来杀死肿瘤细胞,从而提高癌症治疗效果,相关疗法也已获批进入临床试验。该成果已经在国际期刊《癌症免疫学研究》上发表。
这种疗法是什么原理呢?先来看一下几种主要的癌症治疗方式,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
首先是放化疗。这是已经普及了的疗法,放疗用药物来对付癌细胞,化疗是用高能的X射线杀死癌细胞。临床应用相对成熟,副作用也很明显,放疗化疗都不能区别癌细胞与正常细胞,会影响到肿瘤旁边的正常组织,会杀死一些正常细胞,还会带来脱发、恶心、呕吐等症状,整个过程也非常痛苦;
手术切除也是一种手段,但往往不能全部切除,可能会有癌细胞残留,带来复发;
靶向药物治疗是近年来研究的重要方向,在放化疗的基础上,用针对性的靶向药来治疗相应部位的癌症,精准识别癌细胞,对正常细胞影响很小,从而控制副作用。但往往不能根治,癌细胞会产生抗药性,适应靶向药并产生新的增长方式,残存癌细胞会重新生长。
免疫疗法也是近些年来抗癌领域的研究热点。该疗法广泛激活人体的免疫细胞来“追杀”癌细胞,达到治疗的目的。但免疫疗法目前在临床上还有很多问题待研究解决。人本身的免疫系统可以实时监测癌细胞,当发现癌细胞时,会提取癌细胞表面抗原的特征,并让“免疫细胞家族中的杀手”T细胞去杀癌细胞,T细胞虽然有杀灭癌细胞的能力,但其软肋在于,T细胞表面有PD-1蛋白,当它遇上癌细胞表面的PD-L1蛋白后,T细胞会认为癌细胞是正常细胞,不能正常开展对癌细胞的识别与清除。癌细胞利用T细胞的这一弱点,在面临T细胞时会亮出大量PD-L1蛋白,以躲避T细胞的追杀。
因为这样的局限性,溶瘤病毒疗法正在被更多地加以研究。溶瘤病毒是一类具有复制能力的肿瘤杀伤型病毒,可以在肿瘤中复制并杀死肿瘤细胞,同时激活自身的抗肿瘤免疫系统,让更多的T细胞加入到围剿癌细胞的过程中来,而且几乎不伤害正常细胞,从而不产生副作用。溶瘤病毒疗法利用这种原理来查杀癌细胞,是免疫疗法的一种。
溶瘤病毒有天然的,也有经过基因工程技术改造的,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分子病毒学和基因工程技术的进步,使溶瘤病毒疗法的研究更加深入。目前为止,全球共有3款溶瘤病毒产品获批上市用于肿瘤治疗,包括疱疹病毒、肠道病毒、牛痘病毒在内的十多种病毒被开发成溶瘤病毒药物,并进入临床试验。众多国内外药企都在开展溶瘤病毒肿瘤免疫疗法的研究。
目前溶瘤病毒疗法临床上一大局限性在于,溶瘤病毒作为一种病毒进入身体后,进入肿瘤细胞并杀伤,但免疫系统往往分不清是敌是友,会对溶瘤病毒产生抗病毒反应,肿瘤内的干扰素水平上升,并引发癌细胞警觉,癌细胞会在表面产生更多的PD-L1蛋白,迷惑T细胞,从而使得T细胞的杀伤效果受到很大影响。需要加以研究解决的,是将癌细胞的PD-L1蛋白与T细胞的PD-1蛋白分开,使T细胞可以正常查杀肿瘤细胞。
夏宁邵教授课题组本次的研究成果,在于改造了溶瘤病毒,让溶瘤病毒整合PD-1抗体基因。当溶瘤病毒在癌细胞内复制时,PD-1抗体也会同时产生。PD-1抗体是一种能和PD-1蛋白特异性结合的蛋白质,PD-1抗体与T细胞上的PD-1结合,让癌细胞PD-L1不能与T细胞上的PD-1结合,从而保持T细胞对癌细胞的识别能力,与溶瘤病毒一起对癌细胞进行清除。
此外,溶瘤病毒激活免疫系统后,还可以激发免疫系统中的B细胞产生的抗肿瘤抗体加入到杀伤肿瘤的过程中,使得未给药区域的肿瘤,一起被免疫系统清除。
目前厦大研究团队已经研制出肿瘤免疫治疗药物——注射用重组人PD-1抗体单纯疱疹病毒。该抗肿瘤新药目前已通过国家药监局的临床试验审批,正在开展I期临床试验。
在国外也有不少对溶瘤病毒的研究,比如美国安进公司研发的溶瘤病毒T-VEC获得FDA的上市认可,用于黑色素瘤的局部治疗;美国杜克大学癌症研究所采用一种经过改造的脊髓灰质炎病毒,在患者的头骨上设置了导管,让病毒得以直接进入大脑,攻击肿瘤,显著延长了脑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生命。
不过免疫疗法会存在个体差异,一些患者并不会得到改善。其中的机理还需要研究。业内人士表示,目前不同溶瘤病毒到底适合什么样的患者,在使用方法与策略上的改动,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而且溶瘤病毒本质也是病毒,需要删除病毒的毒性因子基因,通过应用癌细胞中畸变的信号通路,使其不能在正常细胞中复制,而在癌细胞中保持复制和杀伤活力。有观点甚至认为,溶瘤病毒作为一种外来侵入物,即使接受过人为的基因改造,但依然会遭受到免疫系统的攻击。且多次使用后人体有产生抗体的可能,使病毒的效果大大降低。
国家电网将在24省市建7.8万个充电桩
新基建热潮涌动,作为新基建的一个方向,充电桩也将开启一波建设高峰。
4月14日,国家电网宣布启动新一轮充电桩建设,计划安排充电桩建设投资27亿元,新增充电桩7.8万个,项目分布在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湖南、青海等24个省(市),涵盖公共、专用、物流、环卫、社区以及港口岸电等多种类型。其中居住区充电桩5.3万个,公共充电桩1.8万个,专用充电桩0.7万个,岸电设施150个。根据测算,能带动新能源汽车消费超过200亿元。
数据显示,截止2019年底,国网累计建成充换电站1.16万座、充电桩9.58万个,当年新增0.78万个。2020年新增7.8万个充电桩,意味着今年新增量是去年的十倍。
另外,发改委产业发展司副司长蔡荣华此前表示,2020年全年将完成充电桩行业投资100亿元左右,新增公共桩大约20万个,新增私人桩约40万个,新增公共充电站4.8万个。伴随着充电桩的大规模建设,电动汽车充电会越来越便捷。
从2006年开始,国网就开始了充电桩建设,2014年开始,决策层判断新能源汽车市场将爆发,充电桩作为基础设施,需要超前发展,所以国网向民营资本开放充电桩市场,众多民营资本介入,带来一波建设高潮,特来电和星星充电的充电桩数量都超过了国网。截至2019年12月,全国充电桩总计保有量为121.9万台,年复合增速107.3%。去年底新能源车保有量381万辆,这样,车桩比达3.1:1。
近年来充电桩增长情况
不过大部分资本都面临亏损局面,行业龙头特来电2016年亏损近3亿元,2017年亏损1.95亿元,2018年接近实现盈亏平衡。行业龙头尚且如此,其他企业更加困难。最近几年出现了大量民营资本的退出,2018年还出现了一波倒闭潮,出现了容一电动倒闭、充电桩“第一股”的富电绿能退市等行业广泛关注的事件。全国充电桩数量虽然一直在增长,但接近6成是私人充电桩,民营企业经营的公共充电桩总量只有50多万台。
充电桩运营企业目前拥有的充电桩数量
新能源车增长速度还可以,充电桩市场按理说应该发展不错,为什么会长期亏损呢?多种原因导致了充电桩虽然数量增长了,但建成后使用率不高,难以实现营收来覆盖成本。
例如在充电桩分布上,经常出现热门商场、办公楼和部分小区充电桩供不应求,但偏远商场与小区充电桩无人问津的情况。热门地段能留给充电桩的空间是非常有限的,运营成本、租金也会比较高,而且对热门地段的电容提出了高要求,需要能够承载一定的负荷,避免大量用电后跳闸,这就需要对电网进行一些改造,也抬高了成本。
另外就是快充桩比例,快充桩、直流电充电桩成本高,但是充电快,更适合消费者需求。慢充公共充电桩成本均价2万元,快速充电桩成本在10万-20万元之间。因为成本因素,目前市场上快充桩的比例还不高。从用户需求的角度讲,需要配置更多的快充桩。特来电充电桩九成左右都是快充桩。
还有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是充电桩旁边往往被燃油车占满,导致充电桩无法使用。恒大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19年新能源汽车用户十大热门城市中,35.94%的公共充电桩停车位被燃油车占领。这导致虽然有充电桩,还是使用不了。
另外,充电桩的故障与维修成本也影响了盈利。恒大研究院的数据显示,热门城市中,20.65%的公共充电桩发生故障。充电桩基本都在户外,风吹雨淋,故障是难免的。建成之后,后续的持续维护也是成本。
诸多原因导致了充电桩使用率不够高,有大量的“僵尸桩”。有业内测算,一个直流充电桩每天使用次数达到8次后,才能勉强实现营收平衡。但现实中能实现每天8次使用的充电桩并不多。
此前据媒体报道,国家电网相关负责人公开表示,国网建设的充电站严重亏损;南方电网相关负责人则称,充电站运营数据“太难看”,不方便透露。
只有行业内公司实现比较稳定的商业盈利,这个行业才能可持续发展。否则这个市场早晚会在供应上出问题。
特斯拉充电桩
国家将充电桩列入新基建,投入会大幅增加。但增加投入只是一方面,要让这个行业健康发展,为新能源车普及提供良好环境,除了投入,还需要在多方面加强建设。
比如增加直流电充电桩的比例,并提高公共桩的充电功率,解决充电慢的核心痛点;在商业运营上,国网正在推广充电桩合伙人计划,特来电和星星充电在2018年左右就开始了合伙人制度,把个人充电桩、桩群用户、生产企业、场地方与资金方拉进来合作,共同培育这个市场。
这应该是行业的方向。比如可以把更多热门地段的场地方发展成为合伙人,使他们有更多积极性解决燃油车占道等问题。多个影响充电桩使用率的问题解决了,整个行业才能迎来拐点。
这些问题的解决都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而且今年疫情影响很大,国际油价也持续维持低位。今年充电桩建设会因为新基建的任务而提速,但生态的好转还需时日。
新SIM卡将通信和储存功能二合一
手机接收的信息量越来越大,存储成了制约手机性能的重要因素。我们手机自带内存往往只有32G或64G,而用过一段时间后,仅微信一个应用就会占据10G多的存储空间。有没有新办法来提高存储能力呢?
最近,北京移动与紫光国微联合宣布,5G超级SIM卡正式上市,该卡基于芯片技术将存储卡和SIM卡功能融为一体,目前有32GB、64GB、128GB这3种规格,售价分别为99元、199元和399元。我们平时使用的SIM卡,存储空间一般是512KB,存一些短信就占满了。5G超级SIM卡则是让手机卡也作为一项存储空间来源,增加手机的存储能力。
SIM怎么实现存储空间的扩大呢?据科技日报报道,紫光国微产品副总裁姜震表示,5G超级SIM卡能够适配Nano+存储卡二合一卡槽,它在存储卡形态基础上增加了SIM触点,所以可实现同时支持存储功能和SIM通信功能。只要是带有Nano+存储卡二合一卡槽的手机都可以使用。
在安全性方面,5G超级SIM卡采用了40纳米工艺安全芯片,通过硬件芯片加密的方式提高安全系数,SIM卡密钥的产生、存储和运行等过程全部在安全芯片内部完成,且为一卡一密。用户可以将保存其中的通讯录、照片、文件进行加密,避免黑客木马盗取、泄露。
5G超级SIM卡在去年就已经推出,现在完成了量产过程,解决了工业设计与封装技术的问题,正式在市场上销售了。如果能够推广开,对一些手机厂商利用存储空间来拉开售价的行为,会构成一些打击。同款手机的不同存储容量版本,价差甚至可能会达到上千元。而苹果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有时候会将手机内存直接从64GB存储提升至256GB,越过128G这个档位,售价提升很多。如果SIM卡可以自带很多存储,手机厂商的这种行为可能会受到限制。
不过有网友表示,5G超级SIM卡主打的卖点是“ 5G超级SIM卡与普通SIM卡最大的区别在存储容量上”,将128K与32G、64G存储对比。实际上32G、64G是TF存储的部分,SIM的容量还是那么少。并不是SIM卡存储空间大了,而是把TF存储纳入到卡里面了。不过不管是SIM卡存储空间大了,还是这个5G超级SIM卡的存储空间大了,都是理解的问题。如果能把手机存储变大,终归是好事。
至于安全功能,有网友称,该卡通过专用APP备件的文件,用系统自带的文件管理器就能打开,安全和私密功能都不太行,还不如一般的加解密软件的功能。至少被专用加密软件加密后,其它读取APP都读不了这个数据。另外还有网友表示,该SIM卡适配机型有限,很多旗舰机并不能支持该卡。
具体这种卡使用起来怎么样,还是看看普及之后大家的反馈再说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