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搜搜
头像
第六篇 | 任正非谈管理变革
2020-02-04 14:35

第六篇 | 任正非谈管理变革

文章所属专栏 任正非的生存哲学

对于任何一个组织而言,未来都是不确定的。当企业面临非连续性时,大多数人的脑海中都会出现一个词——变革。


其实,变革是一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事。著名组织管理大师玛格丽特·惠特利(Margraet Wheatley)在其著作《领导力与新科学》一书中,就给出了一个令人悲观的数据:“75%的组织转型以失败告终,自我突破的少之又少。”对此,业界有句更通俗的话——变是找死,不变是等死。


企业转型到底难在何处?其实难的不是方法,而是组织心智。《经济变革成长论》的作者理查德·尼尔森(Richard Neilson)就曾说,组织通常更擅长在一个恒定环境中执行自我维持性的任务,而非应对重大变革。


能够通过管理变革实现自我突破的企业少之又少,但一旦突破,便会迎来全新的局面,华为就是这样的代表。华为是怎么做到的呢?


从1996年起,华为用了三年时间来设想和规划其第一个管理体系,其体现就是在这个时期推出了《华为基本法》。此后,华为就习惯了通过管理变革来适应环境的变化。


1998年,华为重构了内部结构,并于1998年在IBM的帮助下启动了集成产品开发(IPD)和集成供应链(ISC)体系的变革。2007年,华为又启动了客户关系管理(CRM)变革项目,为接下来的财经体系变革(IFS)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华为的管理变革引人注目,更引人注目的是任正非“先僵化,后优化,再固化”学习理念,除非咨询专家根据华为的情况修改了原先的变革方案,否则华为员工一定要不折不扣地复制西方公司的做法。


华为在管理变革中遵守的另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开放、妥协、灰度”,这在华为也是重要的企业文化。变革的早期,任正非要求华为“削足适履”,不折不扣的因循。但到了变革中期,他就会允许华为进行一些因时因地的调整。有的变革内容,实践时已经撞到南墙上了,就应该进行妥协和优化,不能朝着南墙一直撞。


为了让变革更顺利,任正非还在公司推行“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文化,高管团队带头,然后扩大到公司各个代表处和基层组织。在这个过程中,100名左右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因为阻碍了华为的管理变革,或是离开了公司,或是被降职。


今天,我们主要从两个方面,给大家分享一下任正非的管理变革思想。


一、先僵化,后优化,再固化


华为早期的快速增长,依赖于中国电信产业的发展红利。当时,华为的主要产品,专供中国市场。尽管销售增长迅猛,但公司的效率却没有提升,从1997年到1999年,华为的毛利率从45%下降到了39%。


究其根源,是华为初创阶段的产品研发体系,已经无法支撑迅猛增长的客户订单。早期的华为,研发效率就很低,但由于客户数量少,这个问题并没有暴露出来。随着华为客户数量的迅猛增长,这个问题开始变得越来越凸出。


到了1997年,华为的研发体系已经进入了恶性循环——产品开发周期越来越长,产品的市场成功率越来越低。


此时,任正非意识到,在没有改革管理体系的情况下,进一步扩大公司规模是十分危险的,管理变革迫在眉睫。


1997年,任正非带领当时的高管团队一起前往美国,拜访了很多世界级的企业,包括微软和IBM,旨在寻求突破瓶颈的方法。其中IBM的经历让任正非印象深刻,在1992年前后,IBM也曾遇到类似华为的低效率问题,而IBM最终花费了80亿美元通过实施IPD变革解决了这一问题。


1998年8月10日,任正非召集了由上百位副总裁和总监级干部参加的管理会议,宣布华为与IBM合作的IPD项目正式启动,为其五年,咨询费20亿元。


在会议上,就不断有人提出反对的声音。对此,任正非表明了态度,要不折不扣地学习IBM的方法,弄懂之前不要误导顾问,否则就会作茧自缚。任正非的强硬态度,对干部员工们产生了巨大的震慑力。在接下来将近半年多的时间里,大部分员工都以比较虚心的态度,接受了第一阶段的IPD概念导入的系统培训。


1999年10月,进入推广和实施的第二阶段时,问题又出现了。研发部门反应,执行IPD体系,会让研发变得更慢。并且,不只是研发部门,其他部门也都有各种不认同的反馈。对此,1999年11月16日,在IPD第一阶段总结汇报会上,任正非就曾斩钉截铁地明确了变革“三部曲”:


“我最痛恨‘聪明人’,认为自己多读了两本书就了不起,有些人还不了解业务流程是什么就去开‘流程处方’,流程七疮八孔的老出问题。”


“我们切忌产生中国版本、华为版本的幻想。引进要先僵化,后优化,再固化。在当前两三年之内以理解消化为主,两三年后,允许有适当的改进。”


“IPD关系到公司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各级组织、各级部门都要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我们是要先买一双美国鞋,不合脚,就削足适履。”


“推行流程的态度要坚决:不适应的人下岗,抵触的人撤职。IPD要一层层往下面落实,搞不起来我就要拿你们开刀,这是毫不含糊的!”


在任正非的铁腕推进下,华为的所有产品线都逐步穿上了IPD体系的鞋。在这场管理变革中,100名中高层管理人员因为阻碍了华为的管理变革,或是离开了公司,或是被降职、裁撤。


2003年,几十位IBM专家从华为撤离。五年前IBM顾问指出的华为管理的十大弊端,有九个已经得到解决并达成共识,IPD已经彻底改变了华为人的做事方法。


随着华为公司规模越来越大,IPD系统也逐渐显示出了其优越性和重要性。如果当初任正非没有坚持将这套系统运用到华为的管理中,华为也不会取得后来的成就。


其实,在这场史无前例的西式改造中,痛苦的并不仅仅是数万名华为员工,还包括任正非本人。那几年,任正非手机全天候24小时开机,时刻防止突发问题。这导致他的心理和生理都出现了疾病。据华为管理顾问田涛和吴春波说,任正非在1999—2006年患了“高血压、糖尿病和抑郁,并做了两次肿瘤手术”。世界上最难的,本来就是革自己的命。



二、开放、妥协、灰度


重大管理变革,华为遵循的是先僵化,后优化,再固化的三步走;而对于一般性变革,任正非则要求务必遵循开放、妥协、灰度的原则,多改良,少革命,不走极端。


任正非多次重申,他从来都不是激进主义者,而是改良主义者。在《让一线直接呼唤炮火》一文中,任正非提到:“中国历史上失败的变革都是因为操之过急,展开面过大,过于僵化而失败的。华为公司20年来,都是在不断改良中前进的,仅有少数的一两次跳变。我们在变革中,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把握好方向,谋定而后动,要急用先行,不求完美,深入细致地做工作,切忌贪大功为己有的盲动。”


开放、妥协、灰度,是任正非灰度哲学的三个关键词。开放是指心态开放,妥协就是让步,而灰度,是妥协后的结果,是一种境界。


在任正非看来,在变革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开始就有一个清晰的方向,清晰的方向往往是在混沌中产生的。掌握合适的灰度,使各种要素在一定时期里达到和谐,这种和谐的过程叫妥协,这种和谐的结果叫灰度。


在任正非看来,妥协一词似乎人人都懂,用不着深究,其实不然,妥协的内涵和底蕴比它的字面含义丰富得多,而懂得它与实践更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妥协并不是软弱,而是为了实现目标而采取的一种方法。当目标方向清楚了,如果此路不通,妥协一下,绕个弯,总比原地踏步要好,干吗要一头撞到南墙上?


有妥协,才能实现“双赢”和“多赢”;拒绝妥协,必然是对抗的前奏,容易导致两败俱伤。因此,任正非要求华为的各级干部,要真正领悟了妥协的艺术,学会宽容,保持开放的心态,才能真正达到灰度的境界。


本内容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如需授权请微信联系妙投小虎哥:miaotou515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评论
0/500 妙投用户社区交流公约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