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搜搜
头像
投了茅台就可以高枕无忧吗?
2019-12-10 16:55

投了茅台就可以高枕无忧吗?

文章所属专栏 成为超级投资者


是否买完茅台这类具有竞争优势型企业的股票,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当然不是。


虽然竞争优势企业相比中小企业,有更强大的生命力,比如在美国证券市场百余年的历史中,虽然很多大企业都消失了,但他们绝大多数都通过整合兼并或者部分拆分,成为其他企业的一部分,真正破产清零的少之又少。


但历史上同样也有不少原本具备较强竞争优势的企业,甚至是垄断型企业,因为种种原因最终没落。这些企业的竞争优势如何消失的?


大多是因为没有跟上大规模的技术更新迭代,例如互联网媒体的出现,对于传统的报纸杂志,甚至是电视节目形成巨大的冲击。


需求的持续萎缩甚至消失,也是造成垄断企业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最典型的就是欧美国家的烟草企业。

 

还有一部分原因是造假,当然这种类型的企业往往并没有足够的市场竞争力,即便已经是规模庞大的企业,我们也很难将其定性为垄断企业,例如美国安然公司。


主动拥抱泡沫,并且在财务上的激进突出表现为流动性不足),也可以让一家大企业遭受沉重打击甚至是死于非命。例如加拿大著名的电讯设备供应商北电,当然其倒闭和中国同行的强势崛起也密不可分。另外在次贷危机中险些破产的房丽美、房地美,最终破产的雷曼兄弟,也都属于此类型。


在过去40年中,受益于庞大的市场需求等,中国成为了“随机概率成功者”的天堂。但这一切在2015年后突变,伴随着中国进入到“新常态”,未来中国的各个产业,都必须依靠经营管理能力、资本能力、技术能力和品牌打造能力来获得成功,而这些都可以归纳为在存量市场中博弈的能力


简单的说,就是从跑马圈地,变成贴身肉搏。


好在目前阶段的中国市场存在一定特殊性, “新常态”环境下各行各业的产品需求虽然减弱,但是基数仍然巨大,因此对于衰退行业内的龙头企业来讲,机遇是大于风险的


本篇中,我们将一起复盘国内外一些典型的垄断企业的衰退和失败的案例,通过分析这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我们可以对其竞争优势的动态变化有一定了解,从而在投资中尽可能避开风险。


诺基亚


诺基亚是典型的因为没有跟上大规模的技术更新迭代而衰落。2013年,诺基亚手机业务以72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微软,后来在2016年5月份以3.5亿美元的价格,被微软出售给了代工企业富士康,其出售的新闻甚至都没有引起市场上很多的讨论。


取而代之的苹果公司,已经成为目前全球盈利能力最强、市值最高的企业,2017年全年苹果净利润高达484亿美元,2018年市值一度突破了一万亿美元。


其实,诺基亚所面临的并非是一家企业衰落的独立问题,同时代所有功能机时代的强势品牌,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危机,能否顺利度过取决于:是否能够顺利切换到智能机时代。不幸的是,除了三星之外,几乎所有传统手机企业都没能跨过这道坎。


诺基亚美股股价表现


黑莓股价表现


在诺基亚最辉煌的时期,占到了全球手机市场份额的30%以上,并且有和苹果公司类似的硬件+操作系统+软件的布局。实际上正是因为对自己塞班系统的自信,诺基亚才放任智能手机浪潮的发展,并没有做出多少的改变。

 

但是塞班与苹果操作系统,特别是和直接竞争对手安卓操作系统相比,问题多多,差距很大。

 

首先,安卓是一个独立于通讯设备的开源独立系统,塞班系统更加封闭。

 

另外,安卓是Google与开放手机联盟合作开发,这个联盟的阵容实力非常强大,包括了中国移动、摩托罗拉、高通、宏达电和 T-Mobile 在内的 30 多家技术和无线应用相关的领军企业组成。通过与运营商、设备制造商、开发商和其他有关各方结成深层次的合作伙伴关系,安卓在移动产业内形成一个开放式的生态系统。

 

相比之下,诺基亚和塞班虽然强大,但孤军奋战,面对谷歌各种类型的盟友,和大量使用安卓系统的竞争对手,显得毫无胜算。

 

更加重要的深层次原因是,2008年左右,随着数据网络的成熟,手机所承载的功能有了根本性的变化,也就是从提供各种配置功能,变成了提供网络通讯的工具。在这方面,不论是诺基亚的塞班,还是其他功能机的其他操作系统,都和互联网开放、包容,迅速响应的特点格格不入。

 

还有一个行业层面比较重要的原因就是,除了苹果之外,手机从来都是一个缺乏品牌忠诚度的商品。

 

因此,诺基亚和一众功能手机消亡的原因,实际上可总结为,互联网技术的冲击对全行业所造成的剧烈影响。当然,行业缺乏用户粘性的特性,也是造成这种变化如此剧烈的关键因素之一。

 

与此情况类似的还包括各种在技术升级过程中被替代的商品和企业,比如汽车对马车的替代,电视对广播的替代,电话对电报的替代等等。这些行业中都有不同规模的企业走向衰落的案例,其中不乏垄断企业。


美国钢铁


和诺基亚不同的是,美国钢铁的衰落主要源于需求的萎缩。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为了找到更大的发展空间,开展了经济全球化的布局,大力拓展国际贸易,将各种相对传统的制造业行业外迁,并广泛使用外包的方式进行生产,因此美国钢铁就失去了一部分市场。


且经过百余年的基础设施建设,美国需要大规模使用钢铁的领域已经减少了很多,钢铁产品在美国的需求量,和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的量级是完全不一样的。


在其他钢铁产品的使用领域,美国钢铁同样不容乐观。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中,韩国、日本、印度和巴西,可以利用更低的人工成本、汇率优势、更强的成本控制,来生产出比美国钢铁价格低得多的钢铁产品,以进口和国际贸易的方式,进入到美国市场。

 

到2000年之后,中国钢铁企业则变得更具市场竞争力。(当然这并非全都是褒义词,因为中国的钢铁价格之所以低廉,很重要的原因是对工人的福利待遇较低,安全保障措施薄弱,环保投入稀少等因素造成了钢铁产品价格的低廉。另外,国内数以千百计的钢铁厂充分竞争,商品价格也很容易被打到一个非常低的水平。


最终美国钢铁作为历史悠久的垄断企业,发展至今,在10年牛市之后仍然不到百亿美元的市值。相比之下,2018年7月,印度最大的钢铁巨头安塞乐米塔尔市值超过300亿美元,韩国浦项钢铁市值超过200亿美元,宝钢股份市值接近300亿美元,德国蒂森克虏伯超过150亿美元。


美国钢铁的衰落在对比中显而易见。国际化竞争和产业分工所造成的影响可见一斑。

 

如果市场是开放的,同时海外竞争对手比本国垄断企业有巨大的价格优势,那么本国的企业即便达成市场垄断,也无法从中获得超额收益,甚至有可能把现有的市场也丢掉。

 

这不仅是钢铁行业存在的情况,同时也是所有大宗商品类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生产技术基本没有门槛,也基本没有品牌概念,谁的产品价格低就可以有更好的销量,最终一定是“新兴市场”国家可以依靠更低的人工成本和环保成本,获得市场的主动权。

 

历史证明了,在铝业、有色金属、资源、各种矿产,大宗商品,初级原材料等产业中达成垄断并不难,但想凭借垄断获得长期超额收益,则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从垄断投资的角度,这些都是需要谨慎考虑的方向。


美国汽车三巨头


美国汽车行业三巨头的案例,让我们清晰看到一个垄断企业走向平庸乃至危机的过程。


汽车是19世纪末被发明出来的,美国三大汽车公司——通用汽车、福特、克莱斯勒,在20世纪50年代-70年代,先后达到了自己的巅峰状态,其生产销售量约占全球总销售的三分之二,全球汽车霸主的地位,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初。


由于美国原油产量丰厚,价格低廉,传统的美国汽车都有着巨大的排量。1970年代,由于需求旺盛,原油价格快速上涨,中东地区战争的爆发进一步刺激了原油价格上涨,美国人终于开始体会到了高排量汽车的问题所在——加油贵。

 

而此时日本汽车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虽说日本汽车为了能够进军美国市场,确实按照美国人的生活习惯做出了很多适应性的努力,但毫无疑问的是,排量更低、更节油是美国消费者选择日本汽车最核心的原因。


数据显示,日本出口汽车从1965年的10万台猛增到1975年的182万7000台。10年时间翻了近20倍。这些出口汽车中的大部分,最终都行销到了美国市场。


但“三巨头”所遭遇的困境是实打实的。


1978年到1982年,福特汽车平均每年销量下滑40%以上,并在1980-1982年之间出现了巨额亏损;2008年,福特汽车总负债为2344.44亿美元,股东权益为-161.16亿美元,已经资不抵债,只能靠卖资产的方式续命。


1980年,通用汽车发生了60年来第一次亏损,全年亏掉7.63亿元;2009年6月,通用汽车向纽约法庭递交破产保护申请。


克莱斯勒的情况更差,濒临破产,最终靠传奇总裁艾柯卡的努力,在美国政府的帮助下才度过难关;但在2009年4月,克莱斯勒仍宣布破产保护。


在这三家企业发展的前半部分,强大的品牌号召力和规模优势,让他们占据了最为庞大的美国市场。同上个案例中的美国钢铁一样,随着全球市场更加开放,所有庞大的企业都要面对来自全世界各地企业的挑战。


这其中大部分的挑战最终是失败的,但来自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企业更加特殊,因为这些企业的背后,是整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在进行支撑。


这股裹挟着企业与政府双重力量的竞争,足以对任何一个市场中的垄断企业发起挑战,例如日本的汽车、韩国在面板、半导体行业的成功也是如此。

 

因此对于很多垄断型企业来说,在全球化的竞争中败给新兴竞争对手特别是有政府或国家政策支撑的企业),也是最常见的衰落原因之一。


因此在投资过程中,对于所投企业海外竞争对手的分析非常关键,如果有可能的话,尽量选择避开那些可能与国际竞争对手短兵相接的行业


雷曼兄弟


雷曼兄弟则是倒闭于造假和贪婪。


首先雷曼并非是投资银行业的垄断企业,在鼎盛时期,它在全球同行业的排名是在前五名。当然投资银行本身是一个进入门槛比较高的行业,特别是华尔街的大型跨国投资机构,多年来的竞争格局都比较稳定。


在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已经开始显现的时候,雷曼兄弟却在不断增加自己的债务,不断的上杠杆收购以商业地产为主的各类土地、房产和房产贷款,甚至完成一笔惊世骇俗的222亿美元,44倍杠杆的收购项目。


然而在这笔交易之后很短的时间,商业不动产和商业抵押债券就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市场流动性严重不足。到2008年三月,贝尔斯登危机爆发,市场对雷曼兄弟的态度已经变得极为悲观。

 

原本涨价最凶猛的加州房产开始大幅下跌,雷曼的各种项目无法脱手,这些卖不出去的资产需要支付高额的税负和费用,仅一个项目就需要支付5000万美元的按揭贷款。同时,雷曼在2007年收购的资产价格都在仅仅一年不到的时间里大幅度缩水。

 

虽然都说各种各样的金融衍生品形成了金融危机,毁掉了雷曼兄弟,但实际上金融衍生品是用来贷款和“规避风险”的工具,真正将雷曼兄弟推向深渊的,是在房地产牛市中不断看高一线,将利空视为利好,进而不断加仓,融资加仓,最终在危机来临之前彻底失去了流动性,各类不动产资产严重缩水。

 

在整个过程中,被当做罪魁祸首的金融衍生品,实际上只是满足雷曼兄弟高管不断膨胀的赚钱欲望的工具而已。

 

雷曼兄弟并非典型的垄断企业,最多可以被看作是华尔街的一个金融寡头,但是它的失败对于投资人来说具有很强的典型意义:牛市进程中,投资者往往会进行加注。即便是再优秀的上市公司,如果不看估值盲目下注,甚至是加杠杆投资,也会最终落得一败涂地


   雷曼兄弟股最终在金融危机中清零


当然,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能够克服扩张产能的冲动,实现急流勇退是极其困难的。终端的需求非常旺盛,如果企业不去增加产能,那么用户很有可能转向自己的竞争对手。


如何权衡用户的需求与企业自身的生产能力、投入规模,对于企业经营者来说是莫大的智慧。


春兰空调


家电行业的三巨头美的、格力、海尔已经走上了“强者恒强”的道路,曾经空调行业的王者——春兰集团却早已没落。在本篇最后部分,我们将复盘春兰集团没落的核心原因——盲目多元化。


在鼎盛时期,春兰占据了全中国空调市场的半壁江山,1990-1997连续8年占到产销量第一,累计销量超1000万台。


获得了成功的春兰,走上了一条中国企业最喜欢走的道路:多元化。而被盯上的,竟然是直到2018年还属于新兴产业并且大面积亏损的新能源汽车产业。


1994年,春兰就开始布局汽车、摩托车和镍氢动力电池,很早就花费15亿元巨资建研究院、搞新能源甚至是自动驾驶汽车的开发,宣传要明确家电、自动车、新能源三大支柱产业。


摩托车和卡车是春兰比较早推进的新项目,严格来说在最初阶段也获得了一定的成功,摩托车在1997年上半年就卖出了6万台,销售收入将近10亿元。

 

多元化之后春来在空调方面的资源配置明显不足,原本应该强化的主业被或多或少的忽视。而这种忽视很容易被经销商清晰的感觉到。著名的“经销商倒戈”事件,就是因为春兰不仅不对经销商进行返利,反而像其索要利润导致的。

 

最终春兰原本规模庞大的经销大户全面转投格力,从此格力就坐稳中国空调产业的王者地位直至今日。


然而春兰的多元化策略非但没有收敛反而越玩越大,先是投资10亿元自建3000家“星威连锁”,试图扭转经销商倒戈之后的销售困境,然后又在2000年追逐互联网发展的热点,要投资10亿元建设电子商务体系。

 

最终的事实结果证明了这种盲目的多元化,对于企业造成了多大的伤害。2002年,春兰所持有的摩托车厂、动力制造有限公司、机械制造公司、洗涤机械公司全面亏损,虽然空调业务仍然“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能够支撑一段,但空调主业的最终溃败也只是时间问题。

 

2005年,春兰空调的利润终于不能再覆盖其他业务上的全面亏损,虽然空调仍然有5.15亿元的利润,但整体上看净利润则亏损了2595万元,这是春兰股份自1994年上市以来的首次亏损,宣告了其多元化战略的彻底失败。


2008年之后,春兰一度靠房地产业务扭亏,直到2018年还占据营业收入将近40%的份额。但在家电行业中,属于春兰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


而春兰的失败,最核心原因便是盲目的多元化,特别是在主营业务获得成功之后就开始多元化的进程,非常清晰的体现出了管理层对于产业发展认识的不清醒,对于自己能力边界、企业资源边界认识的不清醒。

 

早在1998年,春兰股份就创出了自己的历史最高价16.85元(后复权),到2018年时间已经过去了20年,其股价累计下跌了约65%,这对于任何投资者来说都是灾难。

 

与春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常年专注空调主业、最终占到空调市场将近40%市场份额的格力。上市以来净利润从上市之初的4850万元开始,一直涨到2017年的224亿元,利润增长了令人咋舌的500倍左右,股价积累了天量涨幅,给投资者带来了超额回报。


春兰股份上市以来的股价走势


格力的股价走势


#下篇预告:


从下篇起,我们将进入《超级投资者》专栏的最后一部分——实战策略,从如何选择标的,避开伪龙头陷阱开始。

本内容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如需授权请微信联系妙投小虎哥:miaotou515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评论
0/500 妙投用户社区交流公约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