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虎嗅Pro精选专栏《前沿技术情报所》内容。
二维码支付已经进入鼎盛时期,微信支付宝也取得了超然的市场地位,不过巨头们似乎总有危机感,这不,微信支付宝已经在新兴的刷脸支付上鏖战了一年了,刷脸支付也俨然成了新战场。
到目前,支付宝微信都已经推出了两代的产品,支付宝先是宣布未来三年补贴30亿元推广刷脸支付,后来又改成补贴无上限;
微信没有宣布补贴金额,但从业界透露的信息看,补贴力度与支付宝几无差别;
不甘落后的银联最近又携庞大阵营加入战团,在最近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上,银联与六大银行、京东支付、银联商务等60多家支付机构联合发布了刷脸支付产品。基于银联的刷脸方案,中行、京东支付、银联商务等机构的刷脸终端设备已经开始在商户中推广。
这个领域可谓鏖战正酣。各种加盟活动也是层出不穷,一些以前做微商的人,现在改头换面,搞起了拉人头做刷脸支付加盟的生意。微信群里到处有他们发布的广告信息。
看上去很热闹,但从消费者角度来看,刷脸支付用的不多,也没见到多少商家铺设了刷脸支付设施。二维码支付已经很方便,深入人心,可为什么如今巨头们还要大力推广刷脸支付?这项支付手段会替代二维码支付吗?刷脸支付又有什么样的隐藏风险?
图片为本文核心要点:
刷脸支付领域的三国杀
人脸识别技术已经很成熟了,并在安防、零售、医疗等行业落地应用。在金融行业应用也早已展开,主要是做用户的远程身份认证。包括商汤科技、云从科技等AI新贵都有这方面的业务。
刷脸支付是人脸识别技术在支付场景的产品化应用,基于支付牌照,把人脸识别技术产品化。
实际上在2017年9月,支付宝在肯德基的KPRO餐厅上线刷脸支付,不用手机,通过刷脸即可支付。支付宝称,这是刷脸支付在全球范围内的首次商用试点。
不过这之后声势并没有起来。在肯德基餐厅的试用更像是一场试验,去迭代产品。真正开启刷脸支付产品化进程,是在2018年底。
2018年12月,支付宝推出了刷脸支付产品“蜻蜓”,正式揭开刷脸支付的战局。以前的刷脸买东西的自助刷脸设备,像自助售货机一样,体积很大。“蜻蜓”硬件产品的特点是减小了自助刷脸设备的体积,显示器有10英寸左右,其外形如同一个台灯,中间是刷脸显示屏。用户需要在支付宝中进行刷脸支付授权,完成脸部验证,授权后,顾客先扫描商品进行确认,进行支付时,显示屏的摄像头打开,系统识别后,输入手机号码,完成刷脸支付。除了支付,还可以实现和商户ERP系统的兼容。
2019年4月,支付宝发布了升级版蜻蜓2.0,相比一代,更加轻便,可折叠。这次的大动作主要有两点:
一是功能上有了提升,可以实现刷脸注册会员卡的功能,用户在付款时做出授权,商家可以从支付宝获取用户信息,接入商家的系统,自动成为商家的会员,商家可以根据用户数据做精准营销;二是宣布了30亿元的针对商家的补贴,去推广刷脸支付。
支付宝刷脸设备“蜻蜓”
9月,支付宝又做了几项更新:
一是宣布补贴不限上线;
二是在产品上区分场景,推出了蜻蜓Plus一体机与蜻蜓Extension分体机,前者主要针对零售、商超,在屏幕后加了一个可折叠的屏,方便收银员操作,后者主攻餐饮、医疗场景,可以与iPad等设备实现自由组合;
三是针对需要付费的会员业务,开放了“轻会员”,借助芝麻信用和花呗,消费者办理会员时无需预付费或储值,即可先享受会员权益,到期后再结算会员费,价格在补贴后也从1999元也降到了1699元,沿用至今。
微信在布局上稍稍晚一些,不过在刷脸支付战场也是来势汹汹。今年3月,微信刷脸支付设备“青蛙”上线,单面屏,L 型一体化设计,配备连接接口,连接多种外接设备。
微信刷脸支付设备“青蛙”
8月26日,微信支付发布了升级版“微信青蛙Pro”,前后双面屏,可以实现收银员与消费者更好的互动,另外接入了小程序、微信卡包、公众号、微信群等功能,可以实现“刷脸即会员”,通过硬件产品,实现商家与微信生态的连接。
目前微信青蛙有三个产品方向,“微信青蛙Pro”适用于规模较大的门店,最先发布的基础版,主要适用于空间比较小的门店,微信青蛙mini尚未发布,规划中硬件可移动,应用于餐饮门店点餐环节。
在补贴方面,微信比较低调,没有发布补贴力度与补贴金额,不过从网上一些分销商、加盟商发布的信息看,也在做补贴,网付价1999,与支付宝蜻蜓标准价格相同,激活后奖励500元。刷脸奖励为每笔0.5元。这样,价格上与支付宝蜻蜓区别不大。
随着补贴的开展,这个行业开始热闹起来,各种服务商、推广商、加盟商拉人头、做宣传,在网络上、微信群里充斥着各种推广信息,甚至出现了不少加盟骗局,让这个生态显得很混乱。
微信群里的刷脸支付推广信息
接下来,国家队开始进场。不甘落后的另一大巨头银联在10月20日与工农中建等60多家银行、支付机构联合宣布推出“刷脸付”,在武汉等七个城市开展试点,用户可以在云闪付APP上开通。
相对来说,作为国家队的银联更加保守:一是在安全上,除了刷脸,还有支付口令交易验证,比微信支付宝的刷脸付多了一道工序;二是在补贴方面没有积极地动作;三是先在若干城市试点,不是像微信支付宝那样直接在全国推广。
至此,支付三巨头齐聚刷脸支付,开始了新领域新战场的争夺。三者在开放性上有所不同,微信青蛙支持第三方机构对硬件产品的二次开发,支付宝暂不支持,而银联则是制定技术标准、提供技术支持,硬件由合作的银行与支付机构自己研发。
银联商务自助售货终端
如京东支付作为银联自助售货机场景人脸支付解决方案的合作方,推出了具备“刷脸”功能、符合银联技术标准的“自动售货机”。银联旗下的银联商务也推出了带“刷脸付”功能的自助售货终端。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基于银联的方案,在上海上线了刷脸付收单产品——“中银智慧付-中行刷脸付”。
中行刷脸支付产品
不过在支付市场上,人们已经习惯性忽略银联,只看支微两巨头。银联这时候入局刷脸支付,当然不晚,而且生态阵营强大,涵盖了银行、第三方支付等机构,可谓一把好牌。
不过银联确实也没有在技术、产品、推广模式上展现出新意,还是在跟随。而且当年银联推二维码支付的时候,也是同样的打法,同样的阵营,到现在也没能成气候。这次能否借刷脸这个机会翻身?恐怕概率也不大。
推刷脸不止为支付
现在二维码还处在如日中天的状态,我们日常生活离不了,巨头们为什么这时候要消耗精力在刷脸支付这种新形态上?
有观点认为刷脸支付会比二维码更方便,会大行其道,所以要积极布局。其实刷脸是不是比二维码更方便,见仁见智。
刷脸支付可以刷完脸就走,二维码在被扫模式下,也是刷完就走。刷脸支付号称不用排队,这是在人们还没有广泛使用的情况下。商家出于购买成本、占地成本的考量,肯定不会大量铺刷脸设备,当使用的人多了之后,照样要排队。
单靠方便这个卖点,不足以让支付机构花大价钱去铺刷脸设备。刷脸支付相比于二维码支付,真正的价值在于会员营销的能力。
以往扫码支付,商家只是看到了支付信息,想进一步了解顾客,却是不能。刷脸支付的玩家则纷纷把会员营销能力作为卖点,当用户刷脸的时候,在用户授权同意的情况下,商家可以把用户发展成会员。刷脸支付系统可以跟企业的CRM系统打通,消费者的消费频次、消费喜好等,都可以数据化呈现,这对于商家来说是有吸引力的。
这样来看,刷脸支付一方面是做支付,另一方面也是配合新零售战略,让商户更多地实现数据化运营,相比于二维码支付,刷脸可以承载阿里、腾讯更多的资源,去推给商户。比如根据会员的信息,支付的时候在屏上向会员推送优惠券、商品等。
这跟市场上做AI零售解决方案的公司有点像,类似AI四小龙这种公司大部分都有零售行业的解决方案,来到店内的顾客,用人脸识别技术识别后,积累会员数据,做会员管理,当会员二次到店时,可以做针对性的商品推荐以及优惠。
刷脸支付相比AI零售解决方案更有优势,加入会员是经过用户授权的,在这个环节不存在侵犯隐私问题;消费的顾客主动授权成为会员的话,会员质量也会更高;成本更低,几千元买几台设备就能实现。
而AI零售解决方案在单店内的改造成本可能要十万甚至更多,而且要加装摄像头,设置电线电路,往往在施工期间影响商户的经营。从这个角度看,刷脸支付更有优势。相比之下,AI零售解决方案的优势在于提供更多维的用户数据,包括到店次数、商品浏览记录、移动路线等。
刷脸办会员也比传统办会员模式更有效。传统的会员服务模式是商家向顾客做宣传,吸引顾客成为会员,然后再办卡,录入到系统中,办卡的过程可能会影响收银效率。刷脸的同时把顾客发展成会员,收银效率不至于受影响,且有屏幕推送会员可能感兴趣的商品信息。
除了“刷脸即会员”业务,刷脸也在与微信支付宝都在推的小程序打通,在顾客刷脸支付完毕后,页面会引导用户收藏商家在推的小程序,小程序收藏在用户的微信支付宝里面,用户可以在线下单、申请售后等。这样,就可以在顾客离店后继续服务顾客。
微信支付宝还在推更多的能力,如商家要在屏上推广告,广告需要能生动美观,能吸引人才行。支付宝向商家开放了AI“创意海报”的能力,商家想生成营销海报,可以在支付宝小程序上输入想宣传的信息,如“苹果半价”、“买三赠一”等,获取已经设计好的海报素材库,商家再做一些编辑加工即可。商家的营销成本可以下降。
支付宝为商家提供的海报
这样,刷脸这个过程不是简单的完成支付了,而是承载了微信支付宝更多的服务商家的资源,对商家来说有更多的营销资源可以使用,对微信支付宝来说,延续在支付领域的领先优势,同时也增强对商家的影响力,这是之前的二维码所不具备的。一个屏比一个码会承载更多的东西。
那么微信支付宝是为了推广刷脸支付而增加新零售的功能,还是为了推进新零售而去普及刷脸?支付手段总是要变革的,不可能总是二维码一成不变,未来二维码也会被革命。
支付宝微信都把刷脸当做了下一个支付浪潮的代表。同时又发现刷脸的屏可以承载更多东西,所以大力在推。
当然,推广刷脸支付,肯定还是有未雨绸缪的意思,这几年微信支付宝在二维码支付上形成了巨大优势,但也面临着银联等机构的奋力追赶。
银联在2017年也推出了二维码支付标准,并联合银行、第三方支付机构等进行推广。政策上,央行要推二维码互通,实现互扫互认,再加上央行数字货币的推出,或多或少会对微信支付宝在二维码支付上的规模形成分流。如果能率先把刷脸支付做起来,在二维码支付上就有很多回旋余地。
刷脸支付的硬伤
现在银联也加入战团,微信、支付宝、银联三大势力齐推刷脸支付,二维码这种形式会被取代吗?相信很多人会直觉地判断:不会,因为扫码已经很方便了。
确实,二维码已经成了大部分人的使用习惯了,从用户到商家都不想主动去寻找其他的支付方式来替代二维码,除非新的支付方式太方便,或者带来更多的利益。
现在刷脸支付还在发展早期,在实际应用中经常会出问题,比如门店内的网络条件不够好,或者设备的质量有问题,出现断网、卡壳,导致刷脸过程不顺畅;用户对刷脸不熟悉,导致结账过程反而更复杂,需要投入专门的人员进行辅导;等等。
问题很实在,不过相信这些短期的问题在未来一两年内会得到解决。比如5G的来临、顾客使用熟练程度的提高等,对刷脸都会形成支持。
真正需要重视的,是刷脸支付本身的两个比较大的硬伤:
一是刷脸成本比二维码支付高,商家需要购买硬件设备,即便有补贴,也不是都能拿到。
一般来说1700元左右的设备,激活后可能会返还500左右,剩下的钱是需要掏的,推广用户多的话,会有返佣,比如支付宝是按日去重累计用户来补贴,每个新用户0.7元,返佣5个月,最高400元封顶。想要全部回本的话,1200元的设备价格,返佣5个月,每个月需要获取佣金240元,每月要获取这样的佣金,需要340多个去重的刷脸用户,谈何容易。大商家可能不会在乎这个价,但中小商家看到要出成本后,肯定会不积极。
二是安全问题,各家都强调安全,比如在刷脸的同时,在有些场景需要输入手机号来确认身份完成支付。
在硬件上,微信青蛙和支付宝蜻蜓都说采用了3D 结构光的摄像头模组,3D结构光的特点是将数百万条投射光线到识别物体上,形成三维立体图像,去保证识别物体的准确性,防止用照片来刷脸。但谁也不能排除刷脸技术被一些新手段攻破,比如3D打印的头像等。至少消费者心理上会有这样的顾虑。另外消费者还会顾虑刷脸带来的隐私安全,毕竟人脸信息还是比较敏感的。
对于安全问题,管理部门有自己的判断。
央行科技司司长李伟李伟认为,在线上支付环节,人脸识别仍存在诸多风险,暂不具备应用条件。线下刷脸支付技术已较为成熟,具备了试点应用的基本条件。
但他同时表示,个别机构仅靠人脸特征判断用户身份,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相关部门经过前期深入调查研究,结合行业实践探索情况,目前来看,“人脸识别+支付口令”是兼顾安全与便捷的实现方式。另外,在人脸支付推广过程中可加强身份认证管理,建议综合运用支付口令、活体检测、数据标签等实现多因素交易验证,提高交易安全强度,提升支付交易抗抵赖能力。
总体来说,安全是个大问题,但不会是影响刷脸推广的决定性问题,因为这个问题会通过技术的进步、制度的完善来解决。成本是个问题,需要通过技术的进步去解决,但因为涉及到硬件的问题,成本下降不会很快,比如3D结构光摄像头等,下降起来不容易。
现在刷脸支付的应用还非常少,据机器之能报道,目前支付宝与微信的刷脸支付设备落地体量应该不超过10万台,量还非常少。而用二维码的商家有多少呢?仅支付宝覆盖的码商数量就在1亿左右。结合以上的难点,可以判断,至少未来两年内,刷脸支付不会大规模普及。
大家可能更关注长期来看,比如五年内,二维码支付会不会被刷脸取代。
在未来,随着刷脸设备的成熟,5G带来网络环境的提升,刷脸的体验会越来越好。刷脸设备预计会有更多的普及。
但刷脸支付可能会是市场上的一种补充,不会占据主流地位。在未来几年,二维码还会是最普及的支付手段,毕竟二维码成本更低,更适合街头巷尾的中小商家。央行如果推出数字货币,也会分流一部分市场。刷脸支付想要获取更多的份额,不容易实现。
虽然刷脸可以帮助商家做会员管理,也以辅助做营销,但对于小商家来讲,意义不大,老板自己就能记住常来的顾客,对刷脸支付没有明显的需求。
那么对规模大的商家来说呢?
如果刷脸支付能置入微信支付宝银联更多的营销能力,刷脸会对头部的商家、大型商超形成越来越大的吸引力,比如未来可能会实现刷脸支付的同时,关注商户的公众号、服务号等。
但这里面也有难点。用户用刷脸,图的是方便,用完即走,支付机构和商家想用刷脸的屏承载更多的功能,比如小程序等,可能是一厢情愿。顾客只会希望支付环节便捷,而支付机构和商家想让刷脸承担更多的使命,这是一对矛盾。即使矛盾能在产品层面获得解决,也要看看植入的营销资源对商户的帮助有多大。如果营销效果不显著,商家推广刷脸的积极性会大打折扣。
刷脸支付,要解决的问题还真不少,且跟我们消费者关系不大,平时用二维码就够了。
本文为虎嗅Pro精选专栏《前沿技术情报所》内容。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