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篇文章《是说,我们每个人离成为真的钢铁侠不远了?》中,我们介绍了外骨骼助力机器人在技术上是怎样实现助力的,了解了它的基本结构。在本篇文章中,我们看一下这种机器人能给使用者和客户带来什么价值,当下应用情况是怎样的,以及这种产品在落地应用中会遇到什么问题。
应用价值:提高效率还是劳动者保护?
助力机器人还是个新东西,对于应用前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觉得场景窄,也就是物流行业有应用潜力,有人则觉得在广泛的制造业领域应该都有机会。不过大家普遍认为物流行业是主要的应用场景。这个行业还有太多的体力劳动,搬运工人做久了很大概率会有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等病症。如果给工人配备助力机器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工人的负重压力。
铁甲钢拳科技目前主攻物流领域,并宣布已经开始服务于京东、德邦等公司。不过目前量还不大。王潮表示,助力机器人带给物流客户的价值,是提高了搬运效率。工人在单位时间内的搬运效率会更高。铁甲钢拳发布的数据是,其产品带给客户50%以上的效率提升。例如一个工人一天原来只能搬3000件,现在可以搬4500。
对于工人来说,助力机器人增强了工人的耐力。王潮举例说,30公斤其实谁都能搬起来,但是你连着搬10次,就不行了,工人穿着助力设备,就可以连着搬30次。
除了物流领域,助力机器人也被期望应用在制造业领域。铁甲钢拳科技的投资方、远望资本创始合伙人程浩认为,外骨骼产品未来可以自然拓展到工业、建筑、救援、国防等所有涉及到重体力劳动的领域。
傲鲨智能现在主要的产品是上肢助力机器人与下肢助力机器人,主打的是汽车、3C等制造业领域。以汽车制造行业为例,有四个主要的工艺流程,即冲压、焊接、涂装、总装。在焊接和涂装阶段,有工业机器人、协作机器人来替代人工,但在冲压、总装环节,还是以人工为主。据报道,傲鲨智能产品在奇瑞、吉利等整车厂进行了试用,为商用做准备。
王潮认为,在制造业领域的应用逻辑,跟物流行业不一样。物流行业应用助力机器人追求的是提高搬运效率,而制造业应用助力机器人是把它当做一种劳动保护产品,减少员工的劳损,提升员工的工作体验。比如上肢的弹簧助力臂、下肢座椅,都是提高员工工作时候的体验和减少劳损,本身可能不怎么能提高效率。另外作用就是实现在劳动法方面的合规。比如松下的助力机器人产品,提供13KG的助力,其实是为了帮企业做合规。日本有法令,负重超过30公斤,工作不能超过4个小时,通过穿外骨骼,可以把30公斤降到20公斤。
松下的外骨骼机器人
对于场景,王潮认为,所有重体力劳动场景,需要搬运的,比如医疗,农业,建筑业,或者燃气厂,应该都有应用潜力。王潮称,有一家养老院,因为需要搬老人,特别累,也找过公司做定制。
助力机器人在C端有没有机会?目前还没有直接向C端销售的助力机器人,都是向B端销售,B端的员工使用。王潮表示也在规划一些直接推向C端的产品,例如后续可能会推出外骨骼座椅。有人经常需要久站的,包括装配的场景,包括有些人挤地铁挤公交没有座儿,可以随时坐下。
价格是影响客户决策的重要依据。按照王潮透露的信息,铁甲钢拳当下的产品价格在3万元以下。这个价格如果不能大幅下降,例如降到几千元,在C端恐怕是无法打开市场。而且直接面向C端的场景,目前还没看到刚需。预计在未来,B端依然是助力机器人的主战场。
当下商业应用还不多,产品更多在试用
现在助力机器人还在很早期的阶段,远未到大规模商用的阶段。行业内公司数量不多,规模普遍不大,也还没有巨头进入。王潮的公司现在在北京朝阳门银河SOHO一层的一间小办公室里,团队规模在有20人左右。团队虽然在2014年就开始组建,但从今年7月开始才做产品的推广。目前刚刚买完模具,开始小规模量产。规划在3个月内做到500台的产能。下一步还没有更明确的产能规划,先把第一个500台做完再说。
行业里的公司大多处在将产品交给客户去试用的阶段。还没到可以接到大量订单的程度。虎嗅Pro在铁甲钢拳的办公间并未见到助力机器人成品,王潮表示成品最近都给客户去试用了,公司职场里面目前没有成品。
其他创业公司也是如此,包括傲鲨智能等,都还处在产品交给潜在客户试用的阶段。据雷锋网报道,傲鲨智能的上肢助力产品在奇瑞汽车、宇通客车、北京奔驰、吉利汽车工厂中试用,预计今年10月中旬交付用户实现小批量应用。
助力机器人在汽车制造领域的应用
9月底大兴机场试运行,傲鲨智能还参与了南航在新机场的演练测试,主要应用是帮助机场人员搬行李。
助力机器人在航站楼的应用
从整个行业来看,做事的公司目前都还更像是项目制的公司,要去到客户现场,根据客户的作业环境、实际需求去试用产品、优化改进产品,而不像是产品公司,直接向客户销售标准化的成品。这也表明行业还在很初级的阶段。
有价值,为什么还没有大规模应用?
这个市场未来规模会有多大?我国有五百万作用的运输业物流人员,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数据显示,2016年末,运输业从业人员数为586万人,其中快递物流业从业人员245万人。如果每人配备一个外骨骼设备,即使价格按1万元算,也是几百亿的潜在规模。
物流运输业从业人员(数据来源: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
但市场显然没有这么简单。产品要成熟,体力劳动者要喜欢用,企业也要看到带来的效益,才会买单。
目前的助力机器人产品,能给客户带来多大价值?
按照铁甲钢拳的宣传数据,物流客户采购铁甲钢拳的产品,只需三个月就能回本。王潮解释其中的逻辑:公司最开始系统版本大概售价在2万块,物流工人普遍的薪水是6000块,使用后效率可以提高1倍,仓储里原来有2万人,将人员削减一半,全都穿外骨骼,三个月之后就可以把外骨骼的钱收回来。
王潮在淘宝造物节上展示外骨骼产品
这不禁让人想问:既然有这么好的效果,为什么物流公司或者其他领域的客户还不蜂拥而上去采购?
就物流企业或在制造业领域的企业来讲,是否去大量采购助力机器人产品,会考虑几点:产品是否真能带来非常大的效率提升;价格能否再低一些,使效率提升的收益超过采购成本;员工是否喜欢使用这样的产品,从而使产品在企业内的推广很顺畅。
能给企业带来的价值是否足够大?
以上的效率提升的数据显然是理论上计算出来的,还需要实际应用去验证。搬运效率提升一倍还是很理想化的状态,或者说是一种顶格的状态。王潮在前面交流时提到的数据是将搬运效率提升50%以上。能否做到提升50%,外界很难证实,只能看产品以后的市场表现了。另外,能让一个人在单位时间内多搬运50%的东西,一方面技术和产品要成熟,另一方面也跟物流企业的管理水平相关。
助力机器人现在对企业客户而言,还有一个问题是能解决的问题还比较有限,现在主要就是针对工人在仓库、工厂里的搬运。还有很多场景、痛点需要去覆盖、去解决。典型的就是负重爬楼梯的过程。物流工人最累的时候就是搬着重物上下楼。目前助力机器人领域还没有解决方案。这块的需求应该说是比较大的。
王潮透露,这方面确实有一定难度,目前已经在跟德邦在做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思路是做个下肢助力产品。这里面的难点在于成本控制与产品定位。下肢助力产品的关节会更多,关节一多,成本必然会高,可能做一套下肢外骨骼价格会达到十几万,这对于很多仓储来说,没法接受。这就涉及到产品定位的问题。你要是拿这个去搬大箱子的话,目的是提高搬运效率还是做劳动者保护,产品定位比较难,客户到底把它定位成一个什么样的产品,决定了以多少的成本把它做出来。
对于客户来讲,还有不同场景下的适用问题。不同的客户,搬运的东西大小不一,重量不一,作业环境也不一样,而如果运用到制造业、农业等领域,遇到的独特场景会更多。这需要对助力机器人做一定程度的定制。王潮也表示正在做更多的模块,以适用客户的定制化需求。助力机器人未来不能以标准品打天下,而会是在基本框架下,做不同的模块定制。
这样来看,助力机器人还需要去解决更多的客户需求,去实现更大的效率提升。
效率不是客户唯一考虑的因素
即使带来员工个体的效率提升,企业也会有很多细节去思量,比如企业不需要那么多员工了,但能很快、低成本地降低员工数量吗?显然没那么简单。物流企业、制造业对政府、对社会的一个很大的价值就是解决就业,企业会在效率与社会价值上做平衡。
还有就是成本问题。助力机器人价格虽然远低于康复机器人,但单台产品两三万的价格,考虑到大型物流企业动辄上万员工,如果为工人每人配一台,成本不低。无论是物流行业还是制造业,利润都很薄,要花大成本去采购,还不现实。
这就要思考一个问题:助力外骨骼机器人对客户来说,是不是刚需?对于物流行业来讲,如果产品能显著提升效率、带来可见的效益的话,可能会慢慢形成刚需。在制造业领域,情况会更复杂,在经济火热、开工率高的时候,需求会更高。而在当下,大部分制造业领域产能过剩,因为下游需求不足、环保等因素,很多工厂产能闲置,去采购机器人提升效率的需求就没那么旺盛。外骨骼助力机器人虽然是科技新品,但既然服务B端,肯定跟经济大形势有强相关。
体力劳动者是否愿意使用?
再退一步,即使企业有较强的意愿去采购产品,在推广中也需要一线员工的配合。、
就当下的使用体验来说,助力机器人还没有足够好,一些体力劳动者不太能接受。首先就是,外骨骼设备穿戴在身上,等于说是往人身上贴了个东西,长度会有半米左右,会给人以束缚感、笨重感,人会觉得不舒服;一些用户觉得穿上外骨骼干活比较麻烦,不愿意穿;还有一些用户会觉得热,影响劳动,特别是在夏天户外的环境下,会不舒服;电池续航能力有限,不能长时间工作,而如果用电线与电源连接,又会非常笨重;有些产品的适用性不太好,人机关节不好对齐,影响使用效果。这些都会影响用户使用助力机器人的积极性。
精准性也是一个问题。有些用户会觉得力过大或者偏小。传感器与算法还需要继续更新迭代。以传感器收集肌电信号为例,肌电信号容易受外界温度、干湿等音素影响,信息采集可能不稳定,比如人干重活会出汗,皮肤可能会降阻,降阻的话,肌电传感器本身要做好去解决这个问题,贴片电阻、材料都要选好才行。另外算法要做好,滤波算法、滤噪音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要好才可以,这些都是比较麻烦的地方。
如果采取收集其他信息的方式,也会有各自的问题,王潮举例说,例如脑电信号,需要有侵入式接口,肯定不可取。如果只是收集用户的运动方向、速度、加速度等,有可能形成反向的作用力。当人搬重物时,重力向下,人向上用力。但重物过重,人的手臂可能被迫下沉,机器感知到下沉,可能会施加一个向下的力,这样就适得其反。所以虽然肌电信号还存在一些技术难题,却仍是最佳选择。
另外,对劳动者来说,助力机器人可以帮助减轻劳动强度,但面临的一个问题是,企业为你配备了助力机器人,是想创造更高的效率,因此会对做工的数量提出更高要求。工人每次搬运可能省力了一些,但企业对搬运数量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了,有了更高的KPI,需要作出更多的搬运动作,如弯腰、抬臂等。体力劳动者是否愿意配合,也是个问题。
这有点像工业革命时期,蒸汽机带来了效率提升,却让工人负担了更多的工作量,也因此产生了卢德运动。这是想应用助力机器人的企业需要去思考的,即去用这个产品,初心是什么,是要提升效率,还是做员工关怀。需要在制度上做考量。
就目前中国企业的特点,恐怕更多还是想提高工作效率。出于改善劳工条件去应用助力机器人,这种需求不会太大。
总结来说,助力机器人这种产品有价值,能让体力劳动者在搬运中更省力,企业客户也有望通过这种设备来提高效率。但目前场景还非常有限,需要去更多的场景去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解决量产问题,降低价格,实现产品性能的稳定,从而提升客户的采购意愿;在应用体验上,也还有很多细节需要去完善,让用户真正干活省力还穿着舒服。
目前行业还不具备成为一门大生意的条件。当然,这个行业还在早期,现在没必要过早为这个行业下结论,也没必要泼冷水。且看创业者后续能拿出怎样的产品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