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搜搜
头像
通过“减”费用裱糊公司业绩,英特尔们这样做……| 盈余操纵诡计4
2019-08-26 18:16

通过“减”费用裱糊公司业绩,英特尔们这样做……| 盈余操纵诡计4

文章所属专栏 财务诡计

拿到一家上市公司的财报,大家最关注的就是利润,这直接反映了公司经营效益和盈利能力。


笼统来说,利润等于收入减去成本和费用。在专栏前几篇中,我们主要介绍了公司如何“做大”收入,本篇将重点讲述公司如何将成本和费用“变小”。


这和上市公司给成本费用记账时的方式息息相关。


类似于跳两步舞,公司支出发生时跳第一步,这时钱已经花出去了,但是相关利益尚未获得,这些支出代表的是“未来利益”,因此在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上被列为资产;取得利益时跳第二步,这时,支出要从资产负债表移到利润表并被列为成本费用。


这种“会计两步舞”的关键在于舞步的节拍,即成本费用应该和长期收益还是短期收益去配比。


和长期收益配比时,相关支出会留在资产负债表上很长时间,并被慢慢摊入费用(如机器设备可以有20年折旧期)。和短期收益配比时,相关支出根本不会被列入资产负债表,而是被立即记为成本费用(如很多典型的经营费用:工资、电费等)。


上市公司可以自主改变“会计两步舞”的节拍,从而显著影响利润数字。


本篇将叙述公司将当期费用推迟到以后期间确认的四种伎俩,均为“会计两步舞”的扭曲运用:


1.经营费用过度资本化。

2.成本费用摊销过慢。

3.贬值资产不提取减值准备。

4.不确认应收款项坏账和投资贬值。


经营费用过度资本化


第一部分重点介绍的是,把成本费用列为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将支出“资本化”,而不是立即费用化。


会计术语简介


资产和费用


为便于讨论,可把“资产”概念分为两点考虑:


(1)可以带来未来收益(如存货、设备、预付的保险费);

(2)未来会转为其他资产(如现金、应收款项、投资)。


能够带来未来利益的资产,是成本费用的近亲,它们都是企业经营的支出项目,两者的差异在于何时影响损益。


例如,假设公司购买了一份两年期保险。最初,此项支出代表着未来利益,它被归类为资产。一年之后,公司已经获取了一个年度也就是一半的利益,这时将它一半列为资产,一半列为费用。两年之后,列为资产的一半也会被费用化,这时此项支出已全部被列为费用,不再有剩余部分被列为资产。


将日常经营费用过度资本化


在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泡沫的高峰时期,电信巨头世通公司和其他运营商签署了许多长期电信网络使用协议,这些协议包括了世通公司为购买其他公司的电信网络使用权而支付的费用。最初,世通公司在利润表上将这些支出列为成本费用,这是恰当的。


2000年,互联网泡沫开始破裂,世通公司的收入增长放缓了,投资者开始更加关注世通公司庞大的经营费用。世通公司经营费用中的最大项目就是电路费用。


于是,世通公司决定略施小计,给公司利润注水。2000年,世通公司的会计处理方法突然做出重大变更,(请注意此处!)他们藏起了部分线路接入成本,方法是把大部分线路接入成本资本化,而不是记为费用。


从2000年至2002年年初,世通公司一直这样做,低估成本费用、高估利润,金额高达数十亿美元。


有没有警示信号呢?


只要细心阅读现金流量表,我们就能发现急剧恶化的自由现金流(=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资本性支出),并为之震惊。


表1显示了自由现金流是怎样从1999年(线路接入成本资本化之前的年份)的23亿美元,变为-38亿美元的(这61亿美元的恶化足够骇人听闻)。有经验的投资者会将此视为公司出现重大麻烦的信号。



表1 世通公司的自由现金流


世通公司资本性支出大增,真相是:它改变了会计处理方法,把正常的经营费用(即线路接入成本)挪到了资产负债表上,为的是给利润注水。投资者发现资本性支出跃升了32%(从87亿美元升到115亿美元),他们应当质疑,在公司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下降30%、技术性支出普遍下滑的时期,这到底意味着什么。投资者一旦发现如此大幅的开支增长,就等于触到了史无前例的会计欺诈的苗头。


将常规经营费用不当资本化的警报


·利润无由增长,某些资产激增。

·自由现金流意外骤减,同时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增加了差不多的金额。

·资本性支出暴增,背离了公司的经营方向,也与市场情况不符。


警惕营销和获客成本的不当资本化 


营销和获客成本也是为企业带来近期利益的典型的、常规的经营费用。大多数公司需要花钱推广它们的产品或服务,会计准则通常将其视为频繁发生的、常规的、短期的经营费用,同时要求公司将此类支出立即费用化。


但是,有些公司采用了特别激进的做法,把这些支出资本化,然后摊销到若干年度之中。例如,互联网业的先驱美国在线公司(AOL),在它至关重要的增长期,也就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它的会计处理方法是将获客成本资本化。


在1994年之前,美国在线公司将其新客户的获客成本处理为经营费用。然而到了1994年,美国在线公司开始将其列为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美其名曰“递延获客成本”(DMAC)。如表2所示,1994年,美国在线公司开始将获客成本资本化,第一次资本化了2600万美元(这个数字是销售收入的22%,总资产的17%),并摊销在接下来的12个月中。


表2 美国在线公司的“递延获客成本”


注意,递延获客成本在这几年中以极快的速度上涨。1996年6月,资产负债表上的递延获客成本膨胀到3.14亿美元,这个数字是总资产的33%,所有者权益的61%。如果在发生时就将这些获客成本费用化,那么美国在线公司1995年的税前亏损会是大约9800万美元,而不是2100万美元(这个数字包括了在1995年年内转销的1994年年末的递延获客成本),美国在线公司1996年的6200万美元税前利润会变为1.75亿美元的亏损。


如果按季度看,那就是递延获客成本的资本化使美国在线公司在1995~1996年共8个季度内,6次报出盈利,而不是每个季度都报亏损。


在看到这些数字时,投资者理应警觉三点。


第一,公司将此类支出的会计处理方法从费用化变更为资本化,这是非常激进的。

第二,这三年内,未摊销递延获客成本的增长表明费用被低报,利润被高报。

第三,美国在线公司只是把费用从前期挪移到后期,这些费用会实实在在削减后期的预计利润。


美国在线公司自然想力证自家的会计处理方法是对的,他们声称,这属于会计准则(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立场公告93-7)允许的特例。一家公司的获客成本若要符合此特例并资本化,必须给出有力证据,表明其推广行为会在未来带来利益。


证券交易委员会不同意美国在线公司的会计处理方法,委员会认为,由于“市场环境并非稳定,因此无法可靠预估未来的净收入”,该公司并未满足立场公告93-7的基本要求。


投资者无须精通高深的会计准则就可以嗅出此事的可疑气味。美国在线公司改用了更加激进的会计政策,该政策对利润的影响之大,完全超出理性投资者的理解能力。


警惕采用新会计准则后的利润增长 


偶尔情况下,把经营费用资本化不是公司管理层拍脑袋做出的决定,而是为了服从会计准则制定者发布的会计新规。若是公司管理层刻意做出此类会计变更,实属不公允、不正确,投资者知道这种变更带来的利润增长只是昙花一现,绝非经营成就。


例如,朗讯科技公司(Lucent)(如今属于阿尔卡特)在新会计准则的要求下,将自用软件的开发支出资本化,获得了很好的利润增长。


小贴士


无论会计处理方法的改变是否合理,投资者均应努力了解这些改变对利润增长的影响。简言之,这些改变带来的利润增长只是一时之快,公司若要持续增长,须凭良好的经营业绩而非变更会计处理方法。


当心资产负债表上的非正常资产项目 


在破产之前,新泰辉煌公司开始在资产负债表上列出新鲜古怪的资产项目,叫作“工具保证金”和“存货保证金”。新泰辉煌公司的财报提供了这些资产的明细,列得十分琐碎且使人难以弄清,并声称这是公司给主要供应商歌林公司(Kolin)交的押金。


奇怪的是,这两个项目使资产负债表上的存货总额变小了。此外,歌林公司不仅是新泰辉煌公司的最大供应商,还是其关联公司——歌林公司持有新泰辉煌公司超过10%的股票,并且共同经营着几家合资公司。


投资者理应对这些崭新的资产项目生疑,因为它们不正常,且来自关联方,同时还使总资产飞涨。


如表3所示,新泰辉煌公司在2007年6月的财报中“付给歌林公司的存货保证金”这一项目里列示了7000万美元的惊人数据,而在此前的3个季度中,此项保证金并未出现。


如出一辙,“付给歌林公司的工具保证金”在该公司2006年6月的财报中尚无踪影,却在接下来的一年里日积月累,到2007年6月,财报中该项目已高达6530万美元。


这样的资产项目,尤其是与关联公司有关的资产项目,一旦激增,就会导致投资者飞速退出。


表3 新泰辉煌公司的异常资产项目


预警信号


一项新的,或者异常的资产项目(特别是增长迅速的那种),会是不当资本化的标志。


会计准则仅允许某种范围的或者符合特定条件的支出资本化。有些支出被称为“混合支出”,意思是这种支出部分被记为费用,部分被记为资产。如果被记为资产的金额极大,那就要提高警惕了。


软件开发支出资本化 


这种处理方法尤其常见于科技公司,这些公司列在资产负债表上的经营支出,通常是软件产品的开发支出。软件的早期研究和开发支出是典型的费用化项目,而晚期的支出(这时开发项目已经具备“技术可行性”)是典型的资本化项目。


投资者应警惕这样的公司:软件支出资本化的比例畸高,或者改变会计政策把此类研发支出,特别是毫无生产可能的研发支出资本化。


警惕软件资本化金额的增长。如果软件加速资本化,这个信号表明公司的利润增长是由很多挂在资产负债表上的支出带来的。


终极软件集团(The Ultimate Software Group,ULTI),一家位于佛罗里达州的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开发商,在2011年没有将任何软件支出资本化,但仅仅两年之后,这家公司的软件资本化金额高达1900万美元(占其研发支出总额的22%)。


这次资本化处理真的是极为重要:其金额高达2013年年度销售总收入的5%、营业利润(4300万美元)的44%,并且把大量成本移到资产负债表上,虚增了利润。


警惕预付款项 


钻石食品公司(Diamond Foods,DMND)是一家快餐公司,它是翡翠坚果(Emerald nuts)、波普爆米花(Pop Secret popcorn)、凯特尔薯条(Kettle Chips)的供应商。


2010年年初,由于核桃的市价急剧上升,钻石食品公司发现它需要补偿那些卖出当年新收核桃的农户。而来自投资者的压力使得公司必须保持连续11个季度的业绩飞涨。


时任首席财务官的斯蒂芬·尼尔(Steve Neil)精心设计一出诡计:钻石食品公司会给核桃农户付足2009年的核桃钱,但农户得说这是来年收成的“预付款”。由此,公司就可以将这些“预付款”在资产负债表上资本化,而不是在当年费用化。


当投资者的质疑引发内部调查时,真相终于浮出水面。钻石食品公司在2012年11月颓然重述了财报,这次正确计算了核桃的收购成本,其股票价格从2011年最高的每股90美元跌到了每股17美元。此后,钻石食品公司及其首席财务官尼尔都被证券交易委员会指控欺诈。


注意,将成本费用不当资本化也会虚增经营活动现金流量。


在现金流量表上,常规的成本费用支出会被视为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出,而资本化的成本费用支出会在投资活动的现金流量项下被列为典型的资本性支出。如果把常规经营费用资本化,公司不仅虚增了利润,也虚增了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专栏后续将介绍现金流量诡计第二种:将经营活动现金流出归类为其他活动现金流出。


成本费用摊销过慢


刚才介绍了把支出资本化,但是这些支出相关的利益尚未实现。现在,我们要把这些支出从资产负债表挪到利润表上,将其记为成本费用。


支出的性质,以及它和相关利益的时间关系,决定了它在资产负债表上可以被列示多久。


例如,在存货售出、收入确认之前,购买或制造存货的支出,就一直被列在资产负债表上。


此外,购买或制造机器设备的支出会带来长期的利益,在其使用期内,它们会一直留在资产负债表上,并通过折旧或摊销变为成本费用。


如果发现有的支出在资产负债表的长期资产项下挂账太久,比如具有不同寻常的超长摊销周期,投资者应予以关注,而如果是公司管理层决定拉长摊销周期,这就更是特大警报信号了。


警惕拉长摊销期带来的利润增长


上文提到美国在线公司,它花了大量的钱招徕新客户(见表2)。我们讨论了这家公司在1994年改变的会计处理方法:很激进地把推广费用资本化,然后在后续12个月的账期内摊销。这一激进的资本化政策,完全误导了投资者,虽然这家公司的现金正大量流失并且确实是持续亏损,投资者却都相信这家公司真的在赚钱。


投资者非常不幸,美国在线公司的骗术不只如此。自1995年7月1日起,该公司决定把市场拓展费用的摊销期延长1倍,从12个月改为24个月。


延长摊销期意味着相关资产会在资产负债表上挂账更久,并且把对应期间的成本费用稀释一半。该公司做出这一动作的同时虚增了4810万美元利润(财报列示盈利2980万美元,实际却亏损了1830万美元)。美国在线公司使用了如此简单的一个会计调整方法,就对投资者隐瞒了那么巨大的亏损额。


若仔细查看现金流量表,还是能发现问题的端倪。在1996年6月的财报里,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出6670万美元,而同期利润只是2980万美元,两者之间有着9650万美元的骇人差距。


投资者如果细心阅读财报附注就可以注意到,是对市场费用的激进资本化处理虚增了营业利润和净利润(如表4所示)。如果按照正规方式把获客成本处理为费用,美国在线公司会披露营业利润亏损1548万美元,净利润亏损1242万美元,这必然会使股票价格暴跌。


表6-4 美国在线公司1996年财报数据及按规调整后数据

表4 美国在线公司1996年财报数据及按规调整后数据


特别警惕拉长折旧期间带来的大幅利润增长


一家公司如果选用了过于漫长的折旧或摊销周期,通常会被认为是错误使用了激进的会计方法。另一个更严重的错误就是公司持续延长其折旧/摊销周期,这经常表明公司的业务有了大麻烦,不得不改变会计处理方法去掩饰不断恶化的亏损。无论公司管理层如何竭力说明这些改变并非是公司犯了错,投资者都应保持警惕。


再看看英特尔公司,它在2015年延长了生产设备的折旧期。根据公司内部检查评估,管理层判断生产设备的使用寿命应该从4年延长到5年。这一改变把2016年度的折旧费用降低了15亿美元,这个数字大约是毛利的一半。要知道,在这个行业里,激烈的竞争使公司利润压力巨大。


虽然英特尔公司为其新的判断找到了不错的理论依据(管理层列举了加长产品寿命周期与增加机械再利用),但是,在特定时点决定延长折旧期,还是反映了公司潜在的实力不足,或者管理层对未来的焦虑。


健康自信的公司很少通过这种会计变更去制造表面上的利润来裱糊公司业绩。


警惕缓慢摊销存货成本


在很多行业,存货转账为成本的过程非常直接:每当销售发生时,存货就转为“营业成本”。但在某些行业,判断在什么时间、把多少存货转为成本,却是非常复杂的事情。


例如,在航空器制造业,新型战斗机的早期研发成本会相当大,这些研发成本一开始会被列入资产负债表的存货项目,等到有客户接收飞机时,再开始摊销。


经典案例:倒霉的洛克希德公司“三星L-1011”项目 


传统零售业公司可以在产品售出时即刻把存货成本摊入营业成本,而由于飞机制造商要研究和制造好多年,所以它们得把研发支出放在资产负债表上的存货里好多年。


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洛克希德公司(Lockheed)花了几十亿美元研发新的飞机“L-1011三星”,并采用“项目会计法”进行核算。每卖出一架项目里的飞机时(初步估计有300架飞机),洛克希德公司就入账一笔测算出来的平均成本,而不考虑真实的产品成本是多少。


该公司一直将真实成本比入账的测算成本(这种测算其实基于主观估计)高出的多余成本予以资本化,放在“生产成本”账户,直到真实的生产成本降下来。因为洛克希德公司认为后期生产的飞机成本会低于平均成本,到那时候,前面资本化的多余成本就可以摊入后期(盈利的)飞机的成本之中。


这种办法在理论上非常完美,但是如果每架飞机的成本增量都高于其收入增量,那么上述处理显然就不合适了。真的非常不幸,洛克希德公司的实际情况就是每架飞机的成本增量都高于其收入增量。


到了1975年年底,洛克希德公司的资产账户“生产成本”里有大约5亿美元的成本被列为存货,而三星项目尚未出现盈利的迹象。


事实上,情况还在进一步恶化,1975~1981年的累计亏损达9.74亿美元(见表5)。犹如想去掉名家书法中的小小败笔,洛克希德公司想转销这5亿美元的“小疙瘩”。但是,该公司并非在其亏损差不多已经明确的时候把整个“生产成本”核销,而是采用“分期核销计划”,即每年核销5000万美元(尽管有此措施,该公司仍然要继续在三星项目中记录惊人的亏损)。


表5 洛克希德:L-1011三星项目的历年亏损


“项目会计法”并不是只存在于过去的奇特会计处理方法,最大的航空器制造公司至今还在使用它。


波音公司也将“项目会计法”应用于其最先进的787梦幻客机。波音公司是在2003年开始研发梦幻客机的,但直到2011年才开始向客户交付飞机。


在此期间,太多的生产和研发问题严重影响了飞机的交付时间,更有趣的是,这些问题也严重影响了项目会计法的会计估计。例如,在2009年,几次试飞失败后,波音公司核销了预期不能获得补偿的25亿美元的“项目会计成本”。


最终,波音公司解决了其研发中的主要问题,生产随之提速。在21世纪初,该公司产生了大额的项目会计成本。2015年12月,波音的资产负债表上有高达285亿美元的此类生产成本,需要在未来年份中被确认为与收入配比的成本。


贬值资产不提取减值准备


至此,我们已经讨论过两种滥用“会计两步舞”的警报信号:把应当费用化的支出资本化,或如摊销时间长于恰当时间)。


接下来,我们将讨论,在把支出资本化时做得很对,但在获取预期收益之前,这些资本化的支出发生的贬值,并未被记入成本费用。


已经贬值的设备资产不提取减值


如果一家公司只按照刻板的既定时间表对固定资产做简单折旧,并假定不会发生任何事情打乱这个折旧计划是不够的。管理层应当持续评估固定资产可能存在的贬值,并在其预计未来利益低于账面价值时记录一笔费用。


例如,有一台设备,管理层最初估计可用10年,但它却在5年内就彻底报废了。设备一旦报废,公司就应彻底丢开它最初的折旧时间表,并立即将它现在的资产余值转到费用之中。公司若是依然按原定的10年使用期计提折旧,就是——把支出资本化时很合规,但在其贬值时却不肯提取减值。


毫不奇怪,那些宣布重大会计变化的公司通常就是在早期未对贬值资产提取减值,现在想“洗大澡”了。


陈旧存货不提取减值


公司持有存货,是为了将其卖给客户。但是有时候,市场对一种产品的需求,与公司的期望并不相同。所以,公司可能必须降价,以售出市场需求较小的存货,或者把这些存货全部提取减值。


管理层需要定期评估公司“多余和过期”的存货,减记存货账户,同时记录一笔费用(通常被称为“存货跌价损失”)。但是,固定资产有既定的折旧速度,公司却没法对存货预先设置贬值速度,以及决定哪些品种的存货应当被减记。因此,这一调整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管理层的判断能力及其台面下的操纵本领。


如果不提取必要的存货跌价损失,管理层就可以虚增公司利润。然而,这一行为必将后患无穷——当以大幅折扣卖掉存货(或者将其丢进垃圾堆)时,公司利润必将承受巨大压力。投资者应密切观察一家公司的存货跌价损失(以及相关的存货余额),确认公司并没有通过改变对陈旧存货的估计而虚增利润。若是管理层无理由地记入较低的存货跌价损失,那么公司的利润增长就是人造的了。


威帝斯半导体公司(Vitesse Semiconductor)在2001年记录了4650万美元的存货跌价损失,在2002年记录了3050万美元的存货跌价损失,但是在2003年,该公司很轻易地决定不再记录。


2003年的这个决定无疑使其毛利倍增(前一年是4160万美元,当年是8320万美元),而其销售收入仅仅增长了3%。这家公司到底做了什么,还请往下看。


警惕存货的意外增长。投资者可以通过计算存货周转天数(Days’Sales of Inventory,DSI)来监测公司的存货水平。就如同应收账款周转天数(Days’Sales Outstanding,DSO)和同期收入对比可以检测应收账款一样,存货周转天数比较了存货余额与售出存货(也就是营业成本)之间的关系。


这一计算方法,使投资者可以判别存货水平的绝对增长是和业务的总增长保持一致,还是迫于利润压力。


有时,公司预料市场需求上升,销售快速增长,就会战略性备货。这的确是个完美正当的商业战略,公司经常将其作为惯用借口来论证突发的存货增长是多么合理。若是公司以此理由解释存货增长,投资者应判别备货行动是存货增长之前就有的战略,还是在存货增长之后公司才以此自辩。这种备货战略若未被事先提及,投资者就应对存货增长存疑。


还有一个方法可以检测存货的增长是否与未来需求相符:把存货的绝对增量和公司的预期收入增长做简单对比。如果存货的增幅远大于预期销售额的增幅,那么多出来的存货极有可能是毫无根据的,投资者应予以关注。


不确认应收款项坏账和投资贬值


我们大致回顾一下本篇前面讨论的两大类资产。第一类是由支出形成的,管理层预期将在未来给企业带来利益的资产(如存货、设备、预付保险费);第二类是由销售或投资形成的,未来会转化为现金的资产(如应收款项、投资)。


前三个部分叙述了第一类资产向利润表前进过程中公司所玩的操纵游戏,或者说,怎样操纵“会计两步舞”。在本篇最后一部分,我们关注另一类资产上的操纵游戏——公司是怎样在这些资产发生损失时不计提费用,从而虚增利润的。


有的公司非常幸运,顾客总是慷慨付现毫不赊欠,持有的投资也永不跌价。这样的幸运公司极其罕见。大多数公司有数量可观的顾客欠账不还,投资组合里时不时就有个别投资哗啦一声衰朽倒地,就是沃伦·巴菲特亲自坐镇也时不时会“三振出局”。


事情一旦至此,公司不能仅仅闭眼祈求收回所有的应收款项。会计准则要求,相关资产应按规减记到其可变现净值。应收款项应在每个期末通过为其可能的坏账预估费用来计提坏账准备。


与此相似,贷款人也应每季度把可能欠账不还的借款计入费用(或贷款损失)。此外,对永久减值的投资必须通过计入减值损失提取跌价准备金。公司若未做上述处理,就是在虚报利润。


无法收回的应收账款没有计提充足的坏账准备


对应收账款加以调整,以反映预计的客户违约情况,这应当是公司的常态化工作。这会在利润表中计入一笔费用(“坏账费用”),同时减记资产负债表的应收账款(“坏账准备”是应收账款的减项)。坏账费用提取不足,或者将坏账费用不当转回,都会形成人造的利润。


警惕坏账准备的下滑,尤其那些忘记记录存货跌价损失的情况。


还记得威帝斯公司吧,其在2003年没有计入任何存货跌价损失,而前一年却计入了3050万美元。该公司还决定在2003年计入190万美元坏账费用,而前一年计入的是1430万美元。加上粗估的销售退回费用,威帝斯公司在2003年仅计入220万美元的费用,而2002年的此类费用是4900万美元。


如果以和前一年同样的费用占收入的比例计入这些费用,则该公司的营业利润会降低大约5000万美元。


这些骗术汇集在一家仅有1.62亿美元年收入的公司中,对投资者的误导是巨大的。因此在2006年,董事会的调查揭露了威帝斯公司一连串的会计问题,其中很多涉及不当记录收入和应收账款,也就不足为奇了。


小贴士


如果所有的准备金账户都向着错误的方向移动(即下降),那么,快逃!



警惕坏账准备的下降。在经营正常的情况下,一家公司坏账准备金(doubtful accounts,ADA)的增长速度会与其应收账款的增长速度相近。如果应收账款增长但坏账准备金骤降,经常预示着这家公司没有记录足够的坏账费用,并且因此虚报了利润。


学乐集团出版公司(Scholastic Corporation)就曾发生过坏账准备金骤降。2002年,该公司的应收账款猛增了5%,而坏账准备金却下降了11%。按其占应收账款总额的百分比计算,坏账准备金从2001年占应收账款总额的24.1%下降到2002年的20.4%。如果保持24.1%的坏账准备金占应收账款比,那么2002年的营业利润会比现在低1130万美元。


与威帝斯公司一样,学乐集团也少计提了好几种别的准备金,包括存货跌价准备金、预付版税准备金以及与一项近期收购相关的准备金。


贷款呆账准备金提取不足


金融机构和其他对外贷款的公司必须持续评估有多少贷款是永远无法收回的(叫作“信用损失”或者“贷款损失”)。在为不可收回的应收账款提取准备金时,采用的是应计制。贷款方在利润表上计入一笔费用(叫作“信用损失费”或者“贷款损失费”),在资产负债表上将其列为应收贷款总额的减项(叫作“贷款损失准备金”或者“贷款损失储备金”),减少贷款资产的总金额。


理想状态下,在财报日,公司为贷款损失准备的金额应足以覆盖银行的不可收回贷款。逐年提取准备金(利润随之减少),会使准备金的余额保持在恰当的水平。若是损失准备金的余额不足,则管理层就是在虚报利润。这些虚报的利润,终将在贷款质量恶劣时造成问题,彼时公司将被迫核销不良贷款。


注意!与不良贷款(借款人拖欠利息或者逾期不还的贷款)相比,贷款损失准备金反常下降更值得质疑。


2008年,金融危机中的地产崩盘真是令投资者极其痛苦,很多贷款机构没能为不良贷款提取足够准备金,这样它们就是对投资者隐瞒了损失。


2006年年末,面对高企的拖欠和攀升的不良贷款,在金融危机中第一家垮掉的次级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New Century Financial)却无理由地降低了其贷款损失准备金。在2006年9月季报中,新世纪公司的惊人之举是把贷款损失准备金从2.1亿美元(不良贷款的29.5%)降低到1.91亿美元(不良贷款的23.4%)。


该公司管理层好像也明白这样做不合适,就在利润报告中含糊其辞,把贷款损失准备金描述得像是增加了。如果新世纪公司在2006年9月季报中保持和上一季度差不多的贷款损失准备金占不良贷款比率,其每股收益将从财报披露的1.12美元降至0.47美元,剧减58%。


对于关注新世纪公司贷款损失准备金的投资者来说,这是公司将倒的清晰预兆。2007年2月初,新世纪公司在披露其第四季度财报的前一天,宣布重述其2006年前三个季度的利润。于是公司股价直降,在两个月后申请破产。


特别注意公司借钱给自己的客户。 


有时,公司可以通过“内部财务方案”直接把钱借给客户。这一举动需要额外审查才能确保公司不是为了推高销售额,才把钱借给那些根本无力还款的客户。例如,一家激进的公司若是渴求销售增长,会放宽其贷款期限,以后再关心由此带来的坏账。


看一下西格内特珠宝公司(Signet Jewelers),它旗下有很多珠宝零售商:Kay、Zales、Jared以及H.Samuel。


2015年,该公司英镑区域有61%的销售来自西格内特公司为客户提供的“内部财务方案”。这上了一个台阶,因为在前一年,这一信用参与比率为58%,而此前10年更是低至50%。


客户贷款的增长帮助西格内特公司实现了梦寐以求的同店销售增长目标,但很不幸,这种增长是昙花一现。2017年,信用参与带来的销售增长放缓了,西格内特公司宣布了自金融危机以来的第一次同店销售负增长。


不提取投资减值准备


公司也应检查其投资组合的损失。如果股票投资、债券投资,或者其他证券的价值出现永久性下降,公司应记录减值费用。这一原则尤其适用于特殊行业,例如,金融业、保险业,投资是它们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几乎所有种类的资产都在暴跌,并给公司的投资组合带来损失,投资者要警惕在这样的市场衰退时期不计提投资减值准备金的公司。


可想而知,很多公司否认投资组合价值下降,认为无须提取减值准备金。起初,很多金融机构几乎不为这种下降做任何账务处理,然而当衰退程度加深时,公司很难不顾真实与合理原则而在资产负债表上保留这些价值虚高的资产。到那时,投资者会看到,公司终将提取一笔它们此前拒绝提取的巨额减值准备。


警惕使资产减值损失消失的骗术。日本的照相机公司奥林巴斯公司(Olympus)起初将会计欺诈手段玩得相当不错。


该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早期进行风险投资,这些投资最初在资产负债表上以成本价值列示。然而当这些投资的价值下跌时,奥林巴斯公司没有提取恰当的跌价准备金。后来,公司管理层决定使用一系列欺诈手段(著名的“Tobashi计划”)隐藏这些损失,让它们凭空消失。


日语Tobashi意即“飞走”。该操作就是,公司将亏损投资出售,或者将其从自身账簿中挪到别的公司名下,这样就对投资者隐瞒了损失。从某种意义上,损失消失了,或者说“飞走”了。


在专栏后续“并购会计诡计”内容中,我们将详细论述奥林巴斯公司的欺诈之术,指出该公司采取了特殊手段,以收购和剥离资产为掩护,隐瞒了大约20亿美元的损失。


#下章预告

理论上,所有支出都能给公司带来利益,仅带来短期利益的支出(比如租金)应立即被列为费用,从不出现在资产负债表上。下一篇将要介绍地盈余操纵诡计第五种,即将讲述管理层对投资者隐瞒这些费用的手段。

本内容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如需授权请微信联系妙投小虎哥:miaotou515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评论
0/500 妙投用户社区交流公约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