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妙投APP
作者 | 刘国辉
题图来自 | 视觉中国
近日,市场消息确认,原圆信永丰副总经理兼首席投资官范妍在4月初离职后,拟加盟沪上公募龙头富国基金。无独有偶,去年原中银证券知名基金经理白冰洋离职后,也选择了加盟富国基金。这两位业绩出色的女将加入,或许能帮助富国基金更快走出目前的业绩困局。
长期以来,富国基金一直以主权权益管理见长。2022年初,富国基金曾制作了一个名为《富国权益中生代》的基金经理宣传视频,24位知名基金经理被分为价值组、成长组、稳健组、行业组、海外组,每个组都有长期业绩出色的基金经理压阵,如成长组的林庆、李元博、杨栋、厉叶淼、曹晋、方纬,价值组的吴畏、孙彬、唐颐恒,均衡组的曹文俊、于洋、蒲世林、侯梧,行业组的章旭峰、王园园、许炎、赵伟,稳健组的张啸伟、于渤、徐斌、于鹏、袁宜,海外组的汪孟海、宁君。这些基金经理大多都有出色业绩,再加上阵中还有朱少醒、毕天宇这样的绩优老将,阵容可谓兵强马壮。
当时的富国基金意气风发,进入了行业前四,并与华夏基金、广发基金形成了追赶榜首的易方达基金的第二军团,当时富国基金规模较二者分别有700、500亿元的差距,已经近在咫尺。
不过两年过去,富国基金逐渐退出了“争二”阵营。虽然随着汇添富和中欧的下滑,富国坐稳了沪上公募龙头的位置,却与行业第二的华夏基金差距拉大。截止今年一季度末,较华夏基金规模差距达到3400亿元。而上述明星基金经理,大多也没能延续此前的出色业绩,有的从顶流滑落,有的在亏损较多后离职。
明星基金经理云集的富国,这些年里经历了什么,何以从高处滑落?
行业地位冲高回落
范妍、白冰洋都是风格稳健、长期业绩出色的基金经理,在市场调整的2023年,范妍代表作依然维持了正收益,白冰洋在离职前的2022年也在调整市中实现正收益,排名都非常靠前。除了两位绩优女将最终花落富国基金,大成基金成长股选手谢家乐、摩根资产张富盛等过往业绩不错的选手,也在近两年加入了富国,富国基金的吸引力可见一斑,也进一步凸显了富国基金沪上龙头的地位。
这种吸引力来自于综合实力,也来自于富国基金的管理文化。
头部公募的格局,简单总结就是一超多强,易方达处于领先地位,包括华夏、广发、富国、招商、嘉实、汇添富、博时、南方等处在追赶者位置,这些公司座次的异动较大。近年来在追赶者中,华夏、广发、富国属于综合实力比较强的三家。
华夏基金作为曾经的行业老大,在2015年左右被易方达超越后,多数时间处在第二位。业务结构上,华夏基金的指数基金优势冠绝群雄,主动权益实力虽然近年来有所恢复,但在头部公司中不算突出。富国和广发都以主动权益为特色,逐渐具备争夺次席的实力。
基金公司规模排名变化(单位:亿元)
1999年成立的富国基金是国内“老十家”公募之一,股东包括两家头部券商海通证券、申银万国,以及山东国际信托、外资加拿大蒙特利尔银行,一直非常稳定。历史上董事长多来自于申万或者海通,在经营上是总经理负责制,首任总经理李建国在任期间,富国放弃了“偏短线”、“重趋势”、“交易为主”的投资思路,逐渐向“研究为本,淡化选时,均衡配置,风险管理”转型,在投研上形成了朱少醒、陈戈、饶刚为代表的明星阵容。
2008年李建国任期结束,富国海选总经理,原嘉实基金副总窦玉明接任。窦玉明作为业内口碑颇佳的经理人,被评价为“有能力、有涵养、懂市场”,在他任上,富国逐渐巩固了主动权益、债基、指数增强三大业务线,稳定了头部公司的位置。但他对于股权激励的诉求,在股东层面未获得认可,2013年离任,去当时还是中小公募的中欧基金任董事长并获得了股权。
此后负责投研的基金经理陈戈担任了富国基金总经理至今。陈戈曾是业绩出色的基金经理,2005-2014年9年时间里管理富国天益,收益率达到358%。他任总经理,长期业绩出色的朱少醒任副总经理以及权益投资负责人,这样的专业管理团队对于培养投研人才非常有利。
陈戈担任总经理后,投研核心理念是“深入研究、自下而上、尊重个性、长期回报。”注重投研建设的富国基金迎来绩优基金经理的大爆发,目前这些出色的中生代,多数在2015年以后管理产品并塑造出了比较出色的业绩,包括林庆、杨栋、孙彬、张啸伟、许炎、王园园、于洋、刘莉莉等,虽然并未跻身顶流,但基本都是在各自风格上有出色表现的选手。
除了标志性人物朱少醒曾是创造十年十倍业绩的基金经理外,老将毕天宇长期业绩也还可以,中生代中的孙彬、王园园、曹文俊、杨栋、李元博、张啸伟也都是知名度较高的基金经理,都曾凭借业绩跻身百亿规模基金经理行列。而且与很多绩优基金经理偏好赌赛道追求业绩高弹性不同,富国基金经理配置都较为均衡,在全市场多领域分散配置,很符合机构审美,孙彬、曹文俊、杨栋等都曾是机构扎堆重仓的基金经理。
如此多的绩优基金经理集中涌现,在公募行业并不多见,让富国基金拥有了主动权益管理上的顶级实力,也带动了规模的上扬。除了少数年份,富国多位于头部阵营,2019-2020年的牛市中,更冲到了前四的位置。
富国的主动权益管理目前依然是行业前四,优势体现在,不仅绩优选手数量多,而且风格多元,这与上海另一家头部公募汇添富有很大区别。在投研上,富国管理层不对投资风格做统一要求,尊重基金经理个人风格,因此富国的基金经理中既有重视安全边际的稳健风格,也有注重公司质地的价值风格,也有偏向高景气的成长风格,每种风格下,又有多位优秀选手。
与沪上主动权益较强的公募如汇添富、交银基金主要靠自主培养基金经理不同,富国基金中外部引进再加以培养的比例更高,自主培养的优秀基金经理主要是林庆、杨栋、许炎等,其他明星基金经理多是从券商资管、保险资管、公募同业中跳槽而来,如曹文俊来自于交银基金,孙彬曾任职国泰基金,蒲世林曾任职中信证券资管。范妍、白冰洋也是从其他公司转会而来。
更具开放性的投研团队建设,对于形成多元化的投资风格更有帮助。当然也增加了管理难度,明星基金经理跳槽后业绩不佳的状况比较常见,不过富国基金引进的基金经理大多能维持较好业绩,一方面凸显了选才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是投研实力较强的体现。各种风格都能在富国基金找到位置,让新来的基金经理可以更顺畅的融入。以新加入的范妍、白冰洋为例,二人都是持仓比较分散的选手,白冰洋是深度价值选手,范妍则是有自上而下选股能力的均衡风格,都与富国基金的风格有契合之处。
除了主动权益外,富国基金的固收实力也不错,去年规模处于行业第六。指数基金略靠后,今年一季度末处在行业第八。
不过2021年进入到前四的阵营后,富国并未站稳脚跟,从2023年至今,规模较龙头的差距明显拉大。2021年底,富国与华夏、广发差距不大,与华夏基金只有700亿的差距。但到了今年一季度,不仅退出了前四,与华夏基金的规模差距拉大到3400亿元,距离榜首的易方达更有4300亿的差距。
兵强马壮的富国,前进道路上遇到波折。
指数基金策略失误
富国基金与易方达、华夏差距拉大,最直接的原因在于指数基金上规模不足。
公募业务线大致分为三类,一是普通股票型与混合型基金构成的主权权益管理,二是以债基为主的固收业务,三是近年来发展迅猛的指数基金业务。
截止目前,富国指数基金规模在1300亿元左右,而华夏基金规模接近4500亿元,易方达也接近3800亿元。富国基金落后太多。
商业成败往往与努力弱相关,与关键时刻的选择强相关。华夏基金此前在经历了多位明星基金经理离职阵痛后,选择指数基金为重要的发展方向,终于在如今尝到甜头。而主动权益较强的富国,选择了指数增强基金这一路线,并没有以指数基金为主线。当初的决定在当下产生了重大影响。
富国2009年就引进了量化三巨头之一的李笑薇,再加上王保合和徐幼华,形成了较强的量化团队,做指数增强产品。在窦玉明时代富国的主要策略是盯着头部公司规模靠前的指数产品做指数增强,只要每年比这些指数产品多四五点的超额收益,就能把这些指数基金客户吸引过来。
但此后指数基金市场的发展表明这一策略并不成功。
一方面指数增强的效果因人而异且并不稳定,陷入了主动权益基金面临的僵局,并不好获得投资者的信任,与指数基金产品明确复制指数给客户明确预期相比,并没有凸显竞争优势;
另一方面指数基金费率低,交易灵活,是指数增强基金不能比的,以现在沪深300相关产品的费率为例:
基金 | 管理费 | 托管费 | 申购费 |
---|---|---|---|
华泰柏瑞沪深300ETF | 0.5% | 0.1% | 50万以下为1%,50万-100万之间为0.5%,大于100万则单笔1000元封顶 |
富国沪深300指数增强 | 1% | 1.8% | 100万以下1%,500万以上1000元封顶 |
加入了主动管理,成本自然较指数基金高。
因此目前指数基金规模已经超过3.3万亿,而指数增强基金规模只有2000亿元左右。富国基金虽然是指增产品的龙头,占据近20%的份额,但市场整体盘子较小。
其次在指数基金上,富国基金更多布局在行业和主题指数,在主要宽基指数上并未占得先机。富国指数产品中,行业类占到一半以上。而从全市场上,截止一季度末,A股宽基相关指数基金达1.4万亿,而行业类指数基金规模只有2639亿元。
关键决策没能压准大方向,对于富国而言,时也,命也,非吾之所能也。
主权权益陷入业绩下滑窘境
虽然指数基金布局有些乏力,不过富国作为主动权益大厂,还是有机会通过主动权益产品实现增长。两年多熊市里,头部公募的主动权益都是下滑的。如果富国能够把握机会,市场调整反而是进击的机会。
但可惜的是,这两年里富国主动权益也表现不佳,能守住江山就算不错,逆势增长是奢望。
最近两年里,富国基金的明星基金经理大多表现不佳,规模流失。从表中可以看到,富国的明星基金经理在2019-2020年牛市行情中表现优异,在2021年的结构性行情中,虽然不是特别突出,不过也多数能维持正收益,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不过此后的表现也证明这些基金经理打不了逆风局,2022-2023年的熊市多数亏损,不仅顶流朱少醒业绩暗淡,众多中生代也都出现亏损,管理规模较高峰期也都下降较多,多数规模在100亿元以下,百亿基金经理仅剩下朱少醒、王园园、杨栋三位。一度颇受机构青睐的孙彬2021年底规模过200亿,目前降到91亿。曾经规模超过300亿的成长股猎手李元博,规模降到了66亿。
富国基金经理近年来业绩表现
其他主动权益大厂往往都还能找出近两年业绩不错的选手,如易方达的杨宗昌,景顺长城的鲍无可等。富国则不同风格的基金经理几乎全部“塌房”。
追求股债平衡的稳健基金经理在近两年均持续亏损,于渤的产品由于配置债券较多,因此回撤小一些;
深度价值基金经理中,刘莉莉虽然2023年有不错表现,不过2021-2022年深度价值风格不错的年份,却出现亏损;
价值、均衡风格全军覆没,近两年均处于亏损;
成长风格基金经理有所分化,李元博、杨栋、厉叶淼回撤较大,林庆回撤相对较小。
行业基金方面,主攻消费的王园园、主攻科技的许炎,均是连亏两年。
优秀人才多,缺顶级选手
主动管理能力靠前的富国基金,为什么会出现集体亏损呢?
最直观的原因是,富国基金在行情好时,为绩优基金经理大量发行新基金,影响了整体业绩。根据同花顺iFinD数据,富国基金在2020、2021这两年市场高点,共发行100只基金,共募集2100多亿元。在孙彬成为机构心头好之后,2021-2023三年里陆续新发或接手了7只基金,这些基金如今都在亏损状态。王园园火了之后,2021-2022年也陆续新发3只基金。高点发新基,不出意外全部亏损。此外蒲世林、杨栋、林庆等多位基金经理也是在出业绩后新基不断。
在现行模式下,基金公司追求规模不是问题,从公司到基金经理的收益都从规模而来。进入到行业前四并有望坐四望二的情况下,同行也在大量发新基,难免会有继续冲规模的冲动。问题是在行情高点过多新发基金,投资管理难度大,基民亏钱概率高,很容易赢了规模亏了口碑,影响长期增长。
更深层次的原因则在风格与投研方面。
富国的基金经理风格特点各异,在配置上都是坚持均衡配置,这当然是值得提倡的,在熊市中减少亏损,在牛市中也不会非常凌厉,拉长周期后实现较好回报。
只不过享受全市场均衡配置的好处,也就要接受均衡配置的另一面,即大概率是跟随市场起伏,获取市场平均收益,或者有一定超额但不能改变弱市亏钱的命运。尤其是在2022-2023年,投资机会是结构性的,主要集中在AI以及能源有色等资源板块,多数板块下跌,均衡配置去获取市场平均收益,大概率是亏损的。以机构宠爱的孙彬为例,一度是被FOF配置次数最多的主动权益基金经理,他的管理思路就是对标沪深300等大盘指数,做主动管理的指数增强,淡化择时,分散持股。当大盘指数向下时,自然是跟着指数亏损的概率较大。
均衡配置也可以获取良好收益,前提是选股能力出众,对行业趋势判断能力强,可以在板块与个股中优中选优。而这就将富国基金主动权益的核心问题暴露出来。富国的主动权益能力确实是强,不过这种强更多体现在,达到优秀水平的基金经理数量够多,但达到顶级水平的基金经理却非常稀缺。大家普遍可以做到牛市挣钱,但在熊市中没人能有所表现。就好比说,富国云集了多位七八十分的好手,但几乎没人能达到90分以上的水准。所以在市场上八十分以下的选手都亏损时,富国找不出能独当一面的基金经理。
富国的基金经理虽出色,但同类型风格下,似乎总能从市场上找到更优秀的替代者。
以深度价值风格来说,近三年里这类风格的选手如鲍无可、刘旭、姜诚、丘栋荣、徐彦、杨鑫鑫、冯汉杰等均有出色表现,相比之下,富国此类风格的刘莉莉虽然在2023年表现不错,以往牛市中也有更高收益,但2021-2022都略差一些。鲍无可近三年收益率达到46%,而刘莉莉为10%左右;
均衡风格基金经理普遍亏损,孙彬近三年亏损20%左右,曹文俊为-14%,横向对比并不算差,不过相比之下行业里一些均衡选手有更出色表现,如易方达陈皓近三年收益率为-11%,海富通周雪军近三年为-9%。范妍为-5%。
成长风格基金也是如此。除了李元博回撤较大外,杨栋、厉叶淼、曹晋回撤也都不小,近三年亏损都超过20%,李元博最大,为-44%。林庆略好一些,不过近三年业绩也是-3%左右的小幅亏损状态,比市场上的成长选手弱一些,如易方达祁禾近三年收益在12%左右。
风格上,几位基金经理都注重行业趋势,在此基础上精选个股,且都不是单押某个赛道的选手,多是在新能源、半导体、计算机、医药消费、传统制造等领域有较为均衡的持仓,这是值得肯定的。牛市当中均衡持仓难度小,多个板块都有机会。熊市中的均衡持仓却是挑战很大的,机会变成了结构性的,只有少数板块称得上机会。对板块与个股的精选就显得尤为关键。而富国的成长基金经理在这两年熊市里对于缺少上涨机会的医药消费传统制造等板块蓝筹有较多持仓,在应对市场变化上看不到有效的思路。
整个公司的投研也是如此,基金经理持仓集体偏质量风格与成长风格,几乎没有基金经理及时发现并参与煤炭、石油、有色等资源板块的大机会。这凸显富国投研还是存在一定问题。
由此,弱势集体亏损也就难以避免。
阶段性退出行业次席争夺战
当然,这些问题并不代表富国的主动权益不强,同业对比来看,大家各有各的问题,富国相比来说依然是实力较强的存在。富国解决不了的问题,在行业中同样难以解决。因此并不影响富国继续高居头部公司阵营。只不过上述问题最终还是让投资者在近两年里亏钱买单。大家对于富国的主动权益,也会有“不过如此”的感受。
今年来看,随着行情修复,富国诸多基金经理业绩都有所表现,多数实现了正收益。这也印证了上面的观点,行情好时选择富国的产品是比较靠谱的,均衡配置,业绩向上。只是到了调整市,富国能扛得住的产品并不多。富国整体风格与能力决定了大概率能获得比市场平均稍好的回报,但能带来惊喜的产品比较缺乏。
业绩决定规模,规模决定行业地位,目前来看,富国与易方达、华夏基金差距拉大,但与三四位的广发基金、嘉实基金差距较小,实力接近,未来排名会有反复。而随着指数基金趋势的确立,华夏基金在这方面优势较大。富国基金与其差距拉大后,之前“坐四望二”的可能性大大降低,阶段性退出了争夺次席的阵营。
与华夏基金相比,富国基金的主动管理有优势,按照国海证券的统计,截止一季度末,富国主动权益基金规模1513亿元,居行业第四。华夏基金规模为1057亿元,500亿左右的主动权益规模差距,弥补不了接近4000亿元的指数基金规模差距。如果未来几年里出现牛市,主动权益重新大放异彩,指数基金受宠程度下降,富国与华夏的差距可能会缩小。
但富国基金想要到行业次席的位置,还是非常困难。一方面,指数基金越来越成为投资者广泛接受的工具,未来增长趋势还是会持续;另一方面,二者在主权权益上的差距又不够大。富国基金主动权益强,又处在主动权益管理好手云集的上海,作为沪上龙头,吸纳人才上有优势,近年来包括范妍等在内的知名基金经理纷纷加盟。而华夏基金近年来主动权益管理能力也有所提升,涌现了郑泽鸿、钟帅等表现不错的选手,另外作为北京的龙头,也在吸纳其他公司的好手,如工银瑞信的王君正。近期离职的嘉实近三年最赚钱的基金经理苏文杰,据传也将加入华夏基金。作为京沪两地的龙头,未来在主动权益上差距难以拉大。
评论